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09:2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12:08
庆贺王伯敏先生90寿系列活动
人文正脉——王伯敏书画展
展览时间:2013年8月20日——25日
展览地点: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浙江省杭州市南山路218号)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国家画院
中国美术家协会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
温岭市*
画史南山——王伯敏九十日课展
展览时间:2013年9月21日——27日
展览地点:中国美术学院藏品陈列馆西厅(浙江省杭州市南山路218号)
主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
中国国家画院
中国美术家协会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
温岭市*
半唐斋里人长乐——王伯敏、王大川、王庚画展
展览时间:2013年9月22日——10月7日
展览地点:恒庐美术馆(浙江省杭州市南山路202号)
主办单位: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
温岭市*
同道堂文化艺术机构
半唐斋里人长乐书画展
展览时间:2013年11月
展览地点:温岭王伯敏美术史学馆(浙江省温岭市)
主办单位: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
温岭市* 王伯敏
诗、书、画是我一生读书的余事。到了晚年,画得多一些,有时“落墨灯前不令闲”。
半个多世纪,书剑长随。要求自己做个读书人。要做读书人,务必多读书,多行路。作为画画的人,还要师造化,不乏内营丘壑之功。对此,我只能说自己向这方面努力着。
中国画的创作,要求“以不似之似似之”。说得太好了,有着“经典”性的理论价值。绘画是可视艺术,画好“似”,塑造出对象的形象特征,这是应该的,故曰:“画虎不可类犬。”但是,作为艺术,不能只以“画似”为准则。就此,辩证地提出“不似之似”。事实上,“不似”是正常的,因为艺术表现,要经过概括、取舍、夸张和变形。画中的形,不等于客观存在的形,即南朝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所谓的“以形写形”。若是艺术的形,在画家主观成分中,表现出完全的“不似”,这又过了分。所以提出了“不似之似”。这四个字,言简意赅,便成了画坛合乎科学具有逻辑的至理名言。试看看历代山水画家的作品,便可以一目了然。北宋的李、范、郭、米,南宋的李、刘、马、夏,元代的黄、王、倪、吴,明代的文、沈、唐、仇,以及清代的“二石”、“四王”,还有近现代的黄宾虹、李可染、傅抱石等,他们的作品,局部为“不似”,试看他们画中的“雨点皴”、“乱柴皴”、“卷云皴”、“披麻皴”,又什么“没天没地的劈面点”等等,显然都是些抽象的概括,点即所谓“不似”。而从整体看,他们所画的千岩万壑、飞瀑清流,或红树青山、或狂风暴雨、或烟波钓艇、或长桥卧波,无不一一具现,既是“以不似”为之,又是“似之”。石涛曾有诗云:“变幻神奇懵懂间,不似似之当下拜。”为此,仍在努力探索。
有人相问,老头多年画下来,到底有何创造?我回答,创造谈不上,往往画失败了。年轻时,受黄宾虹的用水启发,修“龙王行雨之业”。我人笨,经验又不足,酿成水灾,所以废画一堆。有时遇巧,水生波澜,自得其乐。我喜欢以渍水、凝水、泼水、铺水在生宣上运笔。或以水破墨、水破彩,或以墨彩去冲水,或让水去冲宿墨。有时冲出一片氤气,又在一片氤气中,缀点焦枯的墨色去提一提。说不上干裂秋风,润含春雨之功,总想有那么一种变化的味道。我的这种想法与做法,傅抱石早已经说过,这是一种“闯画”。他的意思是:“闯”,突破常规来作画。“法”为画家所用,却不可被“法”所束缚。
到了八十岁以后,我喜欢以重彩来画山。对石青、石绿、朱砂、赭石,以单色用,或以复色用。多数以白粉代水用来调色。我在上海美专求学,一度在西洋画系学油画。陈士文先生是指导老师。他一再地说,各种颜色,放上一些白色去调一调,会生出另一种色彩效果。所以我喜用白粉,受陈老师的一定影响。还在试验中,谈不出甘苦有得之言。
如今,朋友们好心又多情,将我历年一些不经意的作品,拟编为一集并作展览。际此开展,表示衷心感谢。 庆贺王伯敏先生90华诞
