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然无恙》《不自量力》《得心应手》这三个故事的来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04:49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15:19
安然无恙
出自《战国策·齐策四》 :“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
故事:
战国时候,有一次齐国国王派遣使者去访问赵国。使臣拜见赵国后,拿出齐王的亲笔信恭恭敬敬地递给他。可是赵威后连信也没有展开,就笑呵呵地问使臣:“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意思是说,你们齐国的年成好吗?粮食够吃吗?老百姓好吗?过得快活吗?国王陛下身体也好吗?心情畅快吗?齐国使臣听了赵威后的话心里很不高兴,就冷冷的质问他说:“我是奉齐王之命来访问贵国的,您连齐王的信还没有看一眼。就问年成、百姓,最后才问候我们的齐王,这岂不是先贱后贵,本末颠倒吗?” “不是这个意思”,赵威后微笑着解释说:“你们想想,一个国家如果年成不好,没有足够的粮食吃,能有百姓的好日子过吗?如果没有老百姓,又哪里来的国王呀?所以我才这样问呀。这不是本末倒置,如果我先问候国王,才是舍本求末呢!”齐国使臣觉得他的话也有道理,就佩服地点点头。赵威后情绪更高了,他又接着问:“你们齐国的钟离子怎么样啊?叶阳子怎么样啊?为啥他们至今还不出来为官呀,他们不是在齐国很有名气吗?”使臣一一做了回答。接着,便与赵威后交谈了两国都关心的情况。 成语“安然无恙”便是从这个故事中概括出来的。
不自量力
出自《左传·隐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战国策·齐策三》:“荆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
故事:
春秋时期,在如今河南省境内有两个诸侯国,一个是郑国,一个是息国。公元前712年,息国向郑国发动了战争。这两个诸侯国虽然都很小;但息国的人力与物力比郑国要少得多,军力也要弱得多。战争自然以息国的失败而告终。事后,一些有见识的人分析出,息国快要灭亡了。他们分析的根据是,息国一不考虑自己的德行如何,二不估量自己的力量是否能取胜,三不同亲近的国家笼络好关系,四不把自己向郑国进攻的道理讲清楚,*明辨失败的罪过和责任是谁。犯发这五条错误,还要出师征伐别国,结果遭到失败,这不是非常自然的吗?果然,不久息国被楚国攻灭。
得心应手
出自《庄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
故事:
古时,匏巴弹琴,鸟儿会随着乐声而舞,鱼儿跃出水面倾听。郑国的师文听说后,就去拜师襄为师学琴。 师文学了三年,柱指钧弦,却弹不出一首完整的曲子。师襄无奈地说:“你可以回家去了。”师文扔掉琴,叹息道:“我不是不会指法,也不是不能完整地弹一首曲子。而是我心不在琴弦上,心里也没有音乐。由于内心找不到音乐的感受,所以手指就不能和琴弦相配合了。你再给我一些时间,让我找一找音乐的感受。” 过了不久,师文回来见师襄。师襄说:“你的琴炼得如何?”师文告诉他:“我已找到音乐的感受,请听我弹一曲。” 当春天时叩击商弦弹南吕调,凉风突起,草木都结出了果实。秋天时叩击角弦弹夹钟调,和风徐徐地吹起,花草树木都开花发芽了。夏天时叩击羽弦弹黄钟调,霜雪交下,河塘里都结冰了。冬天时叩击徵弦弹蕤宾调,阳光变得炽热,厚厚的冰块一下就融化了。一曲将终时,则以宫弦为主与其它四弦一并奏起,这时吹来了和丽的风,天空中漂着吉祥的云朵,降下了甘露,地下涌出了清清的泉水。 师襄抚心高蹈说:“你的弹奏真是妙啊!即使师旷之清角,邹衍之吹律,也比不上你。我得挟琴执管向你学琴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15:19
《战国策·齐策》:
齐王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使者不悦,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不自量力出 处 《左传·隐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
《战国策·齐策三》:“荆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
典故
春秋时期,在如今河南省境内有两个诸侯国,一个是郑国,一个是息国。公元前712年,息国向郑国发动了战争。这两个诸侯国虽然都很小;但息国的人力与物力比郑国要少得多,军力也要弱得多。战争自然以息国的失败而告终。事后,一些有见识的人分析出,息国快要灭亡了。他们分析的根据是,息国一不考虑自己的德行如何,二不估量自己的力量是否能取胜,三不同亲近的国家笼络好关系,四不把自己向郑国进攻的道理讲清楚,*明辨失败的罪过和责任是谁。犯发这五条错误,还要出师征伐别国,结果遭到失败,这不是非常自然的吗?果然,不久息国被楚国攻灭。
得心应手出处
庄周《庄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
典 故 相传,春秋时的齐桓公经常在堂上读圣贤书,琅琅的读书声不断地传下堂来。
蹲在堂下忙于制作车轮的工匠轮扁,听着这不决于耳的读书声,很是心烦,就撂下手头的活,走上堂去问桓公说:“大王,您读的是什么书?”
