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04:3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7:12
技术性依据的翔实与否,是决定修复效果能否准确再现“原貌”的关键。
最直接的依据就是最可靠的依据。对于修院而言,地表的残存体和坍落的构部件都是这样的实物依据。这些依据包括:建筑台基、地表残存结构和门窗、坍落的楼层梁板、屋架和椽瓦、各种模制的花砖、各种堆塑的花饰、栏杆等。经过现场的清理、核对 、记录、排比、分析、数据整理后,所完成的测绘成果将作为第一手设计依据。
第二,震前由文物部门组织测绘的实测图纸。经过与现场遗迹各种数据校核后,做为重要依据。
第三,倒塌前各时期的历史照片,包括整体的、局部的,也是可靠的造型依据。
第四,同时期、同类型、同风格的其他建筑实物和资料,可以作为重要参考依据,作为细部难以从其他资料找寻依据时的补充。
第五,相关史料。 根据国家地震局发布的有关文件,领报修院所处地的建筑抗震设防标准较原来有所提高,这对于人的生命安全和建筑物安全确是必须的。但按原来建筑结构和造型修复的修院建筑,无法满足抗震的需要。修复设计采取增加必要抗震结构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按抗震加固结构体布置位置的区别,可以分为嵌入式和依附式两种结构方案。嵌入式方案,是指加固结构的柱、梁等嵌入墙体中,不暴露在室内外的一种处理形式。结构材料采用钢筋混凝土。依附式方案,是指在建筑外墙内侧贴墙建构一个抗震的框架,而将原来形式的建筑作为一个壳依附在框子上。这种形式按抗震加固结构都暴露在室内,竖向结构材料选用钢筋混凝土,水平结构材料选用钢材。
两方案都要保存现有的残存体,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加固,同时保留地震破坏的痕迹,加以展示。两方案各有优势,修复效果也不尽相同。前者,加固结构大多隐蔽,修复后建筑的外观和内部和震前相比,区别很小,感觉上更接近原建筑。但对原来结构形式和材料做法的改变较大,对添加部分的可识别性略差。
后者,加固结构暴露在室内,能够一目了然地看到加固结构和原结构两个结构体系的并存,清楚昭示为防御地震所做的努力。添加部分具有较好的可识别性,且对原来结构和其他结构部件材料做法的改变很小。但加固结构对使用空间有所影响。另应说明的是,后者不完全采用钢构加固,是出于后期维护方面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