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老师要我们演讲文章,我选了一个鲁迅的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不知道好不好,请各位大侠给点意见。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06:34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17:03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是取自《野草》的一篇散文诗,相对于《野草》中其它文章,这篇散文诗明显的易懂了一些。《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讲述的是奴才一直处于被主人压迫的处境,他处处寻求安慰,在得到聪明人的同情试,他找到了慰藉,找到了继续生存的动力,因为“明天会好起来的”。当傻子知道了奴才的遭遇后,愤慨不已,他想要帮助奴才反抗主人,让奴才从此等到平等的地位。只是,奴才对此却不屑甚至是反抗这样的行为,最终出卖傻子向主人邀功。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成功地塑造了聪明人、傻子和奴才三个个性鲜明的任务。他们的阶级不同,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所代表的利益自然也就不同。
聪明人
聪明人聪明吗?从最后的结局看来,“你先前说我会总好起来,实在是有先见之明……”相比于傻子的遭遇,聪明人确实很聪明,懂得明哲保身。然而,在那个时代在帝国主义、军阀统治的黑暗世界,这样的一种所谓的聪明,这样一种虚伪的人道主义精神,是被鲁迅所批判的。听到奴才的遭遇,聪明人叹息着, 眼圈有些发红, 似乎要下泪。”聪明人对于奴才的遭遇,以“总会好起来”的这样的空头的美梦来麻痹奴才,来抚慰奴才所谓的不满情绪,所谓的抱怨和诉苦。聪明人所作的,就是同情、同情、再同情,安慰、安慰、还是安慰。聪明人的这种同情和安慰像止痛药,无法根治真正的疼痛,只是暂时得以安抚。他的行为其实只会让奴才更有理由安于奴才的地位,不思上进,因为“明天总会好起来”。明天,当我们把所有的希望、所有的理想都放在明天,而不在当下好好的努力奋斗,那么,我们还有多少明天可以给我们希冀,还有多少明天可以供我们麻醉?也许在某种角度上说,聪明人是统治者的帮凶,统治者在生身上给予奴才以压迫,聪明人则在心灵上安抚奴才,让奴才幼小的心灵得到慰藉,从此甘于平庸,安于受奴役。即使聪明人本身并没有这样想,但是他的行为却造成了这种后果。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聪明人的行为是如此的可恨,认为他是伪善的、阴险的。就如鲁迅,对聪明人是采取极端憎恶的批判态度的。他反对那种用未来的幻影来麻痹自己从而逃避现实斗争的人。
然而我们也许又应该向聪明人学习。也许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做法才是对的,可取的。也许聪明人已经完全知道解放或拯救奴才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他们已经病入膏肓了,他们已然是主子们的帮凶了,不是外人可以拯救的。弄不好,自己也被主子和奴才的联盟赶走了。对待奴才最好的办法,就是敷衍,迎合他们潜在的精神需求,哄他们。让他们在铁屋子里慢慢酣睡至死,也不会有精神上的痛苦,也许这是他们最好的结局。如果把他们唤醒,他们看到自己的遭遇,却无力改变,还有什么比这个更痛苦的吗?聪明人选择自己独自清醒,但容忍他人的昏睡,这是一种现实主义的态度。聪明人没有想要普度众生,拯救人类。他让理想的属于理想,现实的属于现实,承认人世的残缺与残忍,承认个人的力量有限。
奴才
想起鲁迅的话来,他说中国自古只有两种人:求作奴隶而不得的人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人。
