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健康是如何下定义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06:38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18:10
对于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还要完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体对健康的认识不再停留在传统意义上,认为没有疾病就是健康。现代社会认为,必须把人作为整体来认识,人是生物、心理和社会的统一体,躯体、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任何障碍都属于不健康的范围。
中医对健康的定义:吃饭快、走路快、上厕所快、入睡快、烦恼忘记得快。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18:10
中医认为,健康的人应该符合以下5个标准:
1.双目有神
目光炯炯有神,无呆滞之感,说明精充、气足、神旺,脏腑功能良好。《黄帝内经》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意思是眼睛为脏腑精气的汇聚之所。《黄帝内经》还有“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一说。古人将眼睛的不同部位分属五脏,整个眼窝是精气的表现,其中肾表现在瞳孔,肝表现在黑眼球,心表现在眼睛的血络上,肺表现在白眼球,脾约束整个眼睑。由此可见,眼睛的状况跟五脏六腑的精气息息相关。
2.脸色红润
面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古人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因此面色是气血盛衰的“晴雨表”。脏腑功能良好,气血充足则脸色红润,气血亏虚则面容没有光泽。
3.声音洪亮
肺主气,肺气足,则声音洪亮;肺气虚,则声音低弱无力,故声音的高低取决于肺气充足与否。
4.呼吸匀畅
《难经》指出:“呼出心与肺,吸入肝与肾”,可见呼吸与人的心、肺、肝、肾关系极为密切。只有呼吸不急不缓、从容不迫,才能证明脏腑功能的良好。
5.牙齿坚固
口腔卫生,基本上没有龋齿和其他口腔疾病。中医认为,“肾主骨”,“齿为骨之余”,牙齿是骨的一部分,与骨同源,所以牙齿也依赖肾中精气来充养。肾精充足,则牙齿坚固、齐全;精髓不足,则牙齿松动,甚至脱落。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18:10
中医认为,健康的人应该符合以下5个标准:
1.双目有神。
目光炯炯有神,无呆滞之感,说明精充、气足、神旺,脏腑功能良好。
《黄帝内经》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意思是眼睛为脏腑精气的汇聚之所。《黄帝内经》还有“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一说。
古人将眼睛的不同部位分属五脏,整个眼窝是精气的表现,其中肾表现在瞳孔,肝表现在黑眼球,心表现在眼睛的血络上,肺表现在白眼球,脾约束整个眼睑。由此可见,眼睛的状况跟五脏六腑的精气息息相关。
2.脸色红润。
面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古人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因此面色是气血盛衰的“晴雨表”。脏腑功能良好,气血充足则脸色红润,气血亏虚则面容没有光泽。
3.声音洪亮。
肺主气,肺气足,则声音洪亮;肺气虚,则声音低弱无力,故声音的高低取决于肺气充足与否。
4.呼吸匀畅。
《难经》指出:“呼出心与肺,吸入肝与肾”,可见呼吸与人的心、肺、肝、肾关系极为密切。只有呼吸不急不缓、从容不迫,才能证明脏腑功能的良好。
5.牙齿坚固。
口腔卫生,基本上没有龋齿和其他口腔疾病。
中医认为,“肾主骨”,“齿为骨之余”,牙齿是骨的一部分,与骨同源,所以牙齿也依赖肾中精气来充养。肾精充足,则牙齿坚固、齐全;精髓不足,则牙齿松动,甚至脱落。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18:11
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与健康具有相对性。但是,它与西医定义的病并不是一个概念。西医定义的病是一个具体的物质变化过程,有具体的物质变化或者量值变化作为标准。而中医的疾病则是一种属性现象,并不具有物质变化的过程标准与量质标准的存在。
西医学是在研究构*体生命物质的量变与质变之间静态的唯一对应的数学关系;中医学是研究生命整体中多量变与多质变一体化形成的新变量与新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
