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13:19
共6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6-17 11:06
1、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就去做了县令,但县令的俸禄只够买五斗米,一天,上级派邮督来督察,为人骄横的邮督一到彭泽县就差人把陶渊明叫来见自己,而且要穿好官服,否则将影响他的前程,陶渊明忍无可忍,说:“我不能因为五斗米而向这个乡里小人折腰;”便交出官印,回乡下种田去了,从这里体现出他的有骨气,不趋炎附势的性格;
2、陶渊明赞美菊花:“怀以贞秀枝,卓为霜下杰;”他辞官回归故园,“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以菊为友,其乐陶陶,他是一个隐士一个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希望保持自己高风亮节,悠然自得;
3、陶渊明归隐后大量的山水田园诗,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和他的高尚节操。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08:14
陶渊明(公元365-427),原名潜,字元亮,东晋哥阳柴(今江西九江)人。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地主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个出身“孤寒”的士人,后来做过晋大司马,祖父和父亲也曾做过太守一类的官。陶渊明时,家道中落,生活虽较贫困,但他十分好学,“少年罕人事,游在好六经”,博览不少儒家著作,这使他产生了追求“仁政”,辅佐“明君的*理想,立志做番“大济于苍生”的事业。另一方面,他受所处时代和老庄思想的影响,也滋生了一种隐居自得、“击壤以自欢”的生活意愿。陶渊明思想中有着“出仕”与隐逸”的矛盾,但在少壮时期,他“猛志逸四海,骞(xian掀,振翼而飞)翮思远翕(zh0铸,飞)”,还是积极进取的。
陶渊明想通过出仕实现自己的志向,现实生活却使他碰了壁。这是因为,他所处的东晋王朝不仅*、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极其尖锐激烈,而且门阀制度极盛,*腐朽黑暗。按照当时推行的九品中正”选举法,人材的录用晋升,全凭门第家世的高低,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官场里,大贵族、官僚、地主们勾心斗角,倾轧残杀,污浊不堪,对待门第卑微的下僚辄趾高气扬作威作福。处于这种世态,陶渊明自然不可能得到施展才智的机会。他不得不用一次又一次的消极退隐,来表示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反抗。
二十九岁那年,陶渊明首次出仕,做了个江州祭酒的小官。不久,他“志意多所耻”,看不惯封建官场种种丑恶现象,又“不堪吏职”,受不了当小官的那种拘束,便解绶归田了。后来,州垦曾召他做主管文书的小官,他也辞不赴命。大约在三十五岁左右,他又为幻想所驱,短时间出来当了桓玄的幕僚。但他很快就认识了野心家桓玄的面目,不久便悔恨地“投冠旋旧墟”了。刘裕灭桓玄后,陶渊明迫于生计,做了刘裕的镇军、建威参军,后来转为彭泽令。做县令才八十多天,到这年年底,郡里的督邮来到,要陶渊明“束带见之”。陶渊明认为这是种屈辱,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就愤愤辞官而去。
从二十元岁初涉仕途到四十一岁最终辞官,十三年间,陶渊明三次出仕,三次归隐,经过了一段曲折过程。最后,现实终于使他看到“世与我而相违”,感到仕宦道路,毕竟不是自己的前途,因此“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决心功名一抛,与官场决裂。
归隐田园后,陶渊明的日子是异常穷困的:“寒馁常糟糠”,“夏日常抱饥,寒夜无被眠”,有时竟至乞粮而食的地步。这时,他虽然也有“*常交战”的思想斗争,但斗争结果是决计不变退隐的意志。饱学艰辛的陶渊明,对农民的生活、思想、感情,有了深切的了解和体验,使他知道了“衣食终须记,力耕不吾欺”的重要道理。这对他日后的创作,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陶渊明的作品,以诗歌为主,共有一百二十多首,其中大量的是描写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的田园诗。在这些诗里,诗人把田园和官场作为对立物,通过歌唱农村景色和陶然自乐的生活,反衬出封建官场的窒息黑暗,抒发出个人的激愤之情。
陶渊明在农村虽然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和平生活,但他“于世事也并没有遗忘和冷淡”(鲁迅语)。他除了写出大量田园诗外,还写了一些咏怀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之类,表达他“猛志固常在”的情怀。这类“金刚怒目”式的诗篇,证明陶渊明身在恬静的田园,内心却仍然燃烧着要为实现自己政洽思想而奋斗的火焰。正如鲁迅说的,“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
到晚年,饱经风霜的陶渊明,对东晋时代的“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他在总结全部社会经验,真切感受劳动人民苦难、要求和理想的基础上,产生出对于“秋熟靡(没)王税”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写出了光辉的杰作《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通过一位渔人于迷离恍惚之中步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描写了一个乌托邦社会的美好图景。“桃花源”是一群“避秦时乱“的农民开辟出来的与世隔绝的乐园。那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片和平宁静的气氛;那里,人们“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人人劳动,作息与共;没有赋税徭役,没有剥削和压迫;那里,古风佳俗犹存,人与人之间关系十分淳朴亲切;那里,没有王朝更迭,“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更没有战乱延及,人人安居乐业。总之,是一个美满的理想国。
陶渊明设计出这样一个世外乐园,显然是受了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影响,但并不是老子思想的翻版。《桃花源记》是作者立足于现实,绘制出来的一幅与封建社会正好相反的理想图景,用它曲折地影射抨击黑暗的东晋社会。值得指出的是,陶渊明这一理想,在当时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但是作品中要求没有王税,人人平等的思想,毕竟代表了人民的愿望,这是最可宝贵的。从这一点,正可看出陶渊明作为一个诗人的过人之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09:32
陶渊明是一个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为名利,因此隐居山林的田园诗人,是一名真正安贫乐道的隐士。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11:07
我们都没有和陶渊明亲自接触过,对他也没有太过全面的认识,但是通过看陶渊明写的诗,感觉陶渊明应该是一位恬淡、高洁的君子。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12:58
一个非常喜欢写诗,特别讨厌官场,讨厌那种黑暗的人,他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喜欢饮酒写诗。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15:06
不为五斗米折腰,宁肯贫困潦倒一辈子,也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心性闲逸,不爱官场的尔虞我诈,喜欢日落而出日落而息的平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