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教师的该不该严厉呢?58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0-10 11:58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4 15:03
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风格,有的很严厉,教的很好,有的跟学生打成一片,教的也很好。
我觉的关键还是看个人的原则,你立下了原则(严厉或者宽容),就一定要贯彻到底,对待学生如何,不能看人,不能看这个人的家长给了你多少好处。我觉得这才是最重要的,这样才能有威信,不管你怎么样,只要学生信任你,你就成功了,不管你是什么风格的老师,你都会发现其实学生很可爱。
举两个例子,我碰到的两位好老师,一个严厉,一个宽和。
严厉的:非常严厉,其实平时也很好说话,但是一旦调皮了,就麻烦大了。我们叫他铁拐李,他是个瘸子,人又严格,才得的这个称号。我被他揍过好几次,是被他穿着尖头皮鞋题膝盖。说真的,从来没怨恨过他,更没想过要去告他去。我们斑的小混混,没一个感在他跟前得瑟的,谁上课乱说话,不听课了,他也不打,也不骂,只是笑咪咪的让他去教室前边放扫帚的地方蹲着。蹲半节课让他回答问题,答对就回去,答错就继续。同学之间私下里是什么话都说,但是我们班我从来没听过一个经常被他整的小混混抱怨过他一句。关键就是人家有原则,绝不收家长好处,对待学生绝不因人而异,没有什么破绽,自然就满身正气。其实他是一个很好的人,很维护自己的学生,有一次效外的两个小混混来学校里找麻烦,他50多岁了,腿还不灵便,还能拿把铁锹把那两个小混混追出半里地。我们学校不少老师都挨过学生的揍,他从来没挨过,我敢说,那些学生连想都没想过。他是我初中的一位老师,都十几年了,我对他印象还是非常深刻。
再说那位很宽和的老师,他是我的一位朋友,偶然认识的。是个小青年,刚毕业没几年。他经常跟我说,他上学的时候吃过老师不少苦,所以他不打算让他的学生吃,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他是教初中的,初中的问题学生很多,学生捣蛋了,他上课的时候也不多说,下课了,就把学生叫到办公室,聊聊天,谈谈心,是真的聊天,谈心,不是象现在很多老师那样满口放P的训人。其实只要待学生诚心,他们是知道好的。学生有什么困惑了,比如失恋了,什么的,都愿意找他去聊聊。聊的时候,他也不说什么,只是偶尔提一两句,鼓励学生把问题从头到尾的理一遍。他经常跟我说,其实学生都很聪明,他们也都分的清是是非非。只不过有些事情一时想不开罢了,你帮助他把事情理一遍,即使你再不说什么,学生自己也能知道该如何去做了。他是一个非常有亲和力的人,学生有什么困难,借钱什么的都去找他,平时找他打牌,打球,逛街也从没二话。甚至学生的女朋友过生日该送什么礼物,都有人问他。他经常跟我说:“我的学生每一个都很乖。”
其实,不管严厉也好,宽和也好,还是那句话,坚持自己的风格,你的风格被学生接受了,你自然也就有了威信,有了威信什么事情都好办。
再说一句题外话,其实也是证明我的观点的。
我一位朋友,搞运输的,现在的社会,什么都讲究欠钱的,先上传后补票,他从不这样,你要拉什么东西,可以,先把钱拿来再说,一分都不能少。我跟很多人说过他的例子,但是从没有一个人赞成他的方法,却不停抱怨别人欠钱不还,你可能也这么认为,但是事实上,他却成功了,找他拉东西的人不见得比别的可以先上船后补票的少,而且生意上,从没人欠他钱。好朋友,当然例外。关键还是自己的风格,只要你的风格不是另人讨厌的,坚持下去,别人也就接受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4 15:04
教学有时需要严厉
“你觉得罚站不对,是吗?”在同学们都回到教室后,严老师开门见山地问记者。
记者没有直接回答,只是说:“难道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吗?”
严老师开始回忆起自己从教10多年来,在教学中的感慨和无奈。“作为老师,传授知识给学生,看着他们一点点成长,那种成就感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罚站只是教育中的一种手段,也是无奈之举。打,肯定是不行的;骂,对学生们会产生更大的负面效应。我觉得罚站,可能是最为稳妥而又最可行的惩罚措施。”
记者:长时间地罚站,不会影响到孩子的身体或心理?像高玲?
