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尸体到底能保存多久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03:36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5 20:20
殡仪馆有专门的冰棺,冰棺的温度1-4度,低温保存。
死后约12个小时,尸体会变凉。在24小时内(具体时间取决于身体的脂肪含量和外部温度),尸体内部的所有热量将全部流失。这种流失热量的过程,被称作尸冷。死亡约36小时组织会排出绿色物质,并且释放出甲烷、H2S等气体。尸体的肺部将通过口鼻排出液体。
扩展资料:
人或动物死后的躯体。经过一段时间,由于细菌真菌分泌的酶的作用,尸体会腐烂变成二氧化碳和水。腐烂中的尸体是恶臭的,如果在水的介质中尸体腐烂会延长,而在酸、碱介质中尸体腐烂缩短。比如像古代埃及的木乃伊就是一种风干的尸体。
心脏停止跳动,不再向身体的细胞和组织运送氧气,生命结束。通常在3~8分钟内,脑细胞首先死亡,骨骼和皮肤细胞则可继续存活几天。血液将从毛细血管流出,聚集到身体较低的部位,因此尸体有些部分很苍白,而有些地方颜色较深,被称为尸斑。死后约3个小时,出现尸僵现象,即肌肉变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尸体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5 20:21
看你怎么保存,人死后,各组织和器官的机能活动逐渐停止,尸体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称为死后变化,由这些变化所呈现的现象为尸体现象。
早期尸体现象有以下几种:
1、尸冷:
人死后,产热停止而散热仍继续,尸体逐渐变冷。尸冷的快慢受尸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较大。身体本身的因素有年龄、身体状况、死因等原因。一般身强体壮的*、肥胖者、破伤风等人死前发生强烈的痉挛以及急性传染病、败血症及急性热性死者,尸体温度下降较慢;而小儿、老人、瘦弱者以及慢性消耗性疾病死者,则尸温下降较快。尸体的穿着、铺盖、棉被等是否单薄也有影响。一般衣着单薄的在死后3—4小时内尸体的温度就和环境温度相一致。
尸体和环境的温差越大,则尸冷的进展越快。体格一般的*尸温在室温的环境中,平均每小时下降0.5摄氏度。如果环境温度低(2——6摄氏度),则每小时下降1摄氏度,如果环境温度高达40摄氏度,则不发生尸冷。
2、肌肉松弛:
表现为肌肉松弛、肢体变软,瞳孔散大,眼微睁,皮肤失去弹性,各关节极易屈曲等。括约肌松弛会导致大小便失禁,尤其是妇女死后极易出现(见图1)。在受压迫处的皮肤表面可形成与压迫物表面形状相应的压痕,尸体的肩部背部臀部小腿后面柔软部位和突出部位与硬物接触后被压成平边状态,可借偏压的部位来推测尸体的位置有无移动,但也有死亡瞬间忽然发生尸体痉挛,此时不仅看不到肌肉松弛,死时手中拿的物品还可能握的很紧。
尸僵是重要的早期尸体现象之一,虽然只有一部分肌肉出现尸僵,即可确认死亡。尸僵有时能提示死者临死的姿态,也可根据其进展程度推测死亡时间。至于影响尸僵的因素,一般小儿老人体弱者的尸僵发生和消失都较快。婴儿有时死后10—30分钟即已发生。*及肌肉发达者正相反。一般高温能促进化学过程而能加速尸僵的发生或消失。但烧死者的僵直是高温引起的蛋白凝固而不是尸僵;低温时出现与消失都慢,但冰冻尸体的僵硬主要是尸体的冻结(汗啊,我知道是废话……)
一般情况下,尸僵会在死后1~3小时内开始出现,表现为咬肌、颈肌、颜面部肌肉僵硬,下颌关节固定;经4~6小时,尸僵扩延到全身。12~24小时发展到顶峰,24~48小时开缓解;完全缓解需要3~7天。尸僵缓解的顺序与其发生的顺序相同。
在死后4~6小时内,人为地将已形成的尸僵破坏,尸僵不久后仍可重新发生,但强度较原来尸僵为弱。这种现象称为再僵直。若死后超过6~8小时,遭破坏的尸僵将不能发生再僵直。 对于尸僵发生的原因,现在学术上有争议,较主流的理论是,尸僵是由于死后肌肉中三磷腺苷(ATP)分解所致。这个理论的解释为,肌肉只有在足量的ATP存在时才能保持其弹性,如除去ATP,则肌肉失水,形成僵硬的肌动球蛋白凝胶,结果使肌肉收缩、僵硬。人体死亡后,由于ATP继续分解,而不能得以正常补充,于是形成尸僵。
此外还有尸体痉挛,一般不经过肌肉松弛阶段而一直持续到正常尸僵的出现,集中发生在精神高度紧张或脑损伤时,如溺死者紧握水草,自杀者手中紧握致伤物。
尸体表面不断蒸发水分,尤其是在覆盖层薄而湿润或创面的部位,每因水分快速蒸发而变得干燥。通常在死后数小时可见唇口发暗,皱缩、稍变硬。(见图3)如果眼睛是睁开的,露出的球结膜表面逐渐变成浑浊、皱缩,呈黄灰色三角形斑,此斑可作为死亡的确证。角膜因失去水分而浑浊,并随时间的延长而加重。一般死后6—12小时为轻度浑浊,15—20小时混浊加重,但仍可透视瞳孔,经48小时则强度浑浊,已不能透视瞳孔。眼睛闭上或在水中的尸体也可发生角膜浑浊。
