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中的择水什么意思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6:44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22:23
择水指的是沏茶时水的选择。
陆羽提出“山水为上,江水为中,井水为下。”而我们现代一般选择以矿泉水,纯净水为佳。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22:23
水,是茶的载体;离开水,所谓茶色、茶香、茶味便无从体现。因此,择水理所当然地成为饮茶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22:24
选择不同的水。同样的条件不同的水泡出来的茶色香味都是不一样的。
比如自来水,矿泉水,纯净水,各地的泉水,溪水。
水的选择决定了茶汤的品质。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22:25
中国茶人认为要泡好一杯茶,必须做到茶、水、火、器,“四合其美”。认为仅仅有好的泡茶技艺是不够的;还要做到:有好水、好器和掌握好烧水的火候。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说的:“茶滋于水,水借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须,缺一则废。”他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特别对择水和配器,尤为注重。所以,在茶人间历来有“水为茶之父”,“器为茶之母”之说。
对水的认知与选择:
自从饮茶进入人们的生活和文化领域以来,人们对饮茶水品的选择,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更高的要求。明人许次纾在《茶疏》中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清人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也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可见茶之于水,关系至深。所以古往今来,人们在“论茶”时,总忘不了“谈水”。
1、 试茶鉴水的提出
在中国饮茶史上,唐以前,尽管在长江以南,饮茶已较普遍。但那时饮茶比较粗放,对宜茶水品,并没有引起茶人的足够关注。只是进入唐代以后,茶事兴旺,饮茶成为风尚,尤其是唐代陆羽对茶业的卓越贡献以及精湛的茶艺,芸芸的饮茶者,燃起了炽热的饮茶文化,展露了“比屋皆饮”的饮茶黄金时代。并随着清饮雅赏饮茶之风的开创,从而使喝茶解渴上升为艺术品饮。这就要求人们在汲水、煮茶和品茶过程中,对水有着特殊的要求。最早提出鉴水试茶的是唐代的刘伯刍,他通过“亲挹而比之”,列出天下水品有七等。它们是:
扬子江南零水,第一;
无锡惠山寺石水,第二;
苏州虎丘寺石水,第三;
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四;
扬州大明寺水,第五;
吴淞江水,第六;
淮水,第七。
而差不多与刘伯刍同时代的陆羽,根据实践所得,提出:“楚水第一,晋水最下。并把天下宜茶水品,评点为二十等。进而,断定“庐山康王谷水,第一。”
大清乾隆皇帝。他一生塞外江南,无所不至。在游杭州时,品饮过龙井茶;上蒙山(四川)时,尝过蒙顶茶;赴福建时,啜过铁观音,可算得是品茶行家,对宜茶水品,也颇有研究。据记载:乾隆每次出巡,都带一只精制银斗,“精量各地泉水”,然后再精心称重,按水的比重从轻到重,依次排出优劣,认为水以比重轻的为好。
2、古人对水的认识
古代茶人,对宜茶水品的论述颇多,说法也不完全一样。综合起来,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论点。
(1) 强调择水先择“源”:如唐代陆羽《茶经》中的“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明代陈眉公《试茶》诗中的“泉从石出情更洌,茶自峰生味更圆。”都认为,宜茶水品以源头水为好。
(2) 强调水品在“活”:如北宋苏东坡《汲江水煎茶》诗中的“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汲深情。”宋代唐庚《斗茶记》中的“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称:“茶非活水,则不能发其鲜馥。”明代顾元庆《茶谱》中认为:“山水乳泉漫流者为上。”这些,都说明宜茶水品贵在“活”。不过,古人认为水“活”并不等于“瀑”,凡“瀑涌湍激”之水品,缺少中和醇厚之感,与茶“不合”。
(3) 强调水味要“甘”:如宋代蔡襄《茶录》中认为:“水泉不甘,能损茶味。”明代田艺蘅在《煮泉小品》中的“味美者曰甘泉,气芬者曰香泉。”说的是宜茶水品只有味“甘”,才能出“味”。
(4) 强调水质需“清”:如唐代陆羽《茶经•四之器》中所列的漉水囊,就是作为滤水用的,目的在于使煎茶之水清净。宋代大兴斗茶之风,强调茶汤以白为贵,这样对水质的要求,更以清净为重,择水重在“山泉之清者”。明代熊明遇说:“养水须置石子于瓮,不惟益水,而白石清泉,会心亦不在远。”上面说的都是一个意思,宜茶用水需以“清”为上。其实,这也是古今茶人对沏茶用水的最基本要求。
