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主义的货币理论和凯恩斯的货币理论的对比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6:35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19:20
古典主义的货币理论和凯恩斯的货币理论的对比 古典主义是古典宏观经济学对理性预期学派经济理论的发展和引申,它承袭了理性预期学派经济理论的基本思想,以理性预期、市场出清和自然率假说为基本假设。 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理论观点集中于对经济周期问题的分析。在这方面,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又分为货币经济周期学派和实际经济周期学派。 货币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如果*改变总需求的*是被公众预期到的,那么总供给曲线就随总需求曲线的提高而提高,从而抵消总需求对产出的影响。因此,预期到的货币冲击只影响价格水平面不影响实际产出。如果货币供给冲击是没有预测到的,在人们对价格预期既定的条件下,来自于货币增加导致的总需求增加可以对产出和就业产生影响。之所以人们对价格总水平的预期不能随时调整,原因是市场不完全和信息不完备。因此,货币因素是经济波动的初始根源。根据这一分析,古典宏观经济学派认为*的*一般来说是无效的,有时甚至是有害的。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从实际因素的变动解释经济波动。该理论认为,货币数量是适应产量的变化而调整的,产量的变化引起货币存量的变化,从而引起经济波动。导致实际产量发生变化的因素有生产技术的革新、新产品开发、气候变化、原材料和能源价格变动等。 关于经济*,古典宏观经济学反对*的支持相机抉择的财政*和货币*。尽管该理论也承认**对产出和就业会产生影响,但由于经济当事人理性预期的作用,这种影响的效果也难以界定。因此,该理论主张借鉴货币主义的单一规则。 凯恩斯主义强调对市场失灵的微观原因的探讨。其基本的理论假定是:非市场出清和经济当莫人的最大化与理性预期。 关于非市场出清,凯恩斯主义主要是从工资和价格黏性来加以说明的。相应于来自需求的各种冲击,工资和价格调整相对缓慢,使得经济回到实际产量等于正常产量的状态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从而市场出现非均衡。 至于工资和价格黏性,凯恩斯主义者从菜单成本论、交错调整价格和交错调整工资论、不完全竞争论、市场协调论、劳动市场论和信贷配给论等不同方面作出解释。例如,菜单成本论认为,价格调整之所以缓慢,原因是调整价格具有成本;交错调整价格及交错调整工资论则认为经济当事人调整价格的时间是交错进行的。不完全竞争论认为,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使得价格对总需求变动不敏感等。 在价格和工资黏性的基础上,凯恩斯主义用短期总供给曲线对经济波动进行了解释。在价格总水平上升时,厂商的生产可以尽快地进行调整,而由于工资黏性的作用,以预期价格决定的劳动供给则不能进行迅速调整,凯恩斯主义的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对应于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总供给曲线,急需求的变动不仅影响价格总水平,也影响实际产出量。 基于上述分析,凯恩斯主义不仅认为短期内总需求管理的*仍然是有效的,而且主张*在协调市场失灵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以便在经济受到总需求冲击之后迅速地回复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 古典宏观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比较,两个流派在理论和*方面的分歧可谓是自由主义和*干预主义的延续。具体来说,从假定条件来看,市场出清和非市场出清成为最初的分水岭。古典主义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而凯恩斯主义则重视市场不完全的方面。由此引申出来的*结论也就与此截然相反。 古典主义和凯恩思主义的差异
20世纪以来,西方宏观经济学派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他们争论的问题集中于:第一、 经济能否自动达到充分就业,供需平衡的均衡状态? 或各类市场能否自动出清?第二、 价格、工资和利率是否能灵活调整?第三、 货币在经济体系中的作用是否是中性的?古典二分法是否有效?第四、经济活动是否应当取消*干预,实行自由放任? 第五、 宏观经济学主要是关注长期经济增长问题,还是关注短期经济波动问题? 古典主义和凯恩思主义的争论也没有离开这些焦点问题。
