中医里的病因包括哪几类?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7:30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3:50
一、病因的概念
病因,又称致病因素、病邪、病原,是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
二、中医病因的分类
外因:六淫,疫疠。
内因:七情,劳倦,饮食。
其他:外伤:金石,水火烫伤,虫兽
病理产物:淤血、痰饮。
第一部分 外感病因
六 淫
一、六气与六淫
1.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
2.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淫:太过之意。
二、六淫产生的因素
1、气候太过或不及
2、气候剧烈地转变,超越了机体抵抗力
3、非其时而有其气
4、个体抵抗力低下
三、六淫致病的一般规律
外感性:邪从外入
季节性: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
地域性:居住和环境特征
相兼性:六淫多相兼入侵
转化性:在一定条件下,病变性质可发生转化
【寒 邪】
寒邪为病的途径
1、气温骤降,保暖不当
2、汗出当风、淋雨冒雪
3、饿冻露宿,过饮寒凉
伤寒:寒邪外袭,伤于肌表,郁遏卫阳。
中寒:寒邪直入脏腑,伤及阳气。
寒 邪 性 质致 病 特 征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阴盛阳病全身或局部有明显寒象,如形寒怕冷,四肢不温,脘腹冷痛等
寒性凝滞寒胜则痛气血凝滞,经脉不通,不通则痛
寒性收引收敛挛急肌腠闭塞,毛窍收缩,筋脉挛急,如恶寒无汗,拘急作痛等
【暑 邪】
1、属外邪2、热之气所化3、明显的季节性
暑 邪 性 质致 病 特 征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阳热亢盛临床以高热,汗出,口渴,脉洪大等热盛为特征
暑性升散,易扰神耗气伤津耗气伤津烦乱、头昏目眩、汗多津伤,口渴喜饮,尿少短赤等。气随津泄,气短,倦怠或猝然昏倒,不省人事
暑多夹湿湿热并存除暑热表现外,又常见胸闷脘痞,四肢倦怠,便溏不爽等湿阻之候
【湿 邪】
湿邪为病的途径:
以水为事
久居湿地感受雾露之气
涉水淋雨
湿 邪 性 质 致 病 特 征
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气机运行阻滞,升降失常,表现为身体困重,胸闷脘痞,泄泻等
损伤阳气易伤人体阳气,尤以损伤脾阳为著
湿性重浊沉重重着症状有沉重特性,如周身困重、头重如裹、四肢沉重等
秽浊垢腻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
湿性粘滞粘 腻 性症状的粘滞性,如二便粘腻不爽、分泌物粘滞等
停 滞 性病程的缠绵性,起病缓,传变慢,病程迁延,缠绵难愈
湿性趋下就 下 性易于伤人下部,腰膝症状为多
【燥 邪】
温燥:主要发于夏秋交替之际
凉燥:主要发于秋冬交替之际
燥 邪 性 质致 病 特 征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以口、鼻、咽、唇等官窍干燥,皮肤干涩,毛发不荣为特征
燥易伤肺,清肃失司干咳痰少或无痰,或痰粘难咯等
【火 邪】
火邪性质致 病 特 征
火为阳邪其性炎上全身或局部热象异常显著,以高热、脉数等为特征
病变多表现于上部,如面红耳赤,口舌糜烂、齿龈肿痛等
易扰心神火扰心神则心烦失眠,狂躁谵语等
耗气伤津迫津外泄:汗出、渴饮、便结、尿少等;
气随津耗:少气懒言、肢倦乏力等
生风动血生风:热极生风而现高热、神昏、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
