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04:4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14:01
影像单元法是以遥感图像信息为目标进行解译、分类命名、编制遥感影像单元解译图的一种方法。它属于目视解译范畴。
影像单元定义:以特征色彩组合或影像结构图形、地形地貌单元、水系类型、几何图形等影像特征展示出的可分影像标志体为影像单元。其边界明显,每个单元以某种影像特征显示为主,具有一定的规模。
影像单元法定义:以影像单元为基本单位进行遥感影像单元图解译编制的方法称之为影像单元法。
(一)影像单元建立原则及方法
影像单元解译是根据工作图幅内卫星影像图总体影像特征变化规律进行的,其单元的解译建立必须遵循下列原则和方法。
1.影像单元解译建立原则
(1)影像单元必须是一个特征影像标志体。
(2)单元特征以一种解译标志为主体显示。
(3)不同单元之间边界清晰,具可解和可分性。
(4)边界特征可以是色变线,也可以是地貌单元分界线,还可以是不同影纹结构体变化线及其他形式。
(5)影像单元需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延伸。
(6)影像特征相同的影像体可作为同一个影像单元解译建立。
(7)影像单元应具有等级概念。
2.影像单元解译程度分区
解译程度系指影像单元解译建立过程中的可区分能力。它严格地受地质体的性质、空间组合形式和地质作用类型等多因素控制。一般可划分为*。
*:为高等解译程度区。不同性质地质体影像单元特征明显、清晰、可解性和可分性强(彩图2-1a)。
B级:为中等解译程度。不同性质地质体影像单元特征比较明显,具有一定的可解性和可分性(彩图2-1b)。
C级:为低等解译程度区。不同性质地质体建立划分影像单元比较困难,为一种混合影像单元区(彩图2-1c)。
应当指出的是,对于高植被覆盖地区解译程度应以中、低等区为主体。
3.影像单元解译分级
影像单元解译分级的目的是通过单元特征变化进行等级划分,使其与地质填图单位相对应,其解译分级方法有两种:
1)影像单元等级解译法
影像单元等级解译法是依据宏观影像特征变化差异,从大到小进行单元等级划分。单元等级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是地质体形成规律的影像表现形式。应用中可采取三分法。
(1)一级影像单元。该单元为宏观影像特征分区,多以规模较大的色带状(彩图 2-2a)、团块状(彩图 2-2b)、条形状、板状、透镜状、不规则边缘形态体和特征地貌形态(彩图2-2c)等标志显示。不同的标志特征具有特定的地质含意。
一般情况下,一级色带状、条形状、板状影像单元多反映的是沉积地层、浅变质岩地层的空间分布,是系、统或群级地层单位建立划分的基础;而一级团块状、不规则边缘形态体等影像单元多反映的是侵入岩带、杂岩体的空间分布,是超单元或序列级填图单位建立划分的基础。另外,有个别一级影像单元也是组级地层单位划分的基础。
(2)二级影像单元。它属于一级影像单元内影像特征差异分区。间接地代表着岩石类型、岩石类型组合的存在与变化。多以单一色彩、色带组合、独特地形地貌、影纹结构体、环形信息体等标志特征显示(彩图2-3)。它是地层填制组级单位和侵入岩体单元级单位建立划分的基础。
(3)*影像单元。该单元为最小级别的影像单元,是二级影像单元的细划分。间接地反映某种岩性的规律性变化,是地层填制段级单位建立划分的基础。
应加以强调的是,*影像单元与二级影像单元区别不大,建立时着重注意二级影像单元内部影像特征的微小变化。
2)影像单元等级归并解译法
影像单元等级归并解译法是指依据遥感图像显示出的特征影像单元体,直接进行单元建立与划分,然后再根据相邻单元之间的特征分析、对比,将空间分布关系密切、特征相似或相同,并具有成因联系的单元归并成一级或二级影像单元的方法。
