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魏书生的示范课<人生的境界>怎么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07:16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01:26
语文的内核是什么?
魏老师这节课,让我又想起了这个话题。纵观这节课,魏老师驾驭课堂宏观*的能力的确高妙。一节课从始至终轻松裕如游刃有余。唱歌时欲擒故纵吊吊胃口,孩子们的兴趣立刻被激发了起来;猜课题其实是卖关子,柳暗花明大巧若拙,带动了孩子们参与的热情;学课文的过程中包袱抖了一个又一个,或毛遂自荐,或点将激将,或男女分庭抗礼,或大家齐心协力,孩子们挺开心,课上得也很热闹;而到最后则撒网捕鱼随兴而至,非有大家之大气魄,这样的课恐怕是上不来的。
然而,这节课,给初一的学生讲高三的课文,不知道魏老师这样做的初衷是什么。高课低上,可以体现出魏老师驾驭课堂的高超的能力水平,可是我们哪个老师敢于或者说被允许这样上课呢?在底层教书的没名没姓的老师们,怎么可能这么轻松地随便拿出不管哪个年级的课文,就说“咱们中国人学语文没那么麻烦”,来和学生天马行空呢?恐怕学生不会答应,家长不会买帐,领导不会听之任之,考试也不会允许。这样的课,我们听,不以为然的就只能当作笑谈,觉得好玩的就视为游戏,自愧弗如的就奉为神话了。无论那一种认识,都是看看而已,徒增谈资,不能踵武其后。但是,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是,这是一节语文课。所选课文是一篇哲学随笔,其中探究的是人生的境界问题,虽然授课对象是初一的学生,一节课从头到尾浏览全文,只写几个词语,读几段话,记一下作者和题目,这样处理可谓走马观花、囫囵吞枣。
初见好似举重若轻以简驭繁,细想乃觉避重就轻删繁取简。在活泼的师生互动、热闹的读读写写、轻松的平等氛围这些外在的形式下,这堂课的内核是什么?历来语文性质就有论争,或工具、或人文、或思想,各有偏侧,争鸣未已,但无论哪种观点毕竟语文课都是要承载些须重量的,使学生在无论哪一个方面要能够得到锻炼提高而有所收益的。而魏老师《人生的境界》一课,着眼点放在了哪里呢?培养锻炼学生的能力?启迪开发学生的智慧?熏陶渐染学生的素养?恕我直言,从形式上看好象以上三方面都涉及了,而从本质上讲却全都是蜻蜓点水隔靴搔痒。
先说能力问题,此文文字简明朴素,层次也十分清楚,能够记住题目、作者、逐段读出每一境界的定义,这是一个认知的必然过程,如果这也可以定位一节课的话,那么这样一篇言不甚深、字不甚多的文章拿来让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来学也是不成问题的,或者让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学更适合些——可以让他们体验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成功的喜悦。
再看后两个方面,是否真如魏老师课后所言,学生对这一篇哲学随笔“学会了”,“读懂了”呢?这从学生对“道德境界”的理解上就可见一斑了。读文章需理解,需有疑,李镇西有一个观点叫做“读出自己,读出问题”,我很赞同,疑乃知之始,而学生读完此文后却没有提出任何关于文本本身的或相关的问题,这说明他们对文章还很是隔膜,其中的哲学义理,连隔雾看花的程度尚未达到,几乎把此文当成了说明文而非有着极强的哲理性、思辩性的探讨关于人生哲学的文章。一篇本来言简意丰博大精深的哲学笔记,就这样被大而化小,小而化了了,一点关于人生理想、价值意义的深层次的东西都没有涉及,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哲学的任务,照冯友兰先生讲就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这其实也不妨看作是语文的一项必然的任务,如果记住些名词能读文章读题干就是语文的话,那么单开语文课恐怕也无可无不可了。
