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07:1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00:28
(一)孔隙类型
通过薄片、铸体及扫描电镜等多种手段观察,可发现本区砂岩有四种基本的孔隙类型,即粒间孔、粒内孔及微孔、裂缝等,并可进一步细分为八种类型(表4—3)。
表4—3 孔隙类型及分布
(二)孔隙结构
是指岩石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相互连通关系。我们通过铸体孔隙结构图像分析、压汞资料的处理,结合物性分析对区内孔隙结构进行了总结并分类。
1.物性特征:从统计的物性数据可看出,纵向上→从泉头组至沙河子组物性由好逐渐变差,泉头组三、四段孔隙度均在20%以上,其渗透率变化大,为433×10-3~3082×10-3μm2;泉一、二段孔隙度10.62%~16.9%,渗透率19.95×10-3~111.55×10-3μm2;登娄库组孔隙度为8.4%,渗透率11×10-3μm2;营城组孔隙度10.69%,渗透率4.17×10-3μm2;沙河子组孔隙度为7.5%,渗透率2.51×10-3μm2。深度并不是影响物性的唯一因素,因而随深度的增加物性并非均匀地减少,而是当深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孔隙度减少缓慢,甚至基本上不再减少(图4—2)。
图4—2 孔隙度-深度关系图(据唐黎明,1990)
平面上,物性的分布略呈环带状,这一特点从十屋断陷泉头组的孔隙度图(图4—3)可以清楚地反映出,即桑树台附近由于地层埋深大,孔隙度小,而向东至后五家户、小五家子地区由于地层埋深逐渐减小,孔隙度增大。
2.孔隙大小分布:
(1)毛细管压力曲线特征:从对松南18等10余口钻井80多块样品的研究可知,研究区的毛细管曲线可以概括为两种基本类型:类型I的大孔喉(指孔喉半径>1μm)体积占孔隙总体积的40%以上,孔隙度大于15%,渗透率大于20×10-3μm2;类型Ⅱ的孔喉半径基本上均小于1μm,孔隙度小于7%,渗透率小于0.5×10-3μm2。我们知道,孔喉的分选越好,歪度越粗偏,其岩石储集性能便越好,对I类而言,因大孔喉所占比例高,分选即使很差,其储集性能同样很好,但对Ⅱ类而言,因其孔喉半径小,若其分选差,则已不具备储集能力,也就是说,以上Ⅰ、Ⅱ两类曲线可进一步细分为ⅠA、ⅠB、ⅡA、ⅡB四种类型(图4—4)。
ⅠA:曲线具有明显的平坦部分,即分选好,歪度粗偏,孔隙度>20%,渗透率>200×10-3μm2;孔喉半径>1μm的孔隙占总孔隙的40%以上,是最好的储集岩,这类储集岩发育于泉头组三、四段及其以上层位;ⅠB:曲线平坦部分不明显,即孔隙分选差,但大孔喉体积占总体积的40%以上,渗透率大于20×10-3μm2,孔隙度15%以上,这类储层孔隙类型较复杂,溶蚀孔隙发育,且分选差;ⅡA:曲线具平坦部分,但孔隙半径均小于1μm,渗透率<0.5×10-3μm2,孔隙度7%左右;ⅡB:曲线为明显的斜线,孔隙半径几乎均小于0.1μm,渗透率<0.1×10-3μm2,孔隙度0.5%左右,实际上已不具备储集能力(0.075μm为极限)。
(2)孔喉分布:其能较好地反映储层的渗透能力,从分布频率看,本区孔喉主要为单峰、双峰和多峰三种类型,其中泉头组主峰孔喉直径分布范围6.3~10μm,登娄库组孔喉直径分布范围为0.25~6.3μm,营城组为1~2.5μm,沙河子组则为0.01~0.04μm。很明显,由浅至深孔喉由粗变细(图4—5),渗透性也由好变差。这种特点也可从孔喉的配位数清楚地反映出:泉头组孔喉配位数一般为3~4,绝大多数平均大于1.5,而登娄库组及以下层位全部小于1.46,一般为1,由此可见其孔隙连通关系的差别。
图4—3 十屋断陷泉头组孔隙度图(%)(据唐黎明,1990)
图4—4 白垩系毛细管曲线分类
图4—5 18井孔喉分布图(据唐黎明,1990修改)
通过对毛细管曲线的各种参数分析可发现渗透率与孔隙度并不相关,孔隙度的大小并不能反映渗透性的好坏。当孔隙度大,配位数大于1.5时,其渗透率也大;但若孔隙度大、配位数小于1.5,其渗透率小。因此,我们采用渗透率为主因变量,孔隙度、歪度、结构参数、分选系数等19个参数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得出了影响储层的几个重要因素除渗透率外,还有孔隙半径中值、歪度及特征结构参数,根据这四个参数可将本区储层进行孔隙结构分类(表4—4):Ⅰ类为极好储层,其毛细管压力曲线相当于IA型,孔隙类型以原生粒间孔为主;Ⅱ类储层为良好储层,其毛细管曲线包含了ⅠB、ⅡA两种类型,孔隙类型较复杂;Ⅲ类则为差储层,其毛细管曲线包含ⅡA、ⅡB两种类型;Ⅳ类为非储层,毛细管曲线类似于ⅡB类型。根据国内外统计资料表明,对天然气来说,孔喉的下限值为75nm,对石油来说,孔喉的下限值为0.2μm,因此,以上分类表中Ⅲ、Ⅳ两类已不再具有储油能力,Ⅳ类甚至已不具有储气能力。研究证实,区内Ⅰ类储层主要分布在泉头组三、四段及以上地层,而Ⅱ、Ⅲ类储层则在深部层位广泛发育。
表4—4 储层孔隙结构分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