应用该方法具有下列优点:①影像单元建立不具约束性,可直接通过影像特征差异建立单元。②所建立的影像单元对填图单位建立具有组、段、单元级划分的参考价值。③采用由小至大的单元归并使其感性认识增强,归并依据相对充足,结果更为可靠。
应加以指出的是,上述两种方法均具实用性,但在应用中相互结合时影像单元解译划分更为准确,对填图单位建立划分意义更大,吻合性会更好。
另外,在影像单元建立过程中,应加强标准影像单元的建立,选择那些影像特征清晰、延伸稳定,可解性和可分性强,具重现性的单元建立成标准影像单元,有利于单元归并和序列分析。
(二)影像单元分类
影像单元分类是在影像单元建立划分的基础上实施的,根据影像单元特征的表现形式和粗略的地质属性分析判断,划分为定性类、半定性类和非定性类三种影像单元。
1.定性类影像单元
所谓定性类影像单元是指通过已建立的影像单元直接实现地质体属性的定性判断。特指断裂和褶皱构造。有两种标志类型。
(1)线性影像单元
它是由单线或线带信息直接显示断裂或断裂破碎带、韧性剪切带存在的一种标志(彩图2-4a),其延伸代表走向。
单元直接特征:直线性水系、线性负地形、串荚状沟谷、带状脉体,蠕虫状带体、菱形带体、透镜状带体、直线体、弧线体等。
另外,根据线性影像单元周围信息变化,起到间接判断作用,具体内容如下。
色彩组合信息:单一色彩体或组合色彩体的斜交、位移、突变与消失(彩图2-4b)。
影像结构信息:不同或相同影像结构信息整体不协调分布,呈斜交、位移、叠置等关系(彩图2-4c)。
地貌单元信息:主要指地貌单元的陡然变化(彩图2-4d)。
几何图形信息:三角面、陡坎、透镜体(彩图2-4e)。
地理景观信息:水系直角拐弯、串珠状泉点等。
(2)对称性影像单元
它是以组合色彩信息、地形地貌信息、影像结构信息等对称分布、转折或圈闭特征显示(彩图2-4f),指示褶皱构造的存在。
2.半定性类影像单元
该类单元特指通过影像特征分析、对比,可基本判定单元地质属性的一类影像单元。结合实际应用结果,初步归纳出三种标志类型。
(1)层型影像单元
单元地质属性为地层类。它以多种影像形式显示,其中包括显示走向延伸特征的条纹、条带、板条、板块状影像结构信息(彩图2-5a)和显示岩性组合特征变化的色彩、地形地貌信息等。其中不同影纹结构和岩性信息的变化是层型影像单元进一步详细解译划分单元的标志,它们间接地反映了岩石类型或岩石组合类型的变化规律。尤其是纵向标志形式的规律性变化有利于单元的建立。
(2)非层型影像单元
该类单元地质属性比较复杂,主体代表的是花岗岩类侵入体,但也包含了地层类的一部分。
花岗岩类侵入体影像单元特征:总体特征集中表现在形态、色彩、地形地貌和影像结构四个方面。①常见的形态有不规则的“饼”状(彩图2-5b)、“鞋底”状、“椭圆”状和“哑铃”状体等,其表面平滑、微地形起伏差异较少。②以浅色彩、褐红色彩和浅*彩的色团、色块显示,与围岩色彩形成明显的反差,间接地反映出侵入岩体的岩石类型的不同和性质变化。③地形地貌以区域性的团块山、透镜山体和庞大山体显示。④在影像结构方面,受岩浆侵入固结收缩作用和后期构造改作用影响,由于岩体表面节理、裂隙发育,显示出格子状影像结构,易于判别。
地层类影像单元特征:总体特征是层纹信息不发育,块状、爪状地貌类型,出露规模大,边界清楚,宏观呈带、片展布。与花岗岩类的主要区别在于缺少显示岩浆侵入作用的色团信息和突出的地貌特征。
(3)环形影像单元
它的地质属性分别归属于花岗岩类侵入体(彩图2-5c)、火山机构(彩图 2-5d)和环形断裂。
代表花岗岩类侵入体的环形影像单元,主要特征表现为环形影像多集中分布,分散分布少许,环形边界明显,形态多样,有圆形、半圆形、椭圆形之分。空间组合表现为相切或同心关系,尤其是后者,间接地反映出岩浆侵入作用的多期次性特点,是侵入岩单元解译划分的依据之一。
代表火山机构的环形影像单元,主要特征表现为以地貌特征显示为主,并沿某一层位成群出现,其环形边界明显,环内分布有小的环形影像,指示火山口或破火山口的存在,并伴生有放射状水系。
反映断裂存在的环形影像,多以单环形式显示,环线局部为负地形。
