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表谁发明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13:00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6:12
二十四节气并不是某个人发明的,这应该说是中国古代先民的集体智慧。
中国古代的历法一直用的是阴历,主要是根据月相的变化来安排的。但这种历法对于农业的指导是不利的(阳历对于农事指导比较有利),因为农事、物候主要是根据太阳在地球上直射的位置来决定的,因此就需要利用另外的方法来指导农业生产,这就是24节气出现的重要原因。
立春:春季开始。雨水:降雨开始。惊蛰:惊醒冬蛰。春分:昼夜平分。
清明:天晴草茂。谷雨:雨润百谷。立夏:夏季开始。小满:麦类饱满。
芒种:麦类成熟。夏至:热夏来临。小暑:炎夏开始。大暑:全年最热。
立秋:秋季开始。处暑:炎夏结束。白露:天气转凉。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将要结冰。霜降:开始有霜。立冬:冬季开始。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雪量增多。冬至:寒冬来临。小寒:开始寒冷。大寒:全年最冷。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出了这片区域其指导意义就不如在其起源地大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6:12
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二十四节气的公历日期每年大致相同:上半年在6日、21日前后,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
由于上下五千年历史以来,我国的主要*、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1] 中原地区,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历,在后的为中气,如立春为正月节,雨水为正月中,后人就把节历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20张)
二十四节气和黄道十二宫
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后来到了《淮南子》一书的时候,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农历既不是阴历也不是
90后镜头下唯美24节气图 (24张)
阳历,而是阴历与阳历结合的一种阴阳历。农历存在闰月,如按照正月初一至腊月除夕算作一年,则农历每一年的天数相差比较大(闰年13个月)。农历的正月初一往往不能跟公历的日期相对应,更不能与干支历(含二十四节气)相对应。只有公历和干支历基本对应——因为二者都属于阳历!比如:每年公历2月4号或5号都是立春,也就是寅月的开始;每年4月4号或5号都是清明,也就是辰月的开始。所以,虽然农历里面包含二十四节气的信息,但不能因而认为二十四节气要以农历正月初一为起始,这是错误的。二十四节气就是以立春为始,立春当天就是干支历的寅月的开始。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6:12
二十四节气并不是某个人发明的,这应该说是中国古代先民的集体智慧。
中国古代的历法一直用的是阴历,主要是根据月相的变化来安排的。但这种历法对于农业的指导是不利的(阳历对于农事指导比较有利),因为农事、物候主要是根据太阳在地球上直射的位置来决定的,因此就需要利用另外的方法来指导农业生产,这就是24节气出现的重要原因。
立春:春季开始。雨水:降雨开始。惊蛰:惊醒冬蛰。春分:昼夜平分。
清明:天晴草茂。谷雨:雨润百谷。立夏:夏季开始。小满:麦类饱满。
芒种:麦类成熟。夏至:热夏来临。小暑:炎夏开始。大暑:全年最热。
立秋:秋季开始。处暑:炎夏结束。白露:天气转凉。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将要结冰。霜降:开始有霜。立冬:冬季开始。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雪量增多。冬至:寒冬来临。小寒:开始寒冷。大寒:全年最冷。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出了这片区域其指导意义就不如在其起源地大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6:12
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二十四节气的公历日期每年大致相同:上半年在6日、21日前后,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
由于上下五千年历史以来,我国的主要*、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1] 中原地区,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历,在后的为中气,如立春为正月节,雨水为正月中,后人就把节历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20张)
二十四节气和黄道十二宫
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后来到了《淮南子》一书的时候,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农历既不是阴历也不是
90后镜头下唯美24节气图 (24张)
阳历,而是阴历与阳历结合的一种阴阳历。农历存在闰月,如按照正月初一至腊月除夕算作一年,则农历每一年的天数相差比较大(闰年13个月)。农历的正月初一往往不能跟公历的日期相对应,更不能与干支历(含二十四节气)相对应。只有公历和干支历基本对应——因为二者都属于阳历!比如:每年公历2月4号或5号都是立春,也就是寅月的开始;每年4月4号或5号都是清明,也就是辰月的开始。所以,虽然农历里面包含二十四节气的信息,但不能因而认为二十四节气要以农历正月初一为起始,这是错误的。二十四节气就是以立春为始,立春当天就是干支历的寅月的开始。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