干燥的发生和进展也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温度高、干燥、风大或通风良好的环境能加速尸体局部的干燥,反之则干燥发生的慢。
人死后血液循环停止,血管内的血液由于重力作用向尸体的低下部位移动,坠积于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并使其扩张,透过皮肤显出紫色斑,称为尸斑。
尸班最早在人死后30分钟出现,一般在死亡1---2小时开始出现。尸斑的形成、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
尸斑形成的最初阶段,称为坠积期。此期在死后5---6小时内达到明显可见。可持续6---12小时。坠积期尸斑被按压尸斑退色或消失,出去按压则尸斑又重现。在此前阶段如果变动尸体位置。尸斑也随之改变,在新的低下部位重新出现。
尸斑发展的第二阶段为扩散期。从死亡后发展到扩散期约需8小时,延续至26---32小时。此期被血红蛋白染红的血浆浸透到周围组织,此时按压尸斑已经不能完全消失,只是稍许退色,停止按压后尸斑恢复原色也慢。变动尸体位置,部分尸斑可能移位,部分尸斑则保留在原来形成的部位。
尸斑发展的第三阶段为浸润到组织中的时间较久,此期用手指压迫尸斑不再改变颜色,也不再消失,变动尸体位置则尸斑不再转移。
某些中毒尸斑颜色特异,一氧化碳中毒时呈鲜红色,氧化物中毒呈樱桃红色,亚*盐、氯酸钾中毒呈灰褐色,冻死时呈红色。
尸斑的分布:一般出现在尸体底下部位并按尸体姿态各异。仰卧时见于背、腰、臀、枕部、颈部、四肢,有时见于侧面甚至上身倾斜处(如锁骨区),俯卧时可见于颜面、胸膛、四肢的腹侧面,尸体悬直或直立时,见于下肢、两手及前臂。
影响尸斑出现的因素:内在与死因有关,急性失血、贫血、衰竭或恶体质者出现较慢,猝死和窒息死的尸体因血液呈流动性,尸斑出现的快而强,其色暗紫。外界因素中尸体低下部位压迫处由于毛细血管内的血液被压到别处故无尸斑形成,呈苍白色容易与形成的尸斑对比
晚期尸体变化:
1、尸臭
很遗憾,生前再美丽的人死后也会发出一种难闻的臭味。尸臭是尸体*过程中的一种表现。主要是由于死后,呼吸道、大肠里的细菌大量繁殖产生*臭气(硫化氢、甲烷、氨等),这些气体通过口、鼻及*排出体外所致。尸臭通常从死后第2---3昼夜开始产生。有时,甚至在人将死未死之时就会产生少量这种臭气,会引来那些嗅觉灵敏的鸟类。所以,在太平间停放尸体时,需将死者的口鼻以及*等孔道用卫生棉堵住,有防止尸臭外溢的作用
、尸绿和膨胀
*一般开始于大肠,主要是肠内细菌引起,通常死亡1天后出现腹部膨胀。死亡1---2天后在右下腹的皮肤上出现绿色斑块,称尸绿(见图6)。并有可能继而出现*水泡和*血管网。然后扩延至全身,在死亡3---7天后*气体进入皮下组织,颜面肿胀呈黑色,眼球突出,口唇变厚、舌尖挺出,腹部膨隆,呈所谓巨人观,由于腹腔内的*气体的压力作用,使口鼻腔流出血性泡沫液体,排出大小便,*与*膨大成球状,子宫内胎儿娩出,即死后分娩。
、白骨化
在*过程中,尸体所有软组织分解消失露出白骨。在空气中白骨化所需的时间随季节不同,*尸体在夏季需半个月至1个月以上。在土中白骨化经过时间长,季节变化少,在*需7---10年,小儿尸体4---5年,幼儿尸体2---3年,新生儿尸体大约1年。
尸体在特殊的条件下可不经过一般的分解过程而长期保存其原形。这是特殊的尸体变化,如木乃伊与尸蜡等。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5 20:21
长沙马王堆汉墓内的尸体已保存2178年:马王堆汉墓在长沙市区东郊四千米处的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汉墓陈列馆现设在湖南省博物馆院内。1972年至1974年先后在长沙市区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挖掘出土。一号汉墓出土的女尸,时逾2100多年,形体完整,全身润泽,部分关节可以活动,软结蒂组织尚有弹性,几乎与新鲜尸体相似。它既不同于木乃伊,又不同于尸腊和泥炭鞣尸。是一具特殊类型的尸体,是防腐学上的奇迹,震惊世界,吸引不少学者、游人观光。女尸经解剖后,躯体和内脏器官均陈列在一间特殊设计的地下室内。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对我国的历史和科学研究均有巨大价值,其出土文物异常珍贵。从三号墓中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经考证,比《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可能还要早,书中记载了52种疾病,还提到了100多种疾病的名称,共载方280多个,所用药物计240多个。这是我国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方剂。《五十二病方》的发现,补充了《内经》以前的医学内容,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医学遗产。
