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中国艺术设计中当代化与民族化的关系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12:3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6:52
一 艺术设计原理要坚持自然法则
尖端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的20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宏愿似乎即将实现,却在蓦然回首时惊觉,如此发达的现代科技和艺术文化早已经在自然界中存在了。人类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渺小,并且还要回过头效法自然。从自然中学习、模仿从而获得启示,用于科技、设计、文化,从而更进一步师法自然的基本概念。人类本属于自然,自然的准绳就如这个世界的律法,做艺术设计如果能从自然中取法,体会天地之间所蕴含的自然之美,必然可以增加成功的机会。其实人类在很早的时候就在自然中发现规则,例如黄金比例、七等身已经广泛地运用于艺术设计之中。于此同时,神奇的配色、岩石的肌理、叶脉的纹路、蜂巢的六角几何形、贝壳的涡线等等,相似的例子不一而足。这让人类不由得感叹自然造物的神奇和美妙。
就拿“黄金比例”来说,人们往往特别偏好这个比例,那么为什么人会本能地感觉到这一比例是美的呢?其实这个很简单,因为它与人的正常发育结构比例有密切的关系。据相关数据统计,人体结构中有很多比例接近0.618,人体本身就存在着“黄金比”之美。在人体躯干和身高的比例上,肚脐就是所谓的“黄金比例”。生活中黄金比已经应用广泛,例如在明信片、邮票、名片、照片等设计上,都利用了黄金比例。在自然界的深层结构蕴含着适当的比例,融会贯通于艺术设计之中,就自然会得到美感。在中国艺术范畴内,恐怕不得不提对称秩序,这可能是对中国人来说最为亲切的设计法则。以中国式的厅堂为例,一眼即望出有门、椅、茶几、宫灯等等多种对称的关系,这种例子数不胜数。中国文字结构之所以上密下疏,也是受先辈们对人体结构上密下疏的耳濡目染而渐渐得来的对美的感知。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天人合一”、“物我无二”、“万物一太极,物物一太极”的说法。讲求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艺术设计原理要遵循自然的法则毋容置疑。
但是,要懂得师法自然,并不是简单地临摹自然物象,我们强调的是原理的解构和运用。想做好艺术设计,一方面要体会自然结构中的精义,一方面要严密把握艺术设计本身的条理。模仿大自然固然是一个窍门,设计出为人们所用的作品也是很重要的。不违背自然规律,便不会有来自自然的抗拒之力,艺术便也自得其法。
二 艺术设计的根源仍是民族精神
西方学者拉图勒说过:“假如艺术为民族灵魂之体现,假如一国文化之纲领,可以一切求之于审美形式,则中国文化乃最为多方面的。譬如中国人之帝国思想的豪壮气魄,可见于京城宫墙及大殿的空间设计中;其保持疆土、斥除夷狄的奋斗毅力,可见之于长城建筑设计中;其儒家哲学所鼓吹之节度,可见于其整齐之宫室房屋的设计观念中;其与天人合一的愿望,可见之于宋人山水中;其对于来生的见解,可见之于佛教之绘画雕刻中;而华夏民族之精细的女性的灵敏性,又可见之于花草动物画与其他雕刻工艺设计之中。”拉图勒上述简单的评论,可以说将我国艺术、设计的优点详尽备述了。华夏五千年民族文化迥异西方文化,中国曾被欧洲乃至世界推崇为神妙富庶的东方乐土,他们向往中国并推崇中国的事物,然而近百年来中国珍贵的民族遗产和文化,却常常被子孙们鄙夷甚至遗弃。而今要落实艺术设计的民族化,就不能不从中国的民族化精神出发,对民族的根源进行深刻而细致的了解。
曾设计陕西法门寺合十舍利塔、台湾中台禅寺、101大楼及四川峨眉金顶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李祖原曾在阐释他的理念时说,他的功劳完全归功于中国传统哲学的精神。李祖原跟中国的其他设计师一样,在西方艺术教育*之下,曾在设计创作中遭遇过迷茫和不安。在植根于民族精神的同时,寻找到了一条属于中国设计人的康庄大道。李祖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并且懂得分解、消化、吸收,由此树立了强烈的自我风格,也创造了一个新的中国人的人文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包裹宇宙、包罗万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所谓博大精深可以说是长期兼收并蓄积累而成的结果。