桓公说:“圣人的书。”
“那圣人还在吗?” 轮扁问道。
“早死了。”桓公随口答道。
“哦,人都死了,那大王读的就都是古人遗留下来的糟粕了!” 轮扁说。
桓公见轮扁如此唐突,勃然变色道:“你一个工匠,怎么竟敢如此胡议论?”刚才讲的话,你若能说出个道理来,那就罢了;若说不出,就处死!”
轮扁捋捋胡子,不慌不忙地说:“大王息怒,小人不过是根据自己制作车轮的多年经验才这样说的。比如用斧子削木做榫头,削得小了,哪怕只是一丁点,放进卯眼里会松滑不牢固;削得大了,哪怕只是一丁点,就会滞涩装不进去。所以必须削得不大不小才能吻合牢实。而这种技术,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是不能言表的啊!由于我难以用话语传授给儿子,儿子也无法继承我的技术,所以小人已七十岁了,还靠做车轮混口饭吃。古代圣人学问中的精妙之处,是无法以语言传授于人的,必然随着他们的死去而消失啊!由此看来,大王读的不是糟粕又是什么呢?”
桓公听了,觉得轮扁说得有理,便没治他的罪。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15:19
安然无恙
出自《战国策·齐策四》 :“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
故事:
战国时候,有一次齐国国王派遣使者去访问赵国。使臣拜见赵国后,拿出齐王的亲笔信恭恭敬敬地递给他。可是赵威后连信也没有展开,就笑呵呵地问使臣:“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意思是说,你们齐国的年成好吗?粮食够吃吗?老百姓好吗?过得快活吗?国王陛下身体也好吗?心情畅快吗?齐国使臣听了赵威后的话心里很不高兴,就冷冷的质问他说:“我是奉齐王之命来访问贵国的,您连齐王的信还没有看一眼。就问年成、百姓,最后才问候我们的齐王,这岂不是先贱后贵,本末颠倒吗?” “不是这个意思”,赵威后微笑着解释说:“你们想想,一个国家如果年成不好,没有足够的粮食吃,能有百姓的好日子过吗?如果没有老百姓,又哪里来的国王呀?所以我才这样问呀。这不是本末倒置,如果我先问候国王,才是舍本求末呢!”齐国使臣觉得他的话也有道理,就佩服地点点头。赵威后情绪更高了,他又接着问:“你们齐国的钟离子怎么样啊?叶阳子怎么样啊?为啥他们至今还不出来为官呀,他们不是在齐国很有名气吗?”使臣一一做了回答。接着,便与赵威后交谈了两国都关心的情况。 成语“安然无恙”便是从这个故事中概括出来的。
不自量力
出自《左传·隐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战国策·齐策三》:“荆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
故事:
春秋时期,在如今河南省境内有两个诸侯国,一个是郑国,一个是息国。公元前712年,息国向郑国发动了战争。这两个诸侯国虽然都很小;但息国的人力与物力比郑国要少得多,军力也要弱得多。战争自然以息国的失败而告终。事后,一些有见识的人分析出,息国快要灭亡了。他们分析的根据是,息国一不考虑自己的德行如何,二不估量自己的力量是否能取胜,三不同亲近的国家笼络好关系,四不把自己向郑国进攻的道理讲清楚,*明辨失败的罪过和责任是谁。犯发这五条错误,还要出师征伐别国,结果遭到失败,这不是非常自然的吗?果然,不久息国被楚国攻灭。
得心应手
出自《庄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
故事:
古时,匏巴弹琴,鸟儿会随着乐声而舞,鱼儿跃出水面倾听。郑国的师文听说后,就去拜师襄为师学琴。 师文学了三年,柱指钧弦,却弹不出一首完整的曲子。师襄无奈地说:“你可以回家去了。”师文扔掉琴,叹息道:“我不是不会指法,也不是不能完整地弹一首曲子。而是我心不在琴弦上,心里也没有音乐。由于内心找不到音乐的感受,所以手指就不能和琴弦相配合了。你再给我一些时间,让我找一找音乐的感受。” 过了不久,师文回来见师襄。师襄说:“你的琴炼得如何?”师文告诉他:“我已找到音乐的感受,请听我弹一曲。” 当春天时叩击商弦弹南吕调,凉风突起,草木都结出了果实。秋天时叩击角弦弹夹钟调,和风徐徐地吹起,花草树木都开花发芽了。夏天时叩击羽弦弹黄钟调,霜雪交下,河塘里都结冰了。冬天时叩击徵弦弹蕤宾调,阳光变得炽热,厚厚的冰块一下就融化了。一曲将终时,则以宫弦为主与其它四弦一并奏起,这时吹来了和丽的风,天空中漂着吉祥的云朵,降下了甘露,地下涌出了清清的泉水。 师襄抚心高蹈说:“你的弹奏真是妙啊!即使师旷之清角,邹衍之吹律,也比不上你。我得挟琴执管向你学琴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15:19
《战国策·齐策》:
齐王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使者不悦,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不自量力出 处 《左传·隐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
《战国策·齐策三》:“荆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
典故
春秋时期,在如今河南省境内有两个诸侯国,一个是郑国,一个是息国。公元前712年,息国向郑国发动了战争。这两个诸侯国虽然都很小;但息国的人力与物力比郑国要少得多,军力也要弱得多。战争自然以息国的失败而告终。事后,一些有见识的人分析出,息国快要灭亡了。他们分析的根据是,息国一不考虑自己的德行如何,二不估量自己的力量是否能取胜,三不同亲近的国家笼络好关系,四不把自己向郑国进攻的道理讲清楚,*明辨失败的罪过和责任是谁。犯发这五条错误,还要出师征伐别国,结果遭到失败,这不是非常自然的吗?果然,不久息国被楚国攻灭。
得心应手出处
庄周《庄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
典 故 相传,春秋时的齐桓公经常在堂上读圣贤书,琅琅的读书声不断地传下堂来。
蹲在堂下忙于制作车轮的工匠轮扁,听着这不决于耳的读书声,很是心烦,就撂下手头的活,走上堂去问桓公说:“大王,您读的是什么书?”
桓公说:“圣人的书。”
“那圣人还在吗?” 轮扁问道。
“早死了。”桓公随口答道。
“哦,人都死了,那大王读的就都是古人遗留下来的糟粕了!” 轮扁说。
桓公见轮扁如此唐突,勃然变色道:“你一个工匠,怎么竟敢如此胡议论?”刚才讲的话,你若能说出个道理来,那就罢了;若说不出,就处死!”
轮扁捋捋胡子,不慌不忙地说:“大王息怒,小人不过是根据自己制作车轮的多年经验才这样说的。比如用斧子削木做榫头,削得小了,哪怕只是一丁点,放进卯眼里会松滑不牢固;削得大了,哪怕只是一丁点,就会滞涩装不进去。所以必须削得不大不小才能吻合牢实。而这种技术,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是不能言表的啊!由于我难以用话语传授给儿子,儿子也无法继承我的技术,所以小人已七十岁了,还靠做车轮混口饭吃。古代圣人学问中的精妙之处,是无法以语言传授于人的,必然随着他们的死去而消失啊!由此看来,大王读的不是糟粕又是什么呢?”
