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乱>>主要人物介绍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4:2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03:03
陈汉冰,解构与真实——《长安乱》书评《长安乱》是韩寒于2004年推出的长篇小说。主人公释然五岁进入少林寺,曾经目睹过武林中最浩大的一场比武,见证过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场饥荒,并认识了青梅竹马的玩伴喜乐。到了十八岁,他获得*的批准下山闯荡江湖,于是乎,一男一女一马,闯荡过危机四伏的首都长安,看到过太多的门派仇杀和明争暗夺,甚至释然还一度当上了武林盟主,一路上充满了嬉笑怒骂,冷嘲热讽。不料故事最后却以喜乐因病死去,释然归隐山林的结尾戛然而止,给人留下了无限的唏嘘。
看完故事简介,大多数人一定会认为《长安乱》是以江湖的描写为中心的武侠小说,里面的江湖人士形形色色,可故事总会围绕着一个主人公发展,哪怕称之为一代大侠的成长史也毫不夸张。按照这样的逻辑,主人公释然肯定是武功盖世,行侠仗义,天赋异禀的大侠,刀光剑影,爱恨情仇。实则不然。《长安乱》写的是江湖,但却不是一部武侠小说。韩寒在《长安乱》中*了长久以来根植在我们脑海中的江湖形象,把“江湖必然存在于武侠文化”的观念连根拔起。传统的江湖必然少不了大侠、高人、骏马,兵器、武功、帮派,甚至是神秘的传说等等这些要素。可韩寒正是从这些或大或小的方面,把金庸、古龙、梁羽生等武侠大家们所创造出的江湖一一解构。
先从主人公释然说起吧。作者在开篇就告诉了我们关于他的身世:出生未知,父母不详,也不知为何会有一个*,五岁的时候就已身在少林寺。这种无根无源的身世倒很符合传统大侠的身世描述,侠客本身就应该无牵无挂,一身逍遥。同时,这种空白还吊足了读者们的胃口,往往容易让人联想到江湖上几代恩怨,剪不断理还乱。我们说释然是一个普通的小和尚吧,他却有别人所没有的功能:能够清楚看到再快的动作,而且犹如慢放,所以再快的暗器也伤不了他。这在后来的闯荡江湖中,起到很重要的保护作用。可说他不寻常吧,他又除此之外别无所长,人生经历也算不上神奇,没有遇见拥有武功秘籍的世外高人,也没有在阴差阳错下学会传说中的绝世神功,充其量只是得到一把江湖上人人趋之若鹜的宝剑——“灵”,糊里糊涂地当了一天的武林盟主。更重要的是,他的潜意识中没有一种大侠的自觉:行侠仗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样的江湖经验和心胸气度,远远达不到传统武侠小说中大侠的标准。这就好比,只给了个有着江湖符号(身怀绝技)的躯干肢体,却没有代表着江湖内涵的灵魂。在江湖打滚了十几个年头,释然却已不自觉地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大侠,在这种观念与现实的落差中,表现出来的是作者的解构,所谓的大侠不过是稍微不普通的普通人。
至于《长安乱》中的其他人物,也完全没有江湖气息。释然的*是少林寺的高僧,他经常说着一些意味深长的话语,例如在观看比武的时候,他告诉释然,“那比武谁都赢不了。谁赢了都是一样,赢局势不赢人心,就是输。谁赢都是输”,一语中的。同时,他还预知了释然的未来,颇有江湖中得道高人的影子。但是,正是这样一位所谓“高人”,却在这些年“饱受取名之苦”:“由于少林旺盛,旺盛到释字已经无法再取法号”,于是*便为新来的弟子们取来了这样的名字——“释放”、“释奶”、“释屎”,还有一位刷马桶的师兄叫做“释桶”,让人忍俊不禁。作者在这里的设置看似有些刻意,取名本是一件重要且“大雅”的事情,却用了一些相对俗气甚至不雅的词语,他无非想告诉世人:得道高人也是人,也要吃喝拉撒,他们并非不愁吃穿,不食人间烟火。
