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历史上中日、中美间的战争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4:31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06:23
时间上溯到公元4世纪中叶.日本人第一次表露出他的野心.当时的大和军队大举入侵朝鲜半岛.用尽权谋手段,灭任那,连百济,攻新罗.公元4世纪末到5世纪初.朝鲜高句丽广开王举兵南下,进攻百济,驱逐大和势力.5世纪以后,倭寇卷土重来.直到公元562年.在新罗的努力下,朝鲜诸王国才打败日本.
日本,准确说是日本的前身大和.侵略朝鲜的目的无非有两个:一是掠夺人口作为奴隶和部民.二是占据和中国直接交通的据点.此时的日本已经显示出其不甘作一个海洋岛国,企图染指亚洲*的决心.而当时的中国正处在*战乱的南北朝时期.日本人的蠢蠢欲动并为引起中国统治者的重视.
历史的第一次警告,就这样被忽视了.
中国在经过隋朝的统一和*集权的加强后.进入了帝国的全盛时期-大唐王朝.唐帝国的鼎盛不仅标志着中国亚洲霸主和世界第一强国地位的确立,同时标志着中华文明史无前例的传播.而此次受中国先进文明影响最大的就是日本.一场看似喜剧又似悲剧的中日友好自此拉开了帷幕.中国在她最强盛的时候迎来与她日后的血仇的第一次蜜月,也是目前唯一的一次.
日本模仿中国制度,推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仿照唐朝京城长安建造日本京都.派出大批遣唐使.学习中国科技,文化.中国对日本的帮助是真诚和显著的.日本自此正式摆脱了落后的部民制度.
中华民族有着特有的同化性.虽然这个民族并不擅长武力征服.但她依靠她优秀的文化和不朽的文明.同化了众多民族.包括很多以强悍著称游牧民族,使他们最终加入的中华大家庭中,共同筑建了伟大的*帝国.
大和民族也有一大优点.那就是擅长吸收其他民族的成果.然后化为己用.自此不断进步.虽然中华文明给日本带来巨大好处.但日本并未被同化.而大和民族独特的忘恩负义和它对亚洲*终生不悔的执着.使得它自诞生时就注定是中国的敌人.
历史就是这样残酷.当善良的中国人不再强大时.她们终于意识到这一点.可惜,这已经是后知后觉了.
公元1590年.丰臣秀吉基本完成了对日本的统一.此时的日本自认为已经不可战胜.随发动侵略战争.向昔日的恩人和老师--中国举起了战刀.
公元1593年,日本军队大举进攻朝鲜.妄想以朝鲜为跳板,占领中国,定都北京.使日本成为*国家,摆脱岛国的困扰.面对日本的疯狂进攻,朝鲜人民奋力抵抗.但依旧无法阻拦日本武士前进的步伐.朝鲜半岛危在旦夕!
关键时刻,中国明朝*紧急出兵,支援朝鲜.这时候的中国虽然已经丧失了第一强国的地位.但依然是世界列强之一.善战的皇家军队进入朝鲜后,战局急转直下.重甲步兵和大明铁骑在先进火药部队的掩护下对被日军占领的平壤发起进攻.著名的平壤会战拉开帷幕.
中国人高昂的斗志,精良的装备,整齐的军容,精湛的指挥让丰臣秀吉体会到什么才是世界军事强国的武装和井底之蛙的感觉.他在本国内战中不可一世的部队和所谓的名将们在中*队面前不堪一击.经过一段攻坚战后.战斗演变成单方面的*.平壤城成了日本人的噩梦和坟场.中*队一举攻克平壤,歼敌一万多人,从根本上扭转战局.朝鲜国土几乎全部光复.
丰臣秀吉不甘心失败.假意与中朝议和,诱使明朝撤军,公元1597年,他再次派兵入侵朝鲜.日本人的行为彻底激怒了东方巨龙.大明朝兵部尚书亲自率兵入朝.不灭日寇,誓不收兵!在中*队的连续打击下,日本兵败如山.1598年,丰臣秀吉在内外交困的局面下饮恨而死.日军人心涣散,仓皇撤退.领教过日本人卑劣本质中国*决定全歼倭寇.
同年,中朝联军在”不放一人”的战略指导下对日军展开全面围歼.中朝海军在朝鲜南部海面拦住企图回国的日军.万历援朝战争的最后决战开始.史称朝南大海战.
年以72岁的明朝老将邓子龙冲锋在前,斩敌无数.朝鲜水军名将李瞬臣亲自驾船擂鼓.冲杀于敌阵之中.中朝主将身先士卒,激励将士奋勇拼杀.一向以武士道自夸,自诩为不怕死的倭寇完全崩溃屈服了.在此次会战中,击沉日船900多艘.几乎全歼所有残余日军.邓子龙和李瞬臣也在此次战斗中为国捐躯.
