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00:14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04:50
圣旨有五种品级,对应不同等级的*,而针对不同的情况,圣旨一般分为诏曰、制曰、敇曰等,上述的三种比较常见。诏曰为昭告天下,一般都是比较重大的事情。制曰针对王公大臣,一般情况下与平民百姓关系不大。敇曰一般有告诫之意,多用于百官晋升之时,基本也和平民百姓关系不大。并非皇帝下达的所有的命令都是圣旨,只有经过中书拟定、门下省审核通过后加盖印章的才是圣旨,而宣旨的有专门的*。
而出现太监宣旨的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皇帝的私人命令,如果胆子肥的可以不当回事。另一种是门下省审核通过后皇帝加盖印章,皇帝嫌送回去再找专门宣旨的*会比较麻烦,毕竟皇宫那么大,一来一回就要好久了,而皇帝加盖印章本就是最后一道程序,只要中书门下皇帝三方都通过了,圣旨便是合法的,这时皇帝便会让自己身边识字的太监去宣旨。而皇帝身边的太监一般都是自幼入宫的,被教授过礼仪文化的,有些甚至从皇帝小时候就开始陪伴,让这样的太监去宣旨也表示亲近。
太监宣旨必须满足这几个条件,第一宣布圣旨的太监必须识字,第二如果是下达皇帝的私人命令太监一定要是皇帝的亲信,以防走漏消息。第三为了让皇帝的私令更好的被传达太监必须了解皇帝的意图。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04:50
很多朋友在看电视剧的时候,都会发现这样一个细节。皇帝需要颁布一道圣旨,都是由他身边的太监去宣读的。但是这些太监基本上大字不识一个,他们怎么能够去宣读圣旨的呢。其实这是一个大家认知的错误,真实情况下太监并非不是完全不识字。毕竟在皇宫里面伺候人,要是真的一个字都不认识,实在是灾难。
就拿跑个路来说,连方向都不知道肯定是不行的。古代很多太监不仅识字,而且做到权倾朝野。比如唐朝的高力士,明朝的魏忠贤,虽然名声都不好,但是还是能够与整个时代的兴衰联系在一起。
另外真实的圣旨也不是皇帝用一张张纸写出来的,如果真的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满朝的文武大臣干嘛呢。首先需要由专门的部门根据情况写出圣旨的初稿,修改之后交给皇帝过目。如果过了皇帝这一关,甚至还会交给下一个部门,那个部门同意了才会发布。
如果皇帝觉得不满意,那就会继续修改,就算是皇帝觉得满意了也不见得能够过关。当时审核的是门下省,如果他觉得没问题才会真正颁布,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皇权,否则事情都是皇帝说了算,岂不是都乱套了。
最后去颁布圣旨的时候,并不是像电视剧那样,几个人谈话突然来了一道圣旨,跪地迎接这么简单。这种事情是轮不到太监来做的,有一个专门的部门就是外出宣读圣旨,而且宣读之前也会提前告知。太监他们只需要传递口谕根本不需要出宫。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04:50
个人认为这个题目是存在问题的,因为在历史上,一般是不会由太监来宣读,人们会以为太监能够宣读圣旨,一般都是受影视剧的影响,所以说古代太监压根也不需要识字,因为他们根本就不可能宣读圣旨,不过,皇上身边的那些太监,还是有资格去帮皇上传传口谕什么的,但是这和正经的圣旨肯定是不能比的。
在古代,圣旨是都有专门的人宣读的,一般是皇上指定的人,不过有些时候也会根据这道圣旨的内容而指定一些特殊的人去宣读,这些人自然是念过书的,不仅文化水平不低,地位也不会低的,他们这样的人才有资格去宣读圣旨,像是太监这样地位低下的人怎么可能去接触圣旨,估计碰都不让碰的吧。
虽然说太监多数都是不识字的,但是也不是说完全没有识字的,有些太监可能在进宫前就念过书的,还有一些是喜欢学习的,不过要看是分到哪个管事处了,如果是分到一般的打杂处,那每天的工作也就是打扫卫生等一些琐碎的事情了,自然也没机会可以学习,但是如果分配到御药房之类的话,那估计就有学习的机会了。
不过话说回来,太监要想上位,靠的并不是念过多少书,识得多少字,而是能够揣摩他人的心思,想想看那些在皇上身边伺候的太监,哪个不是人精,他们之所以能够混到这么高的地位,凭的就是会察言观色,懂得揣摩圣意。但是这类的太监毕竟是少数,纵观历史上,有几个李莲英,刘瑾。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04:51
其实在古代地位不高太监是不可能读圣旨的,他们连碰的资格都没有,而且皇帝自己也很少写圣旨,写圣旨的都是字写的漂亮的人,读圣旨的都是几品*,简单来说官做不到一定的位置也木有资格读圣旨。太监能宣读的都是宫中嫔妃的一些口谕而已。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04:52
太监,又称内宫宦臣,与其他*不同的是,他们主管宫内事物,且太监的选拔也是极为严格,必须经过皇帝的审核过关才可以;一般的太监是不能读圣旨的,圣旨草拟成之后,是派一些专门宣读圣旨的大臣去相关部门宣读,而宣读圣旨的人一般也都是一些地位,官位较高的人,太监们只是宣读一些后宫嫔妃的口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