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西的习俗有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04:1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6 19:08
我们说的湘西其实主要指湖南西北部的湘西州,其代表是中国最美丽的小城—凤凰。
湘西州的土家族、苗族历史悠久。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他们以勤劳和智慧,创造出具有各自民族特点的历史和文化,养成勤劳俭朴、勇敢无畏、诚实爽直、耐艰苦、重感情的民族性格和道德风貌。在土家族、苗族人民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居住、服饰、饮食、嫁娶、节庆和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无不具有各自的风俗习惯和独特民族特色。
土家苗族习俗
l、吊脚楼:为湘西各族人民一种传统建筑形成,又称"吊楼子"。吊脚楼为山野式"楼阳台",单檐悬挑,屋面反翘,名"飞檐",通风向阳,干爽清新。有与正屋成一字形,也有成90℃直角形。吊脚楼外设走廊,二面称"转角楼",三面称"走马楼"。栏杆多花格, 县柱称"吊瓜"'或为六陵、八棱,或雕成球形、金瓜形。柱、防还雕有龙风、喜鹊、花卉等。民间吊脚楼上多为闺房,卧室或织锦、打花之处,底层为谷仓、柴房,也有底层下临溪流,泉水叮咚,别有情趣。山寨吊脚楼掩映在绿树翠竹中,富有大自然风光美。湘西州部分镇临河民居也建有吊脚楼,如吉首峒河街,凤凰沱江沿岸、王村古镇、茶洞边城及龙山洗车河等,历来都引起中外旅游者极大兴趣。
2、火堂:又称火坑、火床,为湘西农家颇有特色的生活场所。一般为中堂右前间,铺地楼板,火堂围以长条石。火堂内置铸铁三角架,不准脚踏。上方吊炕架,挂腊肉、野味、豆腐、辣椒等。平时,全家人围火堂做饭、聚餐、烤火。客人至,无论土家、苗族,皆盛情邀客围坐火堂边,烤火饮茶;饭时,一大锅腊肉或野味,一大碗米酒或包谷烧,碰碗举箸,其乐融融。饭罢、摆古、唱歌,直至深夜,甚至围火堂铺被而眠。
3、银首饰:苗族妇女与男青年喜爱之饰品,造型精美,多为银制。银首饰有银冠、银钗、耳环、项圈、嵌肩、手镯、牙钎、石尾等。项圈有轮圈、扁圈、盘圈三种,重有四两至一斤不等。轮圈四棱突起;扁圈形扁,上镂花;盘圈以空心银条盘绕而成,有五匝、七匝之分。牙钎即银链,由两块镂刻银牌和多根银链组成,下吊牙钎、挖耳、小刀、金瓜锤等,分两层或三层,层次多者美。后尾用银制花草藤叶连缀而成吊手后背。
4、嫁娶婚俗:以歌为媒,境内土家族、苗族男女相恋,多以歌为媒。苗族更为普遍。苗族青年男女通过赶场、赶秋、樱桃会、挑葱会等场合相识后,遂开始约会。约会一般以草标为记。约会时即开始唱歌,先唱"访名问姓歌",如同姓不再对歌,以兄妹相称。如非同姓则以对歌了解情况,加深感情。多次约会对歌,遂以歌相互赠物、如项圈、手镯等。至此,情感已达*。女方真心相爱,也以歌词暗示。双方私订终身后,男方请媒人到女家求婚。
"桐子开花一口钟,二人相恋莫漏风;
燕子衔泥紧闭口,蚕儿吐丝在心中"。
"郎是青藤爬过沟,妹是沟边花石榴;
青藤缠树缠到死,树死藤干两不丢"。
5、哭嫁:土家族婚俗。新姑娘出嫁前,都要哭嫁,少则三夜, 多则半月。届时,村寨中相好姐妹都来陪哭、对哭。哭嫁内容十分丰富,有"哭父母"、"哭吃离娘饭"、"哭栽花"、"哭离闺门"、"骂媒人" 等,离别、恋念、喜悦、激动之情交织在一起。哭嫁歌语言真切自然,情感直挚强烈,句式自由灵活。歌由情发,情随歌起,泪随歌涌,委婉动人,如"嫂劝妹":
