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凤莲的奋斗足迹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7:5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4 05:41
郭凤莲:大寨铁妮用奋斗青春攻克时艰
李彦春
六十年代初,正值中国经济的困难时期。美国搞经济封锁、苏联撤走专家、国内遭受自然灾害……如何让七亿人民吃饱,粮食问题成当务之急。
在山西大寨,17岁的郭凤莲挺身而出:“大人们干什么活,我们就干什么活;大人们什么时候回,我们就什么时候回。”以“铁姑娘队”为代表的大寨人开始了改天换地的传奇。
从此,大寨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起走入国人集体的*记忆。从此,“铁姑娘”的称号相伴郭凤莲走到今天。
在大寨,当隔着一尘不染的老板台面对郭凤莲时,昔日铁姑娘质朴的、飒爽英姿的记忆,被眼前精明干练、很在乎自己形象的人迅速遮盖了——郭凤莲衣着色彩明快,手机手包精致。她的嗓音很特别,脆、亮、透、远。她盯问记者“你是不是以为我还是45年前的铁姑娘形象——头戴草帽、肩挑扁担,手抡一把开山镐?”她笑着摇头,“如果我还那样,大寨就太落后于时代了,市场就会淘汰大寨。”
只是采访中,她频繁作响的手机铃声——当年唱红全国的歌曲《学习大寨赶大寨》——不断地提醒记者,“大寨的女儿”在与大寨一起历经多年沉浮之后,依然于变化中保有自己的坚持。
■一副担子挑60公斤
5发子弹打出49环
1963年8月,大寨遭受百年不遇的涝灾,暴雨下了七天七夜。如此天灾致使大寨人十年造地的成果毁于一旦。
8月8日,在县里开会的大寨党支部*陈永贵回到大寨。村民们聚集在一孔尚未倒塌的窑洞里,以悲戚、绝望的口吻向*描述灾后山村:人无住处畜无圈,土地塌成泥片片。然而令村民错愕的是,陈永贵却拱手向含悲忍泪的人们说“我给大家道喜啊!”陈永贵问大家“人咋样?”答“都在哩”,再问“牲口呢?”答“也在”,“那粮食呢?”“都抢出来了。”陈永贵笑:“遭了这么大的灾,人、牲口、粮食都在,这就是大喜呀。”他强调只要山是人开的,房是人盖的,人在就没有过不去的沟坎。
从那天起,陈永贵带领大寨人生产自救,重建家园。生产自救队伍中包括23个女青年,其中最大的20岁,最小的13岁,郭凤莲17岁。劳动中,23个女青年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与男社员一样。11月,二战狼窝掌时,陈永贵见姑娘们手上裂开血口子,便分配她们干些轻活并允许她们早些收工,然而郭凤莲带头说:“大人们干什么活,我们就干什么活;大人们什么时候回,我们就什么时候回。”陈永贵感叹“真是铁妮妮!”一次开社员大会,当陈永贵讲到铁妮妮们的干劲时,他一拍脑门:“干脆,把妮妮们组织起来,成立‘铁妮妮队’吧。”社员们齐声叫好。“铁妮妮队”组建后,社员们感觉叫着拗口,陈永贵便建议改成“铁姑娘队”。郭凤莲被大伙儿推举为“铁姑娘队”队长。郭凤莲能成队长,按今日表述,即综合素质高。她高小文化、悟性强、会表达、干活不惜力,能歌善舞会演剧,村民称郭凤莲为“大寨的刘三姐”。
郭凤莲对“铁姑娘”时代的记忆是“玩命干,比着干”。比如,男社员干多重的活,她们便干多重的活;谁起五更干活,那第二天四更时便能见到铁姑娘们影影绰绰的身影。劳动强度上,铁姑娘们没有性别意识。如果有人出于关心爱护的角度,劝她们“别累坏了身子骨”,那她们则敏感地以“别瞧不起妇女”还击并以挑战极限,创出挑60公斤担子的记录证实“别人吃不了的苦我们都能吃”。强烈的“半边天”意识促使她们经常与男社员展开劳动竞赛。不仅劳动上不服输,比武上亦不示弱。当年,农忙修地垒坝,农闲打*比武。基干民兵郭凤莲曾取得5发子弹打出49环的记录。
■吃窝头抬石头
大寨收获40万斤粮
