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优秀的政治教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4:0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21:39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并不是那么容易,它需要自己的不断努力和积累,这种努力和积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备好课
在备课中,教师要重点考虑以下三项内容:
(一)备教材
新课程理念主张,教师应该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教材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教师必须全面正确深刻地把握好教材,才能备好课。我是从三个层次把握教材的。
首先是基础层次,即全面准确地把握教材的内容、思想、结构以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其次是发展层次,即教师要充分调动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历,多角度多方位地分析教材,深挖教材特有的本质,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
第三是创新层次,即跳出教材看教材,从更大的范围来讲解理解并运用教材,审视教材,以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需要有一桶水。”教师只有达到这三个层次,才能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
(二)备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有全面地掌握学生的特点,才能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备学生,既要长期对学生进行观察、分析、综合,更要结合具体的课堂进行分析和预测。与此同时,还应理顺三种关系:学生与教材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
1、学生与教材的关系:
教师要了解学生对教材的熟悉程度、理解程度及掌握程度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基本上掌握学生与教材的关系,从而为课堂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2、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评判者,是“学生”中平等的一员;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师生之间充分交流思想感情,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差异性等。关键就是教师与学生应“平等对话”,不应“唯我独尊”,这是新课程实验能否成功的重要一环。
3、学生与学生的关系
新课程理念指出,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师生间的交流,而且要加强学生间的交流,让学生在学生间的交流碰撞中理解、感悟、激发灵感,进行创造。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也应重视调查研究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情况。例如: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如何;学生之间是否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表意见,并敢于和善于发表意见;优秀学生和后进生所占比例如何等。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例如学习的动机、目的、自制力以及性格气质等。总之,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尽量发挥学生的优点而克服其弱点。
(三)备教法
*教学目标应着眼于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既注重*原理的积累、理解、运用,*素质的培养,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鉴于此,教学目标可由教师和学生商量确定,但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应全面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促进每个学生都有所进步,有所提高。
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本质就是组织学生学习,学习的任务要适应学习者,教师为学生服务,因此教学方法也应随之改变。有些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多媒体的使用,教师可与学生商量解决。当然教师应起主导作用,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目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3、指导学生掌握学习规律、思维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4、精心组织和*课堂,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使每个学生都有所进步,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
5、善于使用多媒体,使教学活动更高效地进行。
当然教学方法还有很多方面有待于我们去研究、实践,但教师应着重研究如何在教学这个系统中,充分调动各种因素,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二、多读书
海德格尔曾对人的生活作了一个最为美妙的构想:“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我觉得作为*教师,更要“让学生诗意地栖息在文化生活的课堂上”。但是在教学文化生活模块时,常常深感自己文化知识的贫乏,同时又痛苦自己语言的苍白。所以,自己最深刻的感受是:当一名*教师,“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必须要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首先,要做一个优秀的*老师——提升自己的语言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教师不管他教哪门课,都应当是一个语文老师。”我觉得作为一个*老师,特别是在教学文化生活模块时,更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语文老师,要努力使自己的语言优美而富有诗意,充满感染力。这样才能更符合文化生活的课程目标和课程性质。比如一位教师在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动情地描述道:“一座吱吱响的危楼,可能是城市孩子眼中的文化遗迹,但却是山区孩子求学的校舍;没有玻璃的窗棂,是城里孩子眼中的昏暗与简陋,却是山区孩子眼中阳光的入口。当你们在吃着肯德基、麦当劳的时候,当你们在学校比穿名牌的时候,当你们在大把地划花着零花钱的时候,请多想想谈他们吧!”这时诗一般的语言让学生在感受体验、思考的过程中,心灵受到震撼,实现了情感的升华。当我们用这样的语言来教学文化生活的相关内容时,一定会让学生感受到文化之美,提升学生的情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在教师指导下愿意优美得讲述美好事物的人,一个在普希金、海涅的诗歌下熏陶成长的人,是不可能成为粗暴无礼和恬不知耻的的人的。这不正是我们文化生活乃至思想*课教育要达到的目标吗?
其次,最是书香能致远——博览群书,提升文化底蕴。
罗曼.罗兰说过:“要播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作为一个教学文化生活的*教师,不仅需阅读专业书籍,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更需要博览群书,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提升文化底蕴。“关关雎鸠”的爱情吟诵,唐诗宋词的婉约与奔放,明清时期的纷繁世俗图景,我们需认真品味。郭沫若的诗歌,巴金的三部曲,鲁迅的小说杂文,我们该细心欣赏。文化理论的书籍,需要我们去精心阅读。我们不仅要从传统文化里去汲取营养,还要有当代流行文化、先进文化的积淀,阅读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当代优秀作品。试想,如果在课堂上,老师引经据典信手拈来,这样充满文化底蕴的课堂,学生怎能不喜欢?
三、勤反思
读书是第一位的,思考是第二位的,只读书不思考,往往是身入宝山空手而返。孔夫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者,迷惘而无所得也。它告诉我们思考的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我个人这样认为:读书是借别人的智慧,思考才是自己的智慧。
对课后的思考,又称之为教学反思。课后反思主要有课堂上的得意之处、课堂上的灵感之处、课堂中的败笔之处、课堂中的学生智慧之处、课堂中的学生困惑之处。把这些思考记录下来,就是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比某些林林总总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抄袭“掏糨糊”的所谓教育理论要有价值得多。
阅读与思考的结晶往往为专题研究和论文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专题研究和论文的写作就是从理论阅读、反思总结中来的,从写作层次上看,先是案例写作,其次是反思和小结,最后是科研论文或专著。长期积累我们就会走上一个更高的平台,成为有特长的或研究型的教师。
这次的见习,让我们从模拟的教学课堂走进了真正的教学课堂,接触了教学方法的最前线。同时也让我想到了很多,从一中优秀的校园文化到一名优秀*教师的基本要求,可能见解有不当之处,这正需要我在日后教师生涯中不断地努力和改进,我想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