少林寺的方丈本应也是德高望重,可就在瘟疫期间,当他下令开门放灾民进寺的时候,不巧用其慈祥的脸迎上了灾民砸门的石头,完全无形象可言。也正是由于他把寺里的信鸽都用来补身体了,导致少林寺无法向其他寺传递信件。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武林最浩大的一场比武中,两大主角——少林寺的慧竟大师在一招未出的情况下从屋顶跌落,而武当派的刘云却活活被饿死在屋顶。这些情节的设计完全*了少林、武当这些帮派在中国人传统认识中的光辉形象。比起一般所谓的武林人士,得道高人不过是武功高强一点,参透得深一点,没有唯恐天下不乱罢了。所谓德高望重,是长期以来人们的经验建立起了“长相和蔼=德高望重”的等式,殊不知其背后的运作机制却是——“倘若小时候就觉得面目狰狞,无论有一颗多么善良的心,加入少林也没法做长老。”经验主义和“外貌”协会往往容易蒙蔽人们的双眼,凡事还应该看本质,而不是贴标签。
说到行走江湖,少不了的必然是交通工具和兵器。释然的交通工具是一只叫做小扁的马,顾名思义,它的体格瘦小,尾稀腿细,马力小,吃得多,跑得少,速度慢,根本无法让人产生豪迈的气概。更重要的是,小扁的作息时间与人的正好相反,导致一整天才走了十里地,骑它比骑驴还要累,这一反了“宝马配英雄”的常态。尽管释然也算不上英雄,可这么一匹马总会让人感到喜感。而至于武器,按照《长安乱》中的精辟解释,剑不过是所谓江湖人士为了显示给一些百姓看自己是个江湖人的标志。而全江湖都想得到宝剑——灵,不过是因为传说得到它就能够号令天下。武器更多的只是江湖的符号表达,“有剑=江湖人士”,起着象征身份地位的作用。
在所有人的印象中,江湖总是传奇的。如果没有流传于武林坊间的各色传说,江湖将失去发生故事的前提条件,没有故事的江湖还算是江湖吗?可归根究底,所谓的传奇,不过都是以讹传讹。无灵是《长安乱》中的神秘杀手,传说他出手极快,还没有动手对手已经倒下。事实上,并非他的速度快,而是武器里的暗器快,普通人根本看不到它罢了,正是这个错觉成就了他的传说。而他所拥有“灵”剑,在以讹传讹的强大作用下,成了能号令天下的宝物。人是普通的人,剑是普通的剑,可正如书中说的,“人做事情的时候都往往要往传说的方向发展”,这是由人类的好奇心和猎奇心理决定的。传奇是江湖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也是炫耀见识的资本,有了它,江湖才不会是无趣的。
总而言之,江湖其实并不神奇,既没有大侠,也没有所谓传奇,只是人们过于寂寞和无聊了,便抱着满腔热忱参与其中:佩戴着各色宝剑,牵着骏马招摇过市;聚集在城里的客栈,对各种江湖传说津津乐道;围观遴选武林盟主的比武;争相追逐传说中宝剑……他们并不希望过上安稳的日子,甚至是在中原局势平稳的时候,好事分子们都还一心一意练习各种武功翘首盼乱世。这是为什么呢?作者在书中借释然*之口说出了原因,古语有云“乱世出英雄”,江湖里有人要当英雄,就只有制造事端,唯恐天下不乱。于是乎江湖中帮派并起,各色比武层出不穷,帮派间难逃互相杀戮,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完成当盟主当英雄愿望。可问题在于选出了盟主,江湖也不可能安稳。归根结底,“不统一是外乱,统一是内乱”,一言以蔽之,乱的不是江湖,而是人心,江湖的很大一部分不过是人心的投射。
