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02:25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6:32
我们一起面对未知的恐惧。你身后有我,我身边有你,无论前方,路有多远,我们一起走过。我们没有退路,唯有坚定希望。
《道德经》65章讲,圣人要知以奇治国人道之不可为,以正治国天道之不可违,是谓常知稽式。常知稽式,而后才能修性反德,德合天地,乃至于大顺。本章接着讲圣人以德蓄天下、以德为胜的不争之争。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这句形容圣王以天德蓄天下,如同江海之蓄百川。
以其善下之,人之下德不生,不贵其师,不爱其资,君王不以道之教宰制百姓,不强行处民之上。而以德府天下,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益,辅万物常自然,是以善下之。
流俗的理解,认为善下之是指故意地摆低姿态,依然还是在人之下德、下智里面兜圈子。这样的理解并非*真义。
反过来看,什么是上之呢?君王以自己为天下之师,以自己一己之人德为天下之资,这便是上之。从反面这样体察一番,可以加深对善下之的理解,天道才是天下之师,天德才是天下之资。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是以圣人欲以天德蓄天下,而成天下之贵,成天下之王,必以行不言之教。以言下之,并不是流俗所谓的统治者要故意迎合百姓、奉承百姓、阿谀百姓,口头上说好听的漂亮话。根本不是这样。如果说好听的漂亮话就能治天下,那治天下也太容易了。所以,以言下之,指行不言之教。
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欲先民,指圣人想要教化百姓。必以身后之,必须得去身全道、去人全天。唯有以天道教之,以天德资之,天下才能常正、常自然,常成、常自足。
所以,圣人教化天下百姓的关键是不自是、不自见、不自大,唯有去人,方能全道,才能全德。唯有全道全德以教之,天下才能得以正。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上,指君王贵为天下之王,居帝王之上位。圣人无为,百姓自化。对百姓来说,他们觉得自己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自然而然地生活,自然而然地富足。是以百姓皆谓我自然,而不会觉得,是君王在宰制他们,在以人德教导他们。故百姓感受不到君王宰制之重威,是谓不重。
处前而民不害。处前,指圣人教化天下,处天下圣德之功。民不害,因为圣人以天道教之,以天德资之,致福于天下,百姓自然就会拥戴他。圣人不立人道之教宰制百姓,不以人德之资伤物害命、祸乱天下,所以百姓也就不会造反推翻他。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圣人以天德蓄民,功成于天下,天下皆得所安,百姓皆得所富。百姓宾服于其功德,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可见,百姓拥戴君王,不是因为君王的权势,更不是因为君王的尊位,而是宾服于其德。德才是一切的原因,才是一切的根本。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以其不争,前面几章都在讲天人交战。本章开始和下面的几章,则是在讲天人相争。这里的不争,是指圣人不与天争功,是在阐述天人之争,而不是在说和人相争的问题。
天下统治得很安定,百姓生活得很富足。这是天道之功、天德之助,圣人只不过是辅佐天道罢了。而一旦圣人觉得这是自己的功劳,认为没有自己,就没有百姓的美好生活,那么就会出现天人相争的现象。
如果圣人天德不足,在天人相争中,天之功被人所贪。于是,圣人开始自大自责,失天德而以人德助天害民。天下就会失去天道。接着,国家就会昏乱而败亡。
所以,要避免出现这种天人相争的状况,圣人就需要始终牢记,天下之功、百姓之富非人之功。天之功不可贪,天之德不可失。是以圣人不与天争功,则天德不离。
天下所尊者,道也。天下所贵者,德也。故圣人并非以身为天下贵,而是以德为天下贵。圣人唯有天德不离,才能常为天下贵。为天下贵,是以天下莫能与之争。莫能与之争什么呢?争天下,争帝位,争圣功。圣人何以胜天下?以德为胜。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6:32
第一个无敌的意思:没有敌人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6:33
其实真正的敌人是自己,不能把竞争对手看成是敌人,你要从对手的身上汲取长处,把他看成榜样,无敌天下,我的理解是天下没有敌人,只有值得学习的竞争者追问天下没有敌人,只有值得学习的竞争者,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6:33
对自己有信心,就能战胜任何困难和敌人。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6:34
心无杂念,就可敌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