那么,铁姑娘队“玩命干,比着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郭凤莲说:“往大了说是建设社会主义,往小了说是想多打粮食吃饱饭,能吃上不掺糠的窝头。”郭凤莲回忆那时的大寨:年均一人分二斤半小麦,这点粮食竟填不满磨盘眼儿。当年,即使是掺糠的窝头,每天也只有一个,冬天则是冰碴窝头。郭凤莲曾为大寨人的冰碴午饭编了顺口溜“冰碴饭歌”:冰碴饭甜,冰碴饭香,吃了不忘本,干活有力量。
铁姑娘贾美云、贾存兰忆说当年劳动场面,“抬石头时必唱歌,都是郭凤莲起头。”唱得最多的曲目是“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还有“高山挡不住太阳,困难吓不倒英雄汉”等,节奏及歌词的激励作用使她们创造了看似不可能的传奇。
郭凤莲回忆“七灾八难”的1963年,“那时年轻不觉得累,就是饿得慌,冬天冷得很。”冻馁激发郭凤莲带领铁姑娘们朝着陈永贵描绘的社会主义愿景——“牛奶面包新衣裳、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起五更爬半夜地治理七沟八梁一面坡。
梦想兑现的日子是1964年秋,大寨人收获了40万斤粮食。这一切让郭凤莲由衷认可陈永贵自编的豪言壮语“社会主义等不来,艰苦奋斗干起来”、“一颗红心两只手,自力更生样样有”、“不靠天不靠地,战天斗地靠自己”……
大寨人穷则思变、战天斗地的传奇恰为*的治国方略“*加生产即能解决吃饭问题”及时提供了供全国效仿的样板。当时的时代背景是,美国搞经济封锁并认为中国*没能力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苏联撤走专家,国内遭受自然灾害,七亿人民吃不饱,粮食问题成当务之急。当*得知大寨人改天换地的事迹后,赞誉“穷山沟里出好文章”,随后引领亿万农民走上“农业学大寨”之路。
■周总理三到大寨
称赞“真了不起”
1964年,周恩来总理在《*工作报告》中总结了大寨精神之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周总理共到大寨三次。1965年5月21日,郭凤莲清晰地记得,总理拉着她的手问“我问你个问题,毛*说,有了成绩怎么办?”郭凤莲脱口即出“要谦虚谨慎,不要骄傲自满,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周总理第二次来大寨,见虎头山没树,他建议绿化虎头山。陈永贵疑惑,石头山怎么栽树?总理说石头缝里也能栽树。山东有个雷家寨,毛*说雷家寨很好,你要向雷家寨学习,第一植树造林,第二发展农副业。比如可以养猪,上粮食加工厂,粮食加工去除的杂质可以喂猪,猪的肥料可以化到田里,精细产品可以供给厂矿机关。当时大寨有粉条厂,总理说可以扩大小加工厂。第三兴修水利,防止干旱。陈永贵说,我们这里只有涝灾,没有旱灾。总理说,再过十年,北方地区会干旱少雨,你们一定要兴修水利。第四要办农民夜校,要让农民学文化,提高素质。
1965年春,“铁姑娘队”在雷家寨人的指导下挖石、挑土、担水、栽苗,“都是一棵一棵浇活的”,郭凤莲说:“一天挑30多担水,晚上回来腿都肿了,第二天继续干。”树成活后,铁姑娘们又去打井,兴修水利。今天郭凤莲回首总理的四项建议,钦羡地表示“真有预见性”。
1973年5月27日,周总理第三次来大寨。郭凤莲的记忆中,总理瘦、憔悴,腿脚不如从前,说话没力气。总理提出看看狼王庄,陈永贵、郭凤莲劝总理坐一段车,步行一段,总理摇头“我坐车就没大寨精神了”。路上,总理问郭凤莲,“你说人的力量大还是水的力量大?”郭凤莲说“人的力量大”。总理说“我看水的力量大”。总理手指狼王庄沟壑,“你看水把石头冲成了弓形,还是水的力量大”。郭凤莲坚持“还是人的力量大,水冲了几千年才冲成这样子,狼王庄却在几年之内被人征服了”,总理点头称是。当总理看到曾经山石嶙峋的狼王庄变成平坦良田时,他开心地笑了,说“真了不起!”
