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5:25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21:55
许攸。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许攸年轻时与曹操相友善,后来成为袁绍的谋士,多次为袁绍出谋划策,力主攻打曹操都城许昌。官渡之战之际,许攸因家人犯法被收治而投奔曹操,提供了重要情报,建议曹操偷袭乌巢,结果大获全胜。
官渡之战后,许攸跟随曹操到达邺城,口出狂言,辱骂曹操,轻视曹军将士,被许褚一怒之下杀死,曹操见后深责许褚,下令厚葬许攸。
扩展资料
弃暗投明,汉语成语,拼音是qì àn tóu míng,意思是离弃黑暗的旧势力,投向光明的新力量。出自元·尚仲贤《单鞭夺槊》楔子。
【近义词】弃恶从善、改过自新
【反义词】弃明投暗、死不改悔
成语出处:元·尚仲贤《单鞭夺槊》楔子:“高鸟相良木而栖,贤臣择明主而佐。背暗投明,古之常理。”
成语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示例
今将军既知顺逆,~,俱是一殿之臣,何得又分彼此。(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五十六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弃暗投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许攸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21:55
以下内容来自百度。
在中国历史几千年中,三国时期算是人才辈出,三国从开始到结束距离现在已经有一千七百多年了,东汉末年,炮火连天经过多年局势斗争最后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在这段战火纷飞,你争我斗的期间里,有不少的人弃暗投明,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看这个几个是怎么样弃暗投明的。
第一个就是关羽,我们现在俗称的关二爷了,关二爷在历史中是所有人都认可的名将,因为他忠心而且义薄云天被大家认识,曾经在战斗中因为要保护好刘备的亲人,而暂时投降于曹操为曹操所用,还替曹操斩杀了董卓手下的武将,从此立下了让万人所传颂的战绩,后面又是过五关斩六将一路追随刘备,可惜最后被孙权一干人等杀害。
第二个姜维,对于这个人有句话让我们记忆深刻那就是“我等死战,奈何先锋”慷慨激昂的话语,姜维在蜀国后期算是上是最强的大将之一了,他原本是前魏那边的中郎将,由于被诸葛亮的智慧所折服,被前魏怀疑友异心,然后姜维*投降于蜀汉,从此追随诸葛亮,在诸葛亮去世后他便开始在蜀汉脱颖而出了。可是后面由于新皇帝太过于无用了,导致姜维一身好功夫无用武之地了。
第三个魏延他原来是韩玄的部将,向刘备投降后受到了重用,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后面又一直跟随着诸葛亮出生入死,屡次立功,留下了许多令人歌颂的战绩,可是后面由于和朝中大臣不和,相互争夺权力,最后被人杀死。
第四个马超他原来是马腾手下有名的大将,在当时连曹操都怕他,这说明此人是很强悍的,曹操曾经想把此人纳入麾下,结果都被马超给拒绝了,曹操打进关中,马超召集各路人马抵抗曹操,结果曹操使用离间计将马超打败,吃了败仗的马超组织了部队投靠到了刘备军中,后面刘备攻打刘璋时,马超与刘备一起合围成都。后面马超也成为了名垂青史的人物。
第五个张颌,一开始他是袁绍手下的一员大将,后面再一次战役之中*投向于曹操,之后随着曹操四处征战,立下许多丰功伟绩。
第六个徐晃这个人的名气相当的大,最开始是杨奉手下的一员大将,后面曹操将杨奉打败后,徐晃投靠了曹操,是曹操手下有名的能人猛将,当时还有人称他有周亚夫的风范,在跟随曹操期间立下了很多的战功。
第七位张辽,这个人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曾经是吕布的部下,后面因为吕布打仗失败了,后面归顺了曹操,从那以后他随着曹操四处征战,张辽本身是一个极度有才的将士,也正是因为如此曹操才会对他重用,而张辽呢,他到了在曹操的麾下后,在多次战争中将自己的本事展现的淋漓尽致。
这几位就是三国中弃暗投明后,因为战功过人名垂青史。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21:56
许攸。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许攸年轻时与曹操相友善,后来成为袁绍的谋士,多次为袁绍出谋划策,力主攻打曹操都城许昌。官渡之战之际,许攸因家人犯法被收治而投奔曹操,提供了重要情报,建议曹操偷袭乌巢,结果大获全胜。
官渡之战后,许攸跟随曹操到达邺城,口出狂言,辱骂曹操,轻视曹军将士,被许褚一怒之下杀死,曹操见后深责许褚,下令厚葬许攸。
扩展资料
在三国众多谋士中,南阳人许攸极富才华和战略眼光,孔融称他为“智计之士”。许攸与袁绍、曹操少有交情,早年就立志要干一番大事业。
黄巾起义爆发后,他曾同王芬、周旌等地方豪杰联手,密谋废黜汉灵帝,改立刘氏宗亲合肥侯为帝,原以为能得到实力派曹操的支持,不料却因遭拒而流产。
王芬自杀,许攸等人逃亡。袁绍在讨伐董卓过程中谋得冀州,许攸跟随袁绍并成为其谋士。后因所献计谋不被看重,且因家人犯法被袁绍部属收治,一怒之下,许攸转而投奔曹营。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才华是如何毁掉许攸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许攸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21:56
别玩率土了,肝不行了。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21:57
三国 谁是明,谁是暗。何来弃暗投明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