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06:4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13:16
福建东山关帝庙位于铜山古城中岵嵝山下,也被称为武庙。
670年,左郎将陈政和将军陈元光奉唐高宗李治的旨意开发闽南,跟随他们的士兵带来了中原家乡供奉的关羽神像香火,这就是福建东山关帝信仰的来源。
据有关考证,东山关帝庙还是我国台湾众多关帝庙的香缘祖庙。那是在明朝时期,朝廷出于防范倭寇侵扰的考虑,在东山建立城池。由于关帝是忠勇的象征,所以守城官兵为了保佑自己,开始建造关帝庙。
东山关帝庙始建于1387年,于1508年扩建。在庙的大殿石柱镌刻有“大明正德吴子约敬送”字句。
东山关帝庙依山傍海,面向烟波浩渺的东山湾,依地势逐级递高,层层而起,气势雄伟。整个关帝庙的木结构部分为明代、部分为清代和近代建筑。
庙宇属抬梁式木构架建筑,面阔三间,进深六间。总长40米,宽17米,面积680多平方米。悬于山顶,绿色的瓦。多是石梭柱,柱础鼓状。
庙前有一大广场,石雕栏杆,叠隔其间,莲花池居于广场正中,绿水满波映衬古庙。庙前有明清时代雕刻的石狮四对,昂首威猛,神气各殊。
庙门是用六根石柱顶托着数百支纵横交错和承力均匀的木制拱梁。拱梁上建有一座宫殿式的楼亭,叫做“太子亭”。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支撑太子亭的石柱是由外向内倾斜的,这在其他建筑上是非常罕见的。从建筑结构角度来说,这样更有利于维护太子亭的稳定。太子亭不但建筑艺术高超,且有很高的建筑科学价值,
东山靠海,每年都会受到台风侵袭,同时历史上也有过多次比较大的地震,但太子亭历经600多年,尽管重心那么高,却仍然保存得完好无损,和这种倾斜支撑的石柱密切有关。
太子亭上有各种闽南瓷雕组成的图案,正面是“八仙过海”和“兽图”,有麒麟、象、狮、虎、鹿、羊、骡、豺等。
屋顶上用剪瓷雕塑造了120个英雄人物如:李世民登基、樊梨花征西、岳母刺字、穆桂英挂帅等,造型生动、千姿百态。
这些是最具闽南地方艺术特色的剪瓷雕。其制作方法是根据不同人物造型,用泥胎制成形,再将彩色瓷片根据人物造型需要剪碎贴上。
这种传统艺术过程十分繁琐,需要有精湛的工艺才行。剪瓷雕有两个特点:一是不会褪色,可以长时间保持色彩鲜艳;二是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流光溢彩,有一种金碧辉煌的感觉。
关帝庙的中轴线与隔海相望的文峰塔相对,中轴线与塔尖成一条直线,在古代没有任何精密仪器的情况下,建造得如此精确,确实罕见,真可谓是巧夺天工。
大殿、前殿屋脊都塑有“双龙抢珠”及“凤凰飞舞”的瓷雕。庙内的金木雕和石雕更是巧夺天工,金碧辉煌。主殿下的水磨青色大陛石上,雕刻一条罕见的盘龙,腾云吐珠,峥嵘露角。
据说这样的盘龙大陛石在普天下只有两块,另一块在北京的故宫,是同一对师徒雕刻的。
关帝庙里的鎏金木雕和石雕刻都出于历代名家之手,绝对是上乘珍品。
主殿石柱上悬挂着明代武殿大学士黄道周题写的一副对联:
数定三分,扶炎汉,平吴削魏,辛苦倍常,未了一生事业;
志存一统,佐熙明,降魔伏虏,威灵丕振,只完当日精忠。
这副对联概括了关公一生的丰功伟绩,也表达了黄道周对关公的仰慕之情。
大殿有3个门,中门两侧各有一石鼓,石鼓上架着蟠龙镏金木棒,称为“龙档”或“皇档”。顾名思义,龙档就是将人们挡在外面不能从中间门进关帝庙,只有皇帝来了才能从中门进,这也是表示对关帝的敬意。
