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蔡元培传简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4:20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03:03
内容简介:
蔡元培先生是*家、教育家、*家。民主进步人士,**执委、国民*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
在北伐时期,国民*奠都南京后,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员会、筹设中华*大学院及*研究院,主导教育及学术*改革。1928年至1940年专任*研究院院长,贯彻对学术研究的主张。蔡元培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1940年在香港病逝。唐振常先生所著《蔡元培传》于1985年在我社出版,后于1999年重版,赢得了较好的学界反应和读者反响,成为蔡元培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成果,也可资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教育、*等研究参考借鉴。
本次收入人物传记系列丛书,重新制作出版,并参照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唐振常文集》第二卷中的《蔡元培传》进行了修订。另外,增补《蔡元培与北大精神》《一个待研究的课题》《蔡元培之丧补记》等三篇短文作为附录,以更为完整呈现蔡元培的相关情况和精神面向。
《蔡元培传》是201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唐振常。
扩展资料:
1、蔡元培简介: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原籍浙江诸暨。教育家、*家、*家。民主进步人士,**执委、国民*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首任教育总长。
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他早年参加反清朝帝制的斗争,*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个法令——《大学令》。
北伐时期,国民*奠都南京后,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员会、筹设中华*大学院及*研究院,主导教育及学术*改革。1927年参与发起“护国救党运动”,认为应当清党但反对杀人。1928年至1940年专任*研究院院长,贯彻对学术研究的主张。
蔡元培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1933年,蔡元培倡议创建国立*博物院,并亲自兼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葬香港仔山巅华人公墓。
2、作者简介:
唐振常(1922年——2002年),四川成都人,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文章家、新闻工作者。1946年燕京大学文学士。历任上海、香港、天津大公报记者、编辑、采访主任、*文教部主任,*电影局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编剧,上海文汇报文艺部主任、笔会副刊部主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研究范围主要为中国近现代史及上海史。著有《唐振常文集》(七卷)。其行文风格独树一帜,被著名历史学家黎澍誉为“中国难得的一支笔”。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蔡元培传
百度百科——蔡元培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03:04
蔡元培传》是国内第一部有关蔡元培的传记。
全书共分十五章,对蔡元培一生的主要行状作了深入的研究。
第一章,家世和教养,介绍蔡元培的先祖,双亲和家庭背景。第二章,在科举道路上,记述蔡元培从六岁至十六岁科举中式的情况,介绍了他的受学经过,以及少年时代对蔡元培的思想和学问产生过影响的人和事,同时对他一生学问的特点从渊源上作了分析,如蔡元培以“以学人而兼通人”著称。作者指出,这与蔡元培20岁时受聘于同乡徐树兰家校书四年,得以博览群书有关。“他一生旧学基础,奠基于少年与青年时代”。第三章,思想一变,介绍蔡元培于甲午(1894年)春人京应散馆试之后,供职翰林院,留京四年的情况。尽管蔡元培的学问渐趋广泛,不全同于一般科举出身的人,毕竟离不开旧学的老路子。这时,在国势日危的形势影响下,他关心时局,留心西学,思想为之一变。但蔡元培思想上虽然倾向维新,对维新党人采取的做法却并不赞成,认为改革*必先培养人才,教育则是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他开始走向了办教育之路。第四章,委身教育,记述蔡元培离开翰林院回故乡绍兴,先后在绍兴、嵊县、诸暨、杭州、上海等地从事教育的经历,对他教育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改革思想作了分析。第五章,昌言*。这是蔡元培一生重要的关节。本章记述蔡元培担任中国教育会会长和爱国学社总理期间的*活动,对“苏报案”涉及的有关人物章太炎、吴稚晖、俞明震父子作了广泛的论列和考辩。对蔡元培从翰林走向*的时代背景作了分析。第六章,同盟会前后,叙述了1905年蔡元培加入同盟会前后的*活动。第七章,四年老学生,介绍蔡元培欧洲四年留学生涯。第八章,*教育总长与壬子迎袁。第九章,去官求学由德而法。第十章,兼容并包,孕育新北大。蔡元培1917年1月担任北大校长,其间数次辞职,直至1927年,才最终离开北大,前后十年,他以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将一个旧北大改造成思想自由崇尚民主和科学的新北大,集中了当时中国一流的教授、学者,为现代中国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文化名人。新北大是蔡元培教育思想实践的产物。本章四万余字,是全书分量最重的一章,对蔡元培孕育新北大的艰难历程作了较为详尽的叙述。其中对蔡元培兼容并蓄教育思想和对学生运动的态度分析,发明尤多。第十一章,“君子难罔以非其道”,叙述1920年10月蔡元培赴欧考察教育及学术研究机关的情况。第十二章,“于我多恕词”,以史学家的正直和求实精神,记述了蔡元培在1927年4月*右派的“清党”运动中的表现和态度,指出蔡元培是赞成“清党”*的,虽然他不主张狂捕滥杀,但当时思想未出“清共”樊篱,爱蔡元培者常为尊贤亲者讳,其实蔡元培本人也不同意这种态度。第十三章,科学事业培育者,叙述蔡元培创办*研究院的过程,教育和科学研究是蔡元培一生的两大事业,在创建*研究院中,蔡元培仍然贯穿着兼容并包的思想,指出他对东西方学术的认识具有深远的影响。第十四章,行在民主自由。“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从五四到*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这是周恩来挽蔡元培联,是对蔡元培一生言行的历史总结,可谓确论。本章叙述了蔡元培参加中国民权同盟的活动。指出蔡元培把自己放在*政权的对立面,并非偶然,是他一生追求民主自由的必然选择。第十五章,寂寞晚年,叙述了蔡元培去世前数年的情景。
全书取材宏富,考辨精审,在史料的取舍、论点的确立上都取得了不少突破。第五章“苏报案”中关于“吴稚晖告密”一说,由于章太炎的说法,几乎成为铁案,秋瑾之死,胡道南告密说也颇流行,本书广征博引,使得这些史实*大白,这是对历史人物负责的态度。为尊贤亲者讳是传记中的通病,本书则无此疵,对蔡元培在“清党”运动中的态度,人们曾三缄其口,经作者实笔写明以后,历史人物思想探索过程中的复杂性得以凸出。有了这一环,蔡元培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在他思想发展史上的意义才能得到清晰的说明。
本书在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1978-1984年)评选中,获得优秀著作奖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03:04
http://ke.baidu.com/view/20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