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5:46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03:35
子时上四刻是23点至次日0点。
古代通常采用十二时辰计时。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分别对应23时至1时、1时至3时、3时至5时、5时至7时、7时至9时、9时至11时、11时至13时、13时至15时、15时至17时、17时至19时、19时至21时、21时至23时。
十二时辰制是依据太阳的方位或出没状况来判断的,在阴天或者雨天就让人难以判断时间。于是人们又发明了漏刻,用来记载时间。
大约西周之前,古人就把一昼夜均分为100刻,在漏壶箭杆上刻100格。折合成现代计时单位,则1刻等于14分24秒。“百刻制”是中国最古老、使用时间最长的计时制。
由于百刻制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不好计算,又先后改为96刻、108刻和120刻。到了清代才正式规定一昼夜为96刻,每个时辰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和下四刻。也因此子时上四刻是23点至次日0点。
扩展资料
十二时辰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将历法上的12月名称应用到天文方位上。
北方为子位,南方为午位,东方为卯位,西方为酉位,一昼夜太阳运行12个方位回到原处,这样便产生了太阳位于一个辰位为一个时辰的概念,一昼夜为12个时辰,人们便可以用太阳在天空所处的方位来确定时间。
这套计时方法为人们所接受并沿用下来,《汉书·翼奉传》中载有元帝初元元年“日加申”,意为太阳位于申的时刻,后又进一步简化为“午时”等,用十二地支单独命名。
此外,人们还用“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这样更加形象的别称,分别对应子时、丑时、寅时等十二时辰。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十二时辰”简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时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时间 (事件过程长短和发生顺序的度量)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03:36
“子时”“上四刻”“下四刻”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03:36
子时:从23:00至次日零晨1:00,2个小时,每刻应是15分钟,上四刻是现在的23:00至24:00时。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03:37
古时的子时是指现在的晚上11点至凌晨1点,以此类推,午时是指上午11点至下午1点。古时一个时辰是现在两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