3.非定性影像单元
该类单元是一种通过影像单元特征难以进行地质属性归类的影像体。总结归纳出三种类型。
(1)非层型影像单元
它是一种影像单元特征明显,边界清晰,而无法判定地质属性的单元(彩图 2-6a)。它属于一种前人资料无任何记述的地质体,也称为解译新增地质体。
(2)环形影像单元
其环形影像单元特征同半定性环形影像单元(彩图2-6b),只是没有任何地质现象加以佐证其地质属性,也很有可能属于那种没有地质意义的环形影像,但在实际解译中确实存在,因此将其作为一种类型提出。
(3)模糊影像单元
它是一种解译程度最低的影像体(彩图2-6c)。它可能代表地层体,也有可能代表地层与花岗岩类侵入体的交织体,但从影像特征上无法进行单元解译和属性归类。
(三)影像单元命名与编码
影像单元命名与编码采取解译程度加地质属性,再加上下角标方式表示。
例1:瓦石峡幅单元
A——*解译程度区;
S——地层类;
下角标——单元类型序数;
上角标——单元类型个数。
例2:瓦石峡幅单元
A——*解译程度区;
G——花岗岩类;
下角标——单元类型序数;
上角标——单元类型个数。
例3:瓦石峡幅AN1单元
A——*解译程度区;
N——不明地质类;
下角标——单元类型序数。
(四)影像单元精度控制评价指标
遥感地质解译一般采用目视与人机交互的方式进行,其解译结果受图像种类、图像质量、图像精度、图像比例尺、解译程度分级,以及解译人员的技术水平、工作经验、应用能力等多因素控制,因此影像单元解译精度控制评价指标应主要从重现性、可分性、稳定性和标准性四方面进行控制。
1.重现性
指遥感解译的各种地质界线能否在同等技术条件下的重复解译中再现。影像单元解译建立的重现性依据解译程度分区不同而变化,一般情况下影像标志清晰,具有一定延伸规模的影像单元重现性较好,可达到100%(彩图2-7a)。影像特征模糊的影像单元,依解译者的水平、经验不同,重现性不同,对中等程度区影像单元解译重现性可达到 60%左右(彩图2-7b)。1∶25万遥感地质解译控制影像单元解译重现性的方法如下。
(1)利用制作的全分辨率或全色波段(ETM 15 m 分辨率)融合的1∶25万标准分幅影像地图生成1∶25万、1∶10万、局部地段1∶5万影像图,进行不同比例尺的交互解译。
(2)利用不同种类遥感数据形成的1∶25万标准分幅影像图(如TM/ETM+SPOT融合图像、TM+SAR融合图像、SAR图像、CBERS及局部地段彩色红外航片等)进行不同比例尺影像地图的交互解译。
(3)进行同比例尺、同种影像、不同技术人员的复合解译。
(4)对上述方法解译中不确定具有重现性的影像单元进行多种方法的图像信息增强处理与人机交互解译。
(5)解译过程中应对解译单元进行登记记录(卡片格式)。
2.可分性
指遥感解译的各种地质界线能否在同等技术条件下完全可分。由于遥感影像受获取数据类型、质量、图像处理方法、混合像元等各种因素影响,影像单元间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可分性与解译程度分区有直接关系,解译程度中、高等区影像单元可分性高,解译程度底等区影像单元可分性差。提高解译单元可分性的主要方法是对遥感信息的增强处理和多源数据的综合分析,其中GIS支持下的信息增强处理是今后技术发展方向。
3.稳定性
指遥感解译的各种地质界线在各种影像图上均可稳定存在。影像单元稳定性取决于影像标志类型,通常情况下,由不同岩性组合地层形成的层型影像单元稳定性较好,但对于厚度较薄的顺层侵入岩体则很难判别。对非层型影像单元,依据其边界的清晰程度及色彩、地形地貌的变化特征,其稳定性通常较好,解译率可达到60%~70%。线带、环形影像单元稳定性最佳,解译率可达到90%~95%。影像单元的稳定性是遥感解译重现性与影像可分性的基础,遥感解译标志的建立应建立在稳定的影像单元上。
4.标准性
是指所建立的影像单元具有明确的地质意义,对地质体解译及填图单位划分可起到标志层作用的单元。其总体特征是影像特征清晰,延伸稳定,具很好的稳定性、可分性与重现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14:01
