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04:3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8:39
学前教育学发展 19世纪中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生产力的发展对教育和学前教育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促进了教育和幼儿教育理论的发展。有以下几个阶段: 一、孕育阶段(15世纪前) 教育学尚未独立,所以幼儿教育学混杂在一些哲学、*或者神学、伦理学之中,且为零星、片断的。从人类原始社会开始,逐步积累了教养儿童经验,出现了儿童教育思想的萌芽。最初散见在谚语中。如“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1、我国古书中很早就有记载。一些思想家总结了胎教和儿童出生后家庭教育的实践经验,重视幼小儿童的教育,提出宝贵的学前教育思想 (1)西汉时期在《大戴礼记》的《保傅》篇中就曾记载殷周统治者注重胎教,为太子、世子选择保辅人员,使他们“自为赤子时,教固已行矣。”《礼记-内则》篇中有从儿童能食能言时便进行教育的记载,如“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革,女□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中国古代有些教育家十分重视学前教育, (2)魏晋南北朝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教子篇》、《勤学篇》论述了对幼儿的家庭教育。用“试儿”的方法,观察婴儿期感觉—运动发展的特点。他注意胎教,指出:“婴稚(7、8个月大)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认为俗谚“教儿婴孩”,很有道理;并强调父母对年龄幼小的子女不能“无教而有爱”。 (3)南宋朱熹编的《童蒙须知》和《小学》。也注重胎教和儿童入学以前的教育,他认为孕妇应注意“一寝一坐,一言一念,一视一听”,以使胎儿能够“气禀正而方理全”。主张“生子必择乳母”,“乳母之教,所系尤切”,必须选择品德良好的乳母,才有利于婴幼儿的保教。乳母必须有“宽裕、慈、惠、温、良、恭、敬”等道德品质。 2、在古代,国外也有一些哲学家、思想家很早就提出关于学前教育的一些看法和主张。 (1)古希腊的柏拉图。在他的著作《理想国》中,提出了关于学前教育的思想。 A他指出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凡事之开始,为最重要之点,而于教育柔嫩儿童,则更宜注意。盖其将来人格之如何,全在此时也。”B他第一次提出了学前社会教育的主张(儿童出生后交给国家特设的养育所,由专门保姆抚养,母亲去喂奶。3-6岁儿童集中到神庙附设的儿童场院,国家派优秀女公民教育他们)C他还提出学前儿童的游戏和讲故事活动。(通过游戏了解儿童的自然才能。) (2)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论》中,主张学前教育和胎教(即优生) A主张婴儿出生后喂母乳,从小要多运动,并习于寒冷。B他认为在五岁前不应要求儿童学习课业,以免妨碍其发育。C主张儿童学习唱歌和演奏。D第一个做出年龄分期的尝试,从出生后每七岁为一阶段,到二十一岁止。 (3)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在《雄辩术原理》中指出:“婴儿时期的所得就是青年时期的收获,凡是每个儿童应该学习的东西就应早点开始” A提出人的教育应从摇篮开始。B注意婴儿的语言发展,强调周围环境对儿童最初观念形成的重大影响。C主张为儿童挑选好的乳母和教育者,因为儿童从教育者那里获得关于世界的知识和道德观念。D认为游戏对增强智慧,培养品格有积极作用 二、萌芽阶段(16世纪—18世纪后期) 欧洲发生文艺复兴运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繁荣,教育科学得到发展。从《大教学论》—《普通教育学》标志教育科学独立,著作中论述了学前教育思想。 特点:理论比前一阶段更加系统、完整有现实性(指导了当时教育)。1)提出尊重儿童、热爱儿童、按照儿童的特点发展儿童的个性的观点,主张教育应有特殊的内容和方法。2)提出教育必须适应自然,使儿童的一切内在能力和谐地发展起来。3)系统提出了家庭教育的完整体系4)重视儿童主动参加活动,发展感官,获得直接经验,提出直观教学方法。 (三)教育家及教育思想 1、夸美纽斯:17世纪捷克教育家,研究幼儿教育最早的理论家之一,主张以母育学校来教育0至6岁的孩子,应该在家庭中由母亲进行教育。世界上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母育学校》1632年出版。《世界图解》将儿童所学事物绘成图画 (1)《大教学论》全面地论述了儿童出生后头6年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提出了学前家庭教育的体系,“初步教育的价值”中谈到:1)不用勤勉劳动而把儿童教养*,是不可想象的;2)父母应明智承担应尽的义务将知识灌输给儿童;3)主张幼年人在智慧方面应受到训练;4)将儿童聚集在一起进行初步教育;5)给儿童的教育应以游戏为主;6)改革宗教性质的初步教育,实现母育学校—即家庭教育。 (2)《母育学校》的主要观点: 1)家庭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将新生一代分为四个年龄阶段,每六年为一个阶段,认为幼年儿童极为迫切要求优良教育,缺乏将迷失方向。“任何人在幼年时代播下什么样的种子,那他老年就要收获那样的果实”; 2)关于幼儿体育的理论。a十分重视体育,认为体育是父母成功教育子女的基础。“最重要的是父母们应首先注意保持子女健康,因为除非他们生气勃勃而有力,父母们就难成功地把他们培养起来。”b体育上主张:保护胎儿,怀孕期间注重饮食活动;提倡母乳,认为儿童吮取生母的乳汁对健康有益;注意饮食、添加辅食;D要慎重用药,“让婴儿习惯于药品是非常有害的”;要细心保护婴幼儿,“儿童比黄金更加珍贵,但是比玻璃还脆弱”;要注意正当生活秩序;注意婴幼儿锻炼和娱乐;使孩子心情愉快,“愉快心情就是一半健康”、“精神快乐是人的生命的泉源” 3)智慧和知识的教育。a向幼儿进行广泛的、启蒙的知识教育。“应当把一个人在人生旅途中所当具备的一切知识和种子播植到他的身上”;b重视保护和训练儿童的感官;;c重视语言训练;“推理和语言是有力地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两件事”;d在智育进行过渡中,应按能力进行,尤其是初步的算术教育;e提出多种用于丰富知识,发展智慧的方法——“心智”的教育(A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谈话;B游戏C寓言、故事、童话;f特别注意同龄儿童的相互学习和帮助。“当儿童共同游戏时,由于他们年龄相同,他们的发展态度和习惯也大致相同,所以他们彼此磨砺更为有效……在他们中间,既不存在此一儿童优越于另一儿童的臆说,也不存在压力、恐怖和惧怕,在他们中间只是爱、坦白和关于每件事物的自由问答。”;g主张“直观教学” 4)道德训练,摒弃其宗教内容。a内容:尊敬长辈、讲究整洁和礼节,让儿童说实话,不说谎话或言过其实,使孩子习惯于劳动,厌恶懒惰。从幼年期养成约束自己愿望和习惯(忍耐),要学会仁爱、乐于施舍、乐于助人、谦恭的良好品质;b方法:要给孩子提供各种行为永久的范例;要进行适时的聪慧的教导和锻炼;适当规定训练。 三、初创阶段:19世纪初,由于大工业发展,母亲外出劳动,幼小子女无人照顾,因而逐渐建立照管和教育儿童的机构,机构的产生直接促进学科的建立。有了专门机构、专门人员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就提出了研究学前教育理论的客观需要。从十八世纪后期到二十世纪前半期,学前教育学从普通教育学中分化出来,开始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初步发展起来。 (一)奥贝尔林:最早的幼童保育机构 (二)欧文:教育人,就是培养他的性格。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1816年开办“性格陶冶馆”,为工人阶级创办了幼儿学校,收托2~5岁儿童。他主张从童年起就实施正确的教育;重视体育和户外活动,把“要尽力使小朋友快乐”作为应遵循的格言;反对处罚儿童。 (三)福禄贝尔:德国著名教育家,首先提出学前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课程结构和内容比较完备,1世纪之前能做到是难能可贵的。来吧,为我们的儿童而生活吧! 1、主要贡献:1)建立了学前教育机构:1837年世界幼儿园之父福禄培尔在德国的布兰根堡创办收托1~7岁儿童的教育机构,1840年命名为幼儿园,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幼儿园。幼儿园的创始人,被誉为“幼儿园之父”。 2)设计了一套游戏与作业材料,并研究了已有的学前教育思想和理论,他受夸美纽斯教育思想影响较大,感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和儿童游戏的必要。他根据自己对幼儿本质的理解,为幼儿开发了一系列玩具——恩物;他还搜集民间儿童歌曲、游戏,选定各种作业,作为儿童的课程和教材。其创办的幼儿园模式和幼儿教育思想对欧美影响很大。 3)系统地阐明了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内容和方法等基本原理。著有《人的教育》(1826)、《幼儿园教育学》(1862年)、《慈母游戏和儿歌》(1843年)即《幼儿园书信集》等书。 4)培训了第一批幼儿园教师,推动了各国幼儿园的建立 2、教育思想:认为宇宙中存在一种永恒的万物赖以生存的自然法则,是万物之源——神。教育的目的是要唤醒人类内在的精神本性和力量,知道自己的一切是神所赐,世界万物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共同形成生命统一体。而对于个体的人,要培养万物统一的人生观。据此提出教育任务是促进儿童自我活动和内在本质力量发展,挖掘儿童内在生命潜力。儿童具有活动、创造、艺术和宗教的本能,是儿童内在的生命力量,是教育依据。教育是促进儿童的自我活动,发展儿童的创造性、艺术能力和崇尚神灵的品质。促进儿童内在力量的和谐发展,教育须依据发展阶段特点循序进行。儿童身上蕴涵着三种特性:自然性、人类性、神性,教育工作应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实现儿童的天然禀赋。使儿童由“自然儿童”发展为“人类儿童”,再发展为“神性儿童”,将儿童身上所有的内在力量发掘出来,唯心主义观点。 3、课程内容:为儿童设计了一套完整的课程 (1)宗教教育。教育的最主要任务就是要发展儿童的神性和宗教的本能。儿童期如果不培养对宗教的情操,教育也就失去了自身的价值。 (2)体育卫生。健康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除重视体育锻炼,还要求向儿童传递一些知识,养成必要的卫生习惯。 (3)游戏活动。游戏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令人愉快、自由的活动,无论是用物做游戏,还是与人做游戏,都能产生巨大教育价值。游戏是能够发展儿童内在生命力的活动。 (4)恩物。是一套玩具。根据自然界的法则、性质、形状等用球体、圆柱体、立方体、三角体等制作而成,作为了解自然和人类的玩具。共12种,其中10种是游戏性恩物,2种是作业性恩物。每一种恩物都有特殊作用和使用方法。第一种恩物是六色球。球体的直径6cm,用红、橙、黄、绿、蓝、紫各色的毛线编织成球套,里面塞上棉花或海绵,一端有一根短线。这种恩物目的是用来帮助幼儿认识数目、方向和颜色;又由于球体代表大自然,象征着具统一性的自然界的一切现象。从精神方面来说,这种恩物可以培养幼儿*的人格。 (5)语言。包括说话,听讲故事、童话,叙述小说,学习文法和文字等。重视让幼儿在观察自然和生活的基础上学习说话,采用直观法教学。选择反映伟大人物人格的小说、故事等让幼儿叙述,从中理解生活的意义、学习处世立身的道理。文法是语言的规则,文法和文字是思维的工具。从学习画线开始,逐渐学习字母、单字、拼法,进而学习读和写,并且经常将读和写结合作为幼儿学习的课程。 (6)手工。具体包括排列积木、折叠纸等,其主要目的是让儿童由此唤起儿童活动的*,使儿童在感官活动中学习遵守纪律。 (7)绘画和颜色辨别。为了陶冶儿童内心生活的规则性,让儿童在由横线、直线构成的空白图形中填充做画。颜色主要用来训练儿童的视觉和和谐感。值得注意的是,福禄培尔并不把颜色和绘画联系在一起,而是各有用途,这与今天幼儿教育中的绘画有所不同。 (8)唱歌和诵诗。重视对儿童进行情感教育和意志教育。教儿童唱歌,可以陶冶儿童的情操、锻炼儿童的意志。让儿童背诵一些有关人生和宇宙的诗篇,可以培养儿童的人格。 (9)自然科学常识。主张让儿童在与自然环境的接触中学得自然知识、科学常识。 4、教育方法主要有三点。(1)让儿童在自由、自主的活动中发展或者说以儿童的自我活动为基础。儿童是天生善的,儿童通过自我活动实现内部的发展。教师只为儿童提供条件,不进行干预,必要时才要儿童服从一定的要求。儿童生活在社会中,重视儿童与他人的交往及应有的品德。(2)让儿童在游戏中得到发展。他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承认游戏的教育价值并把游戏列入课程之中的教育家。他认为游戏对于儿童发展的价值有三:一是可以发展儿童的动作和与人合作的精神;二是儿童在游戏中可以自由自在,获得愉悦,提高教育效果;三是儿童要想玩好游戏,就必须遵守游戏的规则,这可以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和责任感。在幼儿园的教育方案中把游戏作为主要活动。(3)充分利用恩物,让儿童在操作恩物中获得发展。一方面,恩物可以训练幼儿的感官,配合游戏;另一方面,由于恩物的个部分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起来才具有价值,儿童完恩物可以使他们获得统一的整体观念。福禄贝尔某些教育思想,如强调儿童的自我发展,实现自然禀赋,忽视了教育的作用,是不够正确的,但他对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四)蒙台梭利-正是儿童创建了教育方法,正是他们根本地转变了教师的本性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继福禄贝尔后对学前教育有重大影响的代表人物,也是世界上第一位杰出的女性学前教育家,被誉为20世纪初的“幼儿园改革家”。19世纪后期,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发展,为揭示学前教育的规律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促进了学前教育学的发展。原是精神病学医生的蒙台梭利在从事智力落后儿童的工作,学习和研究教育,发现:心理缺陷和精神病儿童,通过运动和感觉训练活动,可以使身体协调,智力也能得到发展。因此她认为:儿童心理缺陷和精神病患的主要问题是教育问题不是医学问题,既然缺陷儿童通过教育能够达到正常水平,那么正常儿童通过训练和教育可以达到更高水平,教育训练比医疗更为有效,就转向了正常幼儿的教育,1907年在罗马贫民区建立儿童之家,用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知识从观察研究儿童及其家庭环境入手,并以系统观察法和实验法等科学研究方法进行教育实验,以儿童和家长朋友的身份出现,热爱关心儿童、为儿童设计各种教育方案。经过不断探索和总结,她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幼儿教育理论和方法。 