文中的奴才,受尽苦难,被压迫、被剥削。他“做工是昼夜无休息:清早担水晚烧饭,上午跑街夜磨面,晴洗衣裳雨张伞,冬烧汽炉夏打扇。半夜要煨银耳,侍候主人耍钱;头钱从来没分,有时还挨皮鞭……”“住的只是一间破小屋,又湿,又阴,满是臭虫,睡下去就咬得真可以。秽气冲着鼻子,四面又没有一个窗子…”可是一身驯服的奴才骨头,让他毫无反抗觉悟,只会去找人诉苦。他处于被压迫的地位,他的怨愤在心底酝酿。可惜,他的这种怨愤不是催使自己向统治者反抗,争取自己的利益,而是向他人诉说,诉说自己的哀楚。他需要的不是新的地位,而是同情。在得到聪明人的安慰,得到浅薄的同情后竟然感慨“可见天理没有没绝”,他的奴性早已深入骨髓,无药可救。
奴才的生活的确令人同情,但重要的问题是他对自己的生活没有改变的勇气和行动。他什么时候想过要反抗,想过要争取自己的权利。没有,任何时候他都不会有这样的思想。因为,在他的骨子里,早已认定了这样的地位,这样的生活。他不是不敢反抗,而是不懂得反抗。他不知道何谓反抗,他温驯得让人悲哀。奴才最大的抗争“总不过是寻人诉苦”,“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他深受压迫和剥削,生活贫困,地位低下,确实令人同情。可是有人同情他吗?他不知道,他就只能这样浑浑噩噩而又屈辱地生活,从聪明人那里接受虚伪的“麻醉”,在现实生活中又继续卑微地生活。最可限的是,当傻子要帮他在这密不透风的“铁屋子”里凿一个窟窿,要促使他起来抗争这不公正的社会时,他竟然哭嚷着,在地上团团地打滚。“来人呀,强盗在毁咱们的屋子了,快来呀,迟一点可要打出窟窿来了”。并主动去向主人邀功请赏,摇尾乞怜,这难道不是最可悲的人格吗?这样的人还需要拯救吗,还需要拯救吗?
这样的奴才已然不只是肉体上的奴才,已经不是一般言语中的奴才。他的精神,信仰早已经被奴役了。而精神上的奴才是多么可怕,不是你改善他的处境就解决得了的,精神上的拯救才是最根本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也许,这样的奴才已经没有了拯救的必要了。所以,聪明人选择了安抚这样一条路,让他静静的死去。或许,这是他最好的结局,无需考虑太多,只需要安静的听从。
傻子
如果世界一片黑暗,你愿不愿意去做那个点燃蜡烛的人?当世界一片黑暗,你是否要做那个带来光明的人?傻子就是这样的一种人,他想用自己的行动,凭一己之力来改变这个不完美的世界。
傻子与聪明人不同,除了态度不一样外,最大的特点是愤怒和行动。聪明人拿出的是廉价的眼泪和安慰,傻子拿出的是拳头和砸墙的行动。本来最有效解决奴才悲惨处境的办法应该是傻子的行动。然而对于聪明人和傻子的帮忙,奴才的反应却是天壤之别。傻子想要替奴才开一个窗,他希望可以用光明来驱散眼前的黑暗,不要阳光来消灭这种不公的待遇。他敢骂敢恨,爱憎分明,并难能可贵的是敢于行动,想要打“铁屋子”,为做一个独立的人而抗争。只是,奴才并不领情傻子这样一种最有效改善处境的方法,反而把来解放自己的傻子送到主人那里去,好讨点奖赏,作为改善自己生活的途径。如此的愚昧,执迷不悟。傻子要拆除的墙,让我想起鲁迅著名的“铁屋子”意象。铁屋子拆毁的可能,不是一两个人的努力就可以达到的。
寻找光明的先驱者,在于这个麻痹的社会,是那么的不被见容。“启蒙者”和“被启蒙者”、“医生”和“病人”、“牺牲者”和“受益者”,这样的一对关系,在中国的现实中,却成为了“被吃者”和“吃者”的关系。启蒙者的一切努力,是那么的空洞、毫无意义,或者是无聊而可笑。就如《药》当中的夏瑜,最终成为了茶客们闲聊的谈资,这对于*者,是何等的悲哀,何等的心酸,没有什么比这个更打击人的。
来自主子和奴才的双重打击如何让傻子坚持下去。傻子是落寞的,世人皆醉而己独醒的寂寞;傻子是是孤独的,一种来自于心灵的深切的孤独。他不见容于这个世界,他是这个社会的异类。他振臂高呼,以为可以呼醒沉睡的人们,确不知道,得到的却是人们的进攻和嘲笑。他的寂寥和落寞,他的彷徨和无奈。他坚持的动力来自何方?没有人理解他,这个社会似乎也不要他。
“故不争之民,其遭遇战事,常较好争之民多;而畏死之民,其苓落殇亡,亦视强项敢死之民众。”
只是,这样的傻子还有多少?
我先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如果不错 请采纳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17:04
n鲁迅蛮有sheng'd深度的,但你不一定n能理解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