总理离开不到20天,6月,27岁的郭凤莲出任大寨党支部*。任期内,郭凤莲明确己任——沿袭传统,继续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寨之路。具体为植树造林、发展农副业、兴修水利、办农民夜校。郭凤莲执政岁月里,一项出工率可佐证大寨人的干劲——男社员出工350天,女社员出工330天。
时代影响
自力与奋斗让她们和家乡一起成为传奇
今天,大寨寨门的两旁依然书写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两行大字;虎头山下,1996年落成的大寨展览馆依然在用非常详实的图文向人叙述着大寨一穷二白、穷则思变,变成农业战线一面旗帜的当年故事。
“铁姑娘”时代,尽管物质上吃不饱穿不暖,但对铁姑娘贾美云而言“那十几年金不换”。对郭凤莲来说,如果以山作比,那十几年是她人生的顶峰。她们的当年可从“大寨展览馆”的图片上得到解读,身上的痼疾也可佐证她们曾为穷则思变付出的代价。郭凤莲手指关节疼。贾美云胳膊肘弯曲,一变天腿关节就疼,胃常冒酸水,她说是吃冰碴饭的后遗症。记者在大寨目睹了“常不闲”宋立英的手:手指关节粗大,两个指头各少一节。她说是被铡草机铡伤的。她怕混杂在杂草中的石块硌坏机器,故用手拨拉……
而令她们至今自豪而无悔的是她们的家乡大寨——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在经历了1963年的大灾之后,凭借她们的奋斗,终于在第二年收获了40万斤粮食和空前的盛名。1964年2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大寨之路》,同时配发社论《用*精神建设山区的好榜样》。1964年12月,三届*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在《*工作报告》中将大寨树为“依靠人民公社集体力量、自力更生地进行农业建设,发展农业生产的先进典型”。
1965年1月,*主持制定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首次以*文件形式向全党发出“全国所有社(人民公社)、队(生产队)都要像大寨那样自力更生发展农业生产”。自此,大寨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吸引着全国、全世界的目光。大寨成为当时中国地图上唯一标注的村级地名。一首唱红全国的歌曲《学习大寨赶大寨》应时而生——“学习大寨赶大寨,大寨红花遍地开……”1964至1980年,16年间,960万人前来创造了中国农业传奇的大寨参观、取经,其中还包含2.5万外宾。联合国前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参观大寨后赞叹:“大寨了不起,铁姑娘了不起。”
经历了那个年代的人们至今难忘当年县县都在学大寨、处处涌现铁姑娘的情景。回溯当年艰苦气象——刚刚起步的国家、接踵而至的自然灾害、国外的经济封锁,还有苏联专家的撤离,7亿人口的吃饭,这一生存的基本问题困扰着共和国的领袖和人民,在这样的困境之中,以自力和奋斗来挑战艰苦的铁人、铁姑娘可谓应运而生。
多年以后,重整大寨河山的郭凤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那个时候要付出辛苦的劳动,改变恶劣的自然条件。*并没有给过任何资源,我们自己动手搞起了水利设施、农田基本建设,靠的是一种精神。不解决这些问题,农民的肚子也吃不饱,所以我们应该看到这段历史的贡献。”
“不能说什么都错了,艰苦奋斗错了吗?没错!”
这是岁月沉淀的答案。
光阴的故事 大寨从*品牌到经济品牌 她从铁姑娘到铁娘子
郭凤莲给自己的定位是大寨的女儿,不过,她说她本不是大寨人,而是出生在距大寨五华里的武家坪村。自三岁失去娘亲后,郭父便将五六岁的女儿送到居住在大寨的姥姥家。由于郭凤莲来自外乡,且又是外姓,郭父经常嘱咐女儿:“咱吃着大寨的饭,喝着大寨的水,不能给大寨人添麻烦。”不幸家境养成郭凤莲敏感多思、顺从好胜不服输、凡事追求完美的性格。郭凤莲自我评价“我是一个很专注的人,干什么事就想把它干好”。这样的性格致使她敢于人到中年开始转身。
1980至1991年,随着大寨模式退出历史舞台,郭凤莲也风光不再,被安排到榆次果树研究所。
1991年11月15日,离别大寨11年的郭凤莲重返大寨,45岁的她被任命为大寨村第八任党支部*。晋地俗语“人过四十五,庄稼出了暑”。此时人到中年的郭凤莲对于大寨的未来心里没底,但大寨人寄望铁姑娘重整河山。“人到四十五,好比出山虎”,熟悉郭凤莲争强好胜性格的大寨人这样激励她。郭凤莲一句“人不能跟历史赌气,更不能跟现实赌气”让大寨人有了主心骨。
1992年,小平南巡。郭凤莲从《东方风来满眼春》文章中读出全国已走进新时代。于是郭凤莲和老劳模宋立英南下,前往中国经济领跑者的城市取经。郭凤莲在上海初识卡拉OK和咖啡。很快,悟性甚高的郭凤莲决定告别“以粮为纲”,确立了“发展商品经济、非农兴村”的思路。她铁心带领大寨人顺应时代,“让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大寨在市场经济中成福寨、富寨”。
取经回村,郭凤莲肩上挑起“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董事长”的担子。商海中,依然习惯人们称她为“郭*”的郭凤莲再现战天斗地的铁姑娘干劲。她利用大寨品牌这一天然优势,采取外引内联模式向生态大寨、旅游大寨、城镇大寨发展,先后办起煤矿、化工厂、羊毛衫厂、核桃露饮品厂等11家企业。2008年,大寨经济总收入3亿元,人均收入万元。
今天,郭凤莲经历了大寨史上两个16年。1964至1980年,她以铁姑娘闻名;1992开始,又一个16年,郭凤莲转身之后再立潮头。她使大寨完成了从“*品牌”到“经济品牌”的转型;她自己亦完成了从铁姑娘到铁娘子的转身。富裕了的大寨现被视为新农村样板再次被人“朝圣”,目前大寨年均游客30多万人,旅游收入年均千万元。大寨三分之一的村民从事旅游业,如出售红色光盘、书籍、纪念品,经营饭店等。老劳模,80岁的宋立英就开了家商店。大寨人在以市场行为讲述过去的故事,而郭凤莲则以植树、建展览馆告诉后*寨的历史。她说:“我们这代人走了,树、展览馆还在,它们会告诉后人什么叫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2009年1月18日,郭凤莲荣获“第七届中国十大女杰”称号。
参考资料:2009年9月2日《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