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中国航天成就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4:59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5 07:32

中国航天事业成就有:

1、经过50多年的创业发展,在党*、*的正确决策和领导下,航天事业经过发展导弹、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载人航天等几个阶段,目前已经形成了体系,形成了规模。

2、我们国家在卫星方面已经拥有通讯、遥感、资源、导航定位、气象、科学实验、海洋七大卫星系列,我国是世界上第五个把卫星送上天的国家,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

3、在运载火箭方面,截止2017年我国共有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运载火箭,具备了9.5吨的近地轨道、5.2吨的同步转移轨道的运载能力。

4、在测控通信领域,建立了覆盖国家本土、太平洋和非洲地区的航天测控网,基本满足了航天活动的测控需要。 

5、在地面和应用系统方面,建成了包括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和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等卫星地面和应用系统。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航天事业成就举世瞩目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5 07:32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5年10月长征火箭开始走向国际市场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

2001年1月10日1时0分,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入太空。4月1日,“神舟”三号成功降落于内蒙古中部地区

2002年12月30日至2003年1月5日,神舟四号无人飞船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中成功发射,并在飞行7天后平安返回。

2003年1月5日晚上7时许,“神舟”四号飞船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着陆,顺利回收。2002年12月30日零时40分,“神舟”四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

2005年10月12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飞船再次飞上太空,并在遨游太空5天、完成一系列太空实验后安全返回地面。

总结:从1999年到2005年,六年时间,六艘飞船,六次飞跃,我国载人航天的速度和效率,令世界称奇,令亿万中国人民备受鼓舞、倍感自豪。 六年时间,六艘飞船,六次突破,中国航天人以他们的智慧与努力,弥补了物质技术基础的不足,创造了中国载人航天的一次次快速跃升。

同世界其它航天大国一样,我国的航天事业也是从研制导弹开始的。

50年代中期,**和党*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周恩来总理组织制定了包括火箭技术在内的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1956年2月,刚从海外归来的钱学森博士提出发展导弹技术的建议。在他的主持下,由30多名专家和100多名应届大学毕业生组成了一支科研队伍,在简陋而又艰苦的高峰。

1956年10月8日,在聂荣臻元帅的直接领导下,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建立。我国科技人员和工人开始利用苏联的援助,通过仿制学习自行设计的本领。

1960年11月5日,我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地地导弹从东方的地平线上升起。

1962年3月21日,我国第一种自行设计和研制的中近程导弹首次发射失败。然而,航天技术发展道路上这第一次重大挫折却并未使科技人员气馁。

1964年6月29日,我国独立研制的中近程导弹发射成功。它标志着中国战略导弹发展取得了良好的开端。

此后,我国刚刚起步的航天事业捷报频传:1966年,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1970年中程和中远程导弹相继完成飞行试验;1971年远程导弹飞行试验基本成功。这一切为我国地地战略导弹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80年代以来,我国远程战略导弹全程试验和水下潜艇发射固体战略导弹相继成功,表明中国已经掌握了有效的核反击能力,提高了国防现代化水平。同时,各种战术导弹研制也获得重大进展。

“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1958年5月17日,**在*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1965年,在我国地地导弹取得一定发展的基础上,开始了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
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起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人民广播电台收到了卫星从太空传回地面的《东方红》清晰的乐曲声,表明卫星上天后实现了“抓得住、测得准、看得见、听得着”的要求。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航天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l975年11月26日至29日,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在轨道上运行3天后按预定计划返回地面,表明我国卫星返回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在这之前,世界上只有美国和前苏联掌握卫星回收技术。迄今我国共成功地发射17颗返回式卫星,其中有16颗均按预定计划返回地面。

1984年4月8日,我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发电致贺。

1988年9月7日和1990年9月3日,两颗风云一号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先后发射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研制和成功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的国家。

43年来,我国共成功发射40颗不同类型的国产人造卫星,包括科学试验、国土普查、通信广播、气象观测等多种应用卫星,获得的遥感资料对国土普查、土地测量、地震预报、矿产资源勘探、农林水利开发、铁路航道选址、海洋研究、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等都产生了重要作用。