一边是对外来文化与艺术的吸收和融合的过程,一边是国内各族文化与艺术的一体化过程。例如:敦煌莫高窟“卷草纹(又称唐纹)”,实际上就是在汉魏时期,由西域传入的忍冬草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而唐代典型的“宝相花”,则是以我国原有的莲花为母体,融合了牡丹花和由波斯传人的海石榴花纹样的特点,而逐渐形成的传统民族纹样。而今我们生活在这个越来越自我的空间里,如果我们不在艺术设计中切入自我的民族符码,融会贯通并注重新意,那么我们就无法在这个东西方文化冲撞的艺术之林中寻找到中国艺术设计的出路。
三 艺术设计过程中要讲究科学方法
当西方快餐文化以其连贯作业、卫生科学、讲求效率的优越性进入中国,一直引以为傲的中国美食不得不退避三舍,说到底,就是中国的美食文化虽然底蕴深厚,但却忽视了科学方法的重要作用。“不科学”是让我们今天成为弱势文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样,如果中国艺术设计在当代化的进程中不以科学方法为手段,也是前途堪忧。李约瑟曾多次探讨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问题,他归纳出经济的、地理的和社会的三影大响因素,不过他说过的几大因素在中国已经成为过去。实际上,在今日中国,妨碍科学成长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国缺乏一个理性独立的传统。理性精神是科学方法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正是因为艺术设计是一个有计划的过程,所以其行为必须建立在理性精神的基石之上,才能得到长远的发展。
那么何谓理性?理性是指认识理解能力,它不是把事情看作为单独孤立的,是从总体上、相互关系上,把各个事物看作为一个整体,从这种系统的、广泛的、有秩序的原理来理解一个个事情。理性是感性的最终阶段,所有的感性都最终上升为理性。从事艺术设计创作的实践者,常常在不知不自觉中陷入一种非理性的思维,并且并不认为这原本属于一种不科学的思维方式。中国艺术设计创作者往往流于经验之说和教条主义,很少有人深入钻研一个艺术设计过程中应该讲求的科学方法。中国艺术设计的这种现状令人十分担忧。现代主义大师格罗佩斯曾说过:“任何理性的形态,均只能在于使生命丰富的时候才能产生真正的价值。”这就要求艺术设计工作者在进行创作之前要仔细考量,一件艺术设计作品它的市场效应、消费心理、效用、价值、经济性、人因工程、色彩需要、美学价值以及艺术价值等等因素。特别要考虑的是人性化的需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后现代设计中所强调的重点。一切设计行为的原始动机要为人类所用。
在过去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设计上,中国的艺术设计师还是不负众望的。在“国印・舞动的北京”会徽设计中,就将具有5000年历史的书法和印章等艺术形式,与体育运动特征结合起来,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这一设计不但凝结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神韵,标示了举办地的名称,同时也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表达了13亿中国人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美好愿望和对世界人民真诚的迎客态度。这就是一个科学方法理性精神在艺术设计中成功应用的例子。
总而言之,科学方法和艺术设计是密不可分的。科学方法指导着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而艺术设计的创造思维又推动和刺激了科学方法的不断更新。所以,应该以科学方法为过程是艺术设计工作者不可忽视的问题,要明白把科学方法运用到日常设计之中,并作用于我们的生活。
四 艺术设计的目标要坚持创新发展