影像单元法是以遥感图像信息为目标进行解译、分类命名、编制遥感影像单元解译图的一种方法。它属于目视解译范畴。
影像单元定义:以特征色彩组合或影像结构图形、地形地貌单元、水系类型、几何图形等影像特征展示出的可分影像标志体为影像单元。其边界明显,每个单元以某种影像特征显示为主,具有一定的规模。
影像单元法定义:以影像单元为基本单位进行遥感影像单元图解译编制的方法称之为影像单元法。
(一)影像单元建立原则及方法
影像单元解译是根据工作图幅内卫星影像图总体影像特征变化规律进行的,其单元的解译建立必须遵循下列原则和方法。
1.影像单元解译建立原则
(1)影像单元必须是一个特征影像标志体。
(2)单元特征以一种解译标志为主体显示。
(3)不同单元之间边界清晰,具可解和可分性。
(4)边界特征可以是色变线,也可以是地貌单元分界线,还可以是不同影纹结构体变化线及其他形式。
(5)影像单元需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延伸。
(6)影像特征相同的影像体可作为同一个影像单元解译建立。
(7)影像单元应具有等级概念。
2.影像单元解译程度分区
解译程度系指影像单元解译建立过程中的可区分能力。它严格地受地质体的性质、空间组合形式和地质作用类型等多因素控制。一般可划分为*。
*:为高等解译程度区。不同性质地质体影像单元特征明显、清晰、可解性和可分性强(彩图2-1a)。
B级:为中等解译程度。不同性质地质体影像单元特征比较明显,具有一定的可解性和可分性(彩图2-1b)。
C级:为低等解译程度区。不同性质地质体建立划分影像单元比较困难,为一种混合影像单元区(彩图2-1c)。
应当指出的是,对于高植被覆盖地区解译程度应以中、低等区为主体。
3.影像单元解译分级
影像单元解译分级的目的是通过单元特征变化进行等级划分,使其与地质填图单位相对应,其解译分级方法有两种:
1)影像单元等级解译法
影像单元等级解译法是依据宏观影像特征变化差异,从大到小进行单元等级划分。单元等级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是地质体形成规律的影像表现形式。应用中可采取三分法。
(1)一级影像单元。该单元为宏观影像特征分区,多以规模较大的色带状(彩图 2-2a)、团块状(彩图 2-2b)、条形状、板状、透镜状、不规则边缘形态体和特征地貌形态(彩图2-2c)等标志显示。不同的标志特征具有特定的地质含意。
一般情况下,一级色带状、条形状、板状影像单元多反映的是沉积地层、浅变质岩地层的空间分布,是系、统或群级地层单位建立划分的基础;而一级团块状、不规则边缘形态体等影像单元多反映的是侵入岩带、杂岩体的空间分布,是超单元或序列级填图单位建立划分的基础。另外,有个别一级影像单元也是组级地层单位划分的基础。
(2)二级影像单元。它属于一级影像单元内影像特征差异分区。间接地代表着岩石类型、岩石类型组合的存在与变化。多以单一色彩、色带组合、独特地形地貌、影纹结构体、环形信息体等标志特征显示(彩图2-3)。它是地层填制组级单位和侵入岩体单元级单位建立划分的基础。
(3)*影像单元。该单元为最小级别的影像单元,是二级影像单元的细划分。间接地反映某种岩性的规律性变化,是地层填制段级单位建立划分的基础。
应加以强调的是,*影像单元与二级影像单元区别不大,建立时着重注意二级影像单元内部影像特征的微小变化。
2)影像单元等级归并解译法
影像单元等级归并解译法是指依据遥感图像显示出的特征影像单元体,直接进行单元建立与划分,然后再根据相邻单元之间的特征分析、对比,将空间分布关系密切、特征相似或相同,并具有成因联系的单元归并成一级或二级影像单元的方法。
应用该方法具有下列优点:①影像单元建立不具约束性,可直接通过影像特征差异建立单元。②所建立的影像单元对填图单位建立具有组、段、单元级划分的参考价值。③采用由小至大的单元归并使其感性认识增强,归并依据相对充足,结果更为可靠。