令人遗憾的是.援朝战争并未引起明朝对日本的足够戒备.战后,明*依然将蒙古人列为头号强敌.而对隔海相望的小矮子邻居.只剩下了鄙视.
时间走到了公元1840年.这是*帝国五千年文明史上最黑暗屈辱的岁月的开始.英国大炮最先轰开中国腐朽的国门.带来了西方文化和垃圾.与中国一样.日本也没逃脱被砸破大门的命运.一个古老和前卫,保守和激进相融合的时代来临了.
中国试图进行仿照西方的资本主义改革,但最终失败了.日本则推翻幕府统治,成功的进行了明治维新.走上了强国之路.昔日的小矮子一跃成为亚洲巨人.
中国强盛时,给整个亚洲乃至世界的文明做出巨大贡献.而当日本强盛时,不仅没有帮助曾经为它付出过的民族.反而给世界带来灾难,它首先对亚洲近邻们高举屠刀.去完成自出生以来就梦寐以求的灭亡中国,独霸亚洲的狂想!
与西方列强不同.日本人对中国的态度要残酷的多.它的目的就是变中国领土为日本领土.变中国人为日本人.甚至不惜灭绝对世界上最庞大的民族.以完成它病态的目标.
甲午战争的胜利极大刺激了倭寇特殊的兽性.日寇抛出了贪得无厌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在清*倒台后.日本人利用汉奸袁世凯的当政.迫不及待的提出灭亡中国的计划-即所谓的二十一条.又在巴黎和会上企图独霸山东.日本一系列的动作引起西方的极大不满.使得倭寇的后两项计划相继落空.
但倭人的野心已经充分暴露出来,就像所有野兽一样.人中兽类-大和民族为了满足自己的兽欲,不惜对世界宣战.日本排除西方,灭亡东方的进攻只是时间问题.
上帝再次和人类玩了一把黑色幽默.在一战后被压榨的德国在短短二十年间重新崛起.阿道夫.希特勒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当西方列强各怀鬼胎耍弄权谋时.日本人首先在亚洲点起烽火.
1931年9月18日.关东军炮轰北大营.中日第三次大战奏响序曲.这时中国可谓病入膏肓.国内战乱不断.曾经善战的军队早成了昨日黄花.加上国民*最先的战略误判,不抵抗*和对欧美的过分依赖.东三省很快沦陷.摆在日军面前的是一马平川的中原沃土.而中国人百年的屈辱,也处在爆发的边缘.需要的,就是一把火.
日本人是疯狂的,也是懦弱的.占领东北后的日军想重现日俄战争时的光荣.两次愚蠢的进攻最终结果是扔下数万士兵的尸体.苏联红军的武力使大和民族展现出它的软弱.在整个二战期间.倭寇一直信守与苏联的和平条约.再也没敢放肆.即使是在苏联被德国打下半条命的时候也变的一反常态,格外的守信用,这在日本历史上是不多见的.北上受阻后,日军准备南下.
虽然有了国共合作和七.七事变后的全面抵抗.中国的领土依然大面积丧失.成千上万的同胞相继倒在日军的铁蹄下.中华民族的末日似乎已经到了.
一种难以用文字描述的现象,或者说是感觉.在交战双方中慢慢扩散起来.日军在攻占武汉,广州后.进攻的步伐越来越慢,付出的代价越来越大.而中国人的耐性渐渐发挥出来.不论日寇集中多大的兵力,进行多灭绝人性的屠戮.中国都默默承受了.就像中国人擅长的太极拳一样.中*队已经如付骨之蛆.紧紧粘住每一寸土地上的日军.不论是在正面战场的*,还是敌后的*.都在让日本人为它们的行为付出更大的代价.
我个人认为,这与其说是两*队的较量,不如将它视为两个民族性格的对抗.当中国人五千年不灭的韧性爆发出来.迫切的日本人丧失了冷静.唯一的反应就是投入更多的军队,实行更残酷的*.而此时的中华大地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吸收着敌人和同胞的鲜血,积蓄反击的力量.当日本军部发现它们居然把60%以上的兵力扔在了中国战区时.日寇已经彻底陷入泥潭,只能前进,没有退路了.实际上在这个时候.这场大战已经进入消耗阶段.而消耗战的开始就注定了日本的失败(相关理论,可查阅*的论持久战).在中华民族将要灭亡的一刹那.她再次创造奇迹.把握住了胜利的号角.然而,中国也只剩下困住敌人的力量了.她在等待,等待别人给日本致命的一击,帮助她消灭日本.
日本终于为它的疯狂付出代价.美军在太平洋的胜利和苏联的出兵.终于把筋疲力尽的中国推向*的前线.1945年9月2日.日本代表签字投降.中国历史上最惨痛的战争结束了.我们在八年的时间里丢掉包括首都在内的大片土地.十分之一的同胞献出生命,经济损失无法估量.