艺术设计要以创新为目标,海根曾对创新下过这样的定义:“创新是把现实之所有加以组织,所造成之关系包含新的精神的审美观念。”创新是一种将腐朽化为神奇的奇妙力量,人类的创造不可能无中生有,不过是将已经陈腐的事物唤醒,并加以组合和运用。因为人类的思想就如一座冰山潜伏在水中,能够用于思考活动的细胞不到10%,潜力是巨大的,需要人的开掘和努力。一个艺术设计者如果想要在设计工作中做到源源不断的创新,就要坚持本身的阅历深广,培养良好的创意思维。创意思维是众多思维方式中的一种,但创意思维不同于其他思维方式。创意思维是一种类似于特异或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其目的是传达标新立异的创造*。创意思维是人类智力活动中最有创新精神,最具奇特性和最富创造力的部分。“一个伟大创意是美丽而且高度智慧与疯狂的结合,一个伟大的创意能改变我们的语言,使默默无名的品牌一夜之间闻名全球”。现代创意学大师奥格威这样评价创意的重要性。在艺术设计中,创意思维无疑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新颖独特的创意设计是一件艺术设计作品成功的关键,也是艺术设计作品的核心和灵魂。
那么要如何打破常规的思考模式呢?艺术设计工作者尝试使用“水平思考”的思考方式是十分重要的。水平思考就是打破思考的框架,站在另一个角度创造出崭新的方法和观点,而所谓的水平思考即指面的广阔,这有别于垂直思考。在选好水平思考的点时,再进行垂直的深度思考,简而言之,水平思考是跳跃式的思考,而垂直思考是渐进式的思考。通过水平思考和垂直思考的反复过程,创意便也蕴含其中,自得答案。
但是,在创新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认清“创新”与“传统”的关系,提倡创新不是抛弃传统,保持传统也不是避讳创新,二者的关系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一件具有创意性的艺术设计作品一定是被历史所接受的。被历史所接受的艺术设计作品,才能成为被传承下去的传统文化。由此一来,创新才具有它真正的意义。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创新和传统在历史的过程中,从来是要不断相互整合消长,互为彰显的过程。正如米开朗基罗的出现使得希腊雕塑艺术获得了新的生命力,罗丹的作品又在米开朗基罗的基础上,赋予了雕塑更大的艺术张力,使其更接近去印象主义。鲁本斯的巴洛克艺术是由于其后的德拉克洛瓦的重新诠释使之达到更高的成就,都是一样的道理。
综上所述,可说是今天我们追寻中国艺术设计民族化和当代化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及不可或缺的精神和态度。我们要时刻谨记,民族风格是民族气质和精神的表现,它的形成往往取决于由来已久的历史沉淀和观念的凝聚。但是民族风格一定要顺应历史的进程,时代的精神,并敢于融入更新和调整的因子。如此一来才能协调好中国艺术设计创作中的民族化和当代化的关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6:52
一 艺术设计原理要坚持自然法则
尖端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的20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宏愿似乎即将实现,却在蓦然回首时惊觉,如此发达的现代科技和艺术文化早已经在自然界中存在了。人类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渺小,并且还要回过头效法自然。从自然中学习、模仿从而获得启示,用于科技、设计、文化,从而更进一步师法自然的基本概念。人类本属于自然,自然的准绳就如这个世界的律法,做艺术设计如果能从自然中取法,体会天地之间所蕴含的自然之美,必然可以增加成功的机会。其实人类在很早的时候就在自然中发现规则,例如黄金比例、七等身已经广泛地运用于艺术设计之中。于此同时,神奇的配色、岩石的肌理、叶脉的纹路、蜂巢的六角几何形、贝壳的涡线等等,相似的例子不一而足。这让人类不由得感叹自然造物的神奇和美妙。