著作从内容上大致分四类:(1)出生到3岁前儿童的教育代表作有《童年的秘密》、《儿童的发现》和《有吸收力的心理》;(2)3岁到7岁儿童的教育,代表作有《梦台所利方法》、《蒙台梭利手册》和《家庭中的儿童》;(3)7岁到13岁儿童的教育,代表作有《高级蒙台梭利方法》两卷,包括《教育中的自发活动》、《蒙台梭利初等教育》和《青春期及其以后的教育》;(4)其他:《教育人类学》、《新世界的教育》、《教育的重建》、《开发人类的潜能》和《和平教育》等。学前教育思想主要在(1)(2)两类著作中。 1)教育理论,受自然教育和自由教育观点的影响,加之实验实践,她认为学前儿童经历各种敏感期,易于学习某些知识和技能;儿童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或“内在潜能”,这种生命力是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教育的任务是提供适合于儿童发展的环境激发和促进儿童的“内在潜能”的发现,通过儿童的自由活动促进自我发展。教育者不应把他们看作可以任意填充的容器,而应热爱儿童、积极观察和研究儿童、发现儿童的内心的秘密、尊重儿童的个性,在儿童自由和自发的活动中帮助儿童的智力、身体、个性的自然发展。 2)课程内容,蒙台梭利主要为儿童确立了下列教育内容。 (1)特别强调感觉教育——智力教育,占有重要位置。学前阶段感觉特别敏感是关键期,感觉得不到充分发展以后难以弥补,还会影响整个精神的发展。感官发展对智力发展具有头等重要性,感觉训练与智力培养密切相关,智能的培养首先依靠感觉,利用感觉去搜集事实,使儿童形成对事物的清晰、明确的印象。而感官训练就是基本的智力活动。 感觉教育包括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立体感觉等感官的训练。不同感觉训练采用了不同方法和材料。触摸觉的训练帮助儿童辨别物体的光滑、粗糙、冷热、轻重和大小、厚薄、长短,采用*戴指套的练习和闭目练习等,使用的材料有不同形状和光滑程度的木板,盛在不同形状的容器中的温度同的水等;立体感觉的训练是一种统觉训练,让儿童睁着眼睛和闭上眼睛来触摸物体;通过让儿童嗅新鲜的紫罗兰和茉莉花等花的气味训练味觉;通过用舌头接触苦的、甜的、酸的等各种溶液的味道训练味觉;通过镶块大小、形状、长度和厚度不同的物体训练视觉;通过瞎子游戏训练儿童的重量、大小和形状感觉;通过图案和绘画让儿童进行颜色感觉练习等等。通过这些训练,可使儿童识别物体的光滑与粗糙、冷与热、大与小、厚与薄、长与短,以及颜色、味道、声音等,增长基本的物理经验,发展基本感觉。 感觉教育遵循着一定的原则:一是循序渐进原则。通过向儿童提供教具,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安排材料顺序,使每种教具能发展儿童的某种特殊感觉,有针对性地、分步骤地反复练习,增强儿童对物体的特殊感受性,从而达到发展儿童感觉的能力。根据感觉发展阶段的特点把肌肉练习作为感觉教育的基础,照顾儿童的个别差异,把感觉教育同读、写、算的教学结合起来,使儿童手脑并用,各种感官协调配合,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按自己的发展进度自然而然地、不知不觉地进入初步的读、写、算阶段,从感觉走向概念。二是自我教育的原则,强调儿童的自我教育法。提倡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进行自我选择、独立操作、自我矫正,把握自己和环境。她相信没有一个人是由别人教育出来的,他必须自己教育自己。所以她设计的教具中设有专门的“错误控制”系统,如果儿童没有按照正确的方法去操作,那么她搭的“塔”就会因头重脚轻而倒塌,镶嵌材料就会因尺寸不合而嵌不进孔中。让儿童在操作过程中根据教具的暗示进行自我教育,而不更多依靠*的指点和批评。 (2)语言教育,语言能促进智力的发展,包括口头语言训练和简单的书写活动。认为书写应先于口语训练。为了书写,儿童要先通过图画做写前准备:第一阶段是掌握和运用书写工具的肌肉运动机制;第二阶段则是建立字母符号的视觉——肌肉感觉印象和建立书写的肌肉运动记忆的练习。口头语言训练通过为儿童提供阅读教材和交谈两种形式进行。阅读材料由清晰的书写好的单词和短语纸片与卡片组成,还有大量的玩具。如在百张卡片上面写好儿童的名字、城市和物品的名称,或是儿童从感觉训练中已经熟知的颜色名称,然后把它们放到一些箱子里,放在儿童可以自由使用的地方。儿童读完一箱后又去读另一箱,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她认为通过训练几乎所有正常孩子都是在4岁开始书写,在5岁就知道怎样阅读和书写,并至少达到小学一年级结束时的水平。 (3)纪律教育,任何社会群体都存在纪律。认为儿童纪律在本质上是积极的、活动的、主动的、内在的和持久的,而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外在的和暂时的。纪律就意味着自由。但是,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中的纪律概念并不是放任自流或让儿童任意妄为,而是有范围和限度的。“孩子的自由就其限度而言,应在集体利益范围之内;就其行为方式而言,应具有我们一般所认为的良好教养。因此只要孩子冒犯或干扰他人,有不礼貌行为或粗野行为,就应加以制止。至于其余的一切——即有益于儿童身心的各种表现——不管是什么行为以什么形式表现出来,教师不仅允许而且必须进行观察。这是关键所在。”“纪律必须通过自由而获得。”“当一个人是自己的主人,在需要遵从某些生活准则的时候,他能够节制自己的行为,我们就可以称他是守纪律的人。”因此养成儿童的纪律,不能在强迫和压制下形成。当一个人被压制而屈从或像哑巴一样默不作声时,他不是在守纪律,而只不过是一个失去了个性的人。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8:39
学前教育学发展 19世纪中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生产力的发展对教育和学前教育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促进了教育和幼儿教育理论的发展。有以下几个阶段: 一、孕育阶段(15世纪前) 教育学尚未独立,所以幼儿教育学混杂在一些哲学、*或者神学、伦理学之中,且为零星、片断的。从人类原始社会开始,逐步积累了教养儿童经验,出现了儿童教育思想的萌芽。最初散见在谚语中。如“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1、我国古书中很早就有记载。一些思想家总结了胎教和儿童出生后家庭教育的实践经验,重视幼小儿童的教育,提出宝贵的学前教育思想 (1)西汉时期在《大戴礼记》的《保傅》篇中就曾记载殷周统治者注重胎教,为太子、世子选择保辅人员,使他们“自为赤子时,教固已行矣。”《礼记-内则》篇中有从儿童能食能言时便进行教育的记载,如“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革,女□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中国古代有些教育家十分重视学前教育, (2)魏晋南北朝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教子篇》、《勤学篇》论述了对幼儿的家庭教育。用“试儿”的方法,观察婴儿期感觉—运动发展的特点。他注意胎教,指出:“婴稚(7、8个月大)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认为俗谚“教儿婴孩”,很有道理;并强调父母对年龄幼小的子女不能“无教而有爱”。 (3)南宋朱熹编的《童蒙须知》和《小学》。也注重胎教和儿童入学以前的教育,他认为孕妇应注意“一寝一坐,一言一念,一视一听”,以使胎儿能够“气禀正而方理全”。主张“生子必择乳母”,“乳母之教,所系尤切”,必须选择品德良好的乳母,才有利于婴幼儿的保教。乳母必须有“宽裕、慈、惠、温、良、恭、敬”等道德品质。 2、在古代,国外也有一些哲学家、思想家很早就提出关于学前教育的一些看法和主张。 (1)古希腊的柏拉图。在他的著作《理想国》中,提出了关于学前教育的思想。 A他指出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凡事之开始,为最重要之点,而于教育柔嫩儿童,则更宜注意。盖其将来人格之如何,全在此时也。”