动血:迫血妄行而现各种出血:吐血、月经过多
易致肿疡腐蚀血肉,发为痈疽疮疡,以局部红肿热痛为特征
疠 气
一、疠气的概念
指疫疠之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病邪。
二、疠气的成因
1、气候因素:气候的异常变化
2、环境和饮食
3、未及时做好预防隔离工作
4、社会因素
三、疠气的致病特点
1、发病急骤,病情危重
2、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3、特异性强,症状相似
& 第二部分 内伤病因
一内伤七情
一、七情的概念
1.生理含义:七情:是怒、喜、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
2.病因含义:导致疾病发生的异常的七种情志变化,称之为内伤七情。
二、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1、七情与脏腑的关系:
肝主怒
心主喜
脾主思
肺主悲忧
肾主惊恐
2、七情与气血的关系:
气血是人体精神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三、七情的致病特点
1直接伤及内脏
从内而发--怒伤肝
喜伤心 思伤脾 悲忧伤肺 惊恐伤肾
2影响脏腑气机
气机紊乱--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 思则气结 忧则气聚 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
3影响病情变化
情志波动,病情恶化;情志和缓,病情好转
【七情致病简表】
情 志病 机临 床 表 现
喜为心志喜伤心,喜则气缓心悸不安,精神涣散,哭笑不休,神志异常等
怒为肝志怒伤肝,怒则气上飧泄腹痛,薄厥吐血,胸胁胀满,嗳气叹息等
忧为肺志忧伤肺,忧则气聚少气,音低,息微,咳嗽,胸满,气粗等
思为脾志思伤脾,思则气结食少倦怠,肌肉瘦削,胸腹痞满,腹胀便溏等
悲为肺志悲伤肺,悲则气消抽吸饮泣,意志消沉,精神错乱等
恐为肾志恐伤肾,恐则气下肢厥精遗,二便失禁,心烦失眠等
惊为心志惊伤心,惊则气乱心跳而乱,神情痴呆,表情惊慌,精神错乱等
二饮食失宜
一、饮食与健康
合理膳食——水谷精微——气血——脏腑——健康
二、饮食与疾病
饮 食 不 节
饮 食 不 洁
饮 食 偏 嗜
【饮食不节】
病 因致病特点主要病证
饥饱失常
过饥伤胃嘈杂泛酸
化源不足,正气虚弱气血亏虚,易感外邪
过饱损伤脾胃嗳腐吞酸,胃疼腹泻
痰湿内生痰饮,疳积
饮食无时进食无规律损伤脾胃变生诸病
【饮食不洁】
病 因致病特点主要病证
食物污染
生冷不洁
*变质
有毒食物损伤脾胃脘腹疼痛,吐泻,下利
寄生虫病腹痛,形瘦,嗜食异物
食物中毒腹痛,吐泻,昏迷,死亡
【饮食偏嗜】
病 因致病特点主要病证
种类偏嗜脏腑功能紊乱水饮积聚,肿满泻利
寒热偏嗜损伤脾胃阳气
胃肠积热腹痛泄泻
腹痛便秘,消谷善饥
五味偏嗜肥甘厚味
生痰生热眩晕胸痹
肥胖,中风
三劳逸失度
病 因致病特点主要病证
过劳劳力过度劳则气耗少气懒言,神疲乏力
劳神过度损伤心脾心悸失眠,纳呆便溏
房劳过度耗伤肾精遗精早泄,阳萎;月经不调,不孕
过逸气滞血瘀,脾胃呆滞体弱神疲,肥胖
& 第三部分 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
一痰 饮
一、痰饮的概念
广义之痰饮:指脏腑功能失调后,使体内水液不能及时输布而发生障碍,凝聚所形成的一种病理产物。
狭义之痰饮:指饮停胃肠而致的痰饮。
二、痰饮的分类
有形之痰饮:视之可见,触之可及,闻之有声的痰饮(实质性)
无形之痰饮:视之不见,触之不及,闻之无声,只见其症不见其形的痰饮
痰:浓度大,质地稠厚
饮:浓度小,质地清稀
三、痰饮的形成