中日的战史到此暂时中止.回顾历史是为了展望未来.日本人不会放弃狂热的梦想.中国人不会忘记曾经的辉煌.较量在延续,力量在积攒.谁将再续黄种人的光荣.出现在后美国时代的强权宝座上呢?
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如果一个民族连她最大的仇人都能相信和忽视.这个民族终将被优胜劣汰的发展规律所淘汰.我们这一代离那血腥的岁月太遥远了,以至于我们淡忘了刻骨的伤痛,就像日本的新一代淡忘了它们肮脏的过去一样.
当国旗升起,似乎还可以看到红色染料中祖辈的鲜血.当国歌响起,依稀还能记起这是一首抗日战歌.
也许命运会给我们一次复仇的机会,也许在这个机会到来前沉重的双肩又背负上新的血仇.毕竟,老狮子正在焕发新的活力.而狼,也不会甘心永居四岛。
美国就两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抗美援越,没有直接交锋,只派出顾问团和防空工程部队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06:23
中日甲午战争
1894~1895年中*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干支为甲午,史称甲午战争。
战争起因及双方军事准备 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蓄谋已久。早在1868年(清同治七年),日本明治天皇登基伊始,便极力鼓吹军国主义,以实行对外扩张为基本国策,并将侵略矛头首先指向其近邻朝鲜和中国。明治*抓紧改革军制,推行近代军事教育和训练,积极扩军备战。到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陆军建成6个野战师和1个近卫师,现役兵力12.3万人。
甲午战争中,日本实际动员兵力达240616人,其中174017人在国外参战。战前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排水量共达6.2万余吨。还派遣大批特务,到中国和朝鲜搜集军事情报,绘制详细的军用地图。
清*对日本的侵略野心有所察觉,北洋大臣李鸿章曾指出日本将为“中土之患”。1874年日本侵犯台湾事件后,尤其是中法战争后,清*加强海防建设,以京师门户北洋为设防重点,主要防御对象为日本。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编练成军,有舰艇25艘,官兵4000人。到甲午战争前,北洋舰队的大沽、威海卫(今山东威海)和旅顺(今属辽宁大连)三大基地建成。然清朝**,军事变革基本停留在改良武器装备的低级阶段,陆海军总兵力虽多达80余万人,但*不顺,编制落后,管理混乱,训练废弛,战斗力低下。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于6月3日请求清*派兵协助*。清军首批部队于6月8日抵朝。早在6月2日,日本内阁就作出入侵朝鲜,进而直接与清军开战的决定。日方先以欺骗手段诱使清军入朝,继则以清军入朝为借口,大批调遣日军赴朝,迅速抢占从仁川至汉城一带各战略要地。同时设立战时大本营,作为指挥侵略战争的最高机构。7月19日,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据其外相陆奥宗光训令,强*朝鲜*废除中朝通商条约,并驱逐清军出境。23日,日军悍然攻占朝鲜王宫,成立以大院君李昰应为首的傀儡*。25日,大鸟令大院君宣布废除中朝两国间的一切商约,并“授权”日军驱逐屯驻牙山的清军。当天,日本联合舰队发动丰岛海战,在丰岛附近海域对中国运兵船及护航舰只发动突然袭击。日本陆军第5师之混成第9旅也于29日向由牙山移驻成欢的清军叶志超部发动进攻,清军败退平壤。8月1日,清**对日宣战。同一天,明治天皇也发布宣战诏书。
双方战略方针 日本战时大本营在挑起这场战争之前,制定了海陆军统筹兼顾的“作战大方针”。其战略目标是在中国直隶(约今河北)平原与清军进行主力决战,打败清军,压迫清*屈服。认为能否达此目标,关键在于海军作战之胜负。为此,提出了两期作战计划:首先派陆军一部进入朝鲜,以牵制清军;海军则寻机与中国海军主力决战,迅速夺取黄海制海权。尔后作战则视海军胜败情况而定:如海军取胜,掌握了黄海制海权,陆军便由渤海湾登陆,实施直隶平原决战;如海上决战胜负未分,则以舰队控制朝鲜海峡,协助陆军主力占领整个朝鲜;如舰队决战失败,制海权归于中国,则以陆军主力实行本土防御,海军守卫本土沿海。并以争取实现第一案为基本战略方针。
清军方面,战前没有明确的战略方针和作战计划。由于统治集团主战、主和意见分歧,相互掣肘,事先既未组成专门的作战指挥机构,更无统筹全局的战略指导。始寄希望于俄、英等国的“调停”,继则在海陆战端已启的情况下仓促宣战,并命令北洋大臣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沿江、沿海“遇有倭人轮船驶入各口,即行迎头痛击,悉数歼除”。(《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十六)实际上是实行海守陆攻的作战方针。据此,清廷决定增调陆军赴朝,先在平壤集中,然后南下驱逐在朝日军;以海军各舰队分守各自防区海口,北洋舰队集结于黄海北部,扼守渤海海峡,确保京畿门户安全,并策应在朝清军。