严老师:我考虑过这一点,在适当时候让她坐下来,比如自习,或连着站了几节时。让他们罚站,我也会心疼。可是教学有时需要严厉,惩罚更是必不可少。曾有老师以打手板培养出众多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我不赞同,万一打伤怎么办?我觉得罚站是合理而有效的。老师也很脆弱,能用的、可行的办法很有限。
从期中考试到期末考试的近两个月里,高一学生高玲始终是站着听完所有的课程。
“(罚站)为啥怪老师?成绩真的上去了!”高玲和父母都觉得这种教育方法很有效。
“难道老师一定要通过罚来教育学生吗?融洽地交流不行吗?”班级有些同学很疑惑。
“老师其实很脆弱,(管学生)打不行、骂不行,我只有一种方法———罚站,教育有时需要这种严厉。”高玲的班主任严老师坦言,而她也是沈阳市优秀教师之一。
上个学期,对于刚刚升入重点高中的学生高玲来说很是难忘。
因为期中考试成绩排进了全年组后30名,她被罚站,从成绩公布之日一直到期末考试。每天只要有老师上课,她就必须站起来听讲。为了不挡住同学们的视线,她不得不从第二排的座位,站到了最后一排墙角。
“最多时(一天)五六节,最少三四节,也习惯了。”三天前,面对记者提起此事,高玲当着严老师的面不以为然地说。
记者笑着问:“那腿不都站麻了?”
高玲看看班主任严老师,低着头回答:“那谁叫我考得不好了,认罚呗!”
高玲所在的班级,是该重点学校高一年组排名第一的班级,而严老师也是全年组最厉害的班主任。“厉害”不仅指严老师讲课出色,也隐含了她惩罚起来毫不留情。
“我们班各科平均分都超过外班不是一分两分,有的都达到15分!况且我考前说了,谁考后面谁就罚站。”严老师虽面带笑记者笑着转过头问高玲:“每天站着听课,有没有觉得不好意思?”
高玲回答:“那有啥办法。”说完,这个16岁女孩的脸红了。
沉默了许久后,高玲有些自嘲地说:“有能耐,憋口气好好学呗,再也不罚站不就完了!”
“你不生气呀,老师罚你站多气人呀?”当着记者面,严老师反问着高玲。
高玲笑了,说:“生啥气呀,这回我成绩不是就上来了吗。”
一旁的严老师点着头,肯定地说:“她成绩的确上来了。”
“你爸妈知道罚站的事不?”记者接着问。
高玲不假思索地说:“知道,回家我告诉他们了,我妈每天还帮我揉腿呢!”
“你妈咋说?”记者追问。
“我妈?夸老师呗,说‘就得这么治你,要不成绩上不去’。这回成绩好了,我妈还说得谢谢严老师呢!”高玲边说边偷偷看了一眼严老师。
罚站半学期成绩提高了 这样的教学方式该不该倡导?
此时,一旁的严老师微微笑了。
除了高玲,考进全年组后三十名的还有王遥,但她没有罚站。
“这孩子身体不是很好,严老师就没罚她。老师严厉点对,就是打孩子两巴掌,我们家长也没意见,要不能出成绩吗!”电话中,王遥的母亲很诚恳地说。
听到这话,严老师再次重申:“我可不会打学生,也不会骂他们!”
6月19日,就在记者采访当天,严老师的班又有6名同学受到了罚站处罚。
以团支书郝帅为组长的扫除小组,因扫除晚了10分钟,被以一罚十,全组人被罚站100分钟,折合成两节半课。
办公室内,郝帅不好意思地挠着脑袋,涨红了脸说:“该罚,扫除晚了,影响早自习!”
对此,严老师表示,不能因为是班干部就照顾,否则就不公正了。
“可你们上课时,记笔记怎么办呀?”记者说出疑惑。
他身旁被罚的张壮顽皮地说:“我都总结出经验了,要是罚站,就将书本摞高到胸口这儿,一低头就可以记笔记了,还不累!”