作者对于江湖的解构不仅仅在于对其中各种要素的彻底*,其嬉笑怒骂、幽默睿智的语言也是强有力的武器。传统武侠小说中,江湖本身就是一个严肃正经的存在,所谓爱恨情仇,刀光剑影,让人无限向往。可作者却用极其幽默,极其简单的语言把少林、武当、大侠等等狠狠地调侃一番,光从他的文字叙述而言,江湖的神秘面纱就已经被揭开了一半,让人感觉,生活在江湖也是一种生活。小说虽然围绕着释然这一主人公来写,并透过他的眼睛来看待整个江湖,可奇怪的是,我们看到了完全被*的百态江湖,脑海中却没有一个完整的关于释然的形象,也没有任何一个具体人物的形象。作者吝惜于刻画人物的笔墨,就连主人公的形象也没有很好地塑造出来,但却形象描绘了一个平凡的江湖。因之,作者的写作意图很明显,就是要解构经验主义下的传统江湖。不仅是故事中的江湖人士,还是现实生活中的广大读者,大家都希望在“凡事皆有可能”的传奇江湖中发生点什么,可问题是,最后什么也没有发生,这便是最大的解构。小说的最后,随着喜乐的死去,释然的退隐,传统观念中的江湖轰然倒塌。
作者韩寒成功地*了江湖的存在,并对此进行了“再建构”和“再诠释”:那是一个充满“现实”的江湖,投射出来的也有古今社会的潜规则,这在文中可循痕迹。其一,由于少林人口过多,名字难取,释然的*曾经偷偷地留了几个好听或有意义的名字留给有关系的人。法号好听的人必然有后台,哪怕是“强行超马,内道超驴,逆行,超速,违章拴马,轻微追尾,衙门都不会管。”江湖中人也讲究“关系”、“后台”,并非自由自在,人人平等。其二,释然在闯荡江湖的时候曾经露宿街头,却因为该街是城容交通示范街而被巡兵驱赶。这是当代社会政绩工程在江湖的再建构。其三,逐城的县令采用“洗钱”的方法为了中饱私囊。(当然,此处的“洗钱”不同于现代,作者采用“顾名思义”的方法诠释了何谓“洗钱”,也增加了喜剧的效果)。江湖并非只有单纯的江湖中事,用江湖规矩就可以解决的。生活在一个社会当中就必须受到规则的约束,同时也会有现实阴暗面的影响,绝对理想的生活绝对不存在。江湖实际上就是社会,一个小型的现实社会。
江湖对于身在这个圈子中的人来说,是一个神秘而又传奇的存在;而普通老百姓对于那群惟恐天下不乱的所谓“江湖人士”却是难以理解,两者的对话产生了无可逾越的壁垒。是武侠小说的作者们创造出了这么一个叫做“江湖”的世界,他们掌握了这个世界的话语权力,把身怀绝技、行侠仗义的人称为大侠,把打架的招式记录下来叫做武林秘籍,并制定出了这个社会的规则,诸如杀人不用偿命;要用比武来选举出武林盟主等等,这在江湖与现实世界之间架起了话语壁垒。在江湖的特殊语境当中,一部分无事生非的人受到所谓“传奇人物”、“高人”等权威的影响,一方面由于象征性认同而把自己带入到形象当中,满足对于成功、成名的*,进而产生无限的信心、勇气和力量,最重要的还是对于江湖的热忱(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权威也是只是知识权力的表现)。另一方面,权威也往往容易使得“江湖中人”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迫:如果不向“传奇”、“高人”学习,将永远也不可能成功。江湖本身就是一个话语圈子,作者不过是跳出了这个圈子,用更为客观的视角看待并解构了这个世界。
正是因为这种话语权力的功能过于美好,以致于许多现实生活中的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作者把故事的主人公取名为“释然”,想必是寄托了他的一种期望:追求江湖生活的人过于执着了,以致没有发现:所谓的江湖不过是人心与现实的投射,换句话来说便是,江湖不存在于现实,而存在于人心。书中有句话说得漫不经心,实际上却揭示了整个故事的主旨:“有些东西深究只是一场残念”。凡事要学会释然,哪怕是面对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不然,只能是自欺欺人,永远活在自己狭窄的内心当中。
最后,用韩寒在后记中的一句话作结,也再次深化主题:你最终要回到现实。追问我只想要几句简短的句子
如 释然:正义、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