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00:19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06:50
“南北榜案”是明朝一场冤案,始作俑者就是朱元璋,他这么做的原因就是为了平衡南北方的势力,故意搞出来的一场戏,所有的“南榜”状元等人都是这场*斗争的牺牲品。
我国的科举制度给寒门学子改变命运的机会,也是朝廷选拔人才最主要的方式,千百年来历朝历代都很重视,力保其公平公正性。可是朱元璋布衣出身,哪是按常理出牌的人,首先他开国后就断了科举考试,花了十余年清除异党,之后朝中无人不得已才恢复了科举考试。
洪武三十年(1397年),这一年春天礼部会试,发榜时在榜的五十一人均为南方学子,由此议论纷纷,传言四起,北方落第的学子们告发主考官,因为主考官是南方人,所以肯定开了后门有意选拔南方学子。朱元璋闻此大怒,重新复查试卷,但是北方人中确实没有合格的,后来又有人告发说是主考官故意将不合格的试卷上报,朱元璋恼怒之下处死了当年的主考官。
到了六月份,朱元璋亲自出题,重新进行考试选择学子,进行廷试,这回选拔的51人都是北方和陕西、四川的学子,没有一个南方人,可是重压之下,别人也没法说什么。这次事件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所以第一次榜单被称为“南榜”,第二次榜单被称为“北榜”,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南北榜案”。
事实上,试卷都是密封的,主考官刘三吾等人都是南方人不错,但不存在偏见,因为那时北方经过连年的战争破坏,教育水平本来就低于一向注重科考的南方,只是朱元璋其人偏激残忍,他这么做是故意平衡南北势力,主考官、“南榜”状元等人只是他的牺牲品而已。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06:50
这是一场南方官僚抱团挑战皇权,在作死的边缘疯狂试探。洪武三十年二月会试,以刘三吾等人为主考官,发榜后,北方竟无一人上榜。消息传来,朝野震动,一时间流言四起,十几名御史先后上书,要求彻查此事。 朱元璋下诏,命以张信为首的十二名学者重阅试卷,曾录北方士子。六日后,张信回复,所呈试卷均文理不佳,且多有犯禁之语。结论一出,举国哗然,群臣士子们纷纷上书,抨击刘三吾,张信等人串通一气,故意以陋卷上呈。朱元璋大怒,下旨刘三吾充军,张信等人处死。 那么说南方富庶,北方贫穷,南方教育发达,北方教育落后的朋友,你可知道这次科举已经是洪武三十年了。明朝统一天下已经三十年了,自洪武三年以来,全国性的科举也进行了不止一次,从没有过北方无一人中榜的情况,难不成经过了二十几年的发展,北方反倒不如洪武三年了?这是赤裸裸的嘲讽朱元璋无治国之能啊!这难道是偶然事件?你不觉得这也太偶然了么? 如果说第一次会试,北方无一人被录取,这仅仅是打皇帝的脸,那第二次,张信上书称,所呈试卷,皆文理不佳,并多犯禁忌,那就是抱着朱元璋的脑袋抽了,那就是在动摇大明王朝的根本了。 明朝科举极为严苛,能来京城参加会试的,已经是千里挑一的优秀人才了,这些人才怎么会出现大面积的出现“文理不佳,多犯禁忌”的低级错误呢?别说“会试”的考生不会有这等错误,就算是参见“院试”的童生,也不会大面积的出现此类低级错误。 还有一个原因此案发生于洪武三十年,而朱元璋洪武三十一年就驾崩了,南北榜案是朱元璋一生操办的最后一个大案。在洪武三十年这个时间点来说,朱元璋的健康状况虽然不会有人敢去公然打探,但是相信不少"有心人"肯定也已经会在心中对此有所判断,进而想利用这次三年一度的科举考试操作一些东西提前做一些布局了。尤其是站在朱元璋这样一个从尸山血海勾心斗角中摸爬滚打了一辈子,又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孤家寡人的立场上来看,他的"*嗅觉"会因为自己身体的状况而变得极度敏感,该案中如此多的反常现象,也必然会刺激他敏感又脆弱的神经促使他以最极端的手段去处理案件。 难道整个北方都找不到一个人比榜上的任意一人更有才能?你信么? 通过实战的都明白,宋朝有南人不可为相的祖训而神宗不信邪终导致靖康耻(还TM2次)。朱元璋曾对南方士子有如此评价“今有司所取,多后年少生,观其文辞,亦若可用,及试之,不能措诸行事”大学士杨士奇“长大之器,俱出北方,南人虽有才华,多轻浮”崇祯也这么玩把明朝玩没了。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06:51
其实隐藏着很深刻的信息。关于南北榜案什么南方发达人文荟萃,北方战乱没恢复人才凋敝之类的说法都是扯。弊案发生的时间是洪武三十年,明朝统一已经二十多年了,北方主要地区战乱止息也有二十多年了。并且明朝也不是第一次科举了,明朝第一次开科是洪武四年,而南北榜案发生时本朝第一个状元这会都已经死了十多年了。此前也没有出现过如此严重的完全将北方人排斥在外一个不取的现象。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06:52
明朝“南北榜”案,我认为应该是朝中的大臣所为,都是南方人,这件事很蹊跷。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06:52
嗯,很有可能是出现了作弊情况,但这也只是一种猜测,毕竟这件事情十分巧合。不能确保是作弊,是因为没有史料可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