应加以指出的是,上述两种方法均具实用性,但在应用中相互结合时影像单元解译划分更为准确,对填图单位建立划分意义更大,吻合性会更好。
另外,在影像单元建立过程中,应加强标准影像单元的建立,选择那些影像特征清晰、延伸稳定,可解性和可分性强,具重现性的单元建立成标准影像单元,有利于单元归并和序列分析。
(二)影像单元分类
影像单元分类是在影像单元建立划分的基础上实施的,根据影像单元特征的表现形式和粗略的地质属性分析判断,划分为定性类、半定性类和非定性类三种影像单元。
1.定性类影像单元
所谓定性类影像单元是指通过已建立的影像单元直接实现地质体属性的定性判断。特指断裂和褶皱构造。有两种标志类型。
(1)线性影像单元
它是由单线或线带信息直接显示断裂或断裂破碎带、韧性剪切带存在的一种标志(彩图2-4a),其延伸代表走向。
单元直接特征:直线性水系、线性负地形、串荚状沟谷、带状脉体,蠕虫状带体、菱形带体、透镜状带体、直线体、弧线体等。
另外,根据线性影像单元周围信息变化,起到间接判断作用,具体内容如下。
色彩组合信息:单一色彩体或组合色彩体的斜交、位移、突变与消失(彩图2-4b)。
影像结构信息:不同或相同影像结构信息整体不协调分布,呈斜交、位移、叠置等关系(彩图2-4c)。
地貌单元信息:主要指地貌单元的陡然变化(彩图2-4d)。
几何图形信息:三角面、陡坎、透镜体(彩图2-4e)。
地理景观信息:水系直角拐弯、串珠状泉点等。
(2)对称性影像单元
它是以组合色彩信息、地形地貌信息、影像结构信息等对称分布、转折或圈闭特征显示(彩图2-4f),指示褶皱构造的存在。
2.半定性类影像单元
该类单元特指通过影像特征分析、对比,可基本判定单元地质属性的一类影像单元。结合实际应用结果,初步归纳出三种标志类型。
(1)层型影像单元
单元地质属性为地层类。它以多种影像形式显示,其中包括显示走向延伸特征的条纹、条带、板条、板块状影像结构信息(彩图2-5a)和显示岩性组合特征变化的色彩、地形地貌信息等。其中不同影纹结构和岩性信息的变化是层型影像单元进一步详细解译划分单元的标志,它们间接地反映了岩石类型或岩石组合类型的变化规律。尤其是纵向标志形式的规律性变化有利于单元的建立。
(2)非层型影像单元
该类单元地质属性比较复杂,主体代表的是花岗岩类侵入体,但也包含了地层类的一部分。
花岗岩类侵入体影像单元特征:总体特征集中表现在形态、色彩、地形地貌和影像结构四个方面。①常见的形态有不规则的“饼”状(彩图2-5b)、“鞋底”状、“椭圆”状和“哑铃”状体等,其表面平滑、微地形起伏差异较少。②以浅色彩、褐红色彩和浅*彩的色团、色块显示,与围岩色彩形成明显的反差,间接地反映出侵入岩体的岩石类型的不同和性质变化。③地形地貌以区域性的团块山、透镜山体和庞大山体显示。④在影像结构方面,受岩浆侵入固结收缩作用和后期构造改作用影响,由于岩体表面节理、裂隙发育,显示出格子状影像结构,易于判别。
地层类影像单元特征:总体特征是层纹信息不发育,块状、爪状地貌类型,出露规模大,边界清楚,宏观呈带、片展布。与花岗岩类的主要区别在于缺少显示岩浆侵入作用的色团信息和突出的地貌特征。
(3)环形影像单元
它的地质属性分别归属于花岗岩类侵入体(彩图2-5c)、火山机构(彩图 2-5d)和环形断裂。
代表花岗岩类侵入体的环形影像单元,主要特征表现为环形影像多集中分布,分散分布少许,环形边界明显,形态多样,有圆形、半圆形、椭圆形之分。空间组合表现为相切或同心关系,尤其是后者,间接地反映出岩浆侵入作用的多期次性特点,是侵入岩单元解译划分的依据之一。
代表火山机构的环形影像单元,主要特征表现为以地貌特征显示为主,并沿某一层位成群出现,其环形边界明显,环内分布有小的环形影像,指示火山口或破火山口的存在,并伴生有放射状水系。
反映断裂存在的环形影像,多以单环形式显示,环线局部为负地形。
3.非定性影像单元
该类单元是一种通过影像单元特征难以进行地质属性归类的影像体。总结归纳出三种类型。