我认为魏老师这节课最忽视的是对课文本身的开掘,最失败的是对学生求知*的打击。冒昧言之,与魏老师商榷。
《人生的境界》是冯友兰先生的一篇哲学笔记,文浅意深,好比是一枚茶叶,需要冲泡品味,方能得其甘旨。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自己主动地由浅入深地开掘,由此及彼地拓展,的确并非易事,但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如果通过挖掘此文,让这些懵懂少年想到人生的目的价值和不同的人生追求可能达到的不同的人生境界,那么触动他们的心灵、触发他们的情感、触拨他们的热情应该不会太困难。而或者抓住对其中某一个境界的理解,来展开一番深入的探究和认真的分析甚至激烈的讨论,对于启迪学生心智、丰富学生思想也应该能起到一定作用的。然而,以其不知而不予其知,恐怕非智。既然没有选择适应其学识的文章来教,那就不应忽视所选文章的特点,否则,执高课之本,行低课之法,未免有游戏之嫌。
魏老师自认为高课低上能够培植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但是,课堂上的两个细节却让我有另一番感受。其一是对课后练习二、三题的处理。想必魏老师也知道,这两个问题通过这一节课对文章的粗通文字,学生是很难回答的,于是便以“这个题咱们来解答太难了,咱们不做了”和“因为我今天上课完了就完了,我不可能检查你们的作业啊”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别说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连学生被动思考(即回答问题)的机会也剥夺了,文章读不出什么滋味来也就不足为奇了。其二是随便问问时,一个学生问禅宗是怎么回事。我非常感动于这个学生的提问,这个细节说明学生求知的*是非常强烈的,虽然老师刚才已经说了这样的问题你们不必思考回答我也不准备讲解了,但是我就是还想知道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强烈的求知欲,是多么可喜多么了不起啊!对于未知的东西的强烈的求知*,这是多么宝贵的探求精神、多么坚韧的思维品质,是多么应该得到保护、引导、满足和激发啊!可惜,魏老师兜头一盆冷水,又是“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不是一两句能够说清楚的,象禅宗的境界,他的观点,都不是你们能够理解的,今天就不说了”干脆地回绝了。
诚然,魏老师的做法自有他的考虑。但是我却由此而想到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学生的求知欲是不是就是这样一天天地被老师在无意中逐渐打击消灭掉了呢?当幼小的心灵、好奇的眼睛,对新鲜斑斓的世界,产生出许多新奇、古怪的疑问和大胆、丰富的想象时,作为他们的老师,我们是不是有兴趣听他们诉说,有耐心跟他们交流,有童心和他们一起做梦呢?我们是不是经常居高临下地以过来人的心态以长者的口吻,轻蔑地嘲笑他们的无知,漠视他们的热情,对于他们的好奇、兴奋、激动、向往无动于衷呢?在求学的道路上,有什么比求知的*更重要的呢?有什么比扼杀求知的花朵更残酷的呢?当一颗颗心灵悄悄睁开惺忪的眼睛,窥望外面的天空时,那种惊喜和好奇的心态,是一切进步和科学的原动力,作为老师,应该精心呵护并持续不断地激发它才对啊!