“人文正脉——王伯敏书画展”
中国美术史学泰斗、中华人文正脉的集大成者、当代文人画的杰出代表、享誉国际的中国书画大家王伯敏教授,1924年生于浙江台州,1947年毕业于上海美专。毕业后赴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研究班深造,既是徐悲鸿的研究生,又是国画大师黄宾虹的弟子。1952年起任教于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现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美术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院士、敦煌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西泠印社理事、杭州画院名誉院长、中国国际茶文化书画院名誉院长。
为庆贺王伯敏先生90华诞,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画院、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王先生的家乡温岭市*联合主办,由中国国际茶文化书画院、王伯敏美术史学馆、浙江美术传媒等单位承办的《人文正脉——王伯敏书画展》,于2013年8月20日——25日,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杭州南山路218号)举办。此次展出王伯敏教授历年精品代表作,有寻丈巨制,也有咫尺小品。王先生自谦:画画是读书余事。作为王伯敏先生第一次正式画展引起了各界对这次画展的期待。
王伯敏先生出经入史,著作宏富,而以中国美术史研究独步当世,为学林公推巨擘。1988年9月 , 王伯敏主编的《中国美术通史》获得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颁发的“中国图书奖”,1992年*授予王伯敏“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荣誉,2009年获国家级美术最高奖“首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王伯敏先生先后编著并在国内外出版了《中国绘画史》《中国版画史》《中国美术通史》《中国绘画通史》《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中国民间剪纸史》《敦煌壁画山水研究》、《中国画构图》《唐画诗中看》《古肖形印臆释》《水墨画纵横谈》《黄宾虹画语录》等近六十种专著,逾千万字。还有两百多篇论文在国内外报刊发表,并出版有《王伯敏美术文选》《王伯敏美术史研究文汇》《王伯敏画集》《柏闽诗选》等。
王伯敏先生花费六十多年时间,撰写美术界迫切需要的七部美术专史,把我国美术史的研究推进了一大步。他以超前的悟性与创见,对古今书画艺术的论断,提出更新、更深层面的理解,代表了我国美术史学研究的学术高峰,有的填补了我国以至东方美术史学研究的空白,有的著作被国外学者翻译,出版外文本。王伯敏是20世纪下半叶中国美术史学科研究领域的奠基人和杰出带头人,堪称“画史通儒”、“七史罕人”。
王伯敏遍游祖国名山大川,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身体力行,倡导文人画研究和实践。其画儒雅天成,以朴为美,充满诗意,有“学者妙造”“一代儒墨”之誉,开创了当代中国文人画新境界。被誉为继黄宾虹、陆俨少之后浙江画坛又一位山水画大师。
王伯敏先生在梳理美术史脉络的同时,不断精研中国山水画的特性(章法、空间、透视处理、墨法、水法、用色、意境等诸方面)进行了创造性的解读和归纳。他提出了“高远、深远、平远、阔远、迷远、幽远”这山水画透视法的“六远”理论;提出了“步步看、面面观、专一看、推远看、拉近看、取移视、合六远”的“七观”理论被列入《中国美术辞典》;提出了中国画的水法理论即“水调墨、水带墨、水破墨、墨破水、水破色、渍水、泼水、凝水、铺水”被称为“水法九种”,对绘画界产生深远影响。
