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从小狭隘?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13:14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23:19
为什么我们的价值观从小就狭隘到不可思议?
一、看了一集电视访谈节目《亲情》,说的是一个湖南成绩优良的高中生,性格内向,喜欢哲学而不愿听从家长的意旨去考大学建筑系,他放弃了考到一半的高考。回家后,家长、老师、同学,甚至心理医生都说他有精神病,七年前离家出走,至今未归。
母亲在电视上述说着自己对儿子的思念,希望这位失踪的儿子能与她联系,并保证再也不会干预儿子以后的生活选择。
这一事件确实发人深思,喜欢哲学而不愿考大学,我不知道这件事如果发生在前面提到的西方国家,会不会有人认为这个孩子是精神不正常。而在中国,文化价值是如此的一元化,凡是与这种占统治地位的人生价值态度不吻合的,人们就会把这种价值态度视为异类。
人们无法理解:这个学生成绩那么好,放掉大学不考,不是精神病是什么?这种一元价值观,在“十年浩劫”那样的极端时期是如此,在世俗化的今天同样是如此。
不同的只是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前后时代有所不同而己。
这种情况似乎自古就是如此。记得多年以前读研究生时,我读到过一部明代县志,其中记载,在元代中期,由于多年不行科举取士,以至当地儒家的礼仪皆已失传,而当地却有一个乡村绅士,事事处处依古礼行事,在当地传为笑谈。由于可见,在中国古代,也是一元的价值态度占统治地位。
一个不能宽容特立独行人生的态度的民族,是很难产生天才的。
天才就是那些具有常人所没有的思想与行事方式的人们。他们对于社会的意义在于,他们以全部的心思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去,并经由这种超越来达到常人难以达到的境界。
只有在那种境界中,才有可能发现常人难以发现的事物的本质。
这一件事令人深思,它也许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为什么我们这个民族创造力不发达,为什么我们的生活没有丰富的色彩。
二、不久以前,我们去看一位从美国回上海探亲的朋友。这位和我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二十年前赴美国留学,他谈到多年以来在美国生活,感触最深的是,在美中国人的生活追求,与西方人相比,有一个相当大的区别,那就是旅美中国人无论事业成功与否,无论属于哪一个阶层,似乎都非常重视物质生活方面的追求,只要中国人在一起,无论是台湾人、香港人、*人还是多年旅居美国的华侨,都非常实际,讲求生活的享受与安乐。
中国人平时谈话的内容不外乎是房子、汽车,在世俗生活的享受方面似乎有很强的从众心理,不像西方人在人生追求方面那么多元化。
在西方,确实有不少人只关心自己的物质生活,但也确实有为数不少的人在追求其他东西,例如有的人喜欢冒险,而在日常物质享受方面则相当随便,有的人成了事业上的亿万富佬,但生活却十分朴素,始终开一部普通的车子。
他们对于别人以何种方式生活,追求什么,物质生活得如何好,可以完全不在乎。每个人都以自我为中心,追求自己觉得值得追求的价值。
换言之,中国人的人生追求相对而言则十分单一,而且很在乎别人如何看自己,既然社会上以物质生活为中心,在从众心理的支配下,人们也就自然会去摆阔,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成功。
西方人的生活追求则比较多元化。甚至连日本人也比中国人生活价值的多元化追求方面要丰富得多。
这位朋友提出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文化问题,我觉得非常有意思。在人生目标追求上中西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反差,我过去也隐约感觉到了。就拿我所接触到的文科研究生与大学生来说,其中相当强烈地出于对本专业由衷的热爱而选择这一专业的学生实在并不多。
三、前不久我见到的一位来上海开会的美国女教授。很多年以前,我在南京大学读研究生时,就与这位研究中国历史的留学生成为好朋友。她现在在美国新英格兰地区一所不太有名的大学任教。
她说,她希望的是提早退休,这样,她就可以有足够多的时间来自由地研究中国文化与历史,因为她现在上课太忙了,最缺少的是自由支配的时间。她还说,她生活很简朴,只要再积一些钱,提前退休以后的生活不会有问题。
这种把学术视为生活中最重要的价值追求的生活态度,在美国并非少见。在美国大学里,人文学科的助理教职的收入并不那么有吸引力,然而往往会有数十个博士或博士后宁愿不要去公司赚大钱,而要前来应聘,大学教职竞争非常激烈。
我曾向一位美国朋友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既然获得一个大学文科教职是如此困难,为什么在美国还是会有那么多人选择去读文科学位呢?
这位朋友告诉我,这是因为他们确实有志于哲学、历史、文学与艺术专业,确实以此种学科当作为自己由衷的爱好,他们才会做出这种选择。
而当下中国人的价值追求的单一化、同质化,我在日常生活中就有深切的体会。记得有一天晚上,我的自行车坏了,正在车摊修车时,放在车架上的一本《西方哲学史》的书名给一位路旁休息的中年人看到了,他好像是突然发现外星人似的惊讶地看着我,并自言自语地说:“哈!哲学!现在是什么时代了,居然还有人在读哲学!”