桓公听了,觉得轮扁说得有理,便没治他的罪。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15:19
安然无恙
出自《战国策·齐策四》 :“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
故事:
战国时候,有一次齐国国王派遣使者去访问赵国。使臣拜见赵国后,拿出齐王的亲笔信恭恭敬敬地递给他。可是赵威后连信也没有展开,就笑呵呵地问使臣:“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意思是说,你们齐国的年成好吗?粮食够吃吗?老百姓好吗?过得快活吗?国王陛下身体也好吗?心情畅快吗?齐国使臣听了赵威后的话心里很不高兴,就冷冷的质问他说:“我是奉齐王之命来访问贵国的,您连齐王的信还没有看一眼。就问年成、百姓,最后才问候我们的齐王,这岂不是先贱后贵,本末颠倒吗?” “不是这个意思”,赵威后微笑着解释说:“你们想想,一个国家如果年成不好,没有足够的粮食吃,能有百姓的好日子过吗?如果没有老百姓,又哪里来的国王呀?所以我才这样问呀。这不是本末倒置,如果我先问候国王,才是舍本求末呢!”齐国使臣觉得他的话也有道理,就佩服地点点头。赵威后情绪更高了,他又接着问:“你们齐国的钟离子怎么样啊?叶阳子怎么样啊?为啥他们至今还不出来为官呀,他们不是在齐国很有名气吗?”使臣一一做了回答。接着,便与赵威后交谈了两国都关心的情况。 成语“安然无恙”便是从这个故事中概括出来的。
不自量力
出自《左传·隐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战国策·齐策三》:“荆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
故事:
春秋时期,在如今河南省境内有两个诸侯国,一个是郑国,一个是息国。公元前712年,息国向郑国发动了战争。这两个诸侯国虽然都很小;但息国的人力与物力比郑国要少得多,军力也要弱得多。战争自然以息国的失败而告终。事后,一些有见识的人分析出,息国快要灭亡了。他们分析的根据是,息国一不考虑自己的德行如何,二不估量自己的力量是否能取胜,三不同亲近的国家笼络好关系,四不把自己向郑国进攻的道理讲清楚,*明辨失败的罪过和责任是谁。犯发这五条错误,还要出师征伐别国,结果遭到失败,这不是非常自然的吗?果然,不久息国被楚国攻灭。
得心应手
出自《庄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
故事:
古时,匏巴弹琴,鸟儿会随着乐声而舞,鱼儿跃出水面倾听。郑国的师文听说后,就去拜师襄为师学琴。 师文学了三年,柱指钧弦,却弹不出一首完整的曲子。师襄无奈地说:“你可以回家去了。”师文扔掉琴,叹息道:“我不是不会指法,也不是不能完整地弹一首曲子。而是我心不在琴弦上,心里也没有音乐。由于内心找不到音乐的感受,所以手指就不能和琴弦相配合了。你再给我一些时间,让我找一找音乐的感受。” 过了不久,师文回来见师襄。师襄说:“你的琴炼得如何?”师文告诉他:“我已找到音乐的感受,请听我弹一曲。” 当春天时叩击商弦弹南吕调,凉风突起,草木都结出了果实。秋天时叩击角弦弹夹钟调,和风徐徐地吹起,花草树木都开花发芽了。夏天时叩击羽弦弹黄钟调,霜雪交下,河塘里都结冰了。冬天时叩击徵弦弹蕤宾调,阳光变得炽热,厚厚的冰块一下就融化了。一曲将终时,则以宫弦为主与其它四弦一并奏起,这时吹来了和丽的风,天空中漂着吉祥的云朵,降下了甘露,地下涌出了清清的泉水。 师襄抚心高蹈说:“你的弹奏真是妙啊!即使师旷之清角,邹衍之吹律,也比不上你。我得挟琴执管向你学琴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15:20
《战国策·齐策》:
齐王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使者不悦,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不自量力出 处 《左传·隐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
《战国策·齐策三》:“荆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
典故
春秋时期,在如今河南省境内有两个诸侯国,一个是郑国,一个是息国。公元前712年,息国向郑国发动了战争。这两个诸侯国虽然都很小;但息国的人力与物力比郑国要少得多,军力也要弱得多。战争自然以息国的失败而告终。事后,一些有见识的人分析出,息国快要灭亡了。他们分析的根据是,息国一不考虑自己的德行如何,二不估量自己的力量是否能取胜,三不同亲近的国家笼络好关系,四不把自己向郑国进攻的道理讲清楚,*明辨失败的罪过和责任是谁。犯发这五条错误,还要出师征伐别国,结果遭到失败,这不是非常自然的吗?果然,不久息国被楚国攻灭。
得心应手出处
庄周《庄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
典 故 相传,春秋时的齐桓公经常在堂上读圣贤书,琅琅的读书声不断地传下堂来。
蹲在堂下忙于制作车轮的工匠轮扁,听着这不决于耳的读书声,很是心烦,就撂下手头的活,走上堂去问桓公说:“大王,您读的是什么书?”