"后园有棵离娘树,
离爹离娘无其数;
后园有朵离娘花,
离了穷家到富家,"
再如"骂媒人":
"你做媒人想喝酒,
山上猴子哄得走。
好比我家馋嘴狗,
东家走了西家走"。
6、拦门礼:土家族、苗族婚俗。土家青年在结婚前一天,男方派花轿、乐队等队伍到女家迎亲。女方早在门口摆大桌拦住门。男方至门口时,女方执事人以歌声与男方执事人讲拦门礼。一般为盘问姓名?为何而来?走旱路、水路?"婚烟根把"等,男方执事人答清楚,女方移桌开门,请接亲队伍进屋;男方若答不上即算输,得拿出"三茶"、"六礼"(皆为红包)及报晓鸡、梳头油、蒙头帕等礼品,请女方开门进屋。 苗族拦门礼与此大同小异,摆上桌子关上门,若男方答不上,则将红包从门缝塞进去,求主人开门迎接,但男方全权代表'管亲郎"须先从方桌下钻进去。
7、找"摸米":土家族婚俗。接亲队吃过酒饭,天将麻黑时,陪嫁的姑娘以涂在手上的锅底灰向她们认为是"摸米"(代替新郎迎亲的男青年)的人脸上抹去。躲避不及的,被抹成一个黑花脸,他又用手将脸上锅灰抹下来往姑娘脸上反抹过去。男女戏谑,闹成一团,旁观者笑得前仰后翻,而真"摸米"却不愿受抹,躲在花轿边或老人背后,因为,未婚姑娘不准接近花轿,不准打扰老人。
8、节庆民俗:社巴日摆手土家族习俗。即在每年春节期间举行的大型祭祀活动,有"大摆手"、 "小罢手"之分。大摆手在摆手堂举行。摆手堂前宽坪中竖一高24米的旗杆,两面龙风旗迎风招展,顶端一只白鹤振翅欲飞。届时,各寨分别组成龙风旗队、祭祀队、舞队、小旗队、乐队、披甲队、炮仗队等。至摆手堂前,各队依次"闯架进堂"、"扫邪安神"、"祭神献供",随以排炮、吆喝声,似春雷般的大锣大鼓引出全场沸腾的大摆手舞。小摆手一般在寨内坪场举行。内容一致,场面较小。届时还穿插表演"茅古斯"舞。
9、赶秋:赶秋为湘西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立秋日举行,赶秋日,四乡八寨百姓齐集秋场,多达万人以上。人们唱苗歌,吹唢呐,舞狮子、打花鼓、打猴儿鼓、上刀梯、荡八人秋,热闹异常。八人秋形似纺车,高约8米,以粗木支撑,上设八个秋千,每处可坐1-2人。八人秋以人力转动,当转动一阵停下来谁居于最高处时,就由谁唱歌。
10、椎牛古俗:椎牛为苗族人民的传统习俗。事前,主人须选购一头四膀有旋,耳、眼、鼻、口、角俱完整美观的上好水牯牛。届时,在宽坪中竖一根涂以五彩的龙凤花柱,以麻绳穿牛鼻,系上篾圈套于花柱上。经给牛喂水,巫师绕柱三圈,将梭标传至舅家(称后辈亲)年青人手中时,即在震天动地的锣鼓声中开始杀水牛,年轻人追杀不止,牛绕柱旋跑。最后,牛伤口喷血,倒地而死。接着分割牛肉。晚上,要举行周b鼓、唱歌 (苗语称"独乐"),通宵达旦。
11、歌乐鼓舞
打溜子 为土家族极有特色的打击乐。以双钹、马锣、大锣组成、若加进唢呐便称五子家伙。每逢年节、喜庆、婚嫁,溜子打得铿锵响亮, 热闹非凡。打溜子现存传统曲牌近百个,如'鸡婆屙蛋"、"八哥洗澡"、"锂鱼漂滩"、"牛擦痒"、"*闹塘"、"慢纺车"、"瞎子闹街"等。以双钹的亮、闷、揉、挤、磕等特殊打法绘声、绘神,惟妙惟肖。既明快热烈,又恢谐风趣。新中国成立后,打溜子搬上了舞台,多次在国内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中获奖。95年赴美国演出,轰动纽约,现以成为中外旅游者来湘西旅游必不可少观看的风土人情曲目。
唱苗歌 苗族人民最喜唱歌,以苗歌传情表意。一首喜歌令你心情舒畅;一首苦歌令你唏嘘垂泪;一首情歌则令人如醉如痴。苗歌旋律独特,节奏自由,装饰音多滑音,别有韵味。苗歌分"韶唔"(高肠、 "韶萨" (平腔)两类。高腔高亢激昂,优美动听;平腔悠扬悦耳,婉围流畅。