所以,魏老师可能在无意之中,以培植之名而行了打击之实了。
浅见如斯,请魏老师海涵。
其实也许我有点太挑剔。我们听别人的课应该取其优点,去其糟粕。我始终认为,魏老师的课确实有太多可学之处。如课前的激趣,课中偕恢有趣的谈话,以及课后无限的回味。语文的学习并不在于课上能学多少知识,而是在课堂中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而引起的无尽的乐趣。大语文教育对老师的要求不在是教,教,教,而是使学生乐学。我相信学生学了这篇课文一定会对人生的境界有所感悟的。同时 ,他们会记住这个追求最高境界的老师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01:26
是他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从公开课的紧张气氛中轻松起来。只有在轻松的状态,思想才能自由;只有在自由轻松的状态,学习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上公开课的老师都知道:公开课的成败,能否调动学生是一个关键。
二是他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建立和加固了自信。他寻找一切可能的机会鼓励学生,赞赏学生,使学生进入一种自我满足,自我欣赏从而自我提出更高要求的境界。
三是他培养学生管理和决策,选择和判断的能力。例如控制课堂时间,推荐书写最好的同学,最后几分钟时间的决定权等等。
四是人格教育。例如男士优先的是赴汤蹈火的事情,男生认为女生读的好是很有器量的,道德境界是很多人都曾经到达的等等。
五是他开始就让学生明白了学习内容,学习内容非常简明;课堂控制很好,使学生处于一种注重效率的竞争中。每个准备过程,学习过程给出了以分钟和秒为单位的时间,让学生体会到紧迫。
六是教师准备比较充分。尽管是临时决定的课,但是从“我说,你写。一,作者。二,三个词。三,几种境界,怎样达到。”和“人在学习时也有几种境界:无心无意,三心二意,半心半意,一心一意,忘我境界。刚才你们进入什么境界?”我们可以看到他并非没有准备,而且准备还是有深度的。
七讲练结合。学生的思考训练都达到了一定的量和难度。教师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其他象线索清晰,节奏明快等等都做的很好。
或有误,请指教。
参考资料:web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01:27
是他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从公开课的紧张气氛中轻松起来。只有在轻松的状态,思想才能自由;只有在自由轻松的状态,学习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上公开课的老师都知道:公开课的成败,能否调动学生是一个关键。
二是他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建立和加固了自信。他寻找一切可能的机会鼓励学生,赞赏学生,使学生进入一种自我满足,自我欣赏从而自我提出更高要求的境界。
三是他培养学生管理和决策,选择和判断的能力。例如控制课堂时间,推荐书写最好的同学,最后几分钟时间的决定权等等。
四是人格教育。例如男士优先的是赴汤蹈火的事情,男生认为女生读的好是很有器量的,道德境界是很多人都曾经到达的等等。
五是他开始就让学生明白了学习内容,学习内容非常简明;课堂控制很好,使学生处于一种注重效率的竞争中。每个准备过程,学习过程给出了以分钟和秒为单位的时间,让学生体会到紧迫。
六是教师准备比较充分。尽管是临时决定的课,但是从“我说,你写。一,作者。二,三个词。三,几种境界,怎样达到。”和“人在学习时也有几种境界:无心无意,三心二意,半心半意,一心一意,忘我境界。刚才你们进入什么境界?”我们可以看到他并非没有准备,而且准备还是有深度的。
七讲练结合。学生的思考训练都达到了一定的量和难度。教师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其他象线索清晰,节奏明快等等都做的很好。
或有误,请指教。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01:27
俺也撂两句吧。
俺是农村的,说的只是俺粗浅的感受。
俺是魏老师的崇拜者,去年有幸听了魏老师的公开课兼报告,对魏老师课后的报告由衷的叹服,叹服他天地贯通的那股劲!
而对于那节课,很多人都说好,俺却糊涂。这是语文课?这就是一篇言简意丰的哲理文章上出来的语文课?!这样的语文课还用魏老师这样的大师来上?——读读现成的作者简介,读读圈定的词语解释,牵着学生鼻子读读四种境界的解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处理掉课后练习?!!!一篇宏意哲文就这样轻轻巧巧的成了一堆概念。
这种疑惑一直困扰着俺。
后来,俺在网上查了查,发现魏老师在全国各地都是这一节,都是这样上,几乎上课的所有内容都一模一样!俺更迷惘。俺开始想,想魏老师要带给我们什么,想俺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对待一节名人的示范课。后来俺总算想明白了点。
一节只有45分钟的课,一节没有预习的课,一节陌生的学生缺乏默契的课,一节无论到哪都要不出问题的课,一节让幼儿举杠铃的课……也许只能先从举哑铃开始吧。
做老师难,做名人老师更难!他必须考虑的本是课堂以外的东西太多了,难免其累!
俺认为其实把这节课看成一节魏书生教学思想的“模板”课也许更好,他是带着镣铐,以有限的动作给我们演绎他伟大的教学原则,诸如:学生能做的自己不做,什么事都商量着做,带着明确目标去做,什么事都有人负责做……
想通过一节课就学到整个教学艺术是不现实的。
同样,咱也不能太苛责一位名家的公开课。
魏书生还是伟大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01:28
“天地境界”是在闹眼子的,只适合古代人,现代人用了只会吃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