“长征火箭”万里长征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迈出了长征系列火箭“长征”路上的第一步。
1975年11月26日,“长征二号”支载火箭发射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成功。

1975年,我国开始研制新型“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其中,研制火箭第*的液氢液氧发动机成为“长征三号”的关键。

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发射“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成功,通信广播和电视传输效果良好。与此同时,我国开展了使用觉规燃料的“长征四号”运载火箭的研制。

1990年4月7日,我国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美制亚洲一号通信卫星成功,使我国以无可争辩的实力跻身于国际商务发射市场。

1992年8月14日和1994年8月28日,“长征二号”*式火箭先后把两颗美制“澳星”发射入轨。由于征服了火箭*技术的难题,使得火箭的推力更大。

“长征三号乙”是中国目前长征系列火箭中最先进、推力最大的火箭。无论其高度,还是其运载能力,都跃入世界巨型火箭的行列。它在1996年2月15日发射国际通信卫星708时,首飞出师不利,使中国对外发射陷入了困境。

1997年8月20日“长三乙”火箭成功地把亚洲目前功率最大的通信卫星——菲律宾的马部海卫星托举到预先设定的轨道上。这次发射,对于启动中国沉寂了一年半的对外发射服务市场具有起死回生、至关重要的作用。

两个月后,10月17日,“长三乙”火箭将亚太二号R通信卫星发射升空。

1998年3月26日,“长二丙改”火箭将铱星通信风的51号和61号两颗卫星安然送入远地点高度为628升米的轨道,中国长征系列火箭第50次发射告捷。

1998年7月18日,“长三乙”火箭再展雄风,又将法国宇航公司为主承制的鑫诺一号通信卫星成功地送上预定轨道。

至此,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为国际用户成功地完成了20次发射和5次搭载任务,把24颗国外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从而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上占据了7%和9%的市场份额。