12、跳苗鼓:鼓舞是苗族男女老少最喜爱的艺术形式。分女子单人鼓舞、男子单人鼓舞、女子双人鼓舞、男子双从鼓舞、猴儿鼓舞等。伴奏者以鼓捧击打鼓边,表演者以鼓捧或徒手击鼓面,节奏可慢可快,情绪激越时,鼓边与鼓点急促有力,气氛十分热烈。男子鼓舞英武娇健,粗犷有力,动作有"收割打谷"、"大鹏展翅"、"猛虎下山"等。女子鼓舞传统动作有"美女梳头"、"纺纱织布"、"挑花织带"等,文雅平稳,灵巧秀丽。
13、湘西民族歌舞:湘西土家族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保留民族歌舞特色的前提下,由州民族舞团改编的民族歌舞,如《阿雅打鼓*年》、《毕兹卡的节目》、《踩花鞋》、《猛洞河的月亮》、《赶歌》、《苗山赶秋歌》、打溜子、 《八哥洗澡》等先后在国内和国际舞台上演出并获奖。并培养了象*、何继光等一批观众喜爱的歌唱家。
二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
湘西州土家族主要分布在龙山县,永顺县,古丈县、其次,保靖县,吉首等县,总人口80多万人,占全州总人数35.17%。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古风旧俗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但是体现土家族主要特点的风情习俗仍然
较为系统明显的保留着。
1、土家族节日:土家族的节日有春节、清明、四月八、端午、六月六、七月半、中秋、重阳等,尤以春节、四月八、六月六为甚。
春节即过年,有过小年和过大年之分。小年过的是腊月二十四,大年要比汉族提前一天,即月大是腊月二十九、月小二十八。其来历说法甚多,均与古代战争有关。围绕过年,一进入腊月就采买年货、打粑粑、做团馓、杀年猪。二十四过小年,打扫阳尘,敬灶神。过大年这天,屋里屋外插松柏、梅花,贴压岁钱(纸钱)。吃年饭最重一家团聚不窜门。中午开始吃年饭,喜食甑子饭、粉蒸肉、"合菜"。饭前每人挟-砣肉放在饭上,插上筷子先祭祖。饭后,给家禽家畜、果树喂米饭"过年"。三十晚烧旺火守年,鸡叫头遍放炮竹守年,鸣叫头遍放炮竹抢年。初一窜门拜年,以示敬重。自初三跳摆手舞,十五方散。过十五吃猪头,才开始新一年的农活。
2、四月八。四月八是仅次于过年一个大节,其来历,各地的说法不一,主要传说有三:一说四月八是牛王节,土家族先民曾拖着牛尾巴过河脱离险境。故这天要让牛息耕,并喂以精饲料;二说土家族先民由常德沿沅水、酉水而上来湘西定居时,有的是四月初八到达,有的是四月十八日到达。为纪念到达的这一天,以后就分别过节;三说四月八日是祭婆婆神嫁毛虫的日子,祈求莫起病虫害,保护五谷丰登。
3、六月六。这是土家族.又一个大节。"六月六是土家过小年",举行以祀祖先为主的摆手活动。节日来历传说不一:一说六月六是把出了嫁的姑妈接回来"喝伏":二是说纪念土家族祖先来湘西定居的日子;三是较为普遍的说法,传说这一天是茅岗土司、土家族英雄覃 蒙难日,覃 被害,死得很惨,不仅血染征袍,而且被剥了皮,为了纪念覃 王,土家族人家家户户在六月六这一天"晒龙袍"。土家各地过六月六的形式大同小异,但是六月六纪念覃 遇害的说法即是一致的。
4、土家族服饰
湘西土家族服饰,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土司时,男女服饰不分,皆为一式,头裹刺花巾帕,衣裙尽绣花边"。男女"喜垂耳圈,两耳累然,又有项圈、手圈"。①布料多为"家几布",绣以五彩斑烂之色,史称溪布、同巾、土锦,现称土家织锦。