饮食不节 七情内伤 外感六淫 五脏亏虚---脏腑气化失司肺脾肾为要---肺不行水 脾失运化 肾不主水 三焦水道失司 膀胱气化失常---水湿停聚--痰饮
四、痰饮的致病特点
1.阻碍经络气血——经络脏腑失常
2.症状复杂,变幻多端——表现各异
3.病势缠绵,病程较长——湿邪
4.易于扰乱神明——蒙蔽清窍
5.多见滑腻舌苔
咳喘悸眩呕满肿痛
“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痰”
五、痰饮的病证特点
1、痰
头—眩晕,昏不知人
咽喉—喉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梅核气)
肺—胸闷,咳喘,痰多
心—心悸,神昏,失眠,癫狂
肝—面青,眩晕,动风
脾—腹胀,身重,肢倦
肾—腰膝痹痛,足冷
胃—脘痞,呕恶
胸胁—胸胁胀满疼痛
四肢—麻木,疼痛
经脉筋骨—瘰疠、痰核、阴疽、流注、瘫痪等
2、饮
肌肤(溢饮)—肢体水肿,身重无汗
胸胁(悬饮)—咳嗽引胁疼痛,胸胁胀满
胸膈(支饮)—胸闷,咳喘不得平卧,其形如肿
肠胃(痰饮)—肠鸣,腹满,口干,食少
二瘀 血
一、瘀血的概念
瘀血:血行障碍,血液凝聚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属继发性致病因素。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血滞于经脉及脏腑内。
血瘀:指血液运行迟缓或流通不畅,甚至血液停滞瘀阻的病理状态。
二、瘀血的形成
离脉之血
外伤——络伤血液
气虚——气不摄血
血热——迫血妄行
血液淤积
气虚——血行无力
气滞——血行受阻
血寒——寒凝血滞
血热——煎熬粘滞
津亏——津亏血涩
痰浊——因痰而瘀
三、瘀血致病的特点
一般特点
疼痛:不移、夜间明显、刺痛
肿块:
出血:紫暗,夹血块
望诊:青紫瘀斑
脉诊:脉涩——涩、迟、弦、结、代
瘀血内停的部位特点
瘀阻部位主 要 表 现
心心悸、胸闷、胸痛,神识不清、发狂
肺胸痛、咳血色暗或夹瘀块
肝脾胁痛、痞块、疼痛拒按
子宫小腹疼痛,月经不调,闭经,恶露不净
四肢局部冷痛,青紫
皮内皮下青紫、血肿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3:51
一楼说的很全面了,教材上也就这些分类,但是我要强调,中医分流派的,比如金元四大家,刘完素的寒凉派、张从正的攻邪派、李东垣的补土派,和朱震亨的养阴派。
这都跟当时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密切相关。至于现今社会,看你师从何家,推崇谁的理论,你自然就偏哪一方面。
我遇过一位老师,只开乌梅丸加减,就能治很多病,这其中的道理,我至今还没悟透,唉~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3:51
表里,虚实,寒热,阴阳,这八个字就是中医用于指导治病的八纲辨证,从广义上讲中医的八纲辨证就概括了病的起因。凡病不属于表症就属于里症,不属于虚证就属于实症,依此类推。人体百病都可以从这八个字里边找到解释。如感冒,中医辨症它属于表症,从而决定了应该采用发散的治法达到治疗目的。再如腰疼,中医通过辨症认为是虚症造成的,在此大前提下就决定了应该采取补得办法解决,这就是虚则补之。但是补什么?进而再通过望闻问切认为是肾阴虚造成的就补肾阴,是肾阳虚造成的就补肾阳。所以表里虚实寒热阴阳,既是中医用于解释病的原因也是用于指导如何施治的指导原则。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3:52
中医认为阴阳是根本,任何病都是阴阳失衡所致。阴太过了就会产生阳虚寒证,阳太过了就会产生阴虚热证。实际上是人体的阳气升降的问题,人体内阳气不升会出现寒证,阳气不降而出现热证,病都是由此而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