目前,我国已经拥有长征一号、长征二号、长征二号丙/长征二号丙改、长征二号丁、长征二号捆、长征三号、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和长征四号9种型号的运载火箭。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5 07:33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航天事业在历届当和国家最高领导层亲切关怀下,在党*、*领导下,在各部门的通力配合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研制探空火箭到具备研制发射各种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能力,航天技术从一片空白到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不仅为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跨出国门,走向世界。2000年11月,中国*发表了《中国的航天》*,首次以*文告向外宣布中国航天的成就和未来发展,明确中国空间活动由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三部分组成。2006年10月,我国*再次发布了《2006年中国的航天》*,指明了中国航天未来发展方向和相关*。中国航天已成为我国综合国力的体现,繁荣富强的象征,兴旺发达的缩影。
  1970年4月24日,我国用自行研制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往太空,动听的《东方红》乐曲传遍全球,无数中国人奔走相告,欢呼雀跃。这是一个伟大的日子,从此,中国的火箭和卫星一次次成功,令人瞩目,也使中国成为真正的航天大国。
  我国研制的12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基本上满足了发射不同用途卫星的要求。迄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91次腾空,将我国自行研制的70余颗空间飞行器送入预定轨道,成功发*28颗外国制造的卫星。独立研制成功了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和“北斗”导航定位卫星系列,海洋卫星系列即将形成,构建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星座计划正在加紧实施。在发展系列卫星的同时,国家支持发展卫星公用平台,已形成了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东方红四号大型静止轨道卫星平台、CAST968和CAST2000小卫星公用平台等。地球静止轨道大型卫星公用平台的首发星即将发射,标志我国空间技术发展达到了又一个里程碑,并已签署两个整星出口合同,跻身国际通信卫星制造竞争市场。
  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列入国家计划。经过广大科技人员和工人的顽强拼搏,集智攻关,2003年10月发射并回收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取得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开展载人航天的国家。2005年1月开始实施的绕月探测工程,将开始中国航天向深空探测的第一步。
  空间科学实验与研究取得重要成果。中国与欧洲空间局合作实施了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首次实现了世界上对地球空间的六点同步联合探测,获得了重要的探测数据。开展了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科学和航天育种等领域的多项实验研究,取得了重要的实验和观测成果。在空间碎片的观测、减缓和预报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航天科技已广泛应用于经济、科技、社会和国防建设的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卫星遥感已在气象、地矿、测绘、农林、土地、水利、海洋、环保、减灾、交通、区域和城市规划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在国土资源调查、生态保护、西气东输、南水北调、三峡工程等重大工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卫星广播电视业务的开展与应用,提高了全国广播电视,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广播电视的有效覆盖范围和覆盖质量,卫星通信在“村村通电话”工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卫星远程教育宽带网和卫星远程医疗网初具规模;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基础测绘、工程勘测、资源调查、地震监测、气象探测、海洋勘测等领域。航天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生产手段更新和传统产业的改造,提高了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也带动了相关技术领域的发展。
  50年来,我国几代航天工作者自觉地把个人理想与祖国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将发展航天事业作为崇高使命,创造了不朽的业绩。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中孕育形成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航天人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为中华民族增添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新的历史阶段,中国航天面临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和新的挑战,中国航天前景灿烂、任重道远。国家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嫦娥”探月工程、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工程、新一代运载火箭等,中国航天作为科技事业的龙头,必将再攀高峰,续写中国航天发展新篇章。为带动科技发展,支撑国民经济建设和建设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一、卫星技术及卫星应用
  近50年来,我国各类人造卫星和载人飞船广泛应用于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国防建设和社会进步等方面,为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发挥重要作用。
  1.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自此,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自行研制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东方红一号卫星在跟踪测轨技术、信号传送方式和热控制技术等方面优于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卫星重量相当于四个国家第一颗卫星之和。
  1971年3月,中国成功发*实践一号科学技术试验卫星,卫星在太空正常运行8年多,远远超过要求的寿命,这在20世纪60年代国外研制的卫星中是少有的。至今,中国共发射成功了10颗科学技术试验类卫星,包括1981年9月用1枚运载火箭同时发射的实践二号、实践二号甲、实践二号乙3颗科学试验卫星,1994年2月成功发射的实践四号卫星,1999年5月和2004年9月成功发射的实践五号和实践六号小卫星, 2003年12月和2004年7月先后发射成功的探测一号和探测二号小卫星,这些卫星在空间环境探测、空间科学试验以及新技术试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在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初战告捷后,中国又攻克了变轨、再入大气层、防热和回收等技术难关,于1975年11月26日成功发射并回收了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成为继美国、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至今,中国已成功发*5种不同类型的近地轨道共计22颗返回式卫星,成功回收了21颗,卫星在轨工作时间由最初的3天增加到27天。特别指出的是,在2005年8月29日,我国成功实现了在同一天、同时组织第21颗返回式卫星回收和第22颗返回式卫星的发射任务,此举表明我国返回式卫星研制技术进一步成熟,组织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我国利用返回式卫星,在资源调查、地图测绘、地质调查、铁路选线和考古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利用返回式卫星平台,为国内外用户进行了100多项微重力和空间环境条件下的材料、生命科学实验,以及农作物种子搭载试验等,均取得可喜成果。
  3.通信广播卫星系列。1984年4月8日,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发射成功,成为世界上第5个独立研制和发射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开辟了中国卫星通信事业的新时代。到目前为止,中国通信广播卫星系列共包括4种不同类型的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即: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甲实用通信卫星、东方红三号通信广播卫星、东方红四号大型通信卫星公用平台。