5、土家族饮食
土家族地区山多田少,食粮以稻谷、玉米为主,杂以小米、红苕和洋芋。煮饭一般是用铁鼎罐架在火坑里的铁三脚架上煮熟,灶房只是在热天或人客多的时候使用。饭食品种很多,土家族人最爱吃的是粑粑,最具特色的是酸辣子和糟辣子。酸辣子是将红鲜辣椒拌玉米舂细粉粒,装于扑水坛中,半月后可食,食法有干炒、水煮;糟辣子是将红鲜椒切碎,加生姜、花椒和盐,密封坛中,既可直接食和,又可作佐料。酸菜, 是土家族常用的大宗菜。几乎各种蔬菜都可以制成酸菜,如青菜酸、萝卜酸、洋姜酸、豇豆酸、大兜菜酸、苞谷酸;肉鱼之类加点糯米粉或小米粉,放入坛中密封,制成酸鱼、酸肉、酸肠子,用油煎炒,十分可口。酸菜开味助消化,深受土家人的喜爱的菜食。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几个或十多个酸菜坛子,一年到头,餐餐不离酸。腊肉,更是土家人最喜爱的菜食,进人腊月,家家户户杀年猪,一般人家杀一头或几家合杀一头,富有之家杀二头。鲜肉裹食盐、花椒、五香粉,在缸内腌10天左右,挂在炕上慢慢熏干,夏季埋于谷堆储存。其肉色红,味香,十分可口,是逢年过节,款待贵宾的佳菜。食用时切成手掌大小,以示待客热情。
土家族人"好酒"。凡客至家,必以酒招待;婚丧喜庆,必设酒宴。酒的种类很多,有甜酒和五谷杂粮酿成的各种烈性白酒。
三苗族:(自称果雄)
苗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人口众多,分布辽阔,有着光辉灿烂的民族历史文化及独特的风情习俗。
湘西州苗族主要分布在花垣、凤凰、吉首、泸溪、古丈、保靖等县市,是风俗习惯保留较完整的一个民族。
l、苗族的节庆
湘西苗族的节庆较多,活动规模大。其中最富有代表性的有:
(1)、赶年场。农历正月,湘西苗族人民最热心的是赶年场,其日期由各地自行约定。赶年场那天,男男*,老老少少,身着节日盛装,互相邀约,成群结队去赶场。年场上,人流如潮,熙熙攘攘,异常热闹。人们不但可以进行物质交流,还可以参加或观看打秋千、舞狮子、玩龙灯、上刀梯等活动,青年男女也多利用这种机会,物*侣、谈情说爱。歌郎歌娘更是大显身手,三五结伴,说古道今,引吭高歌,互相唱和,或盘根,或祝贺,或叙述传统故事,或即兴演唱新词。唱的人愈唱兴致愈高,听的人愈听精神愈振。即使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年场也要如期举行。
(2)、三月三。这是湘西苗族传统歌舞节。这一天,苗族人民自动集中到约定的歌场上,参加对歌、听歌、跳舞、观舞、尽情欢乐。
(3)、赶清明。这是湘西苗族特有的大型歌节,又称"清明歌会"。相传。因苗族多散居在偏僻的崇山峻岭之中,一切日常用品必须到比较远的汉区赶场交换,常常受骗上当。所以,苗族人民便相约以清明这一天作为自己的场期,互相交换物资,同时会见亲友。这样,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今天的"清明歌会"了。
(4)、四月八。"四月八"是凤凰县落潮井乡一个小山头的名称。传说古代有一个名叫"亚宜"的苗族首领,领导苗民向统治者进行斗争。他曾组织各寨苗族头人在现在的"喝血坳"地方喝鸡血,发誓共同联合,战斗到底。并约定四月八日在某山头聚众起义。起义后,义军连连获胜,一直打到了四川、贵州。第二年的四月八日,亚宜不幸战死在贵阳市的喷水池附近。苗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便于每年的四月八这-天,举行纪念活动,追思亚宜的业绩,为战死者扫墓。清代乾嘉苗民起义后,统治者禁止湘西苗族人民举行这一活动,致命苗族人民失去了一个极其有意义的传统节日。解放后经国家民委批准,将"四月八"定为苗族统一的节日。
