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8:0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9:32
鹰厦铁路自鹰潭站接轨经光泽、来舟、永安、漳平至厦 门,线路全长705公里(含漳州支线)。该线原为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后期修建的项目,1952年为配合军事需要,而决定提前修建,并采用边设计、边鉴定、边施工方法,未按基本建设程序进行工作。工程于1955年2月动工,1956年12月铺轨到厦 门,实际投资38367.584万元(包括南平、漳州支线) 。
主要工程量:全线路基土石方6773万立方米,其中石方1824万立方米,最高每公里达67万立方米,最高填方达37.02米,最深挖方达41.05米。隧道47座(其中明洞1座),12671延长米,最长的大禾山隧道长1460米。桥梁159座9207延长米,其中大桥25座3836延长米,中桥59座3499延长米,小桥75座1872延长米。涵管1658座33512延长米。车站44个,其中编组站1个,区段站5个,中间站13个,会让站24个,乘降所1个。正线铺轨733.2公里,站线96.2公里。
鹰厦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于1986年8月26日开工,1993年12月28日全线开通,投资69604.11万元。铁路全长712.571公里,成为华东地区第一条电气化铁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通往福建省外的铁路,虽曾进行过6次勘测,但始终未有修建计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闽赣铁路列为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后期修建的干线。1952年因战略需要,*决定提前修建并定名昌(南昌)厦(门)线,交由铁道部中南设计分局(现第四设计院)根据原有勘测资料,进行重新勘测选线。
中南设计分局于1953年1~4月对南昌、樟树、赣州、瑞金、厦 门线,南昌、南城、石城、瑞金、厦门线,及鹰潭、资溪、永安、漳州、厦门线(即西线、中线、东线)3个方案,根据以往勘测资料作了全面研究,并结合初步经济调查加以选择。最后,选出鹰潭、资溪、永安、漳州、厦 门线即东线推荐方案,线路全长为723公里,*坡度12‰、部分区段为20‰。选择东线为推荐方案,除了军事意义和*影响外,理由为里程较短,工程较小,比中线短62公里,比西线短144公里,吸引人口最多,货运量较大,单向货运量173万吨,5年后287万吨,比中线大1倍,也比西线大。同时,采用东线有利于开发闽北森林资源,便于展筑通往福州铁路,联络东南海港,沟通闽南闽北经济,并考虑到货源流向及浙赣线接轨便利。
1953年4月,中南设计分局作出总结报铁道部,同时组织草测队经济调查组,就南昌、瑞金、厦 门线;及鹰潭、永安、厦门线分段重点勘测及调查。工作期间,又奉铁道部指示放弃中线;现地找出东线全线12‰*坡度及20‰双机坡度两个方案。分析比较后,建议线路主要方向采取东线,武夷山越岭地段三个垭口中选用大禾山垭口,线路全长729公里,另南平支线28公里及嵩屿支线19公里。
1953年7月,昌厦线草测设计意见书呈铁道部。经铁道部核定,以东线方向为正线的主要方向,确定该线的修建目的是以“国防为主,结合经济发展”。修建计划初步决定分两大段进行,第一大段由鹰潭至南平,第二大段由来舟至厦门,并正式改名为鹰厦铁路。
为了加强勘测设计力量,1954年9月铁道部决定,由西南设计分局(现第二设计院)加派一个总队进行来舟至厦门的勘测工作,并确定由铁道兵担任施工。1954年12月,铁道部决定鹰厦线勘测设计工作改由西南设计分局担任。1955年2月,西南设计分局由成都迁至南昌领导全线设计工作。
1955年9月,南段定测时决定不经过漳州,改由浦南经郭坑至厦 门。郭坑至漳州另建漳州支线。嵩屿支线不修建。