  从1988年至1990年,中国成功发*3颗东方红二号甲实用通信广播卫星,这些卫星采用了新的设计方案,卫星转发器由2个增加到4个,使电视转播能力由2个频道增加到4个,电话传输能力由1000路增加到3000路,设计寿命由3年增加到4年半。这些卫星为国内多家用户提供通信、广播和数据传输等业务,使中国卫星通信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97年5月,中国又成功发*东方红三号通信广播卫星。该星比东方红二号甲卫星有了新的技术跃进,采用三轴稳定方式,装有24个C频段转发器,卫星设计工作寿命8年。东方红三号通信广播卫星已纳入中国卫星通信业务系统,主要用于电话、数据传输、VSAT网和电视传输等,能同时转播6路彩色电视和8000门双工电话。该星的发射成功和投入使用,极大地缓解了国内通信卫星市场转发器短缺的矛盾,仅公众通信一项,每年就可以节省数千万美元。
  为适应国内外通信卫星市场快速发展的需要,振兴中国的通信卫星民族产业,“九五”期间,中国开始了东方红四号大型静止轨道通信广播卫星公用平台的研制开发工作。该平台在设计思想上,坚持通用性、继承性、扩展性和先进性的原则,平台的性能与目前国际上同类卫星先*台水平相当,适用于大容量通信广播卫星,大型直播卫星,移动通信、,远程教育和医疗等公益卫星,以及中继卫星等地球静止轨道卫星通信任务。以该平台为基础的鑫诺二号卫星已经研制完成,计划2006年底前发射升空。灵活便捷的运作方式和优越的性能价格比,使东方红四号大平台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能力。目前,中国已与尼日利亚、委内瑞拉等国家签署了研制大容量、长寿命通信卫星的合同,这些合同的签署,标志着中国卫星整星出口将实现零的突破。目前,以东方红四号大平台为基础的尼日利亚通信卫星和委内瑞拉通信卫星正在研制之中。
  4.气象卫星系列。1988年9月,中国成功发*风云一号太阳同步轨道气象试验卫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研制发射极轨气象卫星的国家。1990年9月和1999年 5月,中国再次成功发*风云一号太阳同步轨道气象试验卫星和经过改进的风云一号气象应用卫星。后者于2000年8月被世界气象卫星组织列入世界业务型极轨气象卫星行列,成为中国首颗列入世界气象业务应用卫星系列的卫星。
  1997年6月,以东方红二号甲卫星平台为基础研制的风云二号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105度的赤道上空。这一成就使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欧洲航天局和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自行研制发射静止气象卫星的国家。
  至今,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发*3颗,风云二号卫星气象卫星发*3颗。前2颗风云一号卫星装有5通道的可见光和红外扫描辐射计,第3颗风云一号卫星探测通道数增加到10个,增加了对云层、陆地和海洋的多光谱探测能力。风云二号卫星装有3通道的可见光、红外和水汽扫描辐射计,拍摄的云图资料填补了中国西部、西亚和印度洋上的大范围观测空白,该星还具有很强的数据收集和转发功能。经过空间运行测试表明,风云一号和风云二号卫星的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20世纪90年代初的国际水平。这些气象卫星的业务化应用在中国天气预报和气象研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地减少了沙尘暴、台风等灾害天气造成的损失,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关心的热点。
  5.地球资源卫星系列。1999年10月,中国和巴西联合研制的第一颗数字传输对地遥感卫星——资源一号01星发射成功。星上装有5谱段CCD相机、4 谱段红外多光谱扫描仪、2谱段宽视场成像仪等。继资源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后,2003年10月,我国又与巴西合作研制发射成功了资源一号02星。这两颗卫星的研制和发射成功,填补了我国资源卫星的空白,卫星数据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水利、矿产、能源、测绘和环保等众多部门,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成果,被誉为“南南合作”的典范。
  2000 年9月,中国自行研制的中国资源二号01星发射成功,此后,又分别发射成功02星和03星,其分辨率比资源一号系列卫星更高,而且形成了三星联网,表明我国卫星研制技术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在资源系列卫星发射成功的同时,2002年5月,中国发射成功了第一颗海洋水色水温监测卫星——海洋一号卫星;2006年4月,又发射成功了中国首颗微波遥感卫星——遥感卫星一号等。这些遥感卫星的主要技术指标均达到20世纪90年代的国际水平。目前,中国已经建成了中国科学院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站、卫星气象应用中心、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和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我国的卫星遥感应用已经涵盖了气象、海洋、陆地三大领域。遥感技术在许多业务运行系统中已经成为重要的技术支撑。
  6.导航卫星系列。2000年10月和12月,两颗北斗一号导航卫星相继定点于东经140度和东经80度赤道上空;2003年5月25日,北斗一号导航系统的第三颗卫星发射成功,使中国初步形成了第一个区域性卫星导航系统。这项成就表明,中国成为继美国和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能自行研制发射导航卫星的国家。
  二、运载火箭
  几十年来,通过几代航天人的不懈努力,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星发射到多星发射,从发射卫星到发射载人飞船的过程,具备了发射低、中、高不同轨道、不同类型卫星的能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截止到2006年9月,已实施了91次发射,成功地将国内70余颗大中小型卫星送入太空,其中包括6艘无人飞船;将28颗外国制造的卫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三、探月工程
  2004年1月,经*批准,我国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绕月探测工程正式立项,进入工程研制阶段,计划2007年实施我国第一次月球探测卫星的发射任务。经过多年论证,我国绕月探测工程的科学目标可概括为: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
  四、载人航天
  从1992年开始,经过七年的论证、攻关、研制和试验,中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于1999年11月20日发射升空,飞船在轨正常运行一天后,安全着陆于内蒙古预定区域,中国载人航天首次无人飞行试验取得*成功。
  2000年至2003年,在先后经过神舟二号、神舟三号和神舟四号共三次无人飞行试验的考验后,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于2003年10月15日成功发射,在轨运行1天后,于2003年10月16日安全着陆。航天员杨利伟健康地走出返回舱,标志着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试验获得*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5年10月17日凌晨,随着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自主从神舟六号返回舱中健康出舱,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实现了多人多天、航天员直接参与空间科学实验活动的新跨越。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神舟飞船的功能和性能越来越完善,质量越来越可靠。
  神舟一号飞船着重考核了整个载人航天工程总体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特别是飞船系统的舱段分离技术、调姿制动技术、升力控制技术、防热技术、回收着陆技术等5大关键技术的可靠性。飞船采用了最小的配置,仅上了确保飞船成功返回、准确着陆的8个分系统,飞船的轨道舱没有进行留轨试验。
  神舟二号飞船作为我国第一艘按载人飞行要求而采用全系统配置的正样无人飞船,其在完善了第一艘“神舟”号飞船在舱内温控、系统配合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基础上,重点考核了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应急救生两个分系统的功能,进一步检验了飞船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协调性。同时,轨道舱进行了长达半年之久的留轨试验。
  神舟三号飞船优化性能,增加了载人有关设备,航天员安全措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神舟四号飞船完善了应急救生系统功能,优化舱内载人环境,增加了航天员手动控制系统,增强了整船偏航机动能力。同时,设计人员还改善了舱内载人环境,充分考虑了航天员座椅使用、出舱进舱、操作是否方便舒适等因素,全面通过医学和工效学评价标准的考核,为航天员创造出了一个安全舒适的工作与生活环境。
  在神舟四号飞船的基础上,技术人员对神舟五号航天员乘坐的座椅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作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同时设置了多种安全救生模式和百余种故障对策方案,确保了航天员的安全。
  神舟六号飞船实现了2人5天航天飞行,为适应多人多天航天飞行的需要,神舟六号飞船进行了重大配置调整,并对可靠性、安全性和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等进行了多项改进,航天员首次进入轨道舱并参与有效载荷的造作操作,标志着我国真正有人参与的航天活动的开始。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5 07:33