(1)非层型影像单元
它是一种影像单元特征明显,边界清晰,而无法判定地质属性的单元(彩图 2-6a)。它属于一种前人资料无任何记述的地质体,也称为解译新增地质体。
(2)环形影像单元
其环形影像单元特征同半定性环形影像单元(彩图2-6b),只是没有任何地质现象加以佐证其地质属性,也很有可能属于那种没有地质意义的环形影像,但在实际解译中确实存在,因此将其作为一种类型提出。
(3)模糊影像单元
它是一种解译程度最低的影像体(彩图2-6c)。它可能代表地层体,也有可能代表地层与花岗岩类侵入体的交织体,但从影像特征上无法进行单元解译和属性归类。
(三)影像单元命名与编码
影像单元命名与编码采取解译程度加地质属性,再加上下角标方式表示。
例1:瓦石峡幅单元
A——*解译程度区;
S——地层类;
下角标——单元类型序数;
上角标——单元类型个数。
例2:瓦石峡幅单元
A——*解译程度区;
G——花岗岩类;
下角标——单元类型序数;
上角标——单元类型个数。
例3:瓦石峡幅AN1单元
A——*解译程度区;
N——不明地质类;
下角标——单元类型序数。
(四)影像单元精度控制评价指标
遥感地质解译一般采用目视与人机交互的方式进行,其解译结果受图像种类、图像质量、图像精度、图像比例尺、解译程度分级,以及解译人员的技术水平、工作经验、应用能力等多因素控制,因此影像单元解译精度控制评价指标应主要从重现性、可分性、稳定性和标准性四方面进行控制。
1.重现性
指遥感解译的各种地质界线能否在同等技术条件下的重复解译中再现。影像单元解译建立的重现性依据解译程度分区不同而变化,一般情况下影像标志清晰,具有一定延伸规模的影像单元重现性较好,可达到100%(彩图2-7a)。影像特征模糊的影像单元,依解译者的水平、经验不同,重现性不同,对中等程度区影像单元解译重现性可达到 60%左右(彩图2-7b)。1∶25万遥感地质解译控制影像单元解译重现性的方法如下。
(1)利用制作的全分辨率或全色波段(ETM 15 m 分辨率)融合的1∶25万标准分幅影像地图生成1∶25万、1∶10万、局部地段1∶5万影像图,进行不同比例尺的交互解译。
(2)利用不同种类遥感数据形成的1∶25万标准分幅影像图(如TM/ETM+SPOT融合图像、TM+SAR融合图像、SAR图像、CBERS及局部地段彩色红外航片等)进行不同比例尺影像地图的交互解译。
(3)进行同比例尺、同种影像、不同技术人员的复合解译。
(4)对上述方法解译中不确定具有重现性的影像单元进行多种方法的图像信息增强处理与人机交互解译。
(5)解译过程中应对解译单元进行登记记录(卡片格式)。
2.可分性
指遥感解译的各种地质界线能否在同等技术条件下完全可分。由于遥感影像受获取数据类型、质量、图像处理方法、混合像元等各种因素影响,影像单元间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可分性与解译程度分区有直接关系,解译程度中、高等区影像单元可分性高,解译程度底等区影像单元可分性差。提高解译单元可分性的主要方法是对遥感信息的增强处理和多源数据的综合分析,其中GIS支持下的信息增强处理是今后技术发展方向。
3.稳定性
指遥感解译的各种地质界线在各种影像图上均可稳定存在。影像单元稳定性取决于影像标志类型,通常情况下,由不同岩性组合地层形成的层型影像单元稳定性较好,但对于厚度较薄的顺层侵入岩体则很难判别。对非层型影像单元,依据其边界的清晰程度及色彩、地形地貌的变化特征,其稳定性通常较好,解译率可达到60%~70%。线带、环形影像单元稳定性最佳,解译率可达到90%~95%。影像单元的稳定性是遥感解译重现性与影像可分性的基础,遥感解译标志的建立应建立在稳定的影像单元上。
4.标准性
是指所建立的影像单元具有明确的地质意义,对地质体解译及填图单位划分可起到标志层作用的单元。其总体特征是影像特征清晰,延伸稳定,具很好的稳定性、可分性与重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