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阎真的新书《活着之上》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11:0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4 03:09
《活着之上》:说NO的人那么多,为何不能算我一个
这本号称是讲述高校*的小说,我看更像是人情小说。
如果以2015版文艺座谈会的精神为标准,阎真的这本小说完全是反面例子。“文艺创作如果只是单纯记述现状、原始展示丑恶,而没有对光明的歌颂、对理想的抒发、对道德的引导,就不能鼓舞人民前进。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小说的主人公聂致远出身农村,寒门贵子,通过考试考上了博士,最终在一所高校当起了教授,然后发生了一系列的评职称、升职、招研究生等等,处处都是这个知识分子觉得难为情,不屑做,但最后又在自我懊悔中,否定自己,参与其中并沾沾自喜。
小说是从一系列的“操作”开始,如何“操作”论文上国家级期刊,如果“操作”上博士 ,作者把大量的文笔都放在“操作”的细节之上,犹如一本“走关系”指南。
作为小说的主要组成部分,人物塑造则平面单薄,每个人物仅仅是作者安排台词的工具,一种面孔,百思不变。主人公聂致远是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没办法的知识分子,内心想坚守,只是被世间不容。妻子赵平平就像是给主人公打怪用的练级产品,从头到尾就是催钱催钱催钱,一到主人公想坚守信念时,就会出现;另一个算反面人物蒙天舒是游走在人情世故中的高手,从大学一路顺风顺水,依靠灵活的走关系,一步步当上院长。其他学生、老师也是服从各自分配的角色,没有立体的人格。
作者似乎口中含着一口悲愤之血,肆意喷洒在书中的每一页。书中的情节如流水账一般,主人公一次又一次倒在“关系”前,作者描述的总是,主人公一腔热血,安守本分,但最终总是蒙受不平,而投机耍滑的蒙天舒一次又一次胜利。作者毫不掩饰对这种“胜利”的鄙夷,但对主人公的坚守,除了精神自洁外,作者也没有找出任何一个出口,全篇读下来,全都是说“NO”,,嘲讽、谩骂、不屑都有,作者也不知道“YES”在哪里。
这种态度连文中仅有的主人公和妻子赵平平的两性关系也没有了色彩,书中夫妻出现的情节就是买房、买尿布、买车,上职称,没有看到一对爱人的情感交流,似乎也没有爱情。妻子见他,就只有商量钱的事,而主人公对妻子,表面上书中写的是主人公坚守理念,赚不到大钱,“对不起妻子”,但看完此书,作者根本没有兴趣去描述一对夫妻的心理感受,更像是主人公看不起妻子,已经将妻子和其他人一样,定位为一个“世俗小人”。
于是,书中只好给这样的人意淫了一个精神领袖——曹雪芹。
主人公心中唯一的净土也是曹公,当他觉得自己适应不了人情社会时,就会由这样的描述“曹雪芹太骄傲了,内心也太强大了,他是生活在别处的人,世俗的眼光对他来说毫无意义。他选择了背向荣华富贵、背向人们所仰慕和渴求的一切”
这显然点中了一些知识分子的通病,想象出一个精神偶像来对抗现实中自己的*。这也是儒教给中国知识分子身上的枷锁。儒教理念中的知识分子是士,不要考虑赚钱,因为是要做官平天下的。所以他的价值从来不是他的作品。这也导致了一些将理想情怀说的比天还大,事实上是说给上庭的,“我本将心照明月”。
主人公臆造出的这种精神神话,给了许多知识分子幻想,好像自己在市场大潮中无所适从是因为自己清高、自己不愿意下作、自己不同流合污,自己不屑于去赚钱,书中所说“像蒙天舒那样厚着脸皮去搞钱”,反过来的意思就是如果自己下作了、厚脸皮了,同流合污了,自己马上就能翻云覆雨。
赚钱,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吗?合理合法赚钱,是一个人的技能和知识,和任何一样知识同等地位甚至更高。曹雪芹不是“宁折不弯”,而是没有选择。
书中的核心就是主人公的挣扎,他内心想做曹雪芹,守住清高,但同时他明白,文凭教职是他一生的寄托,他离开这个将无所寄托。
他不断想“好好不理会这些外界的‘沟通公关’,好好做一做学问”,但又一次又一次面对名誉地位的失之交臂而失落悔恨。
书中,最常见的一句话就是“这个世界真的太不公平了。”
他是靠真才实学(考试)进入知识分子的殿堂,他当然希望用自己已有的经验来完善自己的人生,他眼中的公平,就是继续沿用高考一样的考试制度,两耳不闻窗外事,正确答案记心间。
八股取士,一样的题一样的答案,这样公平。这哪里又是什么学问,这像他眼中的市场经济就是厚着脸皮搞钱一样,都是偏见带来的自我认同。
所以书中的人都不可爱,或许有的人能找到自己的遭遇影子,但却毫无生机。看上去,这本书没有纠结、没有反思,像流水账一般。但能把这么多的小事聚集在一起,作者狠就狠在这里,他无比真实的描述这个时代和这个时代人的真实内心。
主人公,聂致远谐音“宁致远”,表达作者的理想。另一位反面主人公蒙天舒谐音“蒙天书”,表达作者的鄙夷。真是像儿童般的诅咒,可笑又可叹。文艺要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但文艺的难就难在,没法有标准答案去套。试想,如果这本小说最终是主人公聂致远战胜了潜规则,在现实生活中又能怎么样呢?当一个躲在书斋中的校长或教研室主任,上百家讲坛,出书,似乎离作者预想的目标都不一样,在作者眼里,这些也并不是什么光明。
有人士自我批评,说文艺当前最大的问题是“浮躁”,浮躁二字给文艺太重了,整个时代都是浮躁,文艺只是开出来的花,文艺最大的问题是“虚假”,如果能真实反映“浮躁”,已无愧于这个时代。
如果没有《伟大的盖茨比》,我们对那个时代美国崛起中的故事就少了层次。同样,许多年后,我们回首,会感谢《小时代》,它不是一部好电影,但它很珍贵,它用矫饰的方式虚拟了现实,但留下了这个时代的气息。
从这一点来说,《活着之上》这样的作品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