这件事至少可以说明两点,一是这位市民周围确实长期以来没有人对于纯粹属于人文领域的事物有兴趣,否则他不会把我看成异类,并如此真切地感到惊讶。其次,他非常自然地认为,所有的人都理应追求与他所追求的同样的价值。
他无法理解别人追求一种与他不同的价值是合理的、自然的,他的表现正是他的人生态度的一种最自然的反应。
我用这个例子只想以此来说明,中国人在人生价值方面,确实相当普遍地存在着一元化、板块化、同质化现象,中国人的价值观分化程度很低。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23:19
心胸狭窄的人通常有如下表现:
第一种表现:缺乏大局观,凡事只顾自己,不顾他人。
在单位,只干属于自己的分内工作,而对于团队的荣誉、集体的利益及合作的事情,看得比鸿毛还轻——不仅不感兴趣,而且根本不愿意去做;而对于个人的利益,却看得比泰山还重——总是处心积虑地想多得点,甚至不择手段、不惜损害他人和集体利益。这种人不论是*地位也好,还是生活待遇也好,只许占便宜,不能吃亏。得了便宜,觉得是应该应分的。而一旦得不到或得少了,就会耍脾气,甚至是暴跳如雷。
第二种表现:攀比心理重,只能比他人强,不能比他人差。
这种人喜欢和同学比,和同事比,和熟人比,有时甚至和不相识的人比。他们都比什么呢?比较的范围大了:房子、票子、孩子、服装……比过人家了,心情好一阵,可一会儿就忘了;一旦比不过人家,就吃不香睡不稳的,一段时期也过不去这股劲儿。
心胸狭窄
心胸狭窄
第三种表现:成绩和功劳总是自己的,而失误和错误总是别人的。
工作和生活有成绩了,成功了,总感觉是自己的功劳,失败了就会找借口,或者把责任推给他人。心胸宽广的人,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总是喜欢推功揽过,因此受人欢迎;而心胸狭窄的人,正恰恰相反,总是喜欢揽功推过,于是便让人生厌。
第四种表现:自己不讲感恩之心,而总对别人讲滴水之恩。
你对他(她)有一百个好,他(她)不一定记得,但当你有一次没有达到他(她)的预期时,他(她)便会记恨你一辈子。而他(她)要是给别人带来点什么好处,哪怕是给别人一把瓜子,那可了不得了,他(她)会念念不忘让别人记一辈子。等有这么一天,他(她)对你只要有一点点不满意,就会“翻小肠儿”——把对你的好讲个没完,让你觉得下辈子都亏欠他(她)的。同时,他(她)还会对别人不停地讲你的坏话。
第五种表现: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自己有什么缺点可以忽略不计,整天拿着放大镜挑别人的毛病。这正是:乌鸦落在黑猪背上,只看见猪黑,而看不见自己黑。这种人当下级时,经常挑上级的毛病;而当他(她)成为上级时,就会不停地挑下级的过错。
第六种表现:心邪,时常曲解别人话中的含意。
这种人喜欢吹毛求疵、鸡蛋里头挑骨头。他们往往愿意扑捉别人的画外音,然后小题大做,得理不让人,无理辩三分。
上面我们列举了心胸狭窄的表现,那么,它的危害是什么呢?
这种人什么最累?心累,而且严重超负荷了。人整天生气,不愉快,气血就不顺畅,甚至出现瘀滞,那还有不得病的吗?病由心生,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而这种人一旦得病以后,就能改变他们心胸狭窄的性格了吗?不会的。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啊。得病以后,他们还总愿意跟正常人比,和病情轻的病友比。比着比着,怒气就上来了;比着比着,病情就加重了。这正应了那句话: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
看了这篇文章后,如果你是一个肚量不大的人,就要赶紧改变一下吧。即使不能脱胎换骨的大改,也要有点小调整、小进步。因为你改变不了这个世界,唯一可以改变的只有你自己。为了你幸福的家庭,为了自己的健康长寿,希望你能有个较大的改变。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23:20
狭隘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从小家庭溺爱,养成自私自利,任性的毛病。没有格局的人,难成大事,没有好的前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23:20
社会变化太多,人员参次不齐,什么人都有,坏人教会我们长辈现实,让我们很多时候被动收到教育,要自我,不是本性如此,而且环境如此,没人想被伤害,既然不想,就要保护自己,所谓的狭隘,也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方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23:19
为什么我们的价值观从小就狭隘到不可思议?