据了解,罚站已经成为严老师班惟一的惩罚措施。上课溜号,罚站;不完成作业,罚站;成绩不及格,罚站;而且都是以一罚十,这成了不成文的班规。
而每天下午第一、二节课,是比较容易犯困的时间段,上课时也会有同学自动“罚站”,为了打起精神。
同学的心里话
我们不想批评老师
只想和老师沟通一下
采访中,记者不禁想起,给本报打热线“举报”的同学曾这样说,“严老师也很不容易,她的孩子才五岁,她根本没时间照顾。有时周末给我们上课,孩子没人带就放在办公室。我跟记者说罚站的事儿,不是想让记者批评严老师,只是想让记者跟严老师沟通一下,也许罚站并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面对记者的转述,一向严厉的严老师眼圈红了,“这个傻孩子,还能记着老师的不容易!”
“以信任、鼓励等温和的方式,尽可能多与学生们交流,这种方式不可行吗?”记者问。
严老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举例说,“前天放学前,我买了一个十多斤的大西瓜,在教室切了分给同学们。大家边说笑边吃西瓜,气氛非常融洽;但是第二天,依然有人不完成作业,依然出现扫除不及时……此时你温和地沟通、分西瓜还有用吗?温和地沟通是需要的,但在教学中惩罚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可缺少的。”
在采访的最后,严老师很真诚地对记者说:“既然你们想报道,我也很想听听报道后大家(读者)对此事的反应,我们也互相交流意见、看法吧,希望能有更好的教学方式方法。”
容,但语气中透着一份严厉。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4 15:04
给学生一种神秘感
不要那知温和像是很好欺
也不可以严励得吓人
给学生适当的一点面子还要让他知道不是你不敢管它,而是给他一个机会 下次再犯严惩。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4 15:05
我也是做老师刚不久的
对这个有点心得了
是很难的事,我觉得在学习上的东西,就是在你工作的时间,绝对要严格,尤其是上课的时候,第一节课很重要,要让学生服,觉得你行。
但是在生活中不要老是把自己当作一个老师来对待学生,可以和他们象朋友一样的去玩,去参加他们的party,并且要放的开,就是好朋友在一起一样的,让他们接受生活中的你。
很难,哈哈。说的简单
努力吧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4 15:06
现在中小学普遍出现一个倾向,只能表扬孩子,不能批评孩子,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一些新闻曾经报道,有些平时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学生,因为什么事被老师批评了,想不开,做出很极端的举动,为教师和家长敲响了警钟:不能批评孩子、惩罚孩子!于是,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已经得到许多教师家长的认同,这便是时下最流行的赏识教育。
但是,大家在鼓吹赏识教育的时候,其实很少有人全面的了解赏识教育,以为所谓的赏识教育就是一味的夸孩子,这其实并不是赏识教育的全部。
就像医疗广告一样,如果某一种药鼓吹能包治百病,那毫无疑问,它肯定是假药。然而,尽管所有的教育者都知道赏识教育不能包治百病,但是,严峻的社会现实和不跟自己的饭碗过不去的思想*迫着老师们不敢挺起腰杆说要“惩罚”学生。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孙云晓语重心长地告诉大家: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他指出,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赏识孩子,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表面上的,如果仅仅是是害怕孩子引发孩子的极端行为与举动,而一味地姑息孩子犯下的错误,这将会酿成大错。虽然这是教师与家长为孩子好的初衷,然而,如果以“害怕”为借口,给孩子逃避责任的机会,我们的教育也是存在问题的。再说得严重一些,今天我们放弃惩罚教育,将来越来越多的学生会遭到法律的严厉惩罚!
