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3:4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16:33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自治县*、*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教育*改革的决定》,把“科教兴县”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三大战略之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列入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发展,明确提出“小康建设,教育为本”的思路,全力以赴开展“两基”攻坚,抓项目,促发展,使全县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教育*逐步健全。2001年制定了《关于贯彻武威市*〈关于加快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意见》。2002年,实行了全县教师工资由县财政统发,初步实现了基础教育由以农民为主到以*为主、以乡镇为主到以县为主的调整目标。2004年,全面提高了中小学教育公用经费标准,每年新增教育公用经费71万元。自2002年至2004年三年中县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平均增长率为12.56%,教育经费的平均增长率为20.06%;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例3年平均为24.96%。从1986年以来,县上分别给寄宿制中、小学生每生每月发给助学金和医疗费15.8元和10.8元,免费提供藏文类课本,为发展民族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此外,结合税费改革,县上制定了《天祝县中小学布局调整方案》,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充分发挥规模效益,通过多年的调整,全县学校数由1997年的337所减少到现在的291所,初步形成了三教统筹协调发展、师范教育、学前教育相对完善的布局科学、结构合理、管理有序的教育体系。
基本实现“两基”目标。1997年,我县“普初”工作通过省级评估验收,实现了全省藏族地区“普初”零的突破。2004年,我县“两基”工作顺利通过省级评估验收,实现了基础教育的历史性跨跃,率先打破全省藏族地区“普九”零的纪录。2004——2005学年度,全县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分别为99.7%、99.9%、100%,15周岁人口中初等教育完成均达到99.9%,小学毕业升学率99.9%;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95.16%,其中适龄女少年入学率90.8%,巩固率98.9%,毕业率99.2%;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94.4%,民族素质全面提高。
项目实施改善了办学条件。1998年以来,我县先后争取到一、二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等8个项目,投入资金达10209万元,对110所中小学进行了改扩建,建筑面积达14.8万平方米,配备价值505万元的教学仪器设备。尤其是“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投入资金3050万元,修建学校36所,其中,去年启动10所项目校土建工程,今年启动26所。中小学危房由1998年的26.9%降至目前的1.23%,生均面积也由原来的4.5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5.1平方米。
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内部改革进一步深化,初步开展了“四定五制”试点,实行目标管理,推行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打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建立了校长能上能下、教师能进出、职称能高能低、工资级别能多能少的竞争机制,营造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先后出台《天祝藏族自治县教师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城区学校、幼儿园公开选拔教师暂行办法》,强化了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素质明显提高。目前,全县教师队伍已发展到2723人,有特级教师2名,有省、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72名。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小学97.11%、初中88.78%、高中49.4%,基本形成了一支素质良好的教师队伍。城镇教师基本上达到了家家有住房,人均居住面积18平方米以上,住房成套率达90%。