就拿“黄金比例”来说,人们往往特别偏好这个比例,那么为什么人会本能地感觉到这一比例是美的呢?其实这个很简单,因为它与人的正常发育结构比例有密切的关系。据相关数据统计,人体结构中有很多比例接近0.618,人体本身就存在着“黄金比”之美。在人体躯干和身高的比例上,肚脐就是所谓的“黄金比例”。生活中黄金比已经应用广泛,例如在明信片、邮票、名片、照片等设计上,都利用了黄金比例。在自然界的深层结构蕴含着适当的比例,融会贯通于艺术设计之中,就自然会得到美感。在中国艺术范畴内,恐怕不得不提对称秩序,这可能是对中国人来说最为亲切的设计法则。以中国式的厅堂为例,一眼即望出有门、椅、茶几、宫灯等等多种对称的关系,这种例子数不胜数。中国文字结构之所以上密下疏,也是受先辈们对人体结构上密下疏的耳濡目染而渐渐得来的对美的感知。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天人合一”、“物我无二”、“万物一太极,物物一太极”的说法。讲求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艺术设计原理要遵循自然的法则毋容置疑。
但是,要懂得师法自然,并不是简单地临摹自然物象,我们强调的是原理的解构和运用。想做好艺术设计,一方面要体会自然结构中的精义,一方面要严密把握艺术设计本身的条理。模仿大自然固然是一个窍门,设计出为人们所用的作品也是很重要的。不违背自然规律,便不会有来自自然的抗拒之力,艺术便也自得其法。
二 艺术设计的根源仍是民族精神
西方学者拉图勒说过:“假如艺术为民族灵魂之体现,假如一国文化之纲领,可以一切求之于审美形式,则中国文化乃最为多方面的。譬如中国人之帝国思想的豪壮气魄,可见于京城宫墙及大殿的空间设计中;其保持疆土、斥除夷狄的奋斗毅力,可见之于长城建筑设计中;其儒家哲学所鼓吹之节度,可见于其整齐之宫室房屋的设计观念中;其与天人合一的愿望,可见之于宋人山水中;其对于来生的见解,可见之于佛教之绘画雕刻中;而华夏民族之精细的女性的灵敏性,又可见之于花草动物画与其他雕刻工艺设计之中。”拉图勒上述简单的评论,可以说将我国艺术、设计的优点详尽备述了。华夏五千年民族文化迥异西方文化,中国曾被欧洲乃至世界推崇为神妙富庶的东方乐土,他们向往中国并推崇中国的事物,然而近百年来中国珍贵的民族遗产和文化,却常常被子孙们鄙夷甚至遗弃。而今要落实艺术设计的民族化,就不能不从中国的民族化精神出发,对民族的根源进行深刻而细致的了解。
曾设计陕西法门寺合十舍利塔、台湾中台禅寺、101大楼及四川峨眉金顶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李祖原曾在阐释他的理念时说,他的功劳完全归功于中国传统哲学的精神。李祖原跟中国的其他设计师一样,在西方艺术教育*之下,曾在设计创作中遭遇过迷茫和不安。在植根于民族精神的同时,寻找到了一条属于中国设计人的康庄大道。李祖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并且懂得分解、消化、吸收,由此树立了强烈的自我风格,也创造了一个新的中国人的人文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包裹宇宙、包罗万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所谓博大精深可以说是长期兼收并蓄积累而成的结果。一边是对外来文化与艺术的吸收和融合的过程,一边是国内各族文化与艺术的一体化过程。例如:敦煌莫高窟“卷草纹(又称唐纹)”,实际上就是在汉魏时期,由西域传入的忍冬草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而唐代典型的“宝相花”,则是以我国原有的莲花为母体,融合了牡丹花和由波斯传人的海石榴花纹样的特点,而逐渐形成的传统民族纹样。而今我们生活在这个越来越自我的空间里,如果我们不在艺术设计中切入自我的民族符码,融会贯通并注重新意,那么我们就无法在这个东西方文化冲撞的艺术之林中寻找到中国艺术设计的出路。
三 艺术设计过程中要讲究科学方法
当西方快餐文化以其连贯作业、卫生科学、讲求效率的优越性进入中国,一直引以为傲的中国美食不得不退避三舍,说到底,就是中国的美食文化虽然底蕴深厚,但却忽视了科学方法的重要作用。“不科学”是让我们今天成为弱势文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样,如果中国艺术设计在当代化的进程中不以科学方法为手段,也是前途堪忧。李约瑟曾多次探讨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问题,他归纳出经济的、地理的和社会的三影大响因素,不过他说过的几大因素在中国已经成为过去。实际上,在今日中国,妨碍科学成长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国缺乏一个理性独立的传统。理性精神是科学方法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正是因为艺术设计是一个有计划的过程,所以其行为必须建立在理性精神的基石之上,才能得到长远的发展。
