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04:37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00:38
原因很简单,正是因为一千多年来,人们对王羲之字体的喜爱和崇拜,才导致了真迹的毁灭殆尽,而罪魁祸首就是那些聚敛王羲之书法的帝王们。
皇权时代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为他们提供了绝对的财力支持来搜集王羲之的书法,可是一旦改朝换代,兵刃相残,生灵涂炭,生身父母亲生儿女都无法顾及,何况收藏的这些书法呢,所以太平盛世被搜集的王羲之真迹,待到改朝换代之际,也容易被集中销毁。
比如在东晋末年,大司马桓温的儿子桓玄操纵朝政,妄图篡位失败后,被人一路追杀,逃跑之际把携带的王羲之书法都投进了长江,在当时,桓玄所处的年代距离王羲之最近,也是真品和数量最多的年代,而这个时期,也是王羲之真迹损失最大的时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也非常喜欢王羲之的书法,据相关史料记载,梁武帝收集了大量王羲之真迹,一共有二王书迹78帙767卷,而此时已经有不少王羲之书法的赝品,梁武帝就经常和道士陶弘景通信,讨论王字的真假,还把认定的真迹复制分发给宗室弟子学习。
后来这批书法躲过了“侯景之乱”,却没躲过梁元帝的魔抓,公元544年,西魏军围住江陵,梁元帝见大势已去,出城门投降之前,竟然放火烧了梁朝积攒了50年的王羲之书法,此次大火南梁损失图书共计十四万卷,其中王羲之真迹不计其数。到了唐朝,唐太宗比梁武帝还喜欢王羲之的字,几乎将天下王羲之的作品收罗殆尽,据说唐太宗真的搜罗到了兰亭序的真迹,而那些被挑出来的赝品则全部被销毁。
唐太宗推广王羲之的字,也用临摹的方法,当时宫廷中有很多知名大家,这些与真迹相差无几的复制品后来逐渐扩散到民间,王羲之的临摹品就是大盛于唐朝的。由于唐太宗生前喜欢王羲之书法,死后也要将兰亭序陪葬昭陵,这也是历史记载里,清晰记载《兰亭序》真迹下落的最后一次,可之后列出的陪葬名单上却没有兰亭序,到底是兰亭序藏的太隐蔽,还是高宗根本没有按照唐太宗的意思去做,世人不得而知,兰亭序的失踪之谜,也成了书法史上最大悬案。
到了北宋时期,皇宫所藏的王字被记录在册的有243贴,靖康之难爆发后,北宋亡国,宋徽宗和宋钦宗,连带着宫里的大批珍稀文物,都被金军一起掳走,皇宫中所藏的王羲之真迹也下落不明,从此再也找不到王羲之的真迹。所以唐朝的临摹版就被当成了真迹看待,到了清朝,即使是王羲之的临摹版也不过数十张,在王羲之离开人世1600年后,唐朝的临摹本也成了凤毛麟角。现今王羲之的字有两类,一类是拓本,比如神龙本兰亭序,另一类是名家临摹版,遥想当年,王羲之一手开创了中国书法的新方向,引得众人纷纷效仿,可是盛名之下,帝王贪婪的聚敛等于毁灭,最后导致“书圣”竟没有只字片语留下,实属遗憾。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00:38
心系天下者能看懂,不是心系天下者,看懂什么啊?刚才写的字有几个人看懂了?没看懂就被刷下去了!别说别人运气好,是因为你们压根就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都不懂,你们一天还给人讲呢?你们自己怎么回事啊?说着自己都不信的话,你们能够带领他人?脑子有病要治!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00:39
一代书圣王羲之,流传至今的都非真迹,他没有真迹传世的原因,是因为古代梁元帝非常喜爱王羲之的书法,于是收集了许多作品,在灭国时一把火,将其全部烧毁。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00:39
因为在王羲之那个朝代,他的墨宝就已经成为人们争相收藏的宝贝,导致四处流传,保存不易;其次,时代久远,纸张本身就难以保存,于是到了现在,就很少有他的真迹出现了。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00:40
因为王羲之生活的年代距离今天比较久远,他的作品很难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