(5)、六月六。这是远古遗俗,是苗族人民纪念六个男女祖先,希望自己也能生六男六女,繁衍后代的祭祖活动。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这一天,凤凰县落潮井一带的苗族人民都要在勾良山上举行盛大歌会。邻近的花垣、吉首等县和贵州松桃、铜仁等地的苗族人民也都前来参加。到会人数常常达两三万人之多。
(6)、七月七。这是苗族的传统鼓会,以吉首、矮寨坡、古丈穿洞一带最为流行。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苗族人民便穿着一新,欢聚鼓场,击节敲鼓,翩翩起舞,纵情欢乐。
2、苗族服饰
湘西苗族的古代服饰,男女差别很小,一律是"色彩斑澜";上身穿花衣,下着百褶裙,头蓄长发,包赭色花帕,脚着船形花鞋,佩以各种银饰。 苗族男子的衣饰较为简单;头缠布帕,身穿对襟衣,衣袖长而小,裤简短而大,喜包青色裹脚。头帕有青帕和花帕两种,帕长一丈以上,有多至三丈的。缠戴时多成斜十字形,大如斗笠,衣服的颜色有花格,全青、全蓝等,其中以花格布衣最有特色。衣扣一般为七颗。有的青年男子,为使人欣羡自己的富有和豪爽,穿衣多到七件。最外层的衣服只扣最下边的一对纽扣,第二层衣服扣下面两对纽扣……以此类推,一直到扣完为最里层的七对纽扣为止。这样,层层新衣全能由外看出,别有一种情趣。与苗族男子的简单衣着相反,苗族妇女的服饰十分精美复杂。
(1)、头帕:苗族妇女的头帕,因地而异。凤凰县境内的苗族妇女多加包短帕一珙,长三尺多,由额头包至脑后,连耳朵都包在内面,花垣等县境内的苗族妇女喜用黑帕(父母去世戴白帕),折叠整齐,包得平平正正,不偏不斜,末挽一道,恰齐额眉。吉首县境内的苗族妇女头帕较杂,与凤凰县相接的地区包花帕,与花垣县相邻的地区包黑帕。泸溪,古丈和吉首东部地区的苗族妇女则包白色头帕。帕上绣有四对青色花蝶,朴素美观,独具风韵。所谓"头上帕子四个角,四个角上绣飞蛾",说的就是这种白巾白。
(2)、首饰:苗族妇女的首饰,造型精美,种类繁多。以制作的原料分,有金饰、银饰、铜饰、铝饰。玉饰等,而以银饰最为普遍。佩戴的部分有银帽、银盆、凤冠、苏山耳环、项圈、手镯、戒指、牙签、扣绊等,而以手镯和戒指必须常戴。从造型上分,仅耳环一项,就有瓜子吊耳环、石榴耳环、梅花针耳环、圈圈耳环、龙头耳环、梅花吊瓜子耳环、粑粑耳环、龙头瓜子吊耳环等等。
解放后,有一些苗汉杂居地区,苗族服饰受汉族的影响较大,一些青年已改着汉装。
3,苗族饮食
苗族的饮食,以大米、包谷、豆类、薯类为主食,其中又以大米,包谷为主。最具有特色的是腌酸鱼肉。苗族人民忠厚好客,虽然牛活较为艰苦,但对客人一秉至诚。如有客人来家,不论常来或初到,一定要千方百计以酒肉相待,绝不可少。并且认为没有鱼肉列到桌上,便觉得是主人不贤惠,对客人不敬。由于苗乡平时买肉不太方便,所以一般人家,都在事前做好准备,以免客人到后临时张罗不周。而要保存备用鱼肉,最好的方法,莫发腌坛。杀猪捉鱼后,往往切成小块,和以米粉香料,加盐腌之,装入坛中,密封坛口,倒履水浅水盘内,使之不透空气。经两周后,鱼肉米粉略变酸味,便可取出炒食,味美异常。
湘西风俗
湘西风俗有赶秋节、行亲、摆手舞、对山歌、茅古斯等。赶秋节:这项风俗是苗族民间在秋收或者在立秋之前会举行的大型民间活动,主要是为了娱乐、互市和为男女提供交往机会的活动。举行赶秋节是为了祈祷来年的风调雨顺。行亲:行亲是湘西人在过年时会有的习俗,因为女人是不能参加一些活动的,所以到了...