B他第一次提出了学前社会教育的主张(儿童出生后交给国家特设的养育所,由专门保姆抚养,母亲去喂奶。3-6岁儿童集中到神庙附设的儿童场院,国家派优秀女公民教育他们)C他还提出学前儿童的游戏和讲故事活动。(通过游戏了解儿童的自然才能。) (2)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论》中,主张学前教育和胎教(即优生) A主张婴儿出生后喂母乳,从小要多运动,并习于寒冷。B他认为在五岁前不应要求儿童学习课业,以免妨碍其发育。C主张儿童学习唱歌和演奏。D第一个做出年龄分期的尝试,从出生后每七岁为一阶段,到二十一岁止。 (3)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在《雄辩术原理》中指出:“婴儿时期的所得就是青年时期的收获,凡是每个儿童应该学习的东西就应早点开始” A提出人的教育应从摇篮开始。B注意婴儿的语言发展,强调周围环境对儿童最初观念形成的重大影响。C主张为儿童挑选好的乳母和教育者,因为儿童从教育者那里获得关于世界的知识和道德观念。D认为游戏对增强智慧,培养品格有积极作用 二、萌芽阶段(16世纪—18世纪后期) 欧洲发生文艺复兴运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繁荣,教育科学得到发展。从《大教学论》—《普通教育学》标志教育科学独立,著作中论述了学前教育思想。 特点:理论比前一阶段更加系统、完整有现实性(指导了当时教育)。1)提出尊重儿童、热爱儿童、按照儿童的特点发展儿童的个性的观点,主张教育应有特殊的内容和方法。2)提出教育必须适应自然,使儿童的一切内在能力和谐地发展起来。3)系统提出了家庭教育的完整体系4)重视儿童主动参加活动,发展感官,获得直接经验,提出直观教学方法。 (三)教育家及教育思想 1、夸美纽斯:17世纪捷克教育家,研究幼儿教育最早的理论家之一,主张以母育学校来教育0至6岁的孩子,应该在家庭中由母亲进行教育。世界上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母育学校》1632年出版。《世界图解》将儿童所学事物绘成图画 (1)《大教学论》全面地论述了儿童出生后头6年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提出了学前家庭教育的体系,“初步教育的价值”中谈到:1)不用勤勉劳动而把儿童教养*,是不可想象的;2)父母应明智承担应尽的义务将知识灌输给儿童;3)主张幼年人在智慧方面应受到训练;4)将儿童聚集在一起进行初步教育;5)给儿童的教育应以游戏为主;6)改革宗教性质的初步教育,实现母育学校—即家庭教育。 (2)《母育学校》的主要观点: 1)家庭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将新生一代分为四个年龄阶段,每六年为一个阶段,认为幼年儿童极为迫切要求优良教育,缺乏将迷失方向。“任何人在幼年时代播下什么样的种子,那他老年就要收获那样的果实”; 2)关于幼儿体育的理论。a十分重视体育,认为体育是父母成功教育子女的基础。“最重要的是父母们应首先注意保持子女健康,因为除非他们生气勃勃而有力,父母们就难成功地把他们培养起来。”b体育上主张:保护胎儿,怀孕期间注重饮食活动;提倡母乳,认为儿童吮取生母的乳汁对健康有益;注意饮食、添加辅食;D要慎重用药,“让婴儿习惯于药品是非常有害的”;要细心保护婴幼儿,“儿童比黄金更加珍贵,但是比玻璃还脆弱”;要注意正当生活秩序;注意婴幼儿锻炼和娱乐;使孩子心情愉快,“愉快心情就是一半健康”、“精神快乐是人的生命的泉源” 3)智慧和知识的教育。a向幼儿进行广泛的、启蒙的知识教育。“应当把一个人在人生旅途中所当具备的一切知识和种子播植到他的身上”;b重视保护和训练儿童的感官;;c重视语言训练;“推理和语言是有力地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两件事”;d在智育进行过渡中,应按能力进行,尤其是初步的算术教育;e提出多种用于丰富知识,发展智慧的方法——“心智”的教育(A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谈话;B游戏C寓言、故事、童话;f特别注意同龄儿童的相互学习和帮助。“当儿童共同游戏时,由于他们年龄相同,他们的发展态度和习惯也大致相同,所以他们彼此磨砺更为有效……在他们中间,既不存在此一儿童优越于另一儿童的臆说,也不存在压力、恐怖和惧怕,在他们中间只是爱、坦白和关于每件事物的自由问答。”;g主张“直观教学” 4)道德训练,摒弃其宗教内容。a内容:尊敬长辈、讲究整洁和礼节,让儿童说实话,不说谎话或言过其实,使孩子习惯于劳动,厌恶懒惰。从幼年期养成约束自己愿望和习惯(忍耐),要学会仁爱、乐于施舍、乐于助人、谦恭的良好品质;b方法:要给孩子提供各种行为永久的范例;要进行适时的聪慧的教导和锻炼;适当规定训练。 三、初创阶段:19世纪初,由于大工业发展,母亲外出劳动,幼小子女无人照顾,因而逐渐建立照管和教育儿童的机构,机构的产生直接促进学科的建立。有了专门机构、专门人员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就提出了研究学前教育理论的客观需要。从十八世纪后期到二十世纪前半期,学前教育学从普通教育学中分化出来,开始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初步发展起来。 (一)奥贝尔林:最早的幼童保育机构 (二)欧文:教育人,就是培养他的性格。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1816年开办“性格陶冶馆”,为工人阶级创办了幼儿学校,收托2~5岁儿童。他主张从童年起就实施正确的教育;重视体育和户外活动,把“要尽力使小朋友快乐”作为应遵循的格言;反对处罚儿童。 (三)福禄贝尔:德国著名教育家,首先提出学前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课程结构和内容比较完备,1世纪之前能做到是难能可贵的。来吧,为我们的儿童而生活吧! 1、主要贡献:1)建立了学前教育机构:1837年世界幼儿园之父福禄培尔在德国的布兰根堡创办收托1~7岁儿童的教育机构,1840年命名为幼儿园,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幼儿园。幼儿园的创始人,被誉为“幼儿园之父”。 2)设计了一套游戏与作业材料,并研究了已有的学前教育思想和理论,他受夸美纽斯教育思想影响较大,感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和儿童游戏的必要。他根据自己对幼儿本质的理解,为幼儿开发了一系列玩具——恩物;他还搜集民间儿童歌曲、游戏,选定各种作业,作为儿童的课程和教材。其创办的幼儿园模式和幼儿教育思想对欧美影响很大。 3)系统地阐明了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内容和方法等基本原理。著有《人的教育》(1826)、《幼儿园教育学》(1862年)、《慈母游戏和儿歌》(1843年)即《幼儿园书信集》等书。 4)培训了第一批幼儿园教师,推动了各国幼儿园的建立 2、教育思想:认为宇宙中存在一种永恒的万物赖以生存的自然法则,是万物之源——神。教育的目的是要唤醒人类内在的精神本性和力量,知道自己的一切是神所赐,世界万物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共同形成生命统一体。而对于个体的人,要培养万物统一的人生观。据此提出教育任务是促进儿童自我活动和内在本质力量发展,挖掘儿童内在生命潜力。儿童具有活动、创造、艺术和宗教的本能,是儿童内在的生命力量,是教育依据。教育是促进儿童的自我活动,发展儿童的创造性、艺术能力和崇尚神灵的品质。促进儿童内在力量的和谐发展,教育须依据发展阶段特点循序进行。儿童身上蕴涵着三种特性:自然性、人类性、神性,教育工作应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实现儿童的天然禀赋。使儿童由“自然儿童”发展为“人类儿童”,再发展为“神性儿童”,将儿童身上所有的内在力量发掘出来,唯心主义观点。 