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教研教改硕果累累。全县“双语”学校在开设“双语”教学的同时,积极推行“三语”(汉、藏、英)教学,完全小学三年级以上开设英语和信息技术教育课,同时通过送出去学习考察和请进来作示范课,加大教研工作力度,开展县、乡、校*优秀课评选和“送教下乡”等切合实际的教研教改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目前,全县实施国家级重点科研课题2项,省级课题7项,市级课题6 项。有126篇中小学教师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512篇论文在市级刊物发表,5项教科研成果荣获国家、省级奖励,2项教科研成果获市级奖励。
国际交流逐步加强,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先后承担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改善处境不利地区女童及儿童初等教育实验研究”项目、美国教科技协会“乡村认养图书室”和社区学习中心等项目,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办学效益。目前,全县建立县级资源中心1个,乡级资源中心22个。各级各类学校建起计算机室33个,有计算机1328台,开设信息技术课的中学14所,占中学总数的58%,完全小学19所,占小学总数的13.3%,中学平均每18名学生拥有1台微机,小学每50名学生拥有1台微机。有地面卫星接收系统190个。 在同大自然搏斗、生存的历史发展中,天祝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建国以来,天祝县文化体育事业把机构设施建设、文化体育活动的组织开展作为工作重点,狠抓民族传统文化、群众文化体育、文学艺术创作、体育比赛、文物开发管理、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
天祝县文化馆初建于1950年,图书馆建于1984年,博物馆建于1994年。2000年7月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三馆于一体的文化综合大楼在县城建设竣工,建筑面积2774平方米。文化馆内设阅览室、展培部、游艺室,长年开设各类培训班和游艺、阅览等活动;图书馆设图书室、阅览室、工作室,现有藏书17281册;博物馆内设文物库房、文物值班室、文物陈列室,现有馆藏文物603件。
该县乡镇文化站建设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至1993年,全县已有20个乡镇建成了文化站。各文化站配备了文化娱乐、体育活动设备器材和数量不等的各类图书,充分发挥着乡镇文化主阵地的作用。各乡镇文化站利用传统节庆和农闲时节,每年组织举办赛马会、花儿会、文艺表演、体育比赛等文化体育活动达130多场次,不仅丰富了农牧民群众的文化体育生活集文体活动,而且促进了信息交流和商贸活动。
在农牧区文化体育活动开展热火朝天的同时,县城文化体育活动也开展得丰富多彩。近几年来,县文体局组织开展了县城社区文化体育活动,开辟活动场地4处,在社区居委会大力协助下,参加广场活动的人员1000人以上,活动内容有锅庄舞、秧歌舞、太极拳、太极剑、健身操等。广场晨、晚练活动已成为县城亮丽的风景线。在历届旅游节期间,组织的万人锅庄舞表演,充分展示了天祝人民的精神风貌。县文化馆在坚持开展图书阅览、游艺等阵地活动的同时,在节庆期间组织举办各界人士书画联谊展,组织县内知名人士书画作品赴省、市展出,并且坚持不断地举办书画、数码钢琴、英语等培训班,既树立了文化单位良好的形象,又为事业的不断发展提供了经济保障。近几年来,该县书画家协会、摄影家协会、舞蹈协会、音乐协会等文化艺术机构相继成立。各协会积极吸收优秀人才,鼓励创作,一大批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文化作品在省、市级刊物上刊载和出版。仅2004年创作的各类文艺作品就达150多件(幅),并有15件(幅)以上作品在地级以上刊物、文艺活动中发表、展演,促进了全县文艺创作事业的繁荣发展。
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该县共有文化经营单位126个,经营项目有歌舞、图书租售、书画、旅游、印刷业、音像制品租售、放映、互联网上网服务等。各类文化产业年总收入100余万元,上交利税30万元左右。 改革开放20余年来,天祝县卫生事业在县委、县*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指导下,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全局上下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保障和健康需求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以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实惠的服务为目的,稳步推进了城乡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为促进地区的稳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医疗卫生改革稳步推进。近年来,卫生局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改革力度,在5家县直医疗卫生单位和5家中心卫生院、17家乡镇卫生院全面开展了以中层领导、乡镇卫生院院长竞争上岗,职工双向选择为主要内容的人事制度改革,113人报名参加了78个中层职位的竞聘,最后有72人竞聘上岗,511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单位组织的双向选择,457人和单位签订了聘用合同。同时,在分配制度上,实行了按岗定薪制度,并对五家乡镇卫生院进行了统一管理,充分发挥了带动、辐射作用。
