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08:5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03:45
(一)区内正反转构造形成演化机制
S.Mitra(1993)提出两种反转构造形成机制,即平面状断层上的断展褶皱和犁式断层上的断弯褶皱。从前面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本区正反转构造形成过程中,有两种不同的形成演化机制,一是无断层活动的滑脱褶皱机制;二是有犁式断层逆转活动控制下的断展褶皱机制。由于研究区内断坪、断坡型断层不发育,故断弯褶皱模式在本区不是主要的。下面分别论述滑脱褶皱和断展褶皱两种机制。
1.滑脱褶皱:正反转构造形成过程中,在挤压力作用下,原伸展地层层间滑脱并缩短形成褶波。原伸展地层中可能没有断层,也可能有正断层,但规模小,正反转期几乎未再活动。区内主要滑脱层一是盖层与基底间不整合面,二是登娄库组顶面,三是大套泥岩段中的层间界面。滑脱褶皱所形成的褶皱具有较明显的上下形态不一致性,褶皱强度小,总体看为一低幅宽缓褶皱。比较常见的是断陷层序反转型和断陷和坳陷层序反转型(见图5—7~5—8)。当压缩进一步加强时,滑脱褶皱强度增加,就有可能产生逆冲断层或使先存正断层活化,反过来控制褶皱的演化,从而使滑脱褶皱转化为断弯褶皱。
2.断展褶皱:当正反转构造形成过程中先存犁式正断层逆冲活动时,反转构造的形成机制为断展褶皱:先存犁式正断层为主要滑脱面,挤压使上盘地层沿断层面向上滑动,由上而下各层依次首先回复到它们的原始水平位置,对应断点相接,然后再向上抬升并向下盘排出,从而在先存在断层和断陷上方形成背斜。当挤压较弱时,仅上部分地层回复或抬升超过原始水平位置,所形成背斜褶皱强度小,先存断层表现为上逆下正的性质。挤压进一步加强,使更多乃至全部地层回复或抬升超过原始水平位置,背斜褶皱幅度增大,先存正断层逐步转化为上下皆逆型断层。在研究区内所形成的反转构造样式主要是有断陷层序中断层下正上逆型(见图5—6),有断陷层序中断层上下皆逆型(见图5—11)。
(二)反转强度分析
对反转构造开展定量研究,这是反转构造研究的最新进展。目前反转构造反转强度定量研究方法有生长指数、构造高程、滑移位移、反转率和地层断陷等。本书采用构造高程和反转率两个参数分析反转强度。
构造高程求取方法见图5—14。伸展构造高程为剖面恢复到反转前的前生长层序之同一层面高程差,挤压构造高程为后生长层序的同一层面高程差。笔者以二高程之和作为总的构造高程来分析反转强度。
图5—14 反转构造构造高程参数(图中数字为地层序号)
反转率是缩短位移与伸展位移的比率。图5—15显示沿反转断层面可找到一个断距为0的点,称为零点(null point)。则反转率Ri的求取公式:
含油气盆地分析与资源评价:以松辽盆地十屋-德惠地区为例
式中:dh——与断层面平行的伸展层序厚度,m;
dc——零点以上伸展层序厚度,m;
de——零点以下伸展层序厚度,m。
根据上述方法,作者对区内后五家户等12个反转构造的反转强度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见表5—2和图5—13。可以发现:研究区反转强度总体不太大,相对而言位于含气带西北部的后五家户、小五家子、双龙和农安等构造反转强度大,而东南部构造如开安和刘城子等反转程度小。
图5—15 反转率概念图
dh—伸展层序厚度;dc—零点以上伸展层序厚度;de—零点以下伸展层序厚度
表5—2 主要反转构造反转强度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