湖南湘西的习俗有什么?
8. 节庆民俗:社巴日摆手土家族习俗。即在每年春节期间举行的大型祭祀活动,有"大摆手"、 "小罢手"之分。9. 赶秋:赶秋为湘西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立秋日举行,赶秋日,四乡八寨百姓齐集秋场,多达万人以上。10. 椎牛古俗:椎牛为苗族人民的传统习俗。事前,主人须选购一头四膀有旋,耳、...
湘西州民的日常生活
湘西州的少数民族在婚嫁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习俗。比如土家族女子不管结不结婚,都要在十五六岁时剃发,留下小辫,这个过程被称为“女剃头”。在结婚时,土家族男子必须进行“拜堂”和“拜门”两个环节,才能娶到自己的心上人。而苗族的婚礼则一般持续三天三夜,节目丰富多彩。湘西州的居住环境较为简单,但...
湘西的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的特征
湘西叫做“赶边边场”或“会姑娘”,黔东南苗族则称为“游方”,广西融水叫“坐妹”或“走寨”,黔西北称为“踩月亮”,黔中及一些西部苗族称为“跳花”、“跳场”等等。在这类社交活动中,青年男女可以三五成群地或者单独地、公开地或悄悄地对歌和交谈。以对歌的形式谈恋爱是苗族婚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富于民族色...
湘西的土家族有哪些独特的婚嫁习俗?
哭嫁:哭嫁是湘西土家族婚嫁习俗中最具特色的一环。新娘在出嫁前要哭嫁,以表达对父母和家乡的依恋之情。哭嫁歌内容丰富,既有对父母的感恩,也有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和担忧。迎亲:迎亲当天,男方会派出迎亲队伍,由新郎的亲友组成,前往女方家迎接新娘。队伍中会有人吹奏唢呐,敲锣打鼓,营造出喜庆热闹的...
湖南湘西苗族是怎么婚配的,湘西的苗族是什么苗?
湘西苗族的婚配习俗独具特色,他们的婚姻过程遵循一定的传统步骤。首先,湘西苗族分为不同的方言群体,包括湘言苗族、黔东方言苗族和川黔滇方言苗族。湘言苗族又可细分为东部土语和西部土语,分别有着不同的服饰特征和银饰风格。黔东方言苗族以银饰繁多著称,而川黔滇方言苗族则是数量最多的群体,分布广泛。...
陌生人去湖南湘西要注意哪些习俗
亲爱的百度用户: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湘西旅游注意事项 ①不要打张开的伞进别人的家(凤凰古城内的整体建筑风格基本都是门往里凹的,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在你进门之前把伞收起来,并非禁忌);②不要特意踩别人家的门槛(门槛一般都很高,一尺左右,不用别人提醒,你的脚自然会选择的是跨,而不是踩...
凤凰古城有哪些古老的传统习俗?
凤凰古城,位于中国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沱江河畔,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独特的地方。这里的古老传统习俗丰富多彩,深受土家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以下是一些凤凰古城的主要传统习俗:赶场:赶场是凤凰古城最热闹的传统活动之一。每逢农历的特定日子,人们会聚集在特定的地点进行商品交易,同时...
湘西民俗
居住在吉首的苗族人保留着许多传统的习俗,除了与汉族共有的节日外,每年还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苗年、斗牛节、姊妹节、吃新节、赶秋节等。三月三又叫沮明歌会,在农历三月初三举行,苗族男女会到野外对歌,同时也进行农副产品交换;四月八的活动内容主要有“吃猪”、上刀梯、苗歌对唱等;赶秋...
有谁了解湘西的风俗民情???
听起来不可思议,这可确实是湘西独特的习俗。湘西自古被称为“荒蛮之地”。一则山高路险,与世隔绝;二则其中居住的多为少数民族,被人歧视称其为未开化的“蛮族”。明清以来,军队驻扎,屯兵垦田,当地人亦把当兵吃粮视为“正途”。清朝太平天国起事时,曾国藩组织湘军,其中就有一支苗族的军队。苗军义勇刚烈,疆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