战争进程 整个战争持续近9个月,依据战场转换及双方作战态势的变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清军陆军自平壤败退鸭绿江,日海军夺得黄海制海权 8月上旬,总兵卫汝贵、马玉昆、左宝贵和副都统丰升阿等四部援朝清军万余人先后抵达平壤。其时占据汉城之日军为混成第9旅,共8000余人。
8月中旬,日本大本营根据海军主力决战时间难以预料,并以年内已无法实行直隶平原决战,乃修改其“作战大方针”第一期作战计划,除已派第5师余部赴朝外,又增遣第3师参战,两师合编为第1集团军。将陆军在朝鲜的牵制作战改为攻势作战,由第1集团军执行平壤之战,相机进攻奉天(今沈阳)的任务。同时,决定组建第2集团军,待机攻占辽东半岛,为尔后直隶平原决战建立前进基地。
9月初,日军第5师和第3师一部由汉城等地出发,分四路向平壤推进,对平壤清军取包围之势。新近由成欢败退的提督叶志超奉命总统平壤各部清军,因其战守无策,各部心志不齐。9月15日,日军分三路总攻平壤,战斗至为激烈。午后,玄武门失守。入夜后,叶志超等弃城而逃,至26日全部退至鸭绿江以北中国境内。
在陆军争夺朝鲜半岛的同时,日本海军联合舰队亦前出至黄海西部,甚至闯到威海卫和旅顺军港挑战,企图寻机与北洋舰队进行主力决战。北洋舰队在丰岛海战后拘于“保船制敌”之令,主要巡弋于威海、旅顺之间,将黄海制海权让给日本海军。9月上旬,清廷鉴于平壤将有大战,拟由海路迅速运兵赴援,北洋舰队奉命护航。9月17日,北洋舰队在完成护航任务后正准备由大东沟口外返航,突与搜索前进的日联合舰队遭遇,随即爆发了著名的黄海海战。战斗历时5个多小时,北洋舰队沉毁5舰,伤4舰,日本联合舰队伤5舰。
日军在第一阶段作战中,适时调整作战计划,海陆同时出击。平壤之战不但击败在朝清军,且一举将战线推进至鸭绿江边,直接威胁中国本土。清军由于平壤迅速败退,不仅使“海守陆攻”的总计划归于失败,且来不及在鸭绿江一线组织坚固防线,以致在第二阶段作战中仍然陷于被动。在海战方面,北洋舰队实力被严重削弱,日本联合舰队达到了控制黄海制海权的目的,使尔后的战局能朝着其二期作战计划的第一案方向发展。
第二阶段,日军突破清军鸭绿江防线,并在花园口登陆 平壤之战和黄海海战后,日本为实施“作战大方针”中直隶平原决战的计划,决定以陆军第2集团军向中国辽东半岛进行登陆作战,突破渤海湾门户。陆军第1集团军则向鸭绿江清军防线发起攻击,造成对清朝祖宗陵寝之地奉天的巨大压力,掩护第2集团军的登陆作战。清廷则采纳李鸿章之议,实行“严防渤海以固京畿之藩篱,力保沈阳以顾东省之根本”(《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七十八)的平分兵力方针。在实际兵力部署方面,由于对日军主攻方向判断失误,以及过分眷顾祖宗陵寝,集重兵于鸭绿江一线和奉天、辽阳之间。同时,为保卫北京,又令各省抽调兵力,驻守山海关至秦皇岛之间,以及天津、大沽、通州(今北京通县)等地。致使地处渤海门户正面的辽东半岛兵力不足,又多系临时填防部队,加之黄海制海权已被日军所得,失去海军掩护,防御极其空虚。
鸭绿江江防之战开始于10月24日。驻守鸭绿江北岸的清军共82营约3万人,四川提督宋庆为诸军总统。防线分中、东、西三段,以九连城一带为主防御阵地。兵力成一线部署,各部之间缺乏协同,纵深内又无强大预备队。日军第1集团军先于九连城上游的安平河口突破成功,继于虎山附近的鸭绿江上搭浮桥抢渡并攻占虎山。其他各部清军闻虎山失陷,不战而逃。26日,日军未遇抵抗即占领九连城和安东(今丹东)。清军鸭绿江防线崩溃。
在日军第1集团军进攻鸭绿江清军防线的同一天,大山岩上将指挥日军第2集团军2.5万人在日舰的掩护下,开始在旅顺后路的花园口登陆。日军的登陆活动历时十余天,清军竟坐视不问。11月6日,日军攻占金州(今属大连)。7日,分三路向大连湾进攻,发现清军早已溃散,唾手而得大连湾。17日,日军开始向旅顺口进*。驻守旅顺口地区清军7名统领互不统属,1.4万余名官兵军心涣散。18日,日军前锋进犯土城子,只有总兵徐邦道指挥拱卫军奋勇抗击。22日,日军陷旅顺口,并血洗全城。
在战争的第二阶段,清军节节败退,不可收拾。清廷内部的主和主张渐占上风。旅顺口失陷后,日本海军在渤海湾获得了重要的前方基地。从此,渤海湾门户洞开,北洋舰队深藏于威海卫港内,战局更加急转直下。
第三阶段,清军在山东半岛和辽东两个战场全面溃败 日军攻占旅顺后,大本营鉴于渤海湾冬季封冻,登陆困难,决定暂时搁置直隶平原决战方案,代之以进攻威海卫,消灭北洋舰队,为尔后直隶平原登陆决战进一步提供安全保证的新计划。为此,以陆军第2集团军为基础组建“山东作战军”,大山岩上将任司令长官,共2.5万余人。又令联合舰队协同山东作战军作战,并以陆军第1集团军在辽东战场进行佯攻,继续吸引清军主力。
清廷对日军主攻方向再次判断失误,以为日军第1、第2集团军将并力攻取奉天,以主力打通锦州走廊,进*山海关,然后与从渤海湾登陆之部队会攻北京。因此以重兵驻守奉天、辽阳及天津至山海关一线,关内外总兵力达10万以上,而于日军的主攻方向山东半岛则仅部署官兵3万余人,其中驻守荣成(今旧荣成)的仅1400余人。至于北洋舰队,则根据李鸿章“水陆相依”的防御方针,龟缩于威海卫港内。
