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0-10 03:2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5 02:55
一般来说,常引起白细胞减少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下面我们分别来看一看。
1.骨髓损伤导致中性粒细胞生成减少
在前面章节中我们曾提到,血液中的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都是由骨髓产生的,那么一旦骨髓造血功能受损,则必然会影响白细胞的生成。引起骨髓造血功能异常的因素主要有以下6种。
(1)药物这是最常见的因素之一。影响骨髓造血的药物包括抗肿瘤药物、解热镇痛药、抗甲状腺药(如他巴唑)、磺胺药、抗惊厥药及一些抗菌素等。
(2)物理、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包括放射X射线、γ射线和中子,它们能直接损伤造血干细胞和骨髓微环境,造成急性或慢性放射损害,使人体出现粒细胞减少。化学因素中的苯及其衍生物、二硝基酚、砷、铋等对造血干细胞有毒性作用。
(3)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粒细胞减少是自身抗体、T淋巴细胞或自然杀伤细胞作用于粒系分化的不同阶段,导致骨髓损伤从而阻碍粒细胞生成。常见于同时罹患风湿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
(4)全身感染当人体发生细菌感染,如分支杆菌(特别是结核杆菌)及病毒感染如肝炎病毒时,也可同时出现白细胞减少的现象。
(5)异常细胞浸润骨髓当癌肿发生骨髓转移、罹患造血系统恶性病及骨髓纤维化等疾病时,可同时造成患者骨髓造血功能的衰竭。
(6)细胞成熟障碍—无效造血如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将影响DNA合成。此时,虽然骨髓造血活跃,但细胞成熟停滞并被破坏于骨髓内。另外,当患者罹患某些先天性粒细胞缺乏症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时,其也存在着成熟障碍,而致粒细胞减少。
2.周围循环粒细胞分布异常
进入血管内的中性粒细胞仅有1/2在循环池内,循环池是个医学术语,即是说这些细胞随血流循环在我们体内。另外1/2的中性粒细胞则紧贴于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后小静脉的内皮细胞(即在边缘池)上,它们不随血流循环,故不能在白细胞计数时被检测到。
循环池与边缘池之间的粒细胞可相互转换。在注射肾上腺素或应激状态下,粒细胞可由边缘池转入循环池,从而使粒细胞计数明显增高。如果,边缘池内粒细胞量相对大量增加时可造成假性粒细胞减少,此时粒细胞的生成和利用其实是正常的。
3.血管外组织内的粒细胞需求增加、消耗加速
粒细胞在血管内一般仅停留数小时(半数逗留期为6小时)便会移游至血管外而进入组织,执行其防御及清除“废物”的功能,约1~2天后,这些粒细胞就会死亡。
在细菌、真菌、病毒或立克次体感染、过敏反应等情况下,受粒细胞生成因子GM-CSF和G-CSF的调节,粒细胞的生成率增加,从骨髓释放至外周血及进入组织的粒细胞增多,且吞噬作用和杀菌活性增强。然而,严重感染时,机体对于正常的体液刺激缺乏足够的反应,同时中性粒细胞上的一些白细胞黏附分子(CD11/CD18等)与血管内皮细胞上的黏附分子(ICAM-1)被炎症介质所激活,这些物质使得白细胞易于黏附于血管壁并穿越内皮细胞迁移至组织。最终血液内可出现短暂的粒细胞减少。
4.混合因素
如慢性特发性粒细胞减少症、周期性粒细胞减少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