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08:5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03:45
反转构造(inverted structure或inversion tectonics)是构造地质学尤其是石油构造地质学的一项重要进展。早在20世纪的20~30年代,Lamplyugh(1920)、Prouvost(1930)对这类构造已作了报道,但只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引起盆地构造学者和石油构造学者的广泛注意(Bally,1984;Lowell,1985;刘和甫,1986;Ziegler,1987;Coopert和William,1989;Schmidt和Rodson,1990;陈发景,1992;Mitra,1993等)。但有关反转构造的定义、分类、应用范围、与油气的关系等问题的分歧尚很大。以Murphg(1991)为代表的石油地质学家将反转构造限定为*裂谷环境内早期正断层上盘的逆向活动所形成的构造;Glennie等(1981)最早的定义对构造环境未加*,只要同一地区发生过构造沉降和隆起的转变均可以称为构造反转;Graciansky(1989)认为反转作用还包括如阿尔卑斯那样的造山带,认为这对于认识造山带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可见,反转构造、构造反转、反转作用等有关概念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且目前的用法并不统一。
本书认为,“反转构造”是针对构造类型本身来说的,当同一断层出现伸展和挤压两期力学性质和运动方向都相反的构造活动时,该断层称为反转断层(invetred fault),反转的断层及其伴生的褶皱合称为反转构造。如果反转断层早期为伸展正断层活动、晚期为挤压逆断层活动,则被称为正反转构造(positive in-verted structure);相反,早期为挤压逆断层活动、晚期为伸展正逆断层活动,则被称为负反转构造(negative inverted structure)(图4-57)。显然,反转构造是一种反向叠加构造。正反转构造与伸展盆地结束时的反转期发生的挤压、缩短作用有关;而负反转构造为挤压作用终结时发生拉张伸展的产物,常与盆地形成时伴生,而不是盆地反转期形成的构造。
而“构造反转”应是指一种构造现象或构造作用,它可适用于不同尺度的构造的逆向构造活动。如针对某一局部反转构造时,可称其为一种构造反转现象或发生了构造反转作用;当以整个盆地为对象时,即盆地由伸展裂陷发展到晚期的挤压改造时,可称为盆地发生了构造反转,一般简称为盆地反转。
在伸展盆地反转期的统一构造应力场之下可形成一系列有成生联系的构造,这些构造可统称为反转期构造。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正反转构造,即在早期的伸展构造之上叠加晚期的挤压构造活动;除此以外,还可见到在早期的伸展构造之上叠加晚期的走滑构造或挤压-走滑构造活动;以及许多非叠加的新生挤压型构造或走滑构造等。目前,国内的一些研究者有将反转期构造与反转构造混同的迹象,即将盆地反转期构造泛称为反转构造。这样的话,将会模糊反转构造这种具有特征构造意义的概念,也与国外学者最初所提出的概念不符。因此,本书认为应将反转期构造与反转构造区别使用为宜。由上分析可见,盆地反转期构造并不全是反转构造;同时,反转构造也不全是盆地反转期形成的。
基于以上认识,以东北地区晚侏罗世—白垩纪盆地在晚白垩世晚期的反转期形成的构造为依据,可简单划分伸展盆地反转期构造的类型(图4-58)。首先按是否为叠加构造分为叠加型和非叠加型(或新生型)两类。在叠加型构造中,除典型的伸展-挤压叠加的正反转构造外,还包括伸展-走滑(或走滑-挤压)叠加型构造。其中正反转构造又可包括断展型和断弯型反转构造;断展型还可包括穿透型和隐伏型两种。非叠加型(或新生型)则可分为挤压型和走滑型(或挤压-走滑型)。挤压型又可包括挤压褶皱型、冲断层型和冲断-褶皱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