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08:3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23:19
“万物皆毒,唯量也”,喝水喝多了会死,吃盐吃多了也会死,以某一方式无限大的摄入总会出事的,只是很少有人会把盐当米吃。
题主所说的现象叫做小剂量兴奋效应,简单来说就是一些在相对的大剂量下会抑制身体机能的物质在小剂量摄入时会表现出兴奋效应,比如说酒喝多了会醉,但是稍微小酌便可壮怂人胆,咖啡喝多了也会抑制中枢神经,但是偶尔喝一杯可以提神醒脑。毒性较高的物质,只要相对较小的数量即可对集体造成一定的损害;而毒性较低的物质,需要较多的数量,才呈现毒性。物质毒性的高低仅具有相对意义,在一定意义上,只要达到一定数量,任何物质对机体都有毒性,一般情况下 ,如果低于一定数量,任何物质都不具备毒性、除了物质与集体接触的数量外,还与物质本身的理化性质以及机体暴露与该物质的途径等有关。著名毒理学家paracelsus曾提出著名的格言:所有物质都是毒物,剂量将它们分为毒物和药物。一种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损害能力越大,则其毒性就越高。外源化学物毒性的高低仅具有相对意义。在一定意义上,只要达到一定的数量,任何物质对机体都具有毒性,如果低于一定数量,任何物质都不具有毒性,关键是此种物质与机体的接触量、接触途径、接触方式及物质本身的理化性质,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与机体接触的数量是决定因素。
由药物毒性引起的机体损害习惯称中毒。大量毒药迅速进入人体,很快引起中毒甚至死亡者,称为急性中毒;少量毒药逐渐进入人体,经过较长时间积蓄而引起的中毒,称为慢性中毒。此外,药物的致癌、致突变、致畸等作用,则称为特殊毒性。相对而言,能够引起机体毒性反应的药物则称为毒药。一种是该物质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使红细胞无法运输氧气,导致生物体窒息,有这种毒性的物质一般是气态非金属氧化物,例如:一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等。另一种是该物质能够破坏特定的蛋白质中的肽键,改变其化学组成,使蛋白质变性失活,无法发挥正常功能,使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受到影响,如:甲醛、氰化物、砷化物、卤素单质等。毒性与剂量、接触途径、接触期限有密切关系。评价外源化学物的毒性,不能仅以急性毒性高低来表示,有一些外源化学物的急性毒性是属于低毒或微毒,但却有致癌性,如,NaNO2;有些外源化学物的急性毒性与慢性毒性完全不同,如苯的急性毒性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但其慢性毒性却表现为对造血系统的严重抑制。药物的毒性反应是对人体有较大危害性的一种药物不良作用。一般因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治疗量有时也可发生。根据药物的不同,中毒症状表现各异,主要是对中枢神经、消化、血液和循环系统以及对肝、肾造成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指毒物对机体所致原发性毒性作用而续发引起的有害的生理、生化和病理变化,如细微的分子生化病损、亚细胞结构变化、组织和器官的损害,乃至生物体的死亡。用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机体对药物敏感性过高时产生的危害性反应称为毒性反应。毒性反应是由化学物质与生物系统的化学成分进行可逆或不可逆的相互作用,而干扰机体正常代谢及自稳机制,以致引起细胞死亡、细胞氧化、突变、恶性变、*反应或炎症反应,主要是一个分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