农村卫生工作得到加强。2004年全面完成了乡镇卫生院人员、业务、经费划归卫生局按职责管理工作。落实了乡镇卫生院防保专干每人每年1500元的补助经费,承担防疫妇幼工作的村医按服务人口每人0.5元的标准给予补助。2003年,国家为该县配备了农村巡回医疗车,卫生局制定了巡回医疗制度和详细的计划,每年安排40余次巡回医疗活动,有效解决了农牧区群众看病就医难的问题。
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工作成效显著。以预防传染病为主的公共卫生体系及机制基本完备,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卫Ⅶ、GAVI等卫生项目进展顺利。计划免疫工作分别于1996年和1998年实现了以省、县、乡为单位三个85%的目标。建立健全了县、乡、村*预防保健网,全县有计划免疫服务机构227家,共有计划免疫专(兼)职卫生人员236人,服务人口(0-14岁)49546人,平均服务半径97公里。近几年四苗接种率连续保持在95%以上,曾经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脊髓灰质炎,1972年发病率高达13、38/10万,1982年至今无脊灰报告,完成了无脊灰的目标;麻疹的发病率从1983年的89.54/10万逐年下降,近几年已控制在5/10万以下,有效的保护了儿童健康,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进一步完善。1999年成功处理了该县炭山岭镇发生的霍乱疫情,2003年取得了抗击非典的胜利。通过实施卫生Ⅶ项目,到2003年新生儿乙肝疫苗报告接种率城镇95.06%,农村75.98%,调查接种率新生儿乙肝疫苗97%。建立完善敏感的苗控疾病监测系统。该县地方病防治自1963年金强河地区被确定为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后,主要开展人员培训,宣传教育,旱獭密度监测、动物种类监测,昆虫收集,血清学检测,细菌学检测等工作,自毙獭检测,洞干蚤调查等均为阴性。2004年积极争取资金在金强河修建了150平方米的鼠疫监测站。
在妇幼保健工作方面,制定下发了《天祝藏族自治县妇女发展规划》和《儿童发展规划》,完成了全县母婴保健技术服务21家单位和225名个人的考核发证工作,通过实施“降消”项目,789名贫困产妇得到了贫困救助。建立完善县、乡、村*妇幼卫生网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宣传了妇女儿童保健知识,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服务行为不断规范,孕产妇死亡率由1995年的496.27/十万,下降到目前的65.5/十万。婴儿死亡率从1995年的104.41‰,下降到目前的19‰,新法接生由1995年的20.99%提高到目前的98%,住院分娩率和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分别达到了83. 9%,和87.7%,儿童系统管理率达到了68%。
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日趋规范。2002年11月,成立了天祝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将原卫生防疫站承担的卫生监督执法职能分立出来,交由卫生局卫生监督所承担,卫生监督所成立2年多来,以全面提高执法队伍素质,加快普及卫生法律法规进程,着力建设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新型卫生监督体系为重点,加大工作力度,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学校卫生、生活饮用水卫生、职业卫生、医疗机构、消毒管理等监督覆盖率全部为100%,集中开展大规模卫生领域市场经济秩序整顿13次,近几年未发生集体事物中毒事件。
中藏医药事业稳步发展。2001年,天祝县委、县*根据天祝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做出藏医药产业化开发的战略部署,将藏医药产业开发列为拉动全县经济发展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为全县藏医药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2002年和2003年先后两次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天祝县境内和周边地区的野生藏药材资源进行补查工作,对该县境内的野生藏药材资源的种类、蕴藏量、分布区域有了更为详细的了解。2004年9月13日县委、县*批准成立了天祝藏族自治县藏医药开发研究所,专门负责开展该县藏医药产业化的各项具体工作。藏研所制剂中心现能生产华锐洁白丸、华锐骨宝、华锐肾宝、华锐止血胶囊、五根汤、五味甘露汤等临床常用藏成药和二十五味珍珠丸、二十五味珊瑚丸、二十五味松石丸、佐志达西等名贵藏成药近250余种,这些藏成药疗效显著、价格低廉且无毒副作用或毒副作用小,倍受省内外广大患者的信赖。
近年来,卫生行政部门多方面争取项目筹措资金,对县医院传染病区、炭山岭、打柴沟、石门等乡镇卫生院进行了建设,极大改善了广大农牧民群众就医环境,县医院不断更新设备,先后购置了CT、彩超、电子胃镜、救护车等全新医疗救治设备,使医疗服务质量迅速提高,服务领域不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