3、课程内容:为儿童设计了一套完整的课程 (1)宗教教育。教育的最主要任务就是要发展儿童的神性和宗教的本能。儿童期如果不培养对宗教的情操,教育也就失去了自身的价值。 (2)体育卫生。健康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除重视体育锻炼,还要求向儿童传递一些知识,养成必要的卫生习惯。 (3)游戏活动。游戏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令人愉快、自由的活动,无论是用物做游戏,还是与人做游戏,都能产生巨大教育价值。游戏是能够发展儿童内在生命力的活动。 (4)恩物。是一套玩具。根据自然界的法则、性质、形状等用球体、圆柱体、立方体、三角体等制作而成,作为了解自然和人类的玩具。共12种,其中10种是游戏性恩物,2种是作业性恩物。每一种恩物都有特殊作用和使用方法。第一种恩物是六色球。球体的直径6cm,用红、橙、黄、绿、蓝、紫各色的毛线编织成球套,里面塞上棉花或海绵,一端有一根短线。这种恩物目的是用来帮助幼儿认识数目、方向和颜色;又由于球体代表大自然,象征着具统一性的自然界的一切现象。从精神方面来说,这种恩物可以培养幼儿*的人格。 (5)语言。包括说话,听讲故事、童话,叙述小说,学习文法和文字等。重视让幼儿在观察自然和生活的基础上学习说话,采用直观法教学。选择反映伟大人物人格的小说、故事等让幼儿叙述,从中理解生活的意义、学习处世立身的道理。文法是语言的规则,文法和文字是思维的工具。从学习画线开始,逐渐学习字母、单字、拼法,进而学习读和写,并且经常将读和写结合作为幼儿学习的课程。 (6)手工。具体包括排列积木、折叠纸等,其主要目的是让儿童由此唤起儿童活动的*,使儿童在感官活动中学习遵守纪律。 (7)绘画和颜色辨别。为了陶冶儿童内心生活的规则性,让儿童在由横线、直线构成的空白图形中填充做画。颜色主要用来训练儿童的视觉和和谐感。值得注意的是,福禄培尔并不把颜色和绘画联系在一起,而是各有用途,这与今天幼儿教育中的绘画有所不同。 (8)唱歌和诵诗。重视对儿童进行情感教育和意志教育。教儿童唱歌,可以陶冶儿童的情操、锻炼儿童的意志。让儿童背诵一些有关人生和宇宙的诗篇,可以培养儿童的人格。 (9)自然科学常识。主张让儿童在与自然环境的接触中学得自然知识、科学常识。 4、教育方法主要有三点。(1)让儿童在自由、自主的活动中发展或者说以儿童的自我活动为基础。儿童是天生善的,儿童通过自我活动实现内部的发展。教师只为儿童提供条件,不进行干预,必要时才要儿童服从一定的要求。儿童生活在社会中,重视儿童与他人的交往及应有的品德。(2)让儿童在游戏中得到发展。他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承认游戏的教育价值并把游戏列入课程之中的教育家。他认为游戏对于儿童发展的价值有三:一是可以发展儿童的动作和与人合作的精神;二是儿童在游戏中可以自由自在,获得愉悦,提高教育效果;三是儿童要想玩好游戏,就必须遵守游戏的规则,这可以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和责任感。在幼儿园的教育方案中把游戏作为主要活动。(3)充分利用恩物,让儿童在操作恩物中获得发展。一方面,恩物可以训练幼儿的感官,配合游戏;另一方面,由于恩物的个部分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起来才具有价值,儿童完恩物可以使他们获得统一的整体观念。福禄贝尔某些教育思想,如强调儿童的自我发展,实现自然禀赋,忽视了教育的作用,是不够正确的,但他对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四)蒙台梭利-正是儿童创建了教育方法,正是他们根本地转变了教师的本性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继福禄贝尔后对学前教育有重大影响的代表人物,也是世界上第一位杰出的女性学前教育家,被誉为20世纪初的“幼儿园改革家”。19世纪后期,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发展,为揭示学前教育的规律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促进了学前教育学的发展。原是精神病学医生的蒙台梭利在从事智力落后儿童的工作,学习和研究教育,发现:心理缺陷和精神病儿童,通过运动和感觉训练活动,可以使身体协调,智力也能得到发展。因此她认为:儿童心理缺陷和精神病患的主要问题是教育问题不是医学问题,既然缺陷儿童通过教育能够达到正常水平,那么正常儿童通过训练和教育可以达到更高水平,教育训练比医疗更为有效,就转向了正常幼儿的教育,1907年在罗马贫民区建立儿童之家,用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知识从观察研究儿童及其家庭环境入手,并以系统观察法和实验法等科学研究方法进行教育实验,以儿童和家长朋友的身份出现,热爱关心儿童、为儿童设计各种教育方案。经过不断探索和总结,她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幼儿教育理论和方法。 著作从内容上大致分四类:(1)出生到3岁前儿童的教育代表作有《童年的秘密》、《儿童的发现》和《有吸收力的心理》;(2)3岁到7岁儿童的教育,代表作有《梦台所利方法》、《蒙台梭利手册》和《家庭中的儿童》;(3)7岁到13岁儿童的教育,代表作有《高级蒙台梭利方法》两卷,包括《教育中的自发活动》、《蒙台梭利初等教育》和《青春期及其以后的教育》;(4)其他:《教育人类学》、《新世界的教育》、《教育的重建》、《开发人类的潜能》和《和平教育》等。学前教育思想主要在(1)(2)两类著作中。 1)教育理论,受自然教育和自由教育观点的影响,加之实验实践,她认为学前儿童经历各种敏感期,易于学习某些知识和技能;儿童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或“内在潜能”,这种生命力是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教育的任务是提供适合于儿童发展的环境激发和促进儿童的“内在潜能”的发现,通过儿童的自由活动促进自我发展。教育者不应把他们看作可以任意填充的容器,而应热爱儿童、积极观察和研究儿童、发现儿童的内心的秘密、尊重儿童的个性,在儿童自由和自发的活动中帮助儿童的智力、身体、个性的自然发展。 2)课程内容,蒙台梭利主要为儿童确立了下列教育内容。 (1)特别强调感觉教育——智力教育,占有重要位置。学前阶段感觉特别敏感是关键期,感觉得不到充分发展以后难以弥补,还会影响整个精神的发展。感官发展对智力发展具有头等重要性,感觉训练与智力培养密切相关,智能的培养首先依靠感觉,利用感觉去搜集事实,使儿童形成对事物的清晰、明确的印象。而感官训练就是基本的智力活动。 感觉教育包括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立体感觉等感官的训练。不同感觉训练采用了不同方法和材料。触摸觉的训练帮助儿童辨别物体的光滑、粗糙、冷热、轻重和大小、厚薄、长短,采用*戴指套的练习和闭目练习等,使用的材料有不同形状和光滑程度的木板,盛在不同形状的容器中的温度同的水等;立体感觉的训练是一种统觉训练,让儿童睁着眼睛和闭上眼睛来触摸物体;通过让儿童嗅新鲜的紫罗兰和茉莉花等花的气味训练味觉;通过用舌头接触苦的、甜的、酸的等各种溶液的味道训练味觉;通过镶块大小、形状、长度和厚度不同的物体训练视觉;通过瞎子游戏训练儿童的重量、大小和形状感觉;通过图案和绘画让儿童进行颜色感觉练习等等。通过这些训练,可使儿童识别物体的光滑与粗糙、冷与热、大与小、厚与薄、长与短,以及颜色、味道、声音等,增长基本的物理经验,发展基本感觉。 感觉教育遵循着一定的原则:一是循序渐进原则。通过向儿童提供教具,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安排材料顺序,使每种教具能发展儿童的某种特殊感觉,有针对性地、分步骤地反复练习,增强儿童对物体的特殊感受性,从而达到发展儿童感觉的能力。