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的详细资料和经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09:08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06:11
徐悲鸿座右铭:"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06:12
1、1、轻视、看不起2、模仿原作3、有志向的人,做事就能取得成功2、.徐非鸿发奋努力获得巨大的成功,维护了国家的尊严。所以洋学生承认自己不是中国人的对手。望采纳~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06:12
名人故事-徐悲鸿早年艰苦学画
徐悲鸿公元1895年生于宜兴县一个穷教书的人家。早年的生活甚为艰苦,1942年他在一幅作品题诗中曾说“少小也曾锥刺股”,以此来形容他年轻时的生活艰难。
徐悲鸿的父亲是位半耕半读的村塾老师,同时也是位乡间画师。徐悲鸿六岁开始跟父亲读书,七岁时因为常常看见父亲画画,对画画发生兴趣,那时就想学画。他父亲认为七岁的孩子年纪太小,不肯教他;但是他念书念到卞庄子刺虎的故事,就偷偷地求人画一只老虎,自己依着样子描绘。父亲知道儿子实在喜欢画,在他九岁的时候,就让他每天摹一幅当时流行的《吴友如画本》,这就是徐悲鸿学画的开始。
徐悲鸿在十岁的时候就能帮他的父亲在画上不重要的部分添染颜色。但生活的艰难,仅仅十七岁,他便辍学到一家中学里教图画来帮助家用。十九岁那年,他的父亲逝去,家里负债很多,弟妹也要供养,他那时只得在县里三家学校担任教课来解决全家的生活。
沉重的家庭担子压不住他上进的决心,为了学美术,他来到上海。他曾企图把画寄给当时的《小说月报》,以求换得买米之钱,但却被无情退回。他那时寄居在一家赌场里,白天用功,晚上等客人散了,才摊开铺盖在赌桌上睡觉。那时,他常常吃不到饭,也找不到工作。——徐悲鸿甚至为此有过自杀的念头,据他后来回忆,他曾经狂奔到黄浦江边,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混浊而奔腾的汗水汹涌地冲击着江岸,轮船的汽笛尖锐地吼叫着,他解开衣襟,让无情的风刚打入他年轻的胸脯上。当一阵寒冷的颤栗从脚跟慢慢传递到全身时,他才清醒地认识到:“一个人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而能自拔,才不算懦弱呵!”
1915年,当人们都在用锣鼓爆竹迎接新年的时候,青年徐悲鸿却饿着肚子给一家叫做“审美书馆”的出版社,用颜色填染单色印刷的杂志封面(那时印刷术落后,没有彩色印刷,杂志封面是雇人用手工填色的。审美书馆的主办人,就是著名的岭南画派导师高剑父、高奇峰兄弟)。等拿到报酬,他的肚子已经空了好几天了。
1916年,徐悲鸿考进震旦学院,攻读法文。他是穿着死了父亲的丧服,噙着眼泪踏进了这个学校的。
徐悲鸿的作品逐渐受到社会的注意。除了高剑父兄弟外,当时的文化名人康有为、蔡元培等也给予他鼓励和帮助。1917年,二十二岁的青年徐悲鸿已经被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的导师,又得到北洋*的教育总长、大学者傅增湘(沅叔)先生的帮助,派他到法国去留学。可是出国不久,因为内战,他的经济来源就断绝了。他经常干面包就白开水度日,并且不间断地从事每天十小时以上的劳作。他用功锻炼素描,临摹古代的名画,并努力于国画和油画的创作,还给书店画书籍插图及写一些散稿来维持生活。
由于徐悲鸿曾经经历过艰苦的遭际,所以在他后来的一生中,凡是遇到年轻有为、肯用功吃苦的人,或穷苦无告的人,他总是给予莫大的同情,并且尽一切可能去帮助和鼓励他。1928年,他给当时的福建当局画了一幅壁画,画好后他辞谢了给他个人的金钱报酬,却提出要福建省派送两个青年出国学习艺术。这两个青年一位是油画家吕斯百,一位是雕刻家王临乙,二人后来学成归国,对我国艺术都卓有贡献。
30年代初,徐悲鸿游江西南昌,发现一位默默无闻的年轻人,在报刊上发表有关中国美术史的文章,很有见解,就约见了他,并替他写信向那时的江西*熊式晖推荐,后于1933年将其派遣到日本留学。这位年轻人就是其后名满天下的画家傅抱石。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06:13
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江苏宜兴人。少时刻苦学画,后留学法国。曾携中国近代绘画作品赴法、德、比、意及苏联展览。抗日战争期间,屡以已作在国外展售,得款救济祖国难民;并参加民主运动。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建国后任*美术学院院长,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在绘画创作上,提倡尽精微,致广大;对中国画,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擅长油画、中国画,尤精素描。人物造型,注重写实,传达神情。曾创作《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寓有进步思想的历史画。所画花鸟、风景、走兽,简练明快,富有生气,尤以画马驰誉中外。画能融合中西技法,而自成面貌。在北京设置画家徐悲鸿纪念馆。