1895年1月20日,日“山东作战军”在荣成龙须岛 登陆,占荣成。随即分南北两路向威海南帮炮台进行抄袭。30日,南帮炮台陷落。2月1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城。此后,日军水陆配合,攻击刘公岛和港内北洋舰队。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等先后自杀殉国。17日,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覆灭(见威海卫之战)。
辽东之战持续时间较长。自日军突破清军鸭绿江防线之后,连占凤凰城(今辽宁凤城)、岫岩、海城等地。清*调任两江总督刘坤一为钦差大臣,赋以指挥关内外军事的全权,并任命湖南巡抚吴大澄和宋庆为帮办,以期挽回颓势。1895年1月17日起,清军先后数次大规模*海城,皆遭挫败(见海城之战)。2月28日,日军从海城分路出击,3月4日占牛庄(今海城西北),7日取营口,9日陷田庄台(今大洼南)。10天之内,清军百余营6万余人便从辽东全线溃退。
战争结局和影响 早在日军占领辽东半岛后,清廷便开始通过外交途径向日本请和。威海卫失陷后,清廷求和之心更切,遂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4月17日,《中日马关条约》签字,甲午战争结束。日军未经直隶平原决战便达到了预期的侵略目的。
此后,中国人民为反对《中日马关条约》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台湾军民在刘永福等领导下自发组织起来,抵抗日军割占台湾,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重大的代价(见台湾军民抗日之战)。
甲午战争对远东战略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日本既占台湾,又获2.3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其资本主义经济以此为契机更加迅速发展起来,并进一步扩军备战,开始成为远东的主要战争策源地。而日本的崛起又改变了远东地区英、俄对立和争霸的原有格局。列强在远东的角逐日趋激烈,预示着一个更加动荡不安的时代的到来。
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使半殖民地化速度进一步加快,民族危机愈益深重,同时也促使中华民族日益觉醒,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和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迅速高涨。清*也在更加艰难的处境下,开始变革军事制度,中国近代军事改革开始进入实质性阶段。
1894~1895年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简称甲午战争。1894年(光绪二十年)爆发,因按干支纪年为甲午年得名。
日本挑起战争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请求清*派兵协助*。
清*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淮军2500人赴朝。日本亦派兵入朝。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授权驻朝公使大鸟圭介挑起衅端,发动侵略战争。当中日两国向朝鲜出兵时,朝鲜*和东学党起义军已签订休战和约 。朝鲜*为消除日本出兵借口,6月13日请求中国撤兵。清*要求日本同时撤兵。但日本决心扩大事端 ,继续向朝鲜增派军队 ,并提出所谓共同“改革”朝鲜内政的方案。大鸟圭介于19日和20日,胁迫朝鲜*废除中朝通商条约,并驱逐中*队出境。23日,日军攻占朝鲜王宫,拘禁国王李熙,成立以大院君李昰应为首的傀儡*。25日,大鸟指令大院君宣布废除中朝两国间的一切商约,并授权日军驱逐屯驻牙山的清军。当天,日本不宣而战,在丰岛海面击沉中国运兵船高升号;同时日本陆军向驻牙山中*队发起进攻,挑起战争。8月1日(七月初一),中日*同时宣战。甲午战争开始。
战争过程 中日甲午战争的整个过程,包括3个阶段:
第一阶段,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在朝鲜半岛及海上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
平壤之战发生于9月15日,是双方陆军首次大规模作战。战斗在3个战场同时展开:其一为大同江南岸战场。日军第九混成旅团首先向大同江南岸清军发起进攻。太原镇总兵马玉昆督队英勇抗击,日军官兵死伤惨重。其二为玄武门外战场。玄武门为日军的主攻方向,因此集中了优势兵力。高州镇总兵左宝贵登玄武门指挥,中炮牺牲。玄武门被日军攻陷。其三为城西南战场。野津道贯中将亲率日本第五师团本队,从平壤西南用炮火掩护步兵冲锋,清军马队进行反击。至中午,日军退回驻地。清军总统(总指挥)叶志超贪生怕死,树白旗停止抵抗,并下令全军撤退。6天里,清军狂奔250千米,于21日渡鸭绿江回国。日军占领朝鲜全境。
黄海海战发生于9月17日,是中日双方海军的一次主力决战。发生于鸭绿江口大东沟(今辽宁东沟)附近海面。北洋舰队参加战斗的军舰为10艘,日本海军投入战斗的军舰则有12艘。中午开战后,北洋舰队重创日本比睿、赤城、西京丸诸舰。但北洋舰队中致远舰亦受重伤,管带邓世昌为保护旗舰,下令向敌先锋舰吉野猛冲,以求同归于尽,不幸中敌鱼雷,200余人牺牲。下午,北洋舰队10舰中,沉四、逃二、伤二,只余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依然奋勇搏战,并重创日本旗舰松岛。战至下午五时半,日本舰队撤离战场。