那么,该不该打孩子呢?举个例子,去年暑假,我在体育场踢球,突然有个男孩子跑过来问候我。我实在记不起他是谁了,他告诉我他是我的学生,现在已经是省内某知名高校的大二学生了。从一些人的人才观来看,无疑他是一个成功者,那天,他说了一句让我记忆犹新的话:“刘老师,我感谢你在操场上摔了我28个跟头,不然我就不会有今天。”我记起来了,就是这个孩子,当初上小学的时候怕做作业,为了不做作业,他先是挖坑埋了自己的练习册,后来有把我给他的教本也埋了,结果被发现了。我当时非常生气,他的脾气也够倔,我连摔了他28个跟头,才让他彻底服了。赏识教育的倡导者周弘用自己的女儿成功的个例建立了这个理论,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根据刚才的个例来让所有的老师都去练习摔跤呢?再举一例,我的邻居有户人家,父亲望子成龙,每逢假日就把孩子反锁在自家承包的鱼塘的小屋里读书,只要看见他走神就冲进去用树调抽。高二的时候,父亲被查出已经是肝癌晚期,医院已经让家属回家准备后事了,然而,他的儿子高考考上了北大的本硕连读,上学两年后,又被选派到新加坡学习、工作,还给他找了一个博士儿媳,让人神奇的是,这个父亲的并居然不治而愈。通过这个例子,是不是该让我们所有的老师都准备一间黑屋子和一捆柳树条?
显然,这是不行的。教育之所以特殊,就是因为受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不相同的鲜活的生命,没有任何一套成功的教育经验可以普及到所有学生身上。所以,对于孩子的教育,我觉得教育学中有一个最普遍的原则是我们应该把握的,那就是因材施教。
鲁迅先生笔下曾经谈到过扼杀儿童的两种方法是——“捧杀”和“棒杀”。所谓“捧杀”,就是过分地宠爱、溺爱,或不顾实际地拔苗助长,使孩子不能够健康地成长,古有仲永之伤,今有无数事例之证明。所谓“棒杀”,无外乎教育方式方法简单粗暴,不能够喻理于事,旁敲侧击、循循善诱,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结果和自己预想的背道而驰。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无论在实施惩罚教育还是实施赏识教育的时候,都要把握一个度的问题,尤其是在实施惩罚的时候。
我们国家目前并没有对赋予教师惩戒学生的权利,应该来说,这是一种立法缺陷。正式因为这一缺陷,导致了教师在教育时的一种缺失。就这个问题,我曾经请教过一个专家,他告诉我,惩罚和体罚其实方式方法没有区别,它们是以受教育者能否承受为依据的,而这样一个务虚的定义无疑*了教师的惩戒权利。那么,在目前的情况下,对孩子的惩戒应该由谁来实施呢?家长。
刚读了毕淑敏老师的一篇文章《孩子,我为什么打你》,里面有这样一段文字:“我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所建树的时候,我*拿出最后一件武器——殴打。……每一次打过你,我都陷入深深的自责。孩子,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训,我宁愿自罚,哪怕它将残酷十倍。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馑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
在惩罚孩子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这三个问题:
一,惩罚孩子的前提是肯定孩子。每个孩子都有值得赞扬的优点,当要惩罚孩子的时候,内心首先要相信他是好孩子。同时,父母也要在惩罚时把自己内心的感受跟孩子说清楚,让孩子知道对他的真实看法。
二、犯错后立即惩罚。一些父母常常说:“看我回家怎么收拾你!”“你等着,等你爸爸回来有你好看!”这些话大多对孩子起到两个作用:要么惶恐不安,只想赶快逃离家庭;要么不当回事,把父母的话早忘了。这样无法起到惩罚作用。所以,当孩子做错了事,就要赶快执行惩罚措施。
三,不要原谅孩子的第一次错误。美国*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他们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复,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蔓延。“破窗理论”提醒我们,必须及时修好“第一个被打碎的玻璃窗户”,做到防微杜渐。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们教育孩子,也必须这样,不要原谅孩子的第一次错误。
毫无疑问,适度的惩罚远比千百次的说教更有效,更能在孩子们心里刻上印记。其实,老师对于学生的教育也是这样,但是,在这里,我想再次提醒我的同事们,我们仅仅是论证该不该,我们现在面对的现实是坚决不能。因此,我们必须正视现实,在国家没有立法之前,我们应该用谨慎的态度对待这个问题,为了更多的孩子,保全我们自己。
最后,仍用毕淑敏老师文中的一段话结束全文:“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一生不会再去*这种橙红色抖动如绸的精灵。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他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他们永远隔绝。……毫不懂道理的婴孩和已经很懂道理的*,我以为都不必打,因为打是没有用的。惟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甚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帮助他们快快长大。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