庙内还保留有许多明清和近代的石刻、木刻、对联以及匾额。主殿的正*,悬挂着关帝庙的镇殿之宝,也就是清朝咸丰皇帝御笔的“万世人极”的匾额,这是对关羽最高的评价,意味关羽的品格,是后世人们学习的榜样和做人的准则。
在这个匾额的下面有两尊关帝神像。一尊被称为“镇庙神”,是根据《三国演义》中关羽形象描绘而雕刻成的。
后面一尊关帝神像是坐在轿子里的,可以移动。每到关羽诞辰期间,东山人们就会抬着这尊关羽神像在大街小巷游走,以示恩泽百姓。
在关帝像两边还有四尊泥塑,分别是关羽生前的四员大将:持大刀的是周仓,捧大印的是关平,以及王甫和赵累。这四员大将跟着关羽驰骋疆场,屡建奇功,死后也忠心耿耿地护卫在关羽的身边。
大殿东侧悬挂着一口清朝道光年间所铸造的铜钟,声音洪亮,响彻天际。整座关帝庙布局严整有序,简直气魄非凡。
值得一提的是,普天下的关帝庙,在关帝座前的只有两名侍将,一个是持刀的周仓,另一个是捧印的关平。唯独东山的关帝庙,与众不同。
除了持刀的周仓外,其身后神龛里还坐着另一个周仓,而且其相貌也和立着的周仓有所不同,是白净脸庞五绺须。这是为什么呢?
这里面还有一个神话典故。说是宋末忠臣陆秀夫曾经附神在东山关帝神像上,享受民间的香火。后来,宋朝幼主赵昺也附神在了周仓的身上。
这一来,陆秀夫就大伤脑筋了。按庙里神位,关帝为主,周仓是侍将。但是,赵昺终归是君,自己毕竟是臣,总不能叫主子天天站立在自己身旁吧!这该怎么办呢?陆秀夫只好托梦给关帝庙的庙祝。
后来,还是东山老百姓给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他们给宋帝赵昺附神的周仓另外安排了一个座位,立了一个神龛在旁边,并免除了他持刀的职务。等到关帝出巡时,另备白马一匹,供他代步。
但是,人们总觉得在关帝座前,仅有关平侍立,看起不顺眼,所以又塑了周仓原形,持刀侍立,这就是东山关庙有两个周仓的原因了。
其实,这种传统,只不过是戍边的将士借关羽不忘故乡的忠义,来寓托自己不忘故乡的思想罢了。
我国台湾的关帝信仰是仅次于妈祖信仰的第二大民间信仰。岛内的几百座关帝庙,都是从东山关帝庙分灵过去的。
据说在明朝万历年间,有一艘泉州的船舶在铜山港停泊,船主姓陈,他听说关帝神威灵应,就特地到关帝庙进香,请求分灵到船中奉祀。
后来,船主将船中奉祀的关帝送到了我国台湾的凤山,也就是后来的我国台湾的高雄,兴建了文衡殿,成为了我国台湾南部较早的关帝庙。
东山关帝庙充满着不少神秘的色彩。修建东山铜陵关帝庙的不是官府、缙绅和道士,而是来自南少林寺的高僧,它是普天下最奇特的释道儒三教合一的民间信仰神祠。信徒共尊的神明,千余年而不绝。
据该庙《铜陵关帝庙世系略谱》记载,该庙自清初起被南少林武僧香花僧管理了几百年,普天下能够做到佛谛俗谛并观的实属难得,这不能不说是我国宗教民俗文化史上一个非常奇特的文化现象。
东山关帝庙香火鼎盛,历数百年而不衰,东山人们对关帝的崇拜至诚至敬无以复加,可以说是普天下关庙之最。
东山的人们,几乎家家户户大堂正中都悬挂着关帝的画像和楹联,历代相传已成民俗,其普及之广普天下绝无仅有。
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很多东山人会到关帝庙来拜关帝。不管遇到什么大事小事,更会到关帝庙来求签,求关帝指点迷津。
传说明末将领郑成功在出兵收复我国台湾之前,就曾到东山关帝庙求得吉签,他果然旗开得胜,收复了台湾。
总之,东山关帝庙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品,是关帝文化极其重要的历史性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