第二阶段,从1894年9月17日至11月22日。战争在辽东半岛进行,有鸭绿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
鸭绿江防之战开始于10月24日,是清军抗击日军入侵中国国土的首次保卫战。清*任命宋庆为诸军总统。日军进攻部队是山县有朋大将统率的第一军。清军不服宋庆调度,士气不振,无抗敌决心。24日午前,日军泅水过江。当夜又在虎山附近的鸭绿江中流架起浮桥,清军竟无察觉。25日晨6时,日军向虎山清军阵地发起进攻。清军守将马金叙、聂士成率部奋勇还击,因势单力孤,伤亡重大,*撤出阵地,日军遂占领虎山。其他清军各部闻虎山失陷,不战而逃。26日,日军占领了九连城和安东县(今丹东) 。在不到3天内,清朝重兵近3万驻守的鸭绿江防线竟全线崩溃。
金旅之战也开始于10月24日,至11月22日旅顺口陷落,这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的关键一战。日本第二军开始在旅顺后路上的花园口登陆。日军的登陆活动历时12天,清军竟坐视不问。11月6日,日军进占金州(在今辽宁大连)。7日,日军分3路向大连湾进攻,清军早已溃散,不战而得大连湾。10天后,日军开始向旅顺进*。18日,日军前锋进犯土城子,徐邦道指挥拱卫军奋勇抗御,将日军击退。是日,清军总办龚照玙竟置诸军于不顾,乘鱼雷艇逃往烟台。22日,日军占领旅顺口并血洗全城。
第三阶段 ,从1894年11月22日至1895年4月17日。战争在山东半岛和辽东两个战场进行,有威海卫之战和辽东之战。
威海卫之战是保卫北洋海军根据地的防御战,也是北洋舰队对日的最后一战。其时,威海卫港内尚有北洋海军各种舰艇26艘。1895年1月20日,日本第二军开始在荣成龙须岛登陆。30日,日军集中兵力进攻威海卫南帮炮台。由于兵力众寡悬殊,南帮炮台终被日军攻占。2月3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城,丁汝昌坐镇指挥的刘公岛成为孤岛。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佑亨致书丁汝昌劝降,遭丁汝晶拒绝。5日凌晨,旗舰定远中雷搁浅,仍做水炮台使用,继续搏战。10日,定远弹药告罄,刘步蟾下令将舰炸沉,以免资敌,并自杀与舰共亡。11日,丁汝昌在主降将领的胁迫下,拒降自杀。12日,由美籍洋员浩威起草投降书,伪托丁汝昌的名义,送至日本旗舰。14日 ,威海营务处提调牛昶昞与伊东佑亨签订《刘公岛降约》,规定将威海卫港内舰只、刘公岛炮台及岛上所有军械物资交给日军。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辽东之战持续的时间很长。自日军突破清军鸭绿江防线后,连占凤凰城、岫岩、海城等地。清*调两江总督刘坤一为钦中日签订《马关条约》(绘画)差大臣督办东征军务,授以指挥关内外军事的全权,并任命湖南巡抚吴大澄和宋庆为帮办,以期挽回颓势。从1895年1月17日,清军先后4次发动收复海城之战,皆遭挫败。2月28日,日军从海城分路进犯,先后攻占牛庄、营口、田庄台。仅10天时间,清军百余营6万多人便从辽河东岸全线溃退。
《马关条约》的签订 随着战争失利,清*进一步加紧乞降活动。2月11日,决定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及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在马关春帆楼签订《马关条约》,包括《讲和条约》11款,《另约》3款,《议订专条》3款,以及《停战展期专条》2款。该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同时也成为中国近代民族觉醒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06:24
咳咳~
1.甲午战争:1894年.日本为实现*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
起因:中国舰队执行巡航任务,晚会时遭到日本舰队的袭击。
过程;黄海大战。辽东半岛战役。威海卫战役。
结果:中日 马关条约
剩下的~~~
1、唐高宗时期,唐军在朝鲜半岛大败日军。
2、元代忽必烈3次远征日本,但皆遭遇“神风”船毁人亡
3、日本丰臣秀吉远征朝鲜,遭中朝军队(邓子龙+李瞬臣)痛击,失败
4、明代戚继光抗倭寇
5、1894年甲午海战
6、1905年日俄战争,在中国领土上展开,清*居然宣布“局外中立”
7、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我国东北
8、1937年“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1937-19458年抗战从现在才开始算,不知道东北的3000万同胞作何感想)
9、可能没有多少人知道,1950年抗美援朝,日本曾派出小股后勤部队帮助美军,我军在朝鲜和小日本又有交手。
只不过不知道中国与美国有过正面战争!