所以,中医学中所展示的属性数理,是西医学构*体生命物质的量与质之间静态的数学关系研究形式的更高一个层次的变量研究。
研究生命科学与医学,仅仅停留在单一量变与质变的数学认识水平上,是无法展示生命整体中多量变与多质变构成的整体结构关系。西方数学的量值线性观念,则束缚了多变量迭代产生的整体变量关系的持续认知。
而变量与变量的组合研究,变量与变量组合后产生的更高一个层次的变量之间的组合,才是人体生命多变量一体化研究的数学形式。
所以,中医学是在中国古数学数理基础上产生的具体适用学科。而西医学则是在西方数学的线性量值数学思维模式下的公理基础上产生的具体适用科学。从两个学科的基础理论根基来看,中医学产生于属性数理,西医产生于量值公理。
大自然客观存在的属性极其简单,除了阴性、阳性,别无它性。而人类绝对理念产生的抽象数字的量值极其繁杂,不可胜数。量名之多,量名之异,无穷无尽。且一量一理,一名一式,没有量名,数值就根本无法计算。唯有可确定的量名之理式,则可以用公式计算;而不同的量名之间,则互不通融。如,温度量值与血液中的量值,量名不同,互不通融,无法直接计算。
属性认知,虽形简而意奥,文浅而理深。没有全方位的数理认知,很难驾驭。
量值认知,虽式简而理繁,名多而用寡。只要确定公理产生的条件,符合定义条件的量值则可以轻松运用公式计算。而对于属性问题以及超出定义条件范围之外的量值问题,则公式不可通用。
所以,中医学发展的方向是研究生命属性结构运动、变化的生命数理;西医学发展的方向是挖掘产生疾病的量值标准条件,以期发现定性和定量标准,创建诊断标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18:12
中医范畴里的健康,是指“精、气、神、形”之活体四要素,和谐共存于生命自在体的良性状态。对“健康”的定义,中医与西医对比,有自身两大显著特征:
其一,对生命自在体的施治以“建设性”为主。对此,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理解:
01. 健=人+建。
从字面意思传递出一个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信息,就是“对人是有建设性”。换而言之,对人的肉身调治,以“无损”的底线原则,只要是非建设性的,都不是首选的。
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施治工具和方法。比如中医手法的针灸,就是对人的肌肤为人体最大尊重为前提。虽然针灸针细小,微创面,但也可深入穴位对人体进行辨证施治。这种治疗工具对施治底线和施治功效,起到了很好的兼顾作用。
02.皮肤就是中西医的分界线。因为有界面感,所以有专业感。皮肤是人体最大器官,总重量约占体重的16%,*皮肤面积约1.5-2㎡,厚度约0.5-4㎡。“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中医对皮肤及皮肤以内的脏腑和其他器官,是最为敬畏,不轻易动刀的。
03. 慎毒。中医治病6大*、六大医术途径:砭、针、灸、药、按跷、导引。是药三分毒,药物疗法,只是排在第四位的。
04.少毒。以“君臣佐使”为方剂配伍组成基本原则。其中,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
其二,疏通通路为施治要义。
01. 《尔雅》曰:“四达谓之衢,五达谓之康,六达谓之庄。”健康之康,就是让人体固有、本有和该有的物质,在通道舒畅的前提下,直达五脏六腑,以使人体有能量动起来。
02.在中医看来,人体是由“精、气、神”构成的有“形”生命自在体。而所谓的施治,就是让“精、气、神”各就各位,让它们在其该有的通路里运行起来,从而让人体本身的自愈力发挥出来,好让生命自在体自性运行起来。
03.《黄帝内经》说:“夫百病之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中医之法,道法自然。中医所用的施治方式方法,都是用“人天合一”之方法,使生命自在体的乱序回归有序,即让人体重新回到“天人合一”的天道之中。
04.《黄帝内经》说又说:“百病生于气也。”这里说的“气”,是侧重于人的心间环境之气,用现代医学的说法,就是要精神状态正常。
人若情志失序,健康就成问题。
或“怒则气上,喜则气缓”,喜怒无常,都是不好的。
或“悲则气消”,或“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jiǒng热)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一个人的情绪管理失控,反过来也会损伤肉身正常机能,甚至气机启合失常,病入膏肓。
“运用之妙 存乎一心。”死亡是人的本能,是不可逆的。但死亡的速度,是有人为把握空间的。
具体如何拿捏个中的分寸,在于方寸的不同。或说对“健康”定义的不同,方式方法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