一、看了一集电视访谈节目《亲情》,说的是一个湖南成绩优良的高中生,性格内向,喜欢哲学而不愿听从家长的意旨去考大学建筑系,他放弃了考到一半的高考。回家后,家长、老师、同学,甚至心理医生都说他有精神病,七年前离家出走,至今未归。
母亲在电视上述说着自己对儿子的思念,希望这位失踪的儿子能与她联系,并保证再也不会干预儿子以后的生活选择。
这一事件确实发人深思,喜欢哲学而不愿考大学,我不知道这件事如果发生在前面提到的西方国家,会不会有人认为这个孩子是精神不正常。而在中国,文化价值是如此的一元化,凡是与这种占统治地位的人生价值态度不吻合的,人们就会把这种价值态度视为异类。
人们无法理解:这个学生成绩那么好,放掉大学不考,不是精神病是什么?这种一元价值观,在“十年浩劫”那样的极端时期是如此,在世俗化的今天同样是如此。
不同的只是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前后时代有所不同而己。
这种情况似乎自古就是如此。记得多年以前读研究生时,我读到过一部明代县志,其中记载,在元代中期,由于多年不行科举取士,以至当地儒家的礼仪皆已失传,而当地却有一个乡村绅士,事事处处依古礼行事,在当地传为笑谈。由于可见,在中国古代,也是一元的价值态度占统治地位。
一个不能宽容特立独行人生的态度的民族,是很难产生天才的。
天才就是那些具有常人所没有的思想与行事方式的人们。他们对于社会的意义在于,他们以全部的心思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去,并经由这种超越来达到常人难以达到的境界。
只有在那种境界中,才有可能发现常人难以发现的事物的本质。
这一件事令人深思,它也许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为什么我们这个民族创造力不发达,为什么我们的生活没有丰富的色彩。
二、不久以前,我们去看一位从美国回上海探亲的朋友。这位和我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二十年前赴美国留学,他谈到多年以来在美国生活,感触最深的是,在美中国人的生活追求,与西方人相比,有一个相当大的区别,那就是旅美中国人无论事业成功与否,无论属于哪一个阶层,似乎都非常重视物质生活方面的追求,只要中国人在一起,无论是台湾人、香港人、*人还是多年旅居美国的华侨,都非常实际,讲求生活的享受与安乐。
中国人平时谈话的内容不外乎是房子、汽车,在世俗生活的享受方面似乎有很强的从众心理,不像西方人在人生追求方面那么多元化。
在西方,确实有不少人只关心自己的物质生活,但也确实有为数不少的人在追求其他东西,例如有的人喜欢冒险,而在日常物质享受方面则相当随便,有的人成了事业上的亿万富佬,但生活却十分朴素,始终开一部普通的车子。
他们对于别人以何种方式生活,追求什么,物质生活得如何好,可以完全不在乎。每个人都以自我为中心,追求自己觉得值得追求的价值。
换言之,中国人的人生追求相对而言则十分单一,而且很在乎别人如何看自己,既然社会上以物质生活为中心,在从众心理的支配下,人们也就自然会去摆阔,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成功。
西方人的生活追求则比较多元化。甚至连日本人也比中国人生活价值的多元化追求方面要丰富得多。
这位朋友提出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文化问题,我觉得非常有意思。在人生目标追求上中西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反差,我过去也隐约感觉到了。就拿我所接触到的文科研究生与大学生来说,其中相当强烈地出于对本专业由衷的热爱而选择这一专业的学生实在并不多。
三、前不久我见到的一位来上海开会的美国女教授。很多年以前,我在南京大学读研究生时,就与这位研究中国历史的留学生成为好朋友。她现在在美国新英格兰地区一所不太有名的大学任教。
她说,她希望的是提早退休,这样,她就可以有足够多的时间来自由地研究中国文化与历史,因为她现在上课太忙了,最缺少的是自由支配的时间。她还说,她生活很简朴,只要再积一些钱,提前退休以后的生活不会有问题。
这种把学术视为生活中最重要的价值追求的生活态度,在美国并非少见。在美国大学里,人文学科的助理教职的收入并不那么有吸引力,然而往往会有数十个博士或博士后宁愿不要去公司赚大钱,而要前来应聘,大学教职竞争非常激烈。
我曾向一位美国朋友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既然获得一个大学文科教职是如此困难,为什么在美国还是会有那么多人选择去读文科学位呢?
这位朋友告诉我,这是因为他们确实有志于哲学、历史、文学与艺术专业,确实以此种学科当作为自己由衷的爱好,他们才会做出这种选择。
而当下中国人的价值追求的单一化、同质化,我在日常生活中就有深切的体会。记得有一天晚上,我的自行车坏了,正在车摊修车时,放在车架上的一本《西方哲学史》的书名给一位路旁休息的中年人看到了,他好像是突然发现外星人似的惊讶地看着我,并自言自语地说:“哈!哲学!现在是什么时代了,居然还有人在读哲学!”