东方红一号1970年4月24日
东方红二号1984年4月16日
东方红三号 1997年5月12日
东方红四号
曙光计划1971年4月
神舟一号 1999年11月20日凌晨6点
神舟二号 2001年1月10日
神舟三号(首次载动物航天)2002年3月25日
神舟四号 2002年12月30日凌晨零时四十分
神舟五号(首次载人航天)2003年10月15日九时许
神舟六号 2005年10月12日九时
神舟七号(首次出舱活动)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04秒988毫秒
天宫一号(首个宇宙空间站)为中国一个正在计划中的目标飞行器,目的是作为其他飞行器的接合点。计划将于神舟七号之后及神舟八号之前,即在2010年至2011年间发射。根据国家航天局所表示,天宫一号会是一个重达8吨的空间实验室组件。其后发射的神舟八号、神舟九号和神舟十号将与其对接,成为中国首个小型神舟八号(未来,不载人,与天宫一号对接)
神舟九号(未来,不载人,与天宫一号、神舟八号对接)
神舟十号(未来,载人,与天宫一号、神舟八号、神舟九号对接,首个宇宙空间站正式开始运作)
空间站及首个空间实验室。
夸父计划是中国的一个太阳监测卫星计划,又称为“空间风暴、极光和空间天气”探测计划,计划得名于中国神话中的夸父。

