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6:4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00:04
白鹿洞书院在宋代以来,屡有兴衰。明初百余年亦沉寂。正德年间,因书院兴复活动剧起,江西提学副使蔡清、李梦阳相继修葺,由此这所著名的历史悠久的书院又焕发生机。王守仁在正德十三年(1518),以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曾派其门人主持白鹿洞书院,并派人将其《大学古本》、《中庸古本》等手书送往白鹿洞书院,刻于石碑之上,以“求正于”朱熹对古本《大学》、《中庸》的章句注疏。白鹿洞书院是理学教育的书院楷模,王守仁著意用其“知行合一”说来改造这所书院,所以很注意它的内在文化教育传统的改革。据《白鹿书院志》和《王阳明年谱》载,正德十三年至十五年间,主持白鹿洞书院的是王守仁的得意门人蔡宗兖,他曾任兴化府儒学教授,是徐爱同时及门的阳明学信徒。白鹿洞书院作为宋以后的理学建设重地,为后起的理学革新教育家改革的重点,这是不难理解的。正德十六年,王守仁在明武宗死后至世宗即位的*更替之际,立即召集门人集会于白鹿洞,以“共明此学”。时蔡宗兖、夏良胜、舒芬、万潮、陈九川等在白鹿洞,王守仁遗书门人邹守益等“宜急图之,不当徐徐而来也”。王守仁在《紫阳书院集序》一文中指出:“夫为学之方,白鹿之规尽矣。然予闻之,德有本而学有要。不于其本,而泛焉以从事,高之而虚无,卑之而支离,终亦流荡失宗,劳而无得矣。是故君子之学惟求得其心,虽至于位天地,育万物,未有出于吾心之外也。……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故心外无学。”可见他刻意以“心学”来改造理学。继王守仁之后,湛若水亦于嘉靖十年(1531),将其所著《心性图说》、《四勿总箴说》让人刻于白鹿洞书院,由此遂成为书院的重要教材之一。嘉靖十七年,王门后学徐阶,以江西提学副匝身份邀请九江教授薛应旃兼任白鹿洞书院山长。薛应旃的孙子薛敫教是顾宪戍、顾允成的老师,史称东林之学源于痒,可见白鹿洞书院对后来的东林书院有学术影响。白鹿洞书院在明中叶由阳狙学派和甘泉学派的学者易主洞事,阳明弟子除蔡宗兖外,还有邹守益、张元冲、魏良器、王宗沐等在书院讲过学,王畿亦曾撰写了《重修白鹿洞书院记》。湛甘泉的门人如何迁等亦对白鹿洞书院建设作过重大贡献。此外,还有王门后学邹元标、李材及徐阶等对白鹿洞书院颇有建树。万历三十一年(1603),王守仁在该书院宗儒祠获得了与周敦颐、朱熹、陆九渊并祀的神位。迄止明末,白鹿洞书院规模仍很大,占有学田达千亩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