根据感觉发展阶段的特点把肌肉练习作为感觉教育的基础,照顾儿童的个别差异,把感觉教育同读、写、算的教学结合起来,使儿童手脑并用,各种感官协调配合,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按自己的发展进度自然而然地、不知不觉地进入初步的读、写、算阶段,从感觉走向概念。二是自我教育的原则,强调儿童的自我教育法。提倡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进行自我选择、独立操作、自我矫正,把握自己和环境。她相信没有一个人是由别人教育出来的,他必须自己教育自己。所以她设计的教具中设有专门的“错误控制”系统,如果儿童没有按照正确的方法去操作,那么她搭的“塔”就会因头重脚轻而倒塌,镶嵌材料就会因尺寸不合而嵌不进孔中。让儿童在操作过程中根据教具的暗示进行自我教育,而不更多依靠*的指点和批评。 (2)语言教育,语言能促进智力的发展,包括口头语言训练和简单的书写活动。认为书写应先于口语训练。为了书写,儿童要先通过图画做写前准备:第一阶段是掌握和运用书写工具的肌肉运动机制;第二阶段则是建立字母符号的视觉——肌肉感觉印象和建立书写的肌肉运动记忆的练习。口头语言训练通过为儿童提供阅读教材和交谈两种形式进行。阅读材料由清晰的书写好的单词和短语纸片与卡片组成,还有大量的玩具。如在百张卡片上面写好儿童的名字、城市和物品的名称,或是儿童从感觉训练中已经熟知的颜色名称,然后把它们放到一些箱子里,放在儿童可以自由使用的地方。儿童读完一箱后又去读另一箱,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她认为通过训练几乎所有正常孩子都是在4岁开始书写,在5岁就知道怎样阅读和书写,并至少达到小学一年级结束时的水平。 (3)纪律教育,任何社会群体都存在纪律。认为儿童纪律在本质上是积极的、活动的、主动的、内在的和持久的,而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外在的和暂时的。纪律就意味着自由。但是,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中的纪律概念并不是放任自流或让儿童任意妄为,而是有范围和限度的。“孩子的自由就其限度而言,应在集体利益范围之内;就其行为方式而言,应具有我们一般所认为的良好教养。因此只要孩子冒犯或干扰他人,有不礼貌行为或粗野行为,就应加以制止。至于其余的一切——即有益于儿童身心的各种表现——不管是什么行为以什么形式表现出来,教师不仅允许而且必须进行观察。这是关键所在。”“纪律必须通过自由而获得。”“当一个人是自己的主人,在需要遵从某些生活准则的时候,他能够节制自己的行为,我们就可以称他是守纪律的人。”因此养成儿童的纪律,不能在强迫和压制下形成。当一个人被压制而屈从或像哑巴一样默不作声时,他不是在守纪律,而只不过是一个失去了个性的人。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8:39
学前教育学发展 19世纪中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生产力的发展对教育和学前教育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促进了教育和幼儿教育理论的发展。有以下几个阶段: 一、孕育阶段(15世纪前) 教育学尚未独立,所以幼儿教育学混杂在一些哲学、*或者神学、伦理学之中,且为零星、片断的。从人类原始社会开始,逐步积累了教养儿童经验,出现了儿童教育思想的萌芽。最初散见在谚语中。如“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1、我国古书中很早就有记载。一些思想家总结了胎教和儿童出生后家庭教育的实践经验,重视幼小儿童的教育,提出宝贵的学前教育思想 (1)西汉时期在《大戴礼记》的《保傅》篇中就曾记载殷周统治者注重胎教,为太子、世子选择保辅人员,使他们“自为赤子时,教固已行矣。”《礼记-内则》篇中有从儿童能食能言时便进行教育的记载,如“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革,女□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中国古代有些教育家十分重视学前教育, (2)魏晋南北朝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教子篇》、《勤学篇》论述了对幼儿的家庭教育。用“试儿”的方法,观察婴儿期感觉—运动发展的特点。他注意胎教,指出:“婴稚(7、8个月大)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认为俗谚“教儿婴孩”,很有道理;并强调父母对年龄幼小的子女不能“无教而有爱”。 (3)南宋朱熹编的《童蒙须知》和《小学》。也注重胎教和儿童入学以前的教育,他认为孕妇应注意“一寝一坐,一言一念,一视一听”,以使胎儿能够“气禀正而方理全”。主张“生子必择乳母”,“乳母之教,所系尤切”,必须选择品德良好的乳母,才有利于婴幼儿的保教。乳母必须有“宽裕、慈、惠、温、良、恭、敬”等道德品质。 2、在古代,国外也有一些哲学家、思想家很早就提出关于学前教育的一些看法和主张。 (1)古希腊的柏拉图。在他的著作《理想国》中,提出了关于学前教育的思想。 A他指出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凡事之开始,为最重要之点,而于教育柔嫩儿童,则更宜注意。盖其将来人格之如何,全在此时也。”B他第一次提出了学前社会教育的主张(儿童出生后交给国家特设的养育所,由专门保姆抚养,母亲去喂奶。3-6岁儿童集中到神庙附设的儿童场院,国家派优秀女公民教育他们)C他还提出学前儿童的游戏和讲故事活动。(通过游戏了解儿童的自然才能。) (2)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论》中,主张学前教育和胎教(即优生) A主张婴儿出生后喂母乳,从小要多运动,并习于寒冷。B他认为在五岁前不应要求儿童学习课业,以免妨碍其发育。C主张儿童学习唱歌和演奏。D第一个做出年龄分期的尝试,从出生后每七岁为一阶段,到二十一岁止。 (3)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在《雄辩术原理》中指出:“婴儿时期的所得就是青年时期的收获,凡是每个儿童应该学习的东西就应早点开始” A提出人的教育应从摇篮开始。B注意婴儿的语言发展,强调周围环境对儿童最初观念形成的重大影响。C主张为儿童挑选好的乳母和教育者,因为儿童从教育者那里获得关于世界的知识和道德观念。D认为游戏对增强智慧,培养品格有积极作用 二、萌芽阶段(16世纪—18世纪后期) 欧洲发生文艺复兴运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繁荣,教育科学得到发展。从《大教学论》—《普通教育学》标志教育科学独立,著作中论述了学前教育思想。 特点:理论比前一阶段更加系统、完整有现实性(指导了当时教育)。1)提出尊重儿童、热爱儿童、按照儿童的特点发展儿童的个性的观点,主张教育应有特殊的内容和方法。2)提出教育必须适应自然,使儿童的一切内在能力和谐地发展起来。3)系统提出了家庭教育的完整体系4)重视儿童主动参加活动,发展感官,获得直接经验,提出直观教学方法。 (三)教育家及教育思想 1、夸美纽斯:17世纪捷克教育家,研究幼儿教育最早的理论家之一,主张以母育学校来教育0至6岁的孩子,应该在家庭中由母亲进行教育。世界上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母育学校》1632年出版。《世界图解》将儿童所学事物绘成图画 (1)《大教学论》全面地论述了儿童出生后头6年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提出了学前家庭教育的体系,“初步教育的价值”中谈到:1)不用勤勉劳动而把儿童教养*,是不可想象的;2)父母应明智承担应尽的义务将知识灌输给儿童;3)主张幼年人在智慧方面应受到训练;4)将儿童聚集在一起进行初步教育;5)给儿童的教育应以游戏为主;6)改革宗教性质的初步教育,实现母育学校—即家庭教育。 (2)《母育学校》的主要观点: 1)家庭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将新生一代分为四个年龄阶段,每六年为一个阶段,认为幼年儿童极为迫切要求优良教育,缺乏将迷失方向。