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13:13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1 10:19
居住区道路一般可以分为*或四级:
第一级 居住区级道路——是居住区的主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外交通的联系,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m。车行道宽度不应小于9m,如需通行公共交通时,应增至10-14m,人行道宽度为2-4m不等。
第二级 居住小区级道路——是居住区的次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部的交通联系。道路红线宽度一般10-14m,车行道宽度6-8m,人行道宽1.5-2m。
第* 住宅组团级道路——是居住区内的支路,用以解决住宅组群的内外交通联系,车行道宽度一般为4-6m。
第四级 宅前小路——通向各户或各单元门前的小路,一般宽度不小于2.6m。
扩展资料:
1、道路——通而不畅的原则。
2、分清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及宅旁小道的等级关系。
3、根据实际情况,实现人车分流,车行道与步行道各成系统。
4、在道路形式上有:内环式、环通式、半环式、尽端式、混合式几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居住区道路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1 10:19
居住区道路一般可以分为*或四级:第一级:居住区级道路,第二级:居住小区级道路,第*:住宅组团级道路,第四级:宅前小路。
1、居住区级道路
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米,车行道一般为9米,如果考虑通行公交时应增加至10-14米,人行道宽度一般在2-4米左右。居住区级道路一般多采用——块板的形式,居住区道路用以划分并解决居住区的内外联系,在大城市中通常与城市支路同级。
2、居住小区级道路
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10-14米 (根据敷设管线的要求,采暖地区建筑控制线不宜小于14m,非采暖地区建筑控制线不宜小于10m),车行道一般为7-9米, 人行道宽度在1.5-2.5米左右。居住区的次要道路是居住区内外联系的主要道路。
3、居住组团级道路
起着联系居住小区范围内各个住宅群落的作用,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5-7米, 大部分情况下居住组团级道路不需要设置专门的人行道。
4、宅间小路
是指直通到住宅单元入口或住户的道路,它起着连接住宅单元与单元、连接住宅单元与居住组团级道路或其它等级道路的作用。平时主要是自行车和人行交通,但要满足垃圾清运、救护、消防、搬运等需求。路面宽度大于等于2.5m。(一般2.5-3m)。
扩展资料:
设计原则
1、道路——通而不畅的原则。
2、根据实际情况,实现人车分流,车行道与步行道各成系统。
3、分清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及宅旁小道的等级关系。
4、在道路形式上有:内环式、环通式、半环式、尽端式、混合式几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居住区道路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1 10:20
居住区道路通常可分为四级布置,即居住区(级)道路、居住小区(级)道路、居住组团(级)道路和宅前小路。
1、居住区道路
居住区道路用以划分并解决居住区的内外联系,在大城市中通常与城市支路同级。居住区道路经过的车辆比较多,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米,山地城市不小于15米,其中车行道宽度一般需9米,如通行公共交通时,应增至10~14米,人行道宽一般为2~4米。
2、居住小区道路。
居住区的次要道路(也可称小区主路)是居住区内外联系的主要道路,小区级道路的红线宽度一般不小于14米(采暖区)或10米(非采暖区),车行道宽度在5~8米,即两辆车可以对开。且多采用一块板的断面形式,人行道宽度为1.5~2米。
3、组团(级)道路。
上接小区路、下连宅间小路的道路,即从主路分支出来通向住宅组团内部的道路。组团级道路的红线宽度一般不小于10米(采暖区)或8米(非采暖区),车行道宽度为3~5米,如用地有条件可设1.5~2米宽的人行道。
4、宅间小路。
住宅建筑之间连接各住宅入口的道路,是道路系统的末梢。为方便居民生活,送货车、搬家车、急救车应能达到单元门前为好,因此宅间小路最好以3米为宜,一般在道的一侧设1.2~1.5米的人行道。
扩展资料:
居住区道路宽度:
1、居住区道路 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
2、小区道路 路面宽6-9m,建筑控制线之内的宽度,采暖区不宜小于14m,非采暖区不宜小于10m
3、组团道路 路面宽3-5m,建筑控制线之内的宽度,采暖区不宜小于10m,非采暖区不宜小于8m
4、宅间小路 路面宽度不宜小于2.5m
5、园路(甬路) 不宜小于1.2m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居住区道路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1 10:20
居住区道路一般可以分为*或四级:第一级:居住区级道路,第二级:居住小区级道路,第*:住宅组团级道路,第四级:宅前小路。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1 10:21
(1)居住区级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