1、古典宏观经济学力图回到古典经济学的立场,宣称自由竞争的市场自有其内在的机制,价格、工资是可以灵活调整的,货币是非中性的(货币做为名义变量只能影响到价格这样的名义变量,而对产量、就业等实际变量没有影响),供需可以自动平衡,市场能够自发调整到理想的均衡状态,*不要干预经济,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经济在长期趋于稳定、发展。新古典主义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捍卫他们的古典经济理论并提出他们的*主张。
1)他们试图用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来论证宏观经济问题。他们从人是经济人,追求利益最大化出发。他们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观察,单个个人、企业的工资、价格是变动的,坚信市场工资和价格可以自发调整,从而调整需求,直至市场完全出清,自由竞争是供需双方趋于平衡的法宝,市场最终会达到的理想状态,保持经济平稳发展,让整个社会享受最大的福利。至于供给过剩,需求不足,或是需求过旺,供给不足只是偶然的现象。
2)他们运用计量经济的方法,来说明人们的理性预期。以此为代表的人物是卢卡斯,他认为,每个经济人都是有理性的,人的理性可以分为强理性和弱理性,强理性是指象经济学家之类的人物,他们会根据所获得的信息,结合他们的经济学知识对经济的发展给出一个理性的判断,例如:当市场价格(P)超出他的预期价格(Pe),即(P-Pe>0),他会据此判断是由于市场需求增加而导致物价上涨,还是由于市场的货币流通量增大而导致物价上涨,从而理智地安排他的生产和经营。而弱理性的人虽然不能获得的完全信息,也不具有经济学的专业知识,但是由于经济是发展的,企业和*、市场的博弈是重复的,因此,人们可以从多次的博弈中获得经验和教训,长期来说,人们对经济展的预期是趋于正确的。
简化的新古典宏观经济模型(卢卡斯供给函数):
yts=yn+γ(pt-pte),γ>0
该函数的意义是:如果价格水平等于人们的预期值(pt =pte),则总供给等于自然率的产出水平yn(自然率产出水平是在充分就业条件下的最大产出)。否则,随着现实价格水平超出预期的价格水平,产出增加到自然率水平之上。亦即,当人们能准确预计价格水平时,总产出(yts)就等于自然产出率水平(yn)。所以,*刺激经济的货币*只会导致物价上涨,而不会提高产出,增加就业。如果,*的*要有效的话,就必须出其不意,或是采取欺骗的手段。总而言之,*刺激经济的*会破坏经济自身的稳定性,对整个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古典主义反对*干预经济,主张保持经济活动的高度自主性。
2、凯恩思主义为了保持其统治地位,也进行了修正。
1)凯恩思主义认为工资和价格是刚性的,使供求关系不能发生应有的调节作用,使得市场不能处于“理想的”均衡状态。关键问题是工资和价格的刚性,这不符合微观经济学的原理。因此,凯恩思主义进行了修正,他们认为市场并非是完全竞争的,企业也并非完全是价格的接受者。因此,凯恩思主义认为,在非完全竞争市场中,工资和价格即使不是刚性也是粘性。工资粘性的理由是,工资是由合同签定的,而一般合同都有合同期,在合同期内工资是不能随意变更的,厂商虽然可以压低工资,但也面临工人流失的危险;工人虽然可以要求提高工资,也可以举行罢工,但是停工对工人收入也会有影响,因此工资是不易改动的,至少短期内不能随意改动。对于价格的改动厂商也需要付出代价,如重新印制价格表,更改合同,通知生意的伙伴和他的顾客等等,这就会产生所谓的“菜单成本”,因此价格在短期内也不会随意变动。因此工资和价格都有一定的粘性,所以市场并不是总是出清的,供求并不是总是相等的。
2)凯恩思主义的模型增添两个假设:一是经济当事人利益最大化原则,二是理性预期。
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状况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供给往往大于需求,经济危机往往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的不足会使生产萎缩和工人失业、经济衰退。因此,凯恩思主义的结论是在市场的供给大于需求时,由于工资和价格的是有粘性的,所以市场不能自动调节到出清的状态,要使市场趋于平衡就必须刺激需求。同时,凯恩思主义也考虑到经济体内的自动调节机制,考虑到理性预期,他们认为,当外部冲击到来时,必须斟酌使用经济*去抵消外部冲击,使总需求保持在充分就业的水平。总之,凯恩思主义仍然坚持*对经济的干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19:20
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