这件事至少可以说明两点,一是这位市民周围确实长期以来没有人对于纯粹属于人文领域的事物有兴趣,否则他不会把我看成异类,并如此真切地感到惊讶。其次,他非常自然地认为,所有的人都理应追求与他所追求的同样的价值。
他无法理解别人追求一种与他不同的价值是合理的、自然的,他的表现正是他的人生态度的一种最自然的反应。
我用这个例子只想以此来说明,中国人在人生价值方面,确实相当普遍地存在着一元化、板块化、同质化现象,中国人的价值观分化程度很低。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23:21
内心狭隘的人是跟心性有关的,内心狭隘的人尤其是男性心眼小,凡事都会斤斤计较,对待事情转牛角尖。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23:19
心胸狭窄的人通常有如下表现:
第一种表现:缺乏大局观,凡事只顾自己,不顾他人。
在单位,只干属于自己的分内工作,而对于团队的荣誉、集体的利益及合作的事情,看得比鸿毛还轻——不仅不感兴趣,而且根本不愿意去做;而对于个人的利益,却看得比泰山还重——总是处心积虑地想多得点,甚至不择手段、不惜损害他人和集体利益。这种人不论是*地位也好,还是生活待遇也好,只许占便宜,不能吃亏。得了便宜,觉得是应该应分的。而一旦得不到或得少了,就会耍脾气,甚至是暴跳如雷。
第二种表现:攀比心理重,只能比他人强,不能比他人差。
这种人喜欢和同学比,和同事比,和熟人比,有时甚至和不相识的人比。他们都比什么呢?比较的范围大了:房子、票子、孩子、服装……比过人家了,心情好一阵,可一会儿就忘了;一旦比不过人家,就吃不香睡不稳的,一段时期也过不去这股劲儿。
心胸狭窄
心胸狭窄
第三种表现:成绩和功劳总是自己的,而失误和错误总是别人的。
工作和生活有成绩了,成功了,总感觉是自己的功劳,失败了就会找借口,或者把责任推给他人。心胸宽广的人,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总是喜欢推功揽过,因此受人欢迎;而心胸狭窄的人,正恰恰相反,总是喜欢揽功推过,于是便让人生厌。
第四种表现:自己不讲感恩之心,而总对别人讲滴水之恩。
你对他(她)有一百个好,他(她)不一定记得,但当你有一次没有达到他(她)的预期时,他(她)便会记恨你一辈子。而他(她)要是给别人带来点什么好处,哪怕是给别人一把瓜子,那可了不得了,他(她)会念念不忘让别人记一辈子。等有这么一天,他(她)对你只要有一点点不满意,就会“翻小肠儿”——把对你的好讲个没完,让你觉得下辈子都亏欠他(她)的。同时,他(她)还会对别人不停地讲你的坏话。
第五种表现: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自己有什么缺点可以忽略不计,整天拿着放大镜挑别人的毛病。这正是:乌鸦落在黑猪背上,只看见猪黑,而看不见自己黑。这种人当下级时,经常挑上级的毛病;而当他(她)成为上级时,就会不停地挑下级的过错。
第六种表现:心邪,时常曲解别人话中的含意。
这种人喜欢吹毛求疵、鸡蛋里头挑骨头。他们往往愿意扑捉别人的画外音,然后小题大做,得理不让人,无理辩三分。
上面我们列举了心胸狭窄的表现,那么,它的危害是什么呢?
这种人什么最累?心累,而且严重超负荷了。人整天生气,不愉快,气血就不顺畅,甚至出现瘀滞,那还有不得病的吗?病由心生,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而这种人一旦得病以后,就能改变他们心胸狭窄的性格了吗?不会的。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啊。得病以后,他们还总愿意跟正常人比,和病情轻的病友比。比着比着,怒气就上来了;比着比着,病情就加重了。这正应了那句话: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
看了这篇文章后,如果你是一个肚量不大的人,就要赶紧改变一下吧。即使不能脱胎换骨的大改,也要有点小调整、小进步。因为你改变不了这个世界,唯一可以改变的只有你自己。为了你幸福的家庭,为了自己的健康长寿,希望你能有个较大的改变。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23:20
狭隘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从小家庭溺爱,养成自私自利,任性的毛病。没有格局的人,难成大事,没有好的前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23:20
社会变化太多,人员参次不齐,什么人都有,坏人教会我们长辈现实,让我们很多时候被动收到教育,要自我,不是本性如此,而且环境如此,没人想被伤害,既然不想,就要保护自己,所谓的狭隘,也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方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23:21
内心狭隘的人是跟心性有关的,内心狭隘的人尤其是男性心眼小,凡事都会斤斤计较,对待事情转牛角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