徐悲鸿1895年出生于江苏宜兴,这位中国近代画坛上最具影响力的大师,其父徐达章是当地有名的画家,不仅精于绘画,而Ⅱ擅长诗文、书法、篆刻。徐悲鸿白幼随父学习,打下了传统文化的坚实基础,并在以画谋生的艰难岁月中磨炼出过硬的造型能力。他21岁时到上海,便在应征仓颉画像的竞试中脱颖而出,被请到圣仓明智大学作画、讲学,结识了中国的学者鸿儒,得以视野大开,学艺精进。其写生入神的功力和锐意革新的气魄使康有为发出"艺坛奇才"的赞叹。1918年,他经过对日本艺术的考查之后回到北京,虽年方23岁,已成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置身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行列,他发出了革新中国绘画的振聋发聩之声,提出了以"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采人者融之为核心的著名的《中国画改良论》1919年,带着寻找中国艺术发展途径的使命感,他前往巴黎留学,考入法国最高美术学府一一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刻苦研习素描、油画,又以法国现实主义伟大画家,以描绘布列塔尼农夫,渔民享誉欧美的达仰为师,全面深入地把握厂欧洲优秀绘画传统的技巧与精神。他还在八年之中遍游欧洲各大美术馆,临摹了拉斐尔、伦勃朗、委拉斯盖兹、普吕洞、德拉克罗瓦等各派大师的名作,对西方艺术的精华精通练达。1927年,他送交法国全国美展的9幅油画全部人选,以中国画家的卓越才华和独特的东方韵味令法国画界瞩H和惊讶。
1927年徐悲鸿归国后,一面通过巨幅油画《田横五百士》、《篌我后》的创作,开始中国油画的新时代,一面致力于建立中国科学、现代的美术教学体系。它以素描为基础,创造了解剖学、透视学与"默写"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方法,确立了"穷造化之奇,探人生之究竟"、"致广大、尽精微"、"宁方毋圆、宁脏毋净、宁拙毋巧"等教学原则。徐悲鸿强调学贯中西,因材施教,要求擅西画者多临摹中国古画,擅中国画者精研素描,以求融会贯通。他特别强调描写人民生活,作大量速写,经过严格的训练,使学生做到离校后对任何题材均不感束手。他系统、科学而以独具特色的教学不仅奠定了中国现实主义美术教育的基石,并且培育出大批美术人材,成为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美术教育的中坚力量,国际美术评 论称他为"中国近代绘画之父"。
徐悲鸿的艺术融中西绘画于一炉,精深博大,隐秀雄奇,为苦于陈陈相因、囿:厂成法的中国画开辟了道路,可谓承先启后,继往开来。针对以模仿古人为自足的通病,他取历史和观实题材,创作了《九方桌》、《愚公移山》、《巴人汲水》等人物画巨构,为中国画注入勃勃生气,并且以形神兼备,呼之欲出的《泰戈尔》、《李印泉像》使中国肖像画别开天地。他的大泼墨山水画《漓江春雨》、《古都之回忆》驰名中外,以崭新的手法,捕捉大自然的神奇脉博,巧夺天工,吞吐大荒,令人叹为观止。徐悲鸿笔下的动物性格毕现、宛然若生。其华妙除了来自于精湛的写生技巧,也来自于他捕捉和记忆对象的卓绝本领,他以灵活多变的线条,虚和妙丽的明暗渲染,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在体积、空间方面的表现力,坚实的造型与奇妙的想象,诗人的寄情托兴融为一体,使画面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风雨鸡鸣》、《群狮》、《逆风》汇聚着中华民族为真、善、美而奋勇抗争的时代感情,《奔马》更是画家与时代的交融,以英俊的形象和勇敢、自由、奔向光明的精神代表着中国绘画新的高峰。
徐悲鸿的大量素描和油画作品吸收了古典主义的坚卓、浪漫主义的想象、写实主义的朴实、印象主义的瑰丽,但始终蕴以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以中国特有的情趣动人心弦。流畅的线条,铿锵的色彩,痛有魅力的质感、量感,带着刚柔、徐疾的节奏变化,以使东方隽永的韵味浸人人心。
他的座右铭:"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使这位江南布衣傲世的艺术成就因其崇高的人格力量而愈加璀灿。他视艺术为生命,始终如一,他数次去南洋,把全部卖画所得捐给因战争而流离失所的同胞。对于有才之士极力提携,推崇备至,而对毫无创造的因循守旧,以及抄袭剽劫、欺世盗名之徒则深恶痛绝,毫不客气。在短暂的58年中,除了艺术创作,培育人才,革新绘画之外,他还为国家收集了数量惊人的艺术品,其中许多属于国宝。它们和他自己的艺术作品一起,继续在向人们展示着至善尽美的含义。而他在使中国艺术步人现代的过程中那无可替代的伟大作用,便是这位艺坛巨匠辉煌而永恒的生命。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06:14
画家、美术教育家.江经历了许多悲惨的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