由于2012年将是一个太阳活动高峰年,2012年至2014年太阳活动将会很强烈,因此夸父计划三颗卫星建议在这个时间内发射,如果按期实施,该计划将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系统的日地空间探测计划。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5 07:34

9月25日21时10分,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点火,神舟七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

“嫦娥奔月”,“万户飞天”,“太空漫步”……几千年来,对广袤的太空,中华民族充满了期待,充满了向往。今天,中国航天用一个个飞天壮举不断为国人圆梦,为民族争光。

如果把我国科技事业比作一条奔腾的巨龙,那么航天事业无疑就是龙头。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航天事业这个龙头始终高高昂起,将中国科技事业不断抬升到新高度,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和核心竞争力跃升到新水平。

飞天梦圆,九霄揽月

——中国航天跃上历史新高度

许多经典瞬间已经为历史所定格。

2003年10月15日,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问鼎苍穹,浩瀚太空,从此有了中国人的身影。

两年后,中国将两名航天员成功送上太空。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中国载人航天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2008年9月27日下午,随着神舟七号飞船轨道舱舱门的徐徐开启,中国航天员翟志刚穿着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进入茫茫太空,并挥舞国旗向人们致意。太空舞动的五星红旗告诉世界:中国,正式成为第三个掌握出舱技术的国家。而此时,距中国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只有16年。

在距离地面343公里的太空轨道,人们见证着中国速度和中国奇迹。但是,中国航天的视线并没有停留在这个高度。

2004年,绕月探测工程正式立项,距地球40万公里的月球成为中国太空探索的新目标。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升空;11月5日,嫦娥一号被月球捕获;11月26日,中国第一幅月球图像正式发布……像是欣赏一场精彩的演出,谈笑间,“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从梦想走进现实。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之后,中国航天从此新增了一座闪光的里程碑,开启了中国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奥秘的时代,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而从工程立项到*成功,这个时间跨度在中国只经历了不到四年。

30年间,以载人航天和绕月探测为引领,从一箭双星到一箭多星,从服务国内到服务全球,中国航天一步步搭建起迈向太空的天梯,在航天科技这个世界科技的高峰领域稳稳占据了一席之地。

自主创新,协力攻关

——中国牢牢掌握航天发展主动权

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抢占了世界科技的制高点,谁就掌握了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1992年,党*做出了发展载人航天的战略决策,并且明确了一个前提——中国载人航天以飞船起步。这年9月,*专委确定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分“三步走”,中国载人航天发展脉络从此坚定而清晰。而此时,距离美、苏发射飞船已经过去了40年。

“起步虽晚,但起点不能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顾问王永志回忆当时决策的情景时说,“我们的大思路是要跨越式发展。”

但是,“跨越式发展”谈何容易。载人航天是战略高技术,而高技术用钱是买不过来的。中国发展载人航天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只有自主创新。

创新无处不在。

人们惊喜地发现,横空出世的中国飞船长得跟别人不一样,它有“三个舱”——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而且具有更先进、更完善的逃逸和救生系统。

自主创新又何止飞船一家,载人航天由7大系统组成,无论是火箭改进、飞行控制,还是航天员训练、发射场和着陆场等方案论证设计,我国瞄准的都是世界科技最前沿,确保关键技术能与世界先进水平并驾齐驱,局部还有所超越。16年时间,4艘无人飞船和3艘载人飞船,中国载人航天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赶。

探月工程更是一项全新的工程。“绕月探测工程是一项自主创新的工程。我们所开展的各方面工作,一定是‘中华牌’。”绕月探测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介绍说,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的*成功,既是对我国探月技术路线的生动肯定,更是对我国航天自主创新能力的有力证明。

“科学不可能是一个人的事业。”航天工程是复杂的多学科高技术集成的系统工程。以载人航天为例,需要上百个研究院所、几千个协作配套单位、十余万名工作人员的共同参与。“社会主义大协作出生产力,出战斗力,出凝聚力。”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合力,不断创造着新的航天奇迹。

改革开放30年来,立足于和平利用太空,立足于中国国情,立足于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立足于自主创新、协力攻关,中国航天事业没有走错路,没有走弯路,更没有走回头路,每一步都使中国航天事业跃上了一个新的高度。自主、科学、高效地发展航天事业,这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为世界贡献的重要经验。