那么何谓理性?理性是指认识理解能力,它不是把事情看作为单独孤立的,是从总体上、相互关系上,把各个事物看作为一个整体,从这种系统的、广泛的、有秩序的原理来理解一个个事情。理性是感性的最终阶段,所有的感性都最终上升为理性。从事艺术设计创作的实践者,常常在不知不自觉中陷入一种非理性的思维,并且并不认为这原本属于一种不科学的思维方式。中国艺术设计创作者往往流于经验之说和教条主义,很少有人深入钻研一个艺术设计过程中应该讲求的科学方法。中国艺术设计的这种现状令人十分担忧。现代主义大师格罗佩斯曾说过:“任何理性的形态,均只能在于使生命丰富的时候才能产生真正的价值。”这就要求艺术设计工作者在进行创作之前要仔细考量,一件艺术设计作品它的市场效应、消费心理、效用、价值、经济性、人因工程、色彩需要、美学价值以及艺术价值等等因素。特别要考虑的是人性化的需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后现代设计中所强调的重点。一切设计行为的原始动机要为人类所用。
在过去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设计上,中国的艺术设计师还是不负众望的。在“国印・舞动的北京”会徽设计中,就将具有5000年历史的书法和印章等艺术形式,与体育运动特征结合起来,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这一设计不但凝结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神韵,标示了举办地的名称,同时也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表达了13亿中国人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美好愿望和对世界人民真诚的迎客态度。这就是一个科学方法理性精神在艺术设计中成功应用的例子。
总而言之,科学方法和艺术设计是密不可分的。科学方法指导着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而艺术设计的创造思维又推动和刺激了科学方法的不断更新。所以,应该以科学方法为过程是艺术设计工作者不可忽视的问题,要明白把科学方法运用到日常设计之中,并作用于我们的生活。
四 艺术设计的目标要坚持创新发展
艺术设计要以创新为目标,海根曾对创新下过这样的定义:“创新是把现实之所有加以组织,所造成之关系包含新的精神的审美观念。”创新是一种将腐朽化为神奇的奇妙力量,人类的创造不可能无中生有,不过是将已经陈腐的事物唤醒,并加以组合和运用。因为人类的思想就如一座冰山潜伏在水中,能够用于思考活动的细胞不到10%,潜力是巨大的,需要人的开掘和努力。一个艺术设计者如果想要在设计工作中做到源源不断的创新,就要坚持本身的阅历深广,培养良好的创意思维。创意思维是众多思维方式中的一种,但创意思维不同于其他思维方式。创意思维是一种类似于特异或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其目的是传达标新立异的创造*。创意思维是人类智力活动中最有创新精神,最具奇特性和最富创造力的部分。“一个伟大创意是美丽而且高度智慧与疯狂的结合,一个伟大的创意能改变我们的语言,使默默无名的品牌一夜之间闻名全球”。现代创意学大师奥格威这样评价创意的重要性。在艺术设计中,创意思维无疑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新颖独特的创意设计是一件艺术设计作品成功的关键,也是艺术设计作品的核心和灵魂。
那么要如何打破常规的思考模式呢?艺术设计工作者尝试使用“水平思考”的思考方式是十分重要的。水平思考就是打破思考的框架,站在另一个角度创造出崭新的方法和观点,而所谓的水平思考即指面的广阔,这有别于垂直思考。在选好水平思考的点时,再进行垂直的深度思考,简而言之,水平思考是跳跃式的思考,而垂直思考是渐进式的思考。通过水平思考和垂直思考的反复过程,创意便也蕴含其中,自得答案。
但是,在创新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认清“创新”与“传统”的关系,提倡创新不是抛弃传统,保持传统也不是避讳创新,二者的关系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一件具有创意性的艺术设计作品一定是被历史所接受的。被历史所接受的艺术设计作品,才能成为被传承下去的传统文化。由此一来,创新才具有它真正的意义。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创新和传统在历史的过程中,从来是要不断相互整合消长,互为彰显的过程。正如米开朗基罗的出现使得希腊雕塑艺术获得了新的生命力,罗丹的作品又在米开朗基罗的基础上,赋予了雕塑更大的艺术张力,使其更接近去印象主义。鲁本斯的巴洛克艺术是由于其后的德拉克洛瓦的重新诠释使之达到更高的成就,都是一样的道理。
