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1-01 12:2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24 22:00
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诗句为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创作背景如下:
1、浪淘沙·其七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社会黑暗,民不聊生。在这种情况下,刘禹锡与柳宗元、白居易等文人墨客一起,通过诗歌表达对**和社会不公的愤懑和不满。
2、浪淘沙·其七这首诗则是刘禹锡借黄河之水洗涤自己的烦恼和愤怒。诗中的“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描绘了黄河波涛汹涌、气势磅礴的景象,借此表达了诗人内心的不平和愤懑。
3、接下来,“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则描绘了黄河波涛入海后留下的沙堆,象征着诗人内心的不平和愤怒被冲刷掉,留下了沉寂和冷静。整首诗充满了力量和情感,表达了诗人对于社会不公和**的愤怒和不满。
4、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于自己内心的沉寂和冷静的追求。这种追求在唐代*黑暗时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内心平静才能更好地面对现实,更好地为社会公正而奋斗。
浪淘沙其七诗句赏析
1、首句“八月涛声吼地来”,写潮来之势,由远而近,以一个动词“吼”字,突出涛声*近的感觉。第二句写潮势达到顶点时的壮观场面。悍湍的潮头,昂扬着数丈高的身躯,撞击着两岸的山崖。
2、这两句以“吼地来”和“触山回”相对照,描写出潮涨潮退的全过程,语气上的急转,更衬托出潮势的奔腾急遽。诗人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将读者带入到涛声震耳、浪头排山倒海的场景中。
3、这种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描绘,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思考。,这首诗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地理学和气象学价值。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了解到钱塘江潮的成因和特点,以及潮水在不同时间和地点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