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怎么区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8:34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9 07:50
如果你熟悉现代汉语语法,对文言文的倒装现象一看便知,完全不需要死记硬背那些“方法”。
先说宾语前置。
一句话中,大多有一个被支配的对象,如:“我打球”、“他读书”,两句话的“球”、“书”是被打、读的对象,这就是宾语。文言文中,否定句、疑问句中的宾语如果是代词的,大多前置。例如:“不管它”是否定句,用文言词汇表示是“不顾之”,这里常常将代词宾语“之”放在支配行为词的前面,说成“不之顾”。再如:“在哪里”是疑问句,用文言词汇表示是“在何”,这里常常将代词宾语“何(哪里)”放在支配行为词的前面,说成“何在?“
状语后置。
状语有两大类,一类表示行为的状态,用在行为词的前面,如高兴、默默等,通常它后面有“地”,如默默地等待。还有一类,表示行为的处所、时间等,通常前面有介词,如“在北京”,“于昨天”,这类状语由介词+它自己的宾语构成,称作“介宾结构”。前一类的状语在文言文中不一定后置,如“恂恂而起”,小心翼翼地站起来,就不属于后置。但是,凡是介宾结构作状语,文言文必定后置。如:在野地捡到的,表述为“拾于野”;在北京买的,表述为“购于北京”。
定语后置。
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也普遍存在。如:一斤黄豆,一斤是黄豆的定语,一般放在前面。现代汉语有时也倒置,说成“黄豆一斤”。它的作用只是在于强调中心词。例如文言文的“马之千里者”,教材说这句话是定语后置,即:日行千里的马。千里是马的定语。其实也可以解释为:马中能日行千里的。再如“桃红柳绿”,按定语后置关系,应理解为“红桃绿柳”。但也可理解为“桃红了、柳绿了”的主谓关系。因此,“定语后置”在文言现象中没有前面的两种重要。
总之,只要你掌握好了现代汉语的语法,文言文会变得很简单。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9 07:51
状语后置,那也得有状语词啊。比如沛公军(于)灞上,这就是一个状语后置,状语词就是省略那个‘于’字;
定语后置,定语就是可以拿来修饰名词的成分,比如酒一壶,一壶就是量词,可以修饰酒。
状语定语可以这样区分(现在汉语中),【主谓宾,定状补,谓前为状,谓后为补,定语放在主宾前】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9 07:51
1.宾语前置:
宾语移动到前面。如:何陋之有?
直译为:什么简陋的有?但实际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此处宾语“何陋”就前置了。
2.状语后置:
状语移动到后面,一般“于”,“以”是其标志。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直译为:公和他坐一架马车,战斗在长勺。但实际意思是: 公和他坐一架马车,在长勺战斗。此处“在长勺”就后置了。
3.定语后置:
定语移动到后面,一般“者”是其标志。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直译为:太子和宾客知道他的事的人。但实际意思是:太子和知道他的事的宾客。此处“知其事者”就后置了。
以上就是它们的区别了,不知道能不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