那就是
1.抗美援朝时候吧
2.还有得少美国大大支持的一蒋介石为首的*的内战风波1
xiexie~~
唉,你就给我加分吧!唉
qq506174314如果加我,就写 百度1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06:24
中日战争:(甲午战争、抗日战争)
*甲午战争
(一)时间:1894年7月——1895年4月
(二)爆发的原因(背景):
1、日本方面原因: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逐渐强盛
但由于日本仍保留着浓厚的封建残余势力,国内市场狭小,因此人民起义不断
日本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
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
2、欧美方面原因:
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
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在远东发展势力
德法:想乘日本侵华之机夺取新的权益
*:准备尚未就绪,对日本采取不干涉*
3、朝鲜方面原因: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
清*应朝鲜*请求派兵帮助*
日本乘机派军队开进朝鲜
4、清*方面原因:
李 鸿 章:保全自身实力和北洋地盘,幻想通过“以夷制夷”的外交途径遏制日本的侵略。
慈禧太后:忙于自己的六十大寿庆典,希望对日“和平了事”。
***原因可以简单总结为:
①日本为吞并朝鲜,侵略中国,实现其“**”而蓄意发动。
②西方列强对日本的侵略采取默许或纵容态度。
③朝鲜东学党起义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契机。
④清*寄希望于各国的“调停”,不认真备战
(三)过程:
主要战役:平壤战役(1894)、黄海战役(1894)、辽东战役(1894)、威海战役(1895)。
在黄海海战中,爱国将领邓世昌率致远舰冲向敌旗舰吉野号,邓世昌和全舰200余名官兵壮烈牺牲。威海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水师提督丁汝昌自杀殉国。
(四)结果:清朝战败, 签订《马关条约》
*抗日战争
(一)时间:1937年7月7日至1945年9月2日
(二)原因:
1、直接原因:1937年“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2、根本原因:世界性经济危机,日本社会严重瘫痪,急需扩张底盘,寻找原材料产地和市场,同时将国内对重重社会矛盾的注意力转移到对外战争中去。
(三)过程:
1、1937年,日军发动“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爆发。
2、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是战略防御阶段。
3、从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是战略相持阶段。
4、从1944年1月解放区战场局部*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是战略*阶段。
**主要战役:淞沪会战、平型关战役、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四)结果:1945年9月2日,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抗日战争宣告结束。
二、中美战争:抗美援朝战争
(一)时间:1950年10月25日至1953年7月27日
(二)原因:1964年8月初,美国在制造了北部湾事件后,不但扩大了对越南的侵略战争,而且加紧了对中国西南、中南地区上空的侵扰活动。为捍卫祖国领土不受侵犯,保卫西南、中南地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支援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斗争,中国决定抗美援朝
(三)过程:
1、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兼*委员彭德怀率领下,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25日,揭开抗美援朝战争序幕。
2、第一阶段为1950年10月25日~1951年6月10日,这一阶段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采取以运动战为主,与部分阵地战、游击战相结合的方针,连续进行了五次战略性战役。
3、第二阶段为1951年6月11日~1953年7月27日,这个阶段,中朝人民军队执行“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以阵地战为主要作战形式,进行持久的积极防御作战。
战争中出现了很多我们的烈士英雄,如邱少云 黄继光 杨根思 罗盛教 毛岸英等。
(四)结果:战争双方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至此,历时2年零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告结束。
我根据资料自己整理,希望你满意。^_^ 通过整理,我也学到了很多呢!呵呵,大家互相学习,互相进步哦!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06:25
中美关系:
1.19世纪中叶,美国还算不上世界强国,对华侵略是作为英国的伙伴出现的。它往往利用片面最惠国待遇来掠夺中国。这一侵略方式随着美国经济在19世纪末跃居世界第一位而发生变化。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开始奉行独立的对华*。美国高举“利益均沾,机会均等”的旗帜,企图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打开并占领全中国的市场。由于美国是列强瓜分中国宴席中的迟到者,并且在当时还不是军事大国,“门户开放”便成为美国反对其他列强瓜分中国的旗帜。然而,一旦美国成为经济大国后,它就不再满足于与其他列强“利益均沾”,“门户开放”也就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了。抗日战争结束后,美国成为侵略中国的头号帝国主义国家,中国的门户只向美国一家开放。
《望厦条约》(1844年)
美国与中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即《中美五口贸易章程》。中英签订结束鸦片战争的《南京条约》后,美国趁火打劫,派专使C.顾盛来华胁迫清钦差大臣耆英于1844年7月3日(道光二十四年五月十八)在澳门附近望厦村签订。
(1)使美国享有英国在《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取得的除割地、赔款外的一切特权。