重要的局部线路方案选定:
①资溪至园岱采用20‰双机坡度方案
北段翻越大禾山地段,为了适应北坡较陡南坡较缓的地形上行重车下行轻车的货流,采用单方向的20‰双机坡度(大禾山以南仍用12‰)。
②西洋至城口采用22‰双向双机坡度方案
南段翻越戴云山分水岭地段,曾经多次研究比较,最后决定采用250米半径曲线之22‰双机坡度方案。可减少大量土石方及隧道工程,缩短工期、缩短线路,节约工程费307.2万元,经报铁道部批准采用。
③南山集美间采用海堤线方案
在编制设计总则时,南山集美间线路方案曾提出海堤线及绕海线两个方案。绕海线经灌口,绕道同安霞店再到集美,海堤线迳直由杏林到集美。两个方案均经过风化花岗岩的沿海丘陵地带,工程地质条件均为良好。绕海线较海堤线长8.66公里,但修筑海堤费用高,比绕海线建筑费多169万元;可是海堤线最大优点是线路顺直,少一个分界点,运营费少,比绕海线5年即可节省99万元。同时,地方*和陈嘉庚先生对于修筑海堤的要求甚为迫切,估计海堤修筑成后可围垦3万亩地,并可蓄水养鱼,建设潮力发电站,对发展国民经济意义很大,故最后决定采用海堤线。 1955年5月,曾提出鹰厦铁路初步概算为84887.7万元,其中特种工程5560万元,按正线747公里计算,每公里为113.6万元,不包括特种工程,每公里为106.2万元。同年5月10日,铁道兵司令员王震偕同铁道部谢尔巴可夫专家组长在南昌召集设计、基建、施工部门开会研究,认为鹰厦铁路造价过高,必须压缩。核减材料费、运杂费、特别费等三类工程费共5项7329.5万元。同时,修改设计标准、减少工程数量7项2052.0万元。核减后概算为75506.2万元。嗣后,又提出在地形困难地段采用250米半径,暂不考虑九龙江发电问题,适当地降低设计标准及特种工程只作设计暂不施工等建议,报请*和铁道部批准,再核减13552.2万元,概算降为61954.0万元,平均每公里为82.94万元。经送呈铁道部鉴定后,考虑到该项概算数字仍属过高,乃结合当时铁道部颁布的厉行节约、降低造价的指示精神,在保证质量、合乎需要的原则下,不断研究采用合理的设计标准,改善设计及降低工程标准、材料费、运杂费、间接费、三类工程费等,一再降低概算,最后概算修改为42542.3万元,以全长749.2公里计算,每公里为56.78万元。1957年2月,全线定测之后所提出的预算减为35471.5万元,每公里为47.5万元。
由于工期缩短,各项施工措施有所变更,又将增加费用加入预算,经铁道部审核同意,调整后预算为39883.9万元,每公里为52.8万元(包括南平、漳州支线),鹰厦铁路实际完成投资38367.584万元(不包括1958年增加投资1000万元),每公里平均造价为52.32万元;如扣除勘测设计费1311.28万元,则每公里为50.54万元;如再扣除料价差额,降低造价及返还款等费用4403.92万元,则每公里仅为44.53万元。
鹰厦铁路主要技术条件,在最初编制设计总则时,鉴于本线是重要国防线,故除上部建筑外均按Ⅰ级线标准设计。其后送铁道部鉴定时,认为近期运量不大,远期北段亦只20余对列车,南段则在12对以下,故决定改按Ⅱ级标准设计。
各项主要技术条件简述如下:
①一般设计标准
线路平剖面:根据经济调查资料,本线应为Ⅲ级线,考虑到将来发展,线路平剖面,按Ⅱ级线标准设计。
*坡度:上下行均为12‰,在武夷山区及戴云山区因地势陡峻、工程艰巨,采用双机坡度,资溪园岱间15公里为20‰,西洋城口间30公里为22‰。
曲线最小半径:规定为300米,鉴定时批准资溪至大禾山、桂口至城口、欧寨至卓宅、罗溪至溪南坂四段采用250米。
到发线有效长度:规定为560米,给水站为580米,近期按450米辅轨。
②路基及上部建筑
路基宽度:岩质土壤定为4.6米,非岩质土壤为5.0米,曲线地段按Ⅲ线加宽。
路肩标高:来舟以北按300年一遇的最高洪水位高出0.50米设计,来舟以南按100年洪水位设计。