马王堆汉墓图片 马王堆三座汉墓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绝大多数保存完好。其中五百多件各种漆器,制作精致,纹饰华丽,光泽如新。珍贵的是一号墓的大量丝织品,保护完好。品种众多,有绢、绮、罗、纱、锦等。有一件素纱襌衣,轻若烟雾,薄如蝉翼,该衣长1.28米,且有长袖,重量仅49克,织造技巧之高超,真是天工巧夺。出土的帛画,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描写当时现实生活的大型作品。还有彩俑、乐器、兵器、印章、帛书等珍品。
一号汉墓的彩绘漆棺,色泽如新,棺面漆绘的流云漫卷,形态诡谲的动物和神怪,体态生动,活灵活现,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三号墓出土的10多万字的大批帛书,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资料。帛书的内容涉及古代哲学、历史、和科学技术许多方面。经整理,共有28种书籍,12万多字。另外还有几册图籍,大部分都是失传的佚书。二号汉墓出土的地形图,其绘制技术及其所标示的位置与现代地图大体近似,先后在美国、日本、波兰等国展出,评价极高,誉为“惊人的发现”。
根据漆器款识、封泥、印章等推断,一号墓为利苍之妻,二号墓为利苍本人,三号墓则是利苍之子,三座墓葬的时间相距约20多年。一号墓由墓顶至椁室深达20米。椁室构筑在墓坑底部,由三椁(外椁、中椁、内椁)、三棺(外棺、中棺、内棺),以及垫木所组成。木棺四周及其上部填塞木炭,厚30-40厘米,约1万余斤。木炭外面又用白膏泥填塞封固,厚度达60-130厘米。棺内出土了一具保存 2100多年的完整女尸(利苍的妻子辛追),尸体长154厘米,外形完整,全身润泽柔软,部分毛发尚存,部分关节可以弯动,许多软组织比较丰满,柔润而有弹性。古尸内脏器官保持了完整的外形,相对位置基本正常。这是世界上已发现的保存时间最长的一具湿尸。
马王堆汉墓遗址位于长沙市东郊,距市中心四公里。因传为楚王马殷的墓地,故名马王堆。三座汉墓中,二号墓的是汉初长沙丞相轪侯利苍,一号墓是利苍妻,三号墓是利苍之子。三座墓中以一号墓规模最大,墓坑南北长19.5米,东西宽大17.8米,深16米。现在一、二号墓坑已经填塞,三号墓坑经过整理加固,保存下来,并新建了大跨度的顶棚,供人们参观。
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仓及其家属的墓葬。位于湖南*沙市东郊。长沙为汉长沙国首府临湘县所在地。该墓地曾被讹传为五代十国时楚王马殷的墓地,故称马王堆;又曾被附会为长沙王刘发埋葬其母程、唐二姬的“双女”。湖南省博物馆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2年发掘了1号墓。1973至1974年初,发掘了2号、3号墓。1973年出版了《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据《史记》和《汉书》记载,长沙相利仓于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卒。2号墓发现“长沙丞相”、“轪侯之印”和“利仓” 3颗印章,表明该墓的墓主即第一代轪侯利仓本人。 1号墓发现年约50岁左右的女性尸体,墓内又出“妾辛追”骨质印章,墓主应是利仓的妻子。3号墓墓主遗骸属30多岁的男性,可能是利仓儿子的墓葬。3号墓出土的一件木牍,有“十二年十二月乙巳朔戊辰”等字样,标志着该墓的下葬年代为汉文帝十二年(前168)。1号墓在构建时分别打破2号墓和3号墓的封土,则其年代应再晚些。马王堆汉墓的发掘,为研究西汉初期手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当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5 20:22
从民族主角度上看,只要你愿意,人的尸体可以永久存放。
从医学角度上来看,人的尸体在正常温度之下只能存放两天。
如果想对人体进行保存。有提取身体DNA或者对他的疾病进行鉴定的行为思想,那么就要保存起来。对于自身后代有可能和他一样得这种病,就可以用来鉴定和科研。对子孙后代是有好处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5 20:22
患者在医疗机构内死亡的,尸体应当立即移放太平间。死者尸体存放时间一般不得超过2周。逾期不处理的尸体,经医疗机构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并报经同级*门备案后,由医疗机构按照规定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