“任何人在幼年时代播下什么样的种子,那他老年就要收获那样的果实”; 2)关于幼儿体育的理论。a十分重视体育,认为体育是父母成功教育子女的基础。“最重要的是父母们应首先注意保持子女健康,因为除非他们生气勃勃而有力,父母们就难成功地把他们培养起来。”b体育上主张:保护胎儿,怀孕期间注重饮食活动;提倡母乳,认为儿童吮取生母的乳汁对健康有益;注意饮食、添加辅食;D要慎重用药,“让婴儿习惯于药品是非常有害的”;要细心保护婴幼儿,“儿童比黄金更加珍贵,但是比玻璃还脆弱”;要注意正当生活秩序;注意婴幼儿锻炼和娱乐;使孩子心情愉快,“愉快心情就是一半健康”、“精神快乐是人的生命的泉源” 3)智慧和知识的教育。a向幼儿进行广泛的、启蒙的知识教育。“应当把一个人在人生旅途中所当具备的一切知识和种子播植到他的身上”;b重视保护和训练儿童的感官;;c重视语言训练;“推理和语言是有力地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两件事”;d在智育进行过渡中,应按能力进行,尤其是初步的算术教育;e提出多种用于丰富知识,发展智慧的方法——“心智”的教育(A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谈话;B游戏C寓言、故事、童话;f特别注意同龄儿童的相互学习和帮助。“当儿童共同游戏时,由于他们年龄相同,他们的发展态度和习惯也大致相同,所以他们彼此磨砺更为有效……在他们中间,既不存在此一儿童优越于另一儿童的臆说,也不存在压力、恐怖和惧怕,在他们中间只是爱、坦白和关于每件事物的自由问答。”;g主张“直观教学” 4)道德训练,摒弃其宗教内容。a内容:尊敬长辈、讲究整洁和礼节,让儿童说实话,不说谎话或言过其实,使孩子习惯于劳动,厌恶懒惰。从幼年期养成约束自己愿望和习惯(忍耐),要学会仁爱、乐于施舍、乐于助人、谦恭的良好品质;b方法:要给孩子提供各种行为永久的范例;要进行适时的聪慧的教导和锻炼;适当规定训练。 三、初创阶段:19世纪初,由于大工业发展,母亲外出劳动,幼小子女无人照顾,因而逐渐建立照管和教育儿童的机构,机构的产生直接促进学科的建立。有了专门机构、专门人员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就提出了研究学前教育理论的客观需要。从十八世纪后期到二十世纪前半期,学前教育学从普通教育学中分化出来,开始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初步发展起来。 (一)奥贝尔林:最早的幼童保育机构 (二)欧文:教育人,就是培养他的性格。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1816年开办“性格陶冶馆”,为工人阶级创办了幼儿学校,收托2~5岁儿童。他主张从童年起就实施正确的教育;重视体育和户外活动,把“要尽力使小朋友快乐”作为应遵循的格言;反对处罚儿童。 (三)福禄贝尔:德国著名教育家,首先提出学前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课程结构和内容比较完备,1世纪之前能做到是难能可贵的。来吧,为我们的儿童而生活吧! 1、主要贡献:1)建立了学前教育机构:1837年世界幼儿园之父福禄培尔在德国的布兰根堡创办收托1~7岁儿童的教育机构,1840年命名为幼儿园,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幼儿园。幼儿园的创始人,被誉为“幼儿园之父”。 2)设计了一套游戏与作业材料,并研究了已有的学前教育思想和理论,他受夸美纽斯教育思想影响较大,感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和儿童游戏的必要。他根据自己对幼儿本质的理解,为幼儿开发了一系列玩具——恩物;他还搜集民间儿童歌曲、游戏,选定各种作业,作为儿童的课程和教材。其创办的幼儿园模式和幼儿教育思想对欧美影响很大。 3)系统地阐明了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内容和方法等基本原理。著有《人的教育》(1826)、《幼儿园教育学》(1862年)、《慈母游戏和儿歌》(1843年)即《幼儿园书信集》等书。 4)培训了第一批幼儿园教师,推动了各国幼儿园的建立 2、教育思想:认为宇宙中存在一种永恒的万物赖以生存的自然法则,是万物之源——神。教育的目的是要唤醒人类内在的精神本性和力量,知道自己的一切是神所赐,世界万物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共同形成生命统一体。而对于个体的人,要培养万物统一的人生观。据此提出教育任务是促进儿童自我活动和内在本质力量发展,挖掘儿童内在生命潜力。儿童具有活动、创造、艺术和宗教的本能,是儿童内在的生命力量,是教育依据。教育是促进儿童的自我活动,发展儿童的创造性、艺术能力和崇尚神灵的品质。促进儿童内在力量的和谐发展,教育须依据发展阶段特点循序进行。儿童身上蕴涵着三种特性:自然性、人类性、神性,教育工作应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实现儿童的天然禀赋。使儿童由“自然儿童”发展为“人类儿童”,再发展为“神性儿童”,将儿童身上所有的内在力量发掘出来,唯心主义观点。 3、课程内容:为儿童设计了一套完整的课程 (1)宗教教育。教育的最主要任务就是要发展儿童的神性和宗教的本能。儿童期如果不培养对宗教的情操,教育也就失去了自身的价值。 (2)体育卫生。健康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除重视体育锻炼,还要求向儿童传递一些知识,养成必要的卫生习惯。 (3)游戏活动。游戏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令人愉快、自由的活动,无论是用物做游戏,还是与人做游戏,都能产生巨大教育价值。游戏是能够发展儿童内在生命力的活动。 (4)恩物。是一套玩具。根据自然界的法则、性质、形状等用球体、圆柱体、立方体、三角体等制作而成,作为了解自然和人类的玩具。共12种,其中10种是游戏性恩物,2种是作业性恩物。每一种恩物都有特殊作用和使用方法。第一种恩物是六色球。球体的直径6cm,用红、橙、黄、绿、蓝、紫各色的毛线编织成球套,里面塞上棉花或海绵,一端有一根短线。这种恩物目的是用来帮助幼儿认识数目、方向和颜色;又由于球体代表大自然,象征着具统一性的自然界的一切现象。从精神方面来说,这种恩物可以培养幼儿*的人格。 (5)语言。包括说话,听讲故事、童话,叙述小说,学习文法和文字等。重视让幼儿在观察自然和生活的基础上学习说话,采用直观法教学。选择反映伟大人物人格的小说、故事等让幼儿叙述,从中理解生活的意义、学习处世立身的道理。文法是语言的规则,文法和文字是思维的工具。从学习画线开始,逐渐学习字母、单字、拼法,进而学习读和写,并且经常将读和写结合作为幼儿学习的课程。 (6)手工。具体包括排列积木、折叠纸等,其主要目的是让儿童由此唤起儿童活动的*,使儿童在感官活动中学习遵守纪律。 (7)绘画和颜色辨别。为了陶冶儿童内心生活的规则性,让儿童在由横线、直线构成的空白图形中填充做画。颜色主要用来训练儿童的视觉和和谐感。值得注意的是,福禄培尔并不把颜色和绘画联系在一起,而是各有用途,这与今天幼儿教育中的绘画有所不同。 (8)唱歌和诵诗。重视对儿童进行情感教育和意志教育。教儿童唱歌,可以陶冶儿童的情操、锻炼儿童的意志。让儿童背诵一些有关人生和宇宙的诗篇,可以培养儿童的人格。 (9)自然科学常识。主张让儿童在与自然环境的接触中学得自然知识、科学常识。 4、教育方法主要有三点。(1)让儿童在自由、自主的活动中发展或者说以儿童的自我活动为基础。儿童是天生善的,儿童通过自我活动实现内部的发展。教师只为儿童提供条件,不进行干预,必要时才要儿童服从一定的要求。儿童生活在社会中,重视儿童与他人的交往及应有的品德。(2)让儿童在游戏中得到发展。他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承认游戏的教育价值并把游戏列入课程之中的教育家。