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甘草的疑问?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01:37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18:42
甘草味甘,,入中州脾胃,所以治疗中焦脾胃之虚证基本必用炙甘草。用量和药材加工、服用方法等有关。关键是炙,古代炙不是现代的蜜炙,而是采用火烤的炙法,类似于存性之碳,所以即使用量大也不会造成对脾胃的刺激。
说文解字:炙,会意。从肉从火。小篆字形,肉在火上烤。本义:烧烤,把去毛的兽肉串起来在火上薰烤。炮炙,炮制中药;烧烤;烘烤。炙烤,在火上烤。所以应该是存性之碳,补益中州而无拥塞之虞。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18:43
经方用的药味少而专,而且当时也不是一剂服尽,而是分多次服,所以用量就大一些。
请参考郝万山教授的经方药量实际应用那一段。
汉代度量衡制-北京中医药大学郝万山教授
一、汉代的衡重
班固《汉书·律历志》: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秤物平施,知轻重也……千二百黍重十二株,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文物实测:汉光和大司农铜权,铸于光和二年闰二月二十三日(公元179年)是12斤权,实测为2996克,1斤为249.7克,约等于250克,是推算汉制的权威标准。
汉1斤=250g;1两=15.625g;1铢=0.65g
二、汉代的容量
《汉书·律历志》:量者龠、合、升、斗、斛也……以子谷柜黍中者千有二百实其龠……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
文物实测:
汉1合=20ml;1升=200ml
1斗=2000ml;1斛=20000ml
三、汉代的度量
《汉书·律历志》: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一黍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
文物实测:
汉1寸=2.3cm ;汉1尺=23cm
汉1丈=230cm
四、中国度量衡制的变化
汉代以后的两千年来,上述度量衡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晋朝以后到唐到宋,其变化尤其显著。衡重每斤由250克增至600克左右,量器的容量每升由200毫升增至1000毫升以上,尺度每尺由23厘米增至33厘米以上。到宋以后元、明、清则基本稳定。
五、中药计量的历史变革
在唐代以前,中药计量(含唐代)保留了汉制。只不过从晋代起在汉制的铢和两之间加了一个分,即6铢为1分,4分为1两。
《晋书·律历志》 :“医方,人命之急,而秤两不与古同,为害特重。”
《唐会要》:唐秤有“大小两制”,“公私悉用大者”、“内外官司,悉用大者”,小秤则与汉秤同,只限于“合汤药”、“调钟律”。度量、容量也有大小二制。
六、经方药量的折算
以重量计量者,折算为现代计量(1两=15克),以容量和尺度计量者,折算为现代的容量和尺度后再称重。如粳米1升,今用200毫升称重约180克;半夏半升=50~60克;五味子半升=30克;厚朴1尺(中等厚,宽3.5厘米,长23厘米)=15克。以数量计量的药物,可直接用原数量(如大枣、乌梅),需称重者,可按原数再称重。如杏仁100枚=40克、桃仁100枚=30克、枳实1枚=18克、附子1枚=10-25克、大附子=30克,野生乌头1枚=5克。
七、经方药量实际应用
麻黄3两=45克;桂枝2两=30克 ;甘草1两=15克;杏仁70个=28克
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一次治疗量实为全方药量的三分之一,也称一服。一服就可以达到汗出病差的目的。今天应当用经方的一次治疗量。
以当地常用药的常用量为基准,以经方各药计量比例做参照,是方便的方法。
八、经方药量变化规律
因人制宜: 十枣汤“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三物白散、四逆汤都有强人、羸人用量不同。
因病制宜:相同的病证,病邪的盛衰强弱也各有不同,这就要求在药量使用上做到药证相当。如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的服法。
因药后反应增减药量:十枣汤,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匕,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匕。理中丸,日服三四丸,夜服二丸,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18:43
伤寒论中的炙甘草跟现在的蜜炙甘草是同一制法,但效果却不一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药材跟以前比没有以前地道,现在的蜂蜜最好的是喂了白糖的蜜蜂产下的蜜,一般用来炙甘草的根本就没有用蜂蜜的,用的全是糖,甘草也有很大一部分属人工施肥高产种植,而非以前的“伤寒论”用的纯野生甘草,中医在用药的方面本来就有很苛刻的要求,如早期扁鹊的“六不治”就可以体现,然而在现代在药材的部分是不可能达到以前药材的疗效。二是在疾病本身在现在中国医疗*下所产生的耐药性,举个简单的列子,由同一个部位有一种细菌引发的同一种炎症,在80年代初,可能80万单位的青霉素搞定,但现在有可能用菌必治疗效都不尽人意,西医事实如此,也就是讲,在80年代我们中医开出来的处方里面的药物或者能杀死这种细菌,但现在是不是对他有作用,还很难说,更何况你拿2000年前的张仲景的处方来现代如此较真?以上仅属个人观点,也是搞中医的,不过没你较真。。。。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18:44
你好,你的问题可能是对中医经典处于学习阶段,对于一名中医人士来讲是不会在古今剂量上提出疑问的,古之一两今之一钱也就是3克!?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所的书,两汉的度量衡与现代是不同的!要换算!还有炙甘草是现代的蜜制甘草,甘草就生用和炙两种用法.但你的其中一个说法是很有价值的!那就是得好好研究这位圣药!你很有前途会这样思考问题!你说临床上大多不管用.我跟你指两个方向去思考这个问题,一是药材是否地道(质量)和炙法是否规范,这会影响疗效;二是对于某种病症它的现代适宜剂量是多少?这需要在临床上不断摸索总结经验.加油!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18:45
炙甘草汤(《伤寒论》)加减。药用炙甘草、人参、黄芪、大枣、干地黄、麦冬、阿胶、麻仁、生姜。方中以炙甘草。人参、黄芪、大枣益气以补心脾;干地黄、麦冬、阿胶、麻仁甘润滋阴,养心补血,以助气生;生姜性温,有通阳复脉之功。加减:若兼有血瘀,症见胸憋闷痛、口唇紫暗者,加丹参、檀香活血通络。若气虚及阳, 形寒肢冷者,加附片、荜澄茄以温阳。若脾气虚,纳呆、腹胀、便溏者,加薏仁、炒白术、砂仁以健脾利湿。
《伤寒论》 的110 个处方中就有74 个处方用到了这个。
可否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