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态语的特点,作用有哪些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09:3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12:22
作为具有鲜明职业特征的教师体态语言,既有人类体态语言的一般特征,又有自己的鲜明个性。
(一)控制性
在常态的生活中,我们的体态语言具有相当大的随意性。例如,见了熟人,面部会很习惯地露出笑容以示好感;与人交谈打手势,也是兴之所至,随意为之。教师在校园里始终处于众多学生视线的聚焦之下,他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无不影响着学生的情绪,给教学带来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教师体态语言表现出一定的“控制性”特点。
1.体态预设
大多数教师在备课时都能结合课程内容确定自己的体态语言基调,并对一些重要的体态预先进行设计或练习,这种准备保证了课堂教学中口授与体态的最佳结合,是一个教师驾驭教学走向成熟的表现。
例如,一位经验丰富的小学语文老师要教《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感情压抑、沉痛的散文,走进课堂时不可能满面春风、笑逐颜开,他肯定会在体态和面部表情上提前做好调整,以便与课文内容相适应。山东省著名特级教师宋君在教这一课时,甚至连服装都进行了精心设计:她穿了一身洁白的纱裙,表情肃穆地登上讲台,然后打开收录机播放悲伤的音乐……这与课文内容契合无隙的体态语言,恰如其分地渲染出一种悲哀、抑郁的气氛,生动再现了送别总理的情境,“未成曲调先有情”,为成功地讲读课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2.*表情
心情高兴时喜笑颜开,沮丧时垂头丧气,生气时横眉冷对,悲哀时眼中含泪……这些常人的情绪反应,在教师身上有时却要根据教育教学需要有意识地适度加以*,不能听任感情通过体态随意流泻。
某个旦担测杆爻访诧诗超涧学生偶犯错误,冲撞了老师,此时老师即便生气,也不宜当众发作、怒不可遏,而应控制住怒气,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表情,等冷静下来以后再做处理。
(二)选择性
从应用效果这一角度,可以将教师体态语言大致划分为积极体态语言、消极体态语言和无意义体态语言三大类。
所谓积极体态语言,是指能够支持或修饰口头讲授、强化授课效果、提高教学效率,能够独立表达有关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疑点、难点,能激起学习兴趣的体态语言。例如,前面所举宋君老师的体态语言,即属此类。
所谓消极体态语言,是指非但不能强化课堂教学效果,而且还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影响其学习的体态语言。如,课堂上哈欠连天、无精打采,等等,即属此类。
所谓无意义体态语言,则纯属教师因某一方面原因而形成的一些习惯性动作,如,有的教师在授课中喜欢把手插在口袋里,或双手撑在讲桌上。这类体态语言一般不致干扰讲课,但也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当然,并非所有具备积极效应的体态语言都适合教师的需要,有一千个教师,就有一千种教法,各具特点的教师应各取适宜自己的体态语言才能获得完美的效果。
年长者不宜运用过多的运动性体态,宜确立持重、博识、慈爱的体态语言基调;年轻教师则不宜过于老成,应使自己的形象充满活力、富有朝气。男教师应多一些阳刚之气,女教师宜增添些婉约之美。
但也有一种观点认为,老教师应活泼一些,如,服饰(副体态语言系统)不妨明快鲜亮些,在老成持重中增加活力;青年教师需要在学生心目中确立“权威”形象,因此举止神态、服饰等可深沉、凝重些。女教师不妨多一些洒脱和阳刚,男教师则可多一些细腻和慈爱……
(三)学科性
不同性质的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运用各不相同的体态语言,因此,教师的体态语言又具有较突出的学科性。
一般说来,体育、舞蹈等技巧性或艺术性科目,体态语言的使用频率最高。在这类科目的教学中,口头语言有时仅起提示、说明作用,而主要靠教师运用体态语言进行示范,以供学生模仿、学习。这类体态语言已形成固定的模式,有专门的含义,又常被称为“非词汇性语言”。
语文、德育等文科类课程,所使用的体态语言多用来模拟形象、再现情境、演示情节。
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类课程,所使用的体态语言有较突出的说明色彩,以展示原理、说明事物为主,其主要作用是化抽象为形象、化概括为具体,为学生理解枯燥的知识铺路搭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