上部建筑:正线钢轨采用P-43型,站线采用P-38型。在正线直线地段及半径大于600米的曲线地段以及站线上,每公里铺设枕木1440根;在坡度大于12‰地段、隧道内及半径等于或小于600米的曲线上,每公里铺设枕木1600根。道碴用卵石或碎石,在非岩质土壤路基上,枕木下道碴厚度为0.25米(包括0.10米砂垫层);在岩质土壤路基上,不铺砂垫层,枕木下道碴厚度为0.20米。
③桥隧建筑物
活载等级:来舟以北桥梁墩台及涵管采用中-26级,钢梁及钢筋混凝土梁采用中-22级;来舟以南及支线上,下部圬工钢梁均采用中-22级,但涵洞及个别墩台高度大于10米者,采用中-26级;隧道:建筑限界按隧限——二甲设计。
设计流量:桥梁来舟以北用100年周期,来舟以南用50年周期;涵管全线均用50年周期,沟渠流量较小时,可用0.5及0.75米水管(0.50米管不超过15米,0.75米管不超过20米),流量小而悬浮土壤不多时用透水路堤。
④房屋及其他设备
房屋面积:永久生产房屋应保证每昼夜12对列车的定员使用;居住房屋初期按每公里10人计算,中小站按定员80%供给住房,区段站按定员30%供给单身宿舍,30%供给家属宿舍,其余40%以租房解决。
机车车辆设备:初期按12对列车设计,预留将来发展。
动力照明:尽量利用现有的设备,如果没有时,考虑建筑专用的发电站。
给水设备:按18对列车设计并施工,支线上按12对列车设计并施工。
通信设备:通信线路采用架空式,行调、各站及养路电话,用选号电话,地区交换电话根据供电情况及需要,分别采用共电式或磁石式交换机。
全线工程质量经鹰厦铁路验收交接委员会验收,总评如下:鹰厦线全长697.7公里,连外南支线(南平支线)及漳州支线共长733.2公里,地势复杂,工程艰巨,设计施工基建各单位以18个月完成了全线勘测设计,22个月完成全线铺轨通车(漳州支线除外),以34个月做到能够交付运营的程度而且行车速度接近设计要求,总的说来成绩是巨大的。
施工质量:路基稳固,边坡整齐并栽有大量草皮。轨道圆顺结实,行车平稳,站场配线适当,站容整齐,桥隧砌筑坚固。机电设备配套主体工程安装迅速,精度亦高。全线施工质量良好,其中部分已达到优良,可以交付正式运营。惟对个别隧道衬砌裂纹,侵入净空及枕木涂膏防腐等缺点,尚需加以处理。 中国人民*铁道兵(下称铁道兵)自1954年底接受施工任务开始至1956年底为止,施工组织方案前后共作5次修改。1955年4月,铁道兵司令员王震代表国防部和铁道部,会同以谢尔巴可夫为首的苏联专家工作组在南昌召集三局(西南设计分局、第七基建分局、鹰厦线工程局)会议时,根据地形复杂情况及经济调查资料,进行全面研究之后,才对鹰厦全线施工组织设计作出初步决定。当时工期为1955年底通车至大禾山隧道北口,1956年通车至永安,1957年通车至厦 门。1955年9月、10月间,经过永安以南分水隔地区工程量摸底后,提出了南、北两头铺轨,接轨点设在漳平,提前一年于1956年底全线通车的施工组织方案。当时对该方案进行多方面的比较后,确定按照这一方案作为实施的目标。
根据这一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对提前一年通车采取了有效的快速施工方法,重点土石方工程采用大、中爆破,增多机械施工,桥涵工程集中力量于枯水期间将基础抢出水面,免除洪水威胁,隧道工程,普遍采用机械开挖,铺轨、架梁工程,采用预铺碴、预铺枕、预架梁的办法。
全线先后成立了11个工程段,各段管区长短不一,最长的达110公里,最短的仅19公里,主要是根据工程难易与工期缓急来决定的。共计部署8个师和一个桥梁团,由北向南依次为:三师在鹰潭至高阜60公里地段,师机关驻鹰潭(第一工程段);七师在高阜至铁关村19公里地段,师机关驻资溪(第二工程段);五师在铁关村至光泽49公里地段,师机关驻光泽(第三工程段);二师在光泽至拿口59公里地段,师机关驻邵武(第四工程段);十师在拿口至来舟88公里地段,师机关驻顺昌(第五工程段);一师在来舟至沙县44公里地段,师机关驻西芹(第六工程段);十一师在沙县至桂口93公里地段,师机关驻沙县(第七工程段);六师在桂口至麦园47公里地段,师机关驻漳平(第九工程段);五师(第二次)在梅水坑至溪南坂52公里地段,师机关驻华安(第十工程段);七师(第二次)在溪南坂至厦 门110公里地段,师机关驻漳州(第十一工程段);独立桥梁团配属七师施工。闽、赣两省组织11万余民工,组成8个大队配属铁道兵8个师组织施工;此外,还有4万名其他人员参加施工。施工高峰期军民总人数达20余万人。
