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06:1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13:32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相当之久。
尤其是在被人说“?G,你还是不够精致利己啊。”之后。
利己我知道,就是自私和自我嘛,比较难听的骂人话。
行事的出发点和终点,都是让自己获得更多、更高质量的利益,哪怕踩着别人往上爬也在所不惜。
碰到事情,只要不影响我,都可以隔岸观火。
对,这很不社会主义。
可就像晚高峰时的地铁一样,原本工工整整排队的一群人里,突然出了一个插队的,而这个插队的第一时间挤上了别人辛辛苦苦排队都没有排到的车厢,留下身后人面面相觑。
指责插队吗?没有用,指责再有用,也不能保证你搭上下一班地铁。
那要怎么办?答案一目了然。
于是站台工作人员好不容易维持的公共秩序,就在这一念之间被轻而易举地摧垮。
这就是“利己”哪怕千夫所指,却始终不缺少信徒的原因。
但另一方面,对于“利己”的道德批判,也很容易陷入站着说话不腰疼的道德辩驳中。
我一直觉得,自私自利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怎样批判鞭挞,都是没有办法改变的,就像狗和屎的关系。
一心为公、舍小家顾大家的人,是要被歌颂的,是要被写进历史书的。
但是这些人活着的时候,多半都过得不太好,比如额头上顶个月牙的黑脸大汉。不过这些人也不太在乎就是了,了却君王天下事,留得生前身后名。
我们通常用“圣贤”来称呼他们,而呼喝着“圣贤”的人心里也清楚,相比于他们的高风亮节,营营苟且讨生活的人毕竟还是多数。
舍小家而为大家,就目前珠三角的房价来看,大部分年轻人还是没有“小家”可舍的。
对于没有“小家”可舍的人来说,好的东西都自己留着,碰到事情往后躲着,有责任往别人身上赖着,有些并非出于本愿或本性,而是迫于生计的无奈。
并非所有人都可以活在理念里,尤其是理念和饭碗发生冲突的时候。
如果这就是“利己”,那又该如何定义“精致”呢?
我的脑海中,迅速浮现出了《威尼斯商人》里穿金戴银的夏洛克。
双商极高,圆滑世故,老练成熟,这些都可以是“精致”,也可以是打在成功人士身上的印象标签。
在我们的评价体系中,“成功”几乎是对一个人最高的褒奖,而得到这种褒奖,也不外乎满足金钱、社会地位、家庭生活几个标准。
那么,利己的来说,只需要满足这些标准,“成功”就大功告成。
只需要符合普世眼中的“成功”标准,哪怕是表面上符合,就已经是“精致利己”的胜利。
所以也难怪,大到国家层面的大老虎,小到高校里研究生成为导师“奴隶”的新闻,“精致利己”格外有市场,劣币不断驱逐良币。
归根结底,还是观念中“唯结果论”在作祟。不能够获得成功的方法都是坏方法,同样的,只要能够满足自己的行为,不管有多大的道德包袱,因其目的的达成,就被赋予了正当性。
当然了,这里绝对不是提倡所有人吸风饮露,都不去争取属于自己的利益。
而是,“精致利己主义”,不应该成为一种潜在的价值追求,尽管这种主义的影响日渐广泛。
每个人都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现实的说,一部分人可以,因为他们并没有能力给这个社会带来什么。
可知识阶层,社会精英,对于这个社会,这个国家的前进负有更大责任的人群,他们一旦成为“精致利己”的信徒,民族的前途与未来便无法想象。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可悲的是,越来越多的经历让人明白,穷是因为独善其身,而达是因为不肯兼济天下。
你说,全社会的人都抱着这样的心态竞争,你又跳出来反对,那不是摆明了放弃社会资源吗?
我想,有一句话说的非常好,在一段时间里被我奉为座右铭,只是长大了,后来就慢慢失落了。
“我们可以卑微如蝼蚁,不可扭曲如蛆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