综上所述,可说是今天我们追寻中国艺术设计民族化和当代化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及不可或缺的精神和态度。我们要时刻谨记,民族风格是民族气质和精神的表现,它的形成往往取决于由来已久的历史沉淀和观念的凝聚。但是民族风格一定要顺应历史的进程,时代的精神,并敢于融入更新和调整的因子。如此一来才能协调好中国艺术设计创作中的民族化和当代化的关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6:52
一 艺术设计原理要坚持自然法则
尖端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的20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宏愿似乎即将实现,却在蓦然回首时惊觉,如此发达的现代科技和艺术文化早已经在自然界中存在了。人类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渺小,并且还要回过头效法自然。从自然中学习、模仿从而获得启示,用于科技、设计、文化,从而更进一步师法自然的基本概念。人类本属于自然,自然的准绳就如这个世界的律法,做艺术设计如果能从自然中取法,体会天地之间所蕴含的自然之美,必然可以增加成功的机会。其实人类在很早的时候就在自然中发现规则,例如黄金比例、七等身已经广泛地运用于艺术设计之中。于此同时,神奇的配色、岩石的肌理、叶脉的纹路、蜂巢的六角几何形、贝壳的涡线等等,相似的例子不一而足。这让人类不由得感叹自然造物的神奇和美妙。
就拿“黄金比例”来说,人们往往特别偏好这个比例,那么为什么人会本能地感觉到这一比例是美的呢?其实这个很简单,因为它与人的正常发育结构比例有密切的关系。据相关数据统计,人体结构中有很多比例接近0.618,人体本身就存在着“黄金比”之美。在人体躯干和身高的比例上,肚脐就是所谓的“黄金比例”。生活中黄金比已经应用广泛,例如在明信片、邮票、名片、照片等设计上,都利用了黄金比例。在自然界的深层结构蕴含着适当的比例,融会贯通于艺术设计之中,就自然会得到美感。在中国艺术范畴内,恐怕不得不提对称秩序,这可能是对中国人来说最为亲切的设计法则。以中国式的厅堂为例,一眼即望出有门、椅、茶几、宫灯等等多种对称的关系,这种例子数不胜数。中国文字结构之所以上密下疏,也是受先辈们对人体结构上密下疏的耳濡目染而渐渐得来的对美的感知。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天人合一”、“物我无二”、“万物一太极,物物一太极”的说法。讲求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艺术设计原理要遵循自然的法则毋容置疑。
但是,要懂得师法自然,并不是简单地临摹自然物象,我们强调的是原理的解构和运用。想做好艺术设计,一方面要体会自然结构中的精义,一方面要严密把握艺术设计本身的条理。模仿大自然固然是一个窍门,设计出为人们所用的作品也是很重要的。不违背自然规律,便不会有来自自然的抗拒之力,艺术便也自得其法。
二 艺术设计的根源仍是民族精神
西方学者拉图勒说过:“假如艺术为民族灵魂之体现,假如一国文化之纲领,可以一切求之于审美形式,则中国文化乃最为多方面的。譬如中国人之帝国思想的豪壮气魄,可见于京城宫墙及大殿的空间设计中;其保持疆土、斥除夷狄的奋斗毅力,可见之于长城建筑设计中;其儒家哲学所鼓吹之节度,可见于其整齐之宫室房屋的设计观念中;其与天人合一的愿望,可见之于宋人山水中;其对于来生的见解,可见之于佛教之绘画雕刻中;而华夏民族之精细的女性的灵敏性,又可见之于花草动物画与其他雕刻工艺设计之中。”拉图勒上述简单的评论,可以说将我国艺术、设计的优点详尽备述了。华夏五千年民族文化迥异西方文化,中国曾被欧洲乃至世界推崇为神妙富庶的东方乐土,他们向往中国并推崇中国的事物,然而近百年来中国珍贵的民族遗产和文化,却常常被子孙们鄙夷甚至遗弃。而今要落实艺术设计的民族化,就不能不从中国的民族化精神出发,对民族的根源进行深刻而细致的了解。