1955年2月21日,鹰潭至资溪间60公里正式开工。铁道兵在鹰潭成立指挥所领导该段施工。与此同时,西南设计分局由成都迁至南昌领导全线勘测设计工作;铁道部第七基建分局亦在南昌成立,负责鹰厦铁路的发包及监察工作。同年5月,铁道兵机关也从广西贵县移驻福建南平,以加强对鹰厦线施工部队的领导和指挥。
为了迅速展开全面施工,以期如期竣工,经铁道部批准,采用“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修建方针。同时,为了更好的掌握全线的设计、发包和施工,决定三局迁移至南平办公。
资溪、大禾山间于1955年5月重点开工,同年4~7月,铁道兵二、十、一、十一、六师先后进驻鹰厦线各自管区。大禾山以南至来舟间于6月重点开工,来舟至永安间包括南平支线于第三季度相继开工,永安以南至厦门间于第四季度相继开工。由于北段自鹰潭至光泽间120公里的工程在第四季度已接近竣工,故担任该段的三、五、七师部队开始转移至南段担任自麦园至厦 门227公里的3个工程段的工程;与此同时,独立桥梁团也调来鹰厦线配属七师执行任务,至此,1956年1月全线全面展开施工。
福建省还组织成立“青年志愿筑路队”,首批719名队员于1955年12月5日到达南平铁道兵领导机关所在地报到。福建*提出的口号是:“不是我们支援铁道兵,而是铁道兵支援我们”。省、地、县**共派出4207名干部带领民工参加筑路工程,另外还组织一支庞大的生活供应队伍和运输队伍。同时,还动员大批农民上山伐木,送粮送菜,支援铁路建设。筑路民工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了专业技术,发明先进工具,提高了工效。1955年5月23日,铁道兵司令员王震亲自到大禾山工地视察,和指战员们一起研究改进施工方法,并亲自进洞打风*,给施工部队以极大鼓舞。
鹰厦铁路根据沿线地形复杂和工期紧迫的特点,施工部队采用苏联专家契契金的建议,在重点工段采用大爆破施工。全线共116处大爆破工点,共爆破土石方310万立方米,节省劳动力188万工天。
厦门海堤(含集美—高崎和杏林—集美两条)是鹰厦铁路最前方的一项艰巨工程。集高海堤早在鹰厦线动工之前于1954年1月由地方*组织施工,1955年9月竣工,铁路上部建筑由铁道兵施工。杏集海堤于1955年10月由铁道兵鹰厦线工程局组织施工,1957年1月竣工。施工部队和民工在地方*的大力支持下战胜海上狂风巨浪和*军用飞机的*扰破坏,筑成两条计5公里长的路堤,跨集、高海峡把钢轨铺到厦 门。1955年10月1日,朱德委员长为海堤亲笔题写“移山填海”四个大字。
鹰厦铁路全线铺轨工程于1955年9月1日自鹰潭开始,1955年12月铺轨至76公里加751米暂告一段落。1956年2月24日继续向南铺轨,由于采取预铺道碴、预铺枕木及预架梁的方法,铺轨速度不断提高,于10月18日到达漳平以后,每日平均以5公里的速度向厦 门推进,在11月29日曾创造8.843公里的最高纪录,使全部铺轨架梁时间,较通常施工方法缩短5个月左右。最终于1956年12月9日提前一年零22天铺轨到厦门。 1957年8月,鹰厦铁路验收交接筹备组在南平成立,并组织初验工作。9月,初验工作由鹰潭开始,10月提出初验总结报告。
1957年11月,铁道部副*吕正操、武竟天和部各业务局负责人共同组织工作组,并请苏联专家伊万诺夫一道,来鹰厦铁路沿线察看10余处主要工程,听取现场各单位的汇报,并看了初步验收报告,然后按业务分组进行讨论和综合研究,最后于12月提出铁道部工作组检查报告。
1957年11月26日,鹰厦铁路验收交接委员会在福建永安正式成立。12月4日开始,由厦 门向北进行沿线检查,12月19日检查完毕,12月26日在南平提出复验总结报告。12月28日,鹰厦铁路验收交接委员会在南平举行交接签字仪式,并决定于1958年元旦交付正式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