王伯敏先生以理论研究的成果来指导和探究自己的绘画实践,成就斐然。潘天寿先生曾盛赞他:“不仅专史,能诗又工画,实在难能可贵”,赵朴初先生有“一卷画如黄大痴,构思妙若雨催诗”诗句相赞,他妙用“水法”以水为墨,运化调和,令画面层次生动,苍润华滋。长期对敦煌壁画及其色变的研究,令其用色更为大胆、直接。他注重空间意境之美,以空间、空白为画眼,开阔的胸怀,长期的人文修养、炉火纯青的笔墨表现手法,使书卷之气、优雅之韵纵贯其作品,直接体现着中国文人画的大雅境界,开创了当代文人画的至美新境。直到大耄之年,他依然默默锤炼着自己的画风,却更强调禅意境界和对“精神空间”的追求。80岁后,王先生的绘画炉火纯青、日臻化境、朴茂雄浑、变化万千,将长期积累的人文情怀挥洒出来,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个阶段的绘画作品更加醇酿。王先生曾说过:“我是为理想而作画,为追求而绘写。”王伯敏先生的绘画实践成为中国画家“理”和“行”完美结合的实证和典范。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可以用“正、清、和、雅”四字来表达,这是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所在。而伯敏先生的学问、绘画艺术和一生修为正是这四个字的写照。
此时此刻的王伯敏老人,岁月染白了他的双鬓,眼神依然那么睿智,那么率真。在晚晴的岁月中,读书、吟诗、煮茶、看月、研砚、铺水……一切那么从容、一切那么淡定。
祝王伯敏先生艺术之树常青! 序
王伯敏
日课,简言之,学做人,修作业,日日进行,寒暑不间断。
昔王荆公、顾亭林、黄宾虹诸贤立日课,余效之也。
余立日课,已有70个春秋,以读书、行路为日课,诗书画为读书余事,煮茶、造石、夜坐为副课也。
此次展出,计130个日课的作业。余一生出版著作62种。以62个日课计,编少数民族54种美术史,以54个日课计,又采风十题,以10个日课计,展出诗书画30件以5个日课,如此相加,得130个日课,作业皆涉及美术,故曰“美术日课”。
余今岁年正90,惭愧的很,展出作业,成绩微薄,为“世纪一粟”。顷者,向文化界同仁汇报,甚望达者大教。若有“非我当者”,或“是我直者”,当尊之以师。余等豪言壮语,诚以登山不以艰险而止步,在学术磨砺的征途上,立足新时代,焚膏以继晷,尽心力做一些我应做之事;为国家文化建设,奉献一砖一瓦而已。 《画史南山——王伯敏90日课展开幕》新闻稿
为庆贺王伯敏先生90寿辰,作为庆寿系列活动之一,2013年9月21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画院、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美院人文学院、温岭市*主办的《王伯敏90日课展》在中国美术学院校史陈列馆开幕,展出王伯敏先生历年著作、手稿、学术卡片、文献、日记、文物、师友酬和及王老自己的书画代表作,展现了这位积学大儒、艺术大师真实的治学、生活场景。
展览除王老大量亲笔手稿、文物原件外,还有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李可染、沙孟海、赵朴初、饶宗颐、钱君陶等人与王先生酬和的书画原件及王伯敏先生与禅门宗师净慧长老的唱和诗词等。
王老在《90日课展》自序中讲到:“学做人、修作业,日日进行,寒暑不间断。”“在学术磨砺的征途中,以登山不以艰难而止步。”这是这位文化老人的心声,以读书、养志、修身、学术研究为自己的终身追求,内营丘壑,不负光阴,以身作则,以苦为乐。真实的学问离不开日常的积累和用功,王伯敏先生抱着一颗平常心,以70年漫长的学术生涯在中国传统文化正脉的宝库中修学、磨砺,又为之奉献一生。
参观王伯敏先生的90日课,在一篇篇手稿、一笔笔字迹后面,大家看到的是王老肩上所负的历史使命感和学术智慧。让人感受到传统文人修身治学的方法和道路,看到传统文化人高贵的精神世界和内心的追求。
21日下午《画史南山》为题,在中国美院专家楼举行王伯敏学术生涯研讨会,海内外专家、学者和佛教界代表云集杭城,共同参加了这次盛会。
《半唐斋里人长乐——王伯敏、王大川、王赓书画展》新闻稿
金秋的杭州,在举办《人文正脉——王伯敏书画展》、《画史南山——王伯敏90日课展》之后,又一个有关王伯敏教授的展览《半唐斋里人长乐——王伯敏、王大川、王赓书画展》在南山路恒庐美术馆开幕。
这个画展,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主办,由中国国际茶文化书画院、王伯敏艺术史学馆、同道堂文化机构等单位承办。展出当代文人画领袖王伯敏先生的代表作及半唐斋一家祖孙三代的力作。
展览从2013年9月22日至10月7日,欢迎在杭州最美的季节里来欣赏最美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