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00:14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04:50
“噫!”只是一个语气词,却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宣告范进几十年贫贱屈辱的生活就此结束,欣喜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朝到手。
由于三十四年皓首穷经,范进已经在落第中麻木了,他甚至每次都可能预想好落第的结果,反而是没有做好任何考取的思想预期,所以,不期而至的“捷报”面前便有一个如此强烈而独特的语气词——“噫!”
《范进中举》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节选自《儒林外史》。
主人公范进是个士人,他一直生活在穷困之中,又一直不停地应试,考了二十多次,到五十四岁才中了个秀才。本文写他接着参加乡试又中了举人一事,文中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他那喜极而疯的形象,深刻地揭露了这个士人的丑恶灵魂,同时通过他的命运变化反映了世态的炎凉。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儒林外史》大约写于1750年以前,大约是吴敬梓50岁左右,当时正值雍正乾隆年间,清朝统治者在*武装起义的同时,又大兴*,设博学鸿词科做诱饵,用考八股、开科举的方式,吸引明朝遗老,拉拢人心,同时加强对知识分子思想的控制。
吴敬梓看透了黑暗的*和腐朽的社会风气,所以他反对八股文,反对科举制度,不愿意参加所谓的博学鸿词科的考试。他憎恨人们醉心于追求功名利禄,于是把这些观点放进他的《儒林外史》里面,用讽刺的手法,对这些丑恶的事物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从而也显示出他的民主主义思想。
《儒林外史》是一部社会讽刺小说,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科举制度下形形色色士人的丑恶嘴脸和封建末世衰颓的世风。课文的讽刺手法有:
(1)夸张手法
范进因中举喜极而疯,在挨了一个巴掌后才清醒过来,这是故事的基本情节,是用夸张手法虚构出来的。当时士人热衷于科举,一旦功名到手就惊喜若狂,而中举对范进来说自然是荣耀之至,但挨巴掌却是受辱,荣而后辱,这是作者有意鞭挞他的丑恶灵魂,具有极强的讽刺意义。
(2)对比手法
文中写胡屠户用的是对比手法,通过他对范进中举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来揭示他嗜钱如命、嫌贫爱富、庸俗自私的市侩性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范进中举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04:50
."噫"语句短小,言不由衷语气强烈,写出了范进惊喜过望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