桓公说:“圣人的书。”
“那圣人还在吗?” 轮扁问道。
“早死了。”桓公随口答道。
“哦,人都死了,那大王读的就都是古人遗留下来的糟粕了!” 轮扁说。
桓公见轮扁如此唐突,勃然变色道:“你一个工匠,怎么竟敢如此胡议论?”刚才讲的话,你若能说出个道理来,那就罢了;若说不出,就处死!”
轮扁捋捋胡子,不慌不忙地说:“大王息怒,小人不过是根据自己制作车轮的多年经验才这样说的。比如用斧子削木做榫头,削得小了,哪怕只是一丁点,放进卯眼里会松滑不牢固;削得大了,哪怕只是一丁点,就会滞涩装不进去。所以必须削得不大不小才能吻合牢实。而这种技术,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是不能言表的啊!由于我难以用话语传授给儿子,儿子也无法继承我的技术,所以小人已七十岁了,还靠做车轮混口饭吃。古代圣人学问中的精妙之处,是无法以语言传授于人的,必然随着他们的死去而消失啊!由此看来,大王读的不是糟粕又是什么呢?”
桓公听了,觉得轮扁说得有理,便没治他的罪。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15:19
安然无恙
出自《战国策·齐策四》 :“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
故事:
战国时候,有一次齐国国王派遣使者去访问赵国。使臣拜见赵国后,拿出齐王的亲笔信恭恭敬敬地递给他。可是赵威后连信也没有展开,就笑呵呵地问使臣:“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意思是说,你们齐国的年成好吗?粮食够吃吗?老百姓好吗?过得快活吗?国王陛下身体也好吗?心情畅快吗?齐国使臣听了赵威后的话心里很不高兴,就冷冷的质问他说:“我是奉齐王之命来访问贵国的,您连齐王的信还没有看一眼。就问年成、百姓,最后才问候我们的齐王,这岂不是先贱后贵,本末颠倒吗?” “不是这个意思”,赵威后微笑着解释说:“你们想想,一个国家如果年成不好,没有足够的粮食吃,能有百姓的好日子过吗?如果没有老百姓,又哪里来的国王呀?所以我才这样问呀。这不是本末倒置,如果我先问候国王,才是舍本求末呢!”齐国使臣觉得他的话也有道理,就佩服地点点头。赵威后情绪更高了,他又接着问:“你们齐国的钟离子怎么样啊?叶阳子怎么样啊?为啥他们至今还不出来为官呀,他们不是在齐国很有名气吗?”使臣一一做了回答。接着,便与赵威后交谈了两国都关心的情况。 成语“安然无恙”便是从这个故事中概括出来的。
不自量力
出自《左传·隐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战国策·齐策三》:“荆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
故事:
春秋时期,在如今河南省境内有两个诸侯国,一个是郑国,一个是息国。公元前712年,息国向郑国发动了战争。这两个诸侯国虽然都很小;但息国的人力与物力比郑国要少得多,军力也要弱得多。战争自然以息国的失败而告终。事后,一些有见识的人分析出,息国快要灭亡了。他们分析的根据是,息国一不考虑自己的德行如何,二不估量自己的力量是否能取胜,三不同亲近的国家笼络好关系,四不把自己向郑国进攻的道理讲清楚,*明辨失败的罪过和责任是谁。犯发这五条错误,还要出师征伐别国,结果遭到失败,这不是非常自然的吗?果然,不久息国被楚国攻灭。
得心应手
出自《庄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
故事:
