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02:10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0:23
1、捣帛、捶衣的意思。古时制衣先将丝织衣料捶打,使之松软,准备裁剪。亦指捶洗衣服。
2、出自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3、原文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4、译文
长安城上一片明月,千家万户都传来阵阵的捣衣之声。秋风吹不尽的是,思妇们对玉门关外的绵绵思念之情。何日才能扫平胡虏,夫君从此不再远征?
创作背景
此诗抒写了家中妇人对远征的丈夫的相思之情。全诗写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
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诗中千里月色、万户捣声,雄阔明丽之景与怀远之思、罢征之冀,两相结合,构成了感人至深的意境。
豪放是李白诗歌的主要特征。除了思想性格才情遭际诸因素外,李白诗歌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体裁结构也是形成他豪放飘逸风格的重要原因。善于凭借想象,以主观现客观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手法的重要特征。几乎篇篇有想象,甚至有的通篇运用多种多样的想象。
现实事物、自然景观、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梦中幻境,无不成为他想象的媒介。常借助想象,超越时空,将现实与梦境、仙境,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交织一起,再现客观现实。他笔下的形象不是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而是其内心主观世界的外化,艺术的真实。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之一是把拟人与比喻巧妙地结合起来,移情于物,将物比人。李白诗歌的另一个浪漫主义艺术手法是抓住事情的某一特点,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加以大胆的想象夸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子夜吴歌·秋歌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0:23
捣衣,有二种意思:
1、指古代服饰方面的一种民俗,即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称为“捣衣”;
2、是将洗过头次的脏衣放在石板上用杵捶击,去浑水,再清洗,使其洁净,也称“捣衣”。
宋元以前,棉花的栽种在中国尚未普及,服装通常只能用丝织品及葛麻等。丝织品当然只能供贵族穿戴,寻常人家大多穿葛麻。
葛麻织品最明显的缺陷点就是纤维太硬,穿着不舒服,所以在穿以前需要捣柔软平整。这便是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中所说的捣衣,其目的只是把衣服锤松软平整,只须在家里进行,也不必去河边,且一般在夜晚进行。
这是由于旧时生活贫困,即使是点灯的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能省就要尽量节省。而捣衣一活不需要太多的光亮,能看清轮廓就可以进行,月光正好能满足这个条件。
出处:《子夜四时歌四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秋歌”全诗: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白话译文:
长安城上一片明月,干家万户都传来阵阵的捣衣之声。秋风吹不尽的是,思妇们对玉门关外的绵绵的思念之情。何日才能扫平胡虏,夫君从此不再远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捣衣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0:24
李白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0:25
捣衣,古代汉族服饰民俗。即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称为“捣衣”。多于秋夜进行。在古典诗词中,凄冷的砧杵声又称为“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待惆怅情绪。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0:25
字面含义:长安(城)内外,月华如水。万家征妇尽皆捣衣,一时惟有捣衣之声可闻。捣衣:其实就是在“洗衣”洗衣过程中用棒槌敲打衣物之意。北外英文系所编《汉英词典》将“捣衣”译为beating clothes (in washing)可谓准确。为什么要捣衣的原因: 从字面来看,“捣衣”是为了远方征人能够尽早换上干净衣服,实则是表达思妇对征人之思念,对征战之怨愤。为什么要在晚上捣衣的原因:白天还有其他事情?晚上“捣衣”更见思妇生活之艰辛,亦可见思妇感情之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