他认为游戏对于儿童发展的价值有三:一是可以发展儿童的动作和与人合作的精神;二是儿童在游戏中可以自由自在,获得愉悦,提高教育效果;三是儿童要想玩好游戏,就必须遵守游戏的规则,这可以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和责任感。在幼儿园的教育方案中把游戏作为主要活动。(3)充分利用恩物,让儿童在操作恩物中获得发展。一方面,恩物可以训练幼儿的感官,配合游戏;另一方面,由于恩物的个部分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起来才具有价值,儿童完恩物可以使他们获得统一的整体观念。福禄贝尔某些教育思想,如强调儿童的自我发展,实现自然禀赋,忽视了教育的作用,是不够正确的,但他对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四)蒙台梭利-正是儿童创建了教育方法,正是他们根本地转变了教师的本性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继福禄贝尔后对学前教育有重大影响的代表人物,也是世界上第一位杰出的女性学前教育家,被誉为20世纪初的“幼儿园改革家”。19世纪后期,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发展,为揭示学前教育的规律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促进了学前教育学的发展。原是精神病学医生的蒙台梭利在从事智力落后儿童的工作,学习和研究教育,发现:心理缺陷和精神病儿童,通过运动和感觉训练活动,可以使身体协调,智力也能得到发展。因此她认为:儿童心理缺陷和精神病患的主要问题是教育问题不是医学问题,既然缺陷儿童通过教育能够达到正常水平,那么正常儿童通过训练和教育可以达到更高水平,教育训练比医疗更为有效,就转向了正常幼儿的教育,1907年在罗马贫民区建立儿童之家,用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知识从观察研究儿童及其家庭环境入手,并以系统观察法和实验法等科学研究方法进行教育实验,以儿童和家长朋友的身份出现,热爱关心儿童、为儿童设计各种教育方案。经过不断探索和总结,她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幼儿教育理论和方法。 著作从内容上大致分四类:(1)出生到3岁前儿童的教育代表作有《童年的秘密》、《儿童的发现》和《有吸收力的心理》;(2)3岁到7岁儿童的教育,代表作有《梦台所利方法》、《蒙台梭利手册》和《家庭中的儿童》;(3)7岁到13岁儿童的教育,代表作有《高级蒙台梭利方法》两卷,包括《教育中的自发活动》、《蒙台梭利初等教育》和《青春期及其以后的教育》;(4)其他:《教育人类学》、《新世界的教育》、《教育的重建》、《开发人类的潜能》和《和平教育》等。学前教育思想主要在(1)(2)两类著作中。 1)教育理论,受自然教育和自由教育观点的影响,加之实验实践,她认为学前儿童经历各种敏感期,易于学习某些知识和技能;儿童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或“内在潜能”,这种生命力是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教育的任务是提供适合于儿童发展的环境激发和促进儿童的“内在潜能”的发现,通过儿童的自由活动促进自我发展。教育者不应把他们看作可以任意填充的容器,而应热爱儿童、积极观察和研究儿童、发现儿童的内心的秘密、尊重儿童的个性,在儿童自由和自发的活动中帮助儿童的智力、身体、个性的自然发展。 2)课程内容,蒙台梭利主要为儿童确立了下列教育内容。 (1)特别强调感觉教育——智力教育,占有重要位置。学前阶段感觉特别敏感是关键期,感觉得不到充分发展以后难以弥补,还会影响整个精神的发展。感官发展对智力发展具有头等重要性,感觉训练与智力培养密切相关,智能的培养首先依靠感觉,利用感觉去搜集事实,使儿童形成对事物的清晰、明确的印象。而感官训练就是基本的智力活动。 感觉教育包括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立体感觉等感官的训练。不同感觉训练采用了不同方法和材料。触摸觉的训练帮助儿童辨别物体的光滑、粗糙、冷热、轻重和大小、厚薄、长短,采用*戴指套的练习和闭目练习等,使用的材料有不同形状和光滑程度的木板,盛在不同形状的容器中的温度同的水等;立体感觉的训练是一种统觉训练,让儿童睁着眼睛和闭上眼睛来触摸物体;通过让儿童嗅新鲜的紫罗兰和茉莉花等花的气味训练味觉;通过用舌头接触苦的、甜的、酸的等各种溶液的味道训练味觉;通过镶块大小、形状、长度和厚度不同的物体训练视觉;通过瞎子游戏训练儿童的重量、大小和形状感觉;通过图案和绘画让儿童进行颜色感觉练习等等。通过这些训练,可使儿童识别物体的光滑与粗糙、冷与热、大与小、厚与薄、长与短,以及颜色、味道、声音等,增长基本的物理经验,发展基本感觉。 感觉教育遵循着一定的原则:一是循序渐进原则。通过向儿童提供教具,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安排材料顺序,使每种教具能发展儿童的某种特殊感觉,有针对性地、分步骤地反复练习,增强儿童对物体的特殊感受性,从而达到发展儿童感觉的能力。根据感觉发展阶段的特点把肌肉练习作为感觉教育的基础,照顾儿童的个别差异,把感觉教育同读、写、算的教学结合起来,使儿童手脑并用,各种感官协调配合,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按自己的发展进度自然而然地、不知不觉地进入初步的读、写、算阶段,从感觉走向概念。二是自我教育的原则,强调儿童的自我教育法。提倡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进行自我选择、独立操作、自我矫正,把握自己和环境。她相信没有一个人是由别人教育出来的,他必须自己教育自己。所以她设计的教具中设有专门的“错误控制”系统,如果儿童没有按照正确的方法去操作,那么她搭的“塔”就会因头重脚轻而倒塌,镶嵌材料就会因尺寸不合而嵌不进孔中。让儿童在操作过程中根据教具的暗示进行自我教育,而不更多依靠*的指点和批评。 (2)语言教育,语言能促进智力的发展,包括口头语言训练和简单的书写活动。认为书写应先于口语训练。为了书写,儿童要先通过图画做写前准备:第一阶段是掌握和运用书写工具的肌肉运动机制;第二阶段则是建立字母符号的视觉——肌肉感觉印象和建立书写的肌肉运动记忆的练习。口头语言训练通过为儿童提供阅读教材和交谈两种形式进行。阅读材料由清晰的书写好的单词和短语纸片与卡片组成,还有大量的玩具。如在百张卡片上面写好儿童的名字、城市和物品的名称,或是儿童从感觉训练中已经熟知的颜色名称,然后把它们放到一些箱子里,放在儿童可以自由使用的地方。儿童读完一箱后又去读另一箱,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她认为通过训练几乎所有正常孩子都是在4岁开始书写,在5岁就知道怎样阅读和书写,并至少达到小学一年级结束时的水平。 (3)纪律教育,任何社会群体都存在纪律。认为儿童纪律在本质上是积极的、活动的、主动的、内在的和持久的,而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外在的和暂时的。纪律就意味着自由。但是,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中的纪律概念并不是放任自流或让儿童任意妄为,而是有范围和限度的。“孩子的自由就其限度而言,应在集体利益范围之内;就其行为方式而言,应具有我们一般所认为的良好教养。因此只要孩子冒犯或干扰他人,有不礼貌行为或粗野行为,就应加以制止。至于其余的一切——即有益于儿童身心的各种表现——不管是什么行为以什么形式表现出来,教师不仅允许而且必须进行观察。这是关键所在。”“纪律必须通过自由而获得。”“当一个人是自己的主人,在需要遵从某些生活准则的时候,他能够节制自己的行为,我们就可以称他是守纪律的人。”因此养成儿童的纪律,不能在强迫和压制下形成。当一个人被压制而屈从或像哑巴一样默不作声时,他不是在守纪律,而只不过是一个失去了个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