(2)美国兵船可任意进入中国各通商口岸“巡查贸易”——破坏了中国领海主权。
(3)美国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便利了美国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
门户开放*(1899年)
(1)背景:①19世纪末,美国工业产值居世界第一位。②美国忙于美西战争,错过了争夺瓜分中国的时机,需要制定新的对华*。
(2)内容:①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②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现行税率征收关税。③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机会均等”费用。
(3)特点:“利益均沾”。
(4)影响:①是美国侵略中国进入新阶段的标志,从此美国在对华*上,不再追随西方列强,而是有了独立的*,加紧和扩大侵华的步骤。②使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中国的狂潮,暂时取得表面一致,帝国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宰割中国的同盟。③使美在华势力大增,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辛丑条约》(1901年)各项内容的危害
(1)巨额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大规模勒索,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社会经济的凋敝。
(2)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3)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完全处于外*队控制之下,便于外国侵略者直接派兵*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4)严厉*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清*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
(5)改设外务部,便于清*能够按照外国侵略者的意旨实行*的外交*。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从此,清*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对华*:扶蒋*。
原因是美国制定的称霸全球的战略,把控制中国列入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企图利用*的蒋介石在中国建立一个稳定、统一的**,因此全力助蒋*。它出动飞机、舰艇将远在大西南、大西北的*军队运送到战略要地、铁路交通线和内战前线,帮蒋介石抢夺抗战胜利果实。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国民*与美国*于1946年11月4日在南京签订的表面平等而实际不平等的条约《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通称“中美商约”。
①这是蒋介石集团为获得美国的援助而出*家民族利益的结果;
②从条约中美国攫取了中国*、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特权;
③这是战后美国奴役中国的一个不平等条约,被称为“新二十一条”;
④它加深了国统区的*经济危机。
2.1949年-1972年的中美关系
这一时期的中美关系是复杂的。1949年,*党结束了中国混乱纷争的局面,建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美国对新涎生的红色政权,进行极力地扼杀,发动了*中国的行动,并于1950年挑起朝鲜战争。战争以美国的战败而告终。然而,中美之间的对抗并没有随着战争的结束而结束,相反,这种斗争持续了20多年。在这20多年里,破坏与反破坏,*与反*交织,成为那个时代的主线。
3.中美关系逐步缓和
⑴背景:双方的共同需要
美国认识到中国在世界的巨大作用.
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需要在亚洲实行战略收缩.
中国腹背受敌,犹以苏联构成主要威胁.
与美国缓和,可以极大的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
⑵经过;
①"乒乓外交",以民促官.
②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
③1972年,尼克松公开访华,《中美联合公报》在上海签订,正式结束对抗.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中日关系:
1.古代:
①互遣使节: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小国与汉交往;东汉光武帝赐“汉委奴国王”金印;隋时,互派使节;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派遣唐使达十多次。
②贸易往来:汉代时,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入日本;日本出土唐币“开元通宝”,中国出土日本的银币;南宋时,丝织品、瓷器、茶叶等远销日本;日本与辽、金、元朝都贸易往来。
③文化交流:唐制、城市建筑风格、儒学都对日本产生了深远影响;元朝时,日本从中国招聘雕印工匠。
④友好使者:日本的吉备真备、中国的高僧鉴真。
⑤军事冲突:1561—1561年,戚继光抗倭。
2.近代现代:
①侵华战争:侵略台湾、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在日俄战争中打败*、出兵山东、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大举侵华、1937—1945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②经济侵略:《马关条约》后,取代设厂权,大规模资本输出开始;一战期间,日美在经济上展开竞争;全面侵华期间,日本掠夺沦陷区。
③文化侵略:全面侵华期间,日本在沦陷区推行*华*。
④冷战对峙:二战后,日本追随美国,对华冷战。
⑤恢复邦交: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
3.现状:经济关系密切但*关系冷淡,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日本国内一些右翼军国主义分子的兴起,如参拜*、修改教科书等问题一直阻碍中日关系的改善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