人才辈出,奋发有为

——中国航天未来发展将更加美好

“最重要的科技实力在于人才。”评价我国航天事业走过的路,除了为一项项突破、一个个跨越而自豪外,我们更为一批批年轻队伍的茁壮成长和年轻科技领军人才的脱颖而出而欣慰。

在一个个航天任务现场,尤其在一些关键岗位,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70后”勇挑重担,“80后”奋勇争先。数据显示,在载人航天工程科技人员队伍中,35岁以下的年轻人已占到70%以上。在绕月探测工程队伍中,嫦娥一号卫星研制团队40岁以下年轻人逾七成,平均年龄不足30岁;长征三号甲火箭发射试验队188人,40岁以下的占60%以上。

“我们的队伍比较年轻,应该说是相当年轻!”谈起航天队伍中的年轻人,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充满了兴奋,“更为可喜的是,很多年轻同志担任的是领导职务,他们很多其实也是久经锻炼的。”

“我相信,依靠这支队伍、这批人才,我们的航天事业一定可以冲到和世界航天大国并驾齐驱的位置。”对中国航天的这批*人,“两弹一星”元勋孙家栋信心十足。

中国航天越来越年轻的秘密在哪里?良好的人才环境是人才成长的沃土。正是老一辈科学家甘当人梯、提携后学,新一代科学家勇挑重担、奋发向上,才使中国航天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掌握着主动。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载人航天”精神,正成为这批年轻航天*人的生动写照。而这种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一部分,成为中国科学发展的新动力。

“我们的优势是航天队伍。”谈起中国航天未来的发展,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兴瑞高兴地说,“我们是一个年轻力壮的队伍,这是我们的优势,我们要利用这个优势提升我们的能力。”

年轻孕育着希望。人们有理由相信,中国航天事业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上海青假黑斑病防治方法 上海青假黑斑病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上海青细菌性黑斑病症状 治愈人心的早安句子(特别励志的早安心语) 打点滴针孔碰到水后血管发热疼痛是怎么回事 打点滴后一周后,手上的筋还肿痛,怎么办啊 打点滴后手肿了发青怎么回事 打点滴手很痛怎么办 番禺校最好的幼儿园有那几家 我想要弄个性签名档。怎么弄 中国航天成就史 中国航天的成就简写 中国取得的航天技术成就有哪些? 我国在航天技术领域主要取得了哪些成就 搜集资料说一说中国航天领域有哪些科技成果用时间... 中国近几年的航天重大科技成就 中国航天科技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航空航天科技成果? 中国航天创下新纪录,目前我国的航天技术处于什么... 我国取得的载人航天成就都有哪些? 中国航天2021开门红,你知道我国在航天方向创造过... 2000年以来中国在航天方面的科技成果 中国航天成就简写是什么? 我国航天领域最新成就有哪些? 我国在航天技术领域主要取得了哪些成就? 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取得了哪些举世瞩目的成就 三星a40s怎么用odg? 三星a40sa60买哪个好 手机相机中如何设置拼图功能 佳能G10拼图功能如何使用 蛋挞底部为什么总是烤不透,怎么办好 为什么我的蛋挞底部是湿湿的烤不酥?? 自己在家烤蛋挞,但是蛋挞皮底部油油的不起酥怎么办 为什么我做蛋挞底部总是烤不好 买的蛋挞皮怎么烤完后皮底烤不起来 蛋挞就底部烤不透什么原因?我用买过来的也是这样... 蛋挞中层放不下可以放下层烤吗? 蛋挞烤起来上面可以了,下面不行是怎么回事? 蛋挞烤出来不酥脆是怎么回事 蛋挞为什么底部烤不熟 怎么烤蛋挞底部才会酥 美的烤箱。烤蛋挞要多少度啊?为啥我烤的底层都起... 烤完的蛋挞底部不起酥是不是不熟 做蛋挞怎么才能外酥里嫩? 蛋挞皮为什么烤不脆? 烤蛋挞180度还是200度? 华为ascend p6充电器是多少a的 华为p6-t00充电器参数 华为p6的配制参数 华为p6手机要配什么充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