(5) 强调水品应“轻”:如清代乾隆皇帝,一生中塞北江南无所不至。到杭州(浙江)时,品饮过龙井茶;上峨眉山(四川)时,尝过蒙顶茶;赴武夷(福建)时,啜过铁观音。乾隆一生爱茶,可算得是品茶行家。对宜茶水品,他也颇有研究。清代陆以湉的《冷庐杂识》记载,乾隆每次出巡,都带有一吸精制银斗,“精量各地泉水”,尔后精心称重,按水的比重,从轻到重,依次排队出优次。并亲自撰写《御制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记》,将京师玉泉,定为天下第一泉,作为宫廷御用水。
以上诸家,对宜茶水品的论述,都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但也不乏片面之词。而比较全面评述的,要数宋徽宗赵佶和清人梁章钜了。赵佶虽然*昏庸,但好工书画,通百艺,还精于评茶鉴水。为此,他亲自编著《大观茶论》一书,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皇帝写书的先例。他在书中提出,宜茶水品“以清轻甘洁为美”,这是宋代以前历代茶人对水品评述的经验总结。清代梁章钜在《归田锁记》中则明确指出,好的茶品,必须有好的水质相配。他认为“山中之水,方能悟此消息”。为此,他又认为只有身入山中,甘泉沏香茗,方能真正品尝到“香、清、甘、活”的茶品。所以,历史上曾有“得佳茗不易,觅闰泉尤难”之说。
3、沏茗如何去择水
由于茶与水关系至深,所以在中国饮茶史上,有许多文人学士,不远千里致水,不在话下。唐陆羽在《茶经》中明确指出:沏茶用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但美泉虽好,并非随处可得。于是,历史上有不少人创造了加工水品的方法;还有人主张取水不必名川、美泉;更有主张随汲随饮,适意可人的。
(1)井水
属地下水的一种悬浮物含量较低,透明度较高。但它多是浅层地下水,特别是城市井水,易受污染,用来沏茶,有损茶味。
(2)江、湖水
多属地而水,通常杂质较多,混浊度较大,但在远离人烟在地方,污染物少,江、湖之水也仍不失为沏茶好水。陆羽《茶经•五之意》中谈到的:“其江水,取去人远者”,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3)雪水
古人称为“天泉”,更为茶人所推崇。唐代白居易的“融雪煎香茗”,宋代辛弃疾的“细写茶经煮香雪”,元代谢宗可的“夜扫寒英煮绿尘”,清代曹雪芹的“扫将新雪及时烹”,赞美的都是这个意思。崇尚陈年雪水沏茶,认为这样最有情趣。但近代受大气污染所致,也不能一概而论。
(4)雨水,又称天落水
综合历代茶人的经验,认为秋天雨水,因天高气爽,空中尘埃少,因此水味清冽,当属上品;梅雨季雨水,因天气沉闷,阴雨连绵,因此水味滞滑,当有逊色;夏天雨水,雷雨阵阵,飞砂走石,因此水质不净,会使茶味“走样”。
现代茶学科学表明,泡茶用水有软水和硬水之分。凡每公升钙、镁离子含量不到8毫克的称这软水,大于8毫克的称为硬水。这样,在自然水中,大抵说来,在正常情况下,只有雪水和雨水,以及用人加工而成的纯净水和蒸溜水才称得上是软水外,其它如泉水、江水、池水、湖水、井水等等,无一不是硬水。用软水沏茶,固然香高味醇,自然可贵。但另一方面,像雨水和雪水,虽然未曾落地,却也会受大气污染而含有尘埃和其它溶解物,甚至不及江湖之水。用硬水沏茶,固然有时会损茶的纯洁“本色”,但硬水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碳酸镁,一经高温煮沸,就会立即分解沉淀,使硬水变为软水,因此同样能泡得一杯香茶。国家饮用水标准规定水的硬度是20。
但含有铁质的水是不能泡茶的。试验表明,铁离子即使含量很少,只有千万分之三时,就会使茶汤中的茶多酚与铁离子结合,使茶汤颜色变深;当含量达万分之五时,就会使茶汤变成褐色。所以,在自来水管中滞留较久的水是不宜泡茶的。
又如用酸碱度大于7的偏碱、或碱性水也是不能泡茶的,这是因为:
①碱性水能使茶汤中的茶黄素自动氧化,使茶汤颜色变暗
②碱性水中的氯离子还会与茶汤中的茶多酚相互作用,从而心使茶汤表面产生一层令人生厌的“锈油”。
所以,咸水和沼泽地上的“死水”,对泡茶来说,是无人问津的。
当代,人们为了探求泡茶用水,不少地方,对泡茶用水作了不少比较试验。
在正常情况下,根据各地评茶师理化测定和感官审评结果表明,泡茶用水,在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的前提下,大致说来,其优劣按以下次序排列:
泉水和溪水→→雪水和雨水→→江河、湖泊水→→井水→→自来水。
为此,泡茶用水,要有选择或经过适当处理后,再用来泡茶:
(1) 泉水和山水,虽好,但不可多得;
(2) 雪水和天落水,数量有限;
(3) 江河湖水,最好选择源头水,并远离村落者;
城市自来水,即使经过过滤消毒,但仍含有较多氯气。为此,需将自来水先行贮存在缸内,静置一昼夜(24小时),待氯气挥发完后,再煮沸泡茶;或者适当延长煮沸时间,驱散氯气,然后再用来泡茶;
(4) 纯净水,清洁卫生,泡茶当然是好,但缺少营养,不可长期饮用;
(5) 沼泽水、含碱和铁质的水,一般是不宜泡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