古时,匏巴弹琴,鸟儿会随着乐声而舞,鱼儿跃出水面倾听。郑国的师文听说后,就去拜师襄为师学琴。 师文学了三年,柱指钧弦,却弹不出一首完整的曲子。师襄无奈地说:“你可以回家去了。”师文扔掉琴,叹息道:“我不是不会指法,也不是不能完整地弹一首曲子。而是我心不在琴弦上,心里也没有音乐。由于内心找不到音乐的感受,所以手指就不能和琴弦相配合了。你再给我一些时间,让我找一找音乐的感受。” 过了不久,师文回来见师襄。师襄说:“你的琴炼得如何?”师文告诉他:“我已找到音乐的感受,请听我弹一曲。” 当春天时叩击商弦弹南吕调,凉风突起,草木都结出了果实。秋天时叩击角弦弹夹钟调,和风徐徐地吹起,花草树木都开花发芽了。夏天时叩击羽弦弹黄钟调,霜雪交下,河塘里都结冰了。冬天时叩击徵弦弹蕤宾调,阳光变得炽热,厚厚的冰块一下就融化了。一曲将终时,则以宫弦为主与其它四弦一并奏起,这时吹来了和丽的风,天空中漂着吉祥的云朵,降下了甘露,地下涌出了清清的泉水。 师襄抚心高蹈说:“你的弹奏真是妙啊!即使师旷之清角,邹衍之吹律,也比不上你。我得挟琴执管向你学琴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15:20
《战国策·齐策》:
齐王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使者不悦,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不自量力出 处 《左传·隐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
《战国策·齐策三》:“荆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
典故
春秋时期,在如今河南省境内有两个诸侯国,一个是郑国,一个是息国。公元前712年,息国向郑国发动了战争。这两个诸侯国虽然都很小;但息国的人力与物力比郑国要少得多,军力也要弱得多。战争自然以息国的失败而告终。事后,一些有见识的人分析出,息国快要灭亡了。他们分析的根据是,息国一不考虑自己的德行如何,二不估量自己的力量是否能取胜,三不同亲近的国家笼络好关系,四不把自己向郑国进攻的道理讲清楚,*明辨失败的罪过和责任是谁。犯发这五条错误,还要出师征伐别国,结果遭到失败,这不是非常自然的吗?果然,不久息国被楚国攻灭。
得心应手出处
庄周《庄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
典 故 相传,春秋时的齐桓公经常在堂上读圣贤书,琅琅的读书声不断地传下堂来。
蹲在堂下忙于制作车轮的工匠轮扁,听着这不决于耳的读书声,很是心烦,就撂下手头的活,走上堂去问桓公说:“大王,您读的是什么书?”
桓公说:“圣人的书。”
“那圣人还在吗?” 轮扁问道。
“早死了。”桓公随口答道。
“哦,人都死了,那大王读的就都是古人遗留下来的糟粕了!” 轮扁说。
桓公见轮扁如此唐突,勃然变色道:“你一个工匠,怎么竟敢如此胡议论?”刚才讲的话,你若能说出个道理来,那就罢了;若说不出,就处死!”
轮扁捋捋胡子,不慌不忙地说:“大王息怒,小人不过是根据自己制作车轮的多年经验才这样说的。比如用斧子削木做榫头,削得小了,哪怕只是一丁点,放进卯眼里会松滑不牢固;削得大了,哪怕只是一丁点,就会滞涩装不进去。所以必须削得不大不小才能吻合牢实。而这种技术,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是不能言表的啊!由于我难以用话语传授给儿子,儿子也无法继承我的技术,所以小人已七十岁了,还靠做车轮混口饭吃。古代圣人学问中的精妙之处,是无法以语言传授于人的,必然随着他们的死去而消失啊!由此看来,大王读的不是糟粕又是什么呢?”
桓公听了,觉得轮扁说得有理,便没治他的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