曾设计陕西法门寺合十舍利塔、台湾中台禅寺、101大楼及四川峨眉金顶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李祖原曾在阐释他的理念时说,他的功劳完全归功于中国传统哲学的精神。李祖原跟中国的其他设计师一样,在西方艺术教育*之下,曾在设计创作中遭遇过迷茫和不安。在植根于民族精神的同时,寻找到了一条属于中国设计人的康庄大道。李祖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并且懂得分解、消化、吸收,由此树立了强烈的自我风格,也创造了一个新的中国人的人文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包裹宇宙、包罗万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所谓博大精深可以说是长期兼收并蓄积累而成的结果。一边是对外来文化与艺术的吸收和融合的过程,一边是国内各族文化与艺术的一体化过程。例如:敦煌莫高窟“卷草纹(又称唐纹)”,实际上就是在汉魏时期,由西域传入的忍冬草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而唐代典型的“宝相花”,则是以我国原有的莲花为母体,融合了牡丹花和由波斯传人的海石榴花纹样的特点,而逐渐形成的传统民族纹样。而今我们生活在这个越来越自我的空间里,如果我们不在艺术设计中切入自我的民族符码,融会贯通并注重新意,那么我们就无法在这个东西方文化冲撞的艺术之林中寻找到中国艺术设计的出路。
三 艺术设计过程中要讲究科学方法
当西方快餐文化以其连贯作业、卫生科学、讲求效率的优越性进入中国,一直引以为傲的中国美食不得不退避三舍,说到底,就是中国的美食文化虽然底蕴深厚,但却忽视了科学方法的重要作用。“不科学”是让我们今天成为弱势文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样,如果中国艺术设计在当代化的进程中不以科学方法为手段,也是前途堪忧。李约瑟曾多次探讨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问题,他归纳出经济的、地理的和社会的三影大响因素,不过他说过的几大因素在中国已经成为过去。实际上,在今日中国,妨碍科学成长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国缺乏一个理性独立的传统。理性精神是科学方法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正是因为艺术设计是一个有计划的过程,所以其行为必须建立在理性精神的基石之上,才能得到长远的发展。
那么何谓理性?理性是指认识理解能力,它不是把事情看作为单独孤立的,是从总体上、相互关系上,把各个事物看作为一个整体,从这种系统的、广泛的、有秩序的原理来理解一个个事情。理性是感性的最终阶段,所有的感性都最终上升为理性。从事艺术设计创作的实践者,常常在不知不自觉中陷入一种非理性的思维,并且并不认为这原本属于一种不科学的思维方式。中国艺术设计创作者往往流于经验之说和教条主义,很少有人深入钻研一个艺术设计过程中应该讲求的科学方法。中国艺术设计的这种现状令人十分担忧。现代主义大师格罗佩斯曾说过:“任何理性的形态,均只能在于使生命丰富的时候才能产生真正的价值。”这就要求艺术设计工作者在进行创作之前要仔细考量,一件艺术设计作品它的市场效应、消费心理、效用、价值、经济性、人因工程、色彩需要、美学价值以及艺术价值等等因素。特别要考虑的是人性化的需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后现代设计中所强调的重点。一切设计行为的原始动机要为人类所用。
在过去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设计上,中国的艺术设计师还是不负众望的。在“国印・舞动的北京”会徽设计中,就将具有5000年历史的书法和印章等艺术形式,与体育运动特征结合起来,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这一设计不但凝结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神韵,标示了举办地的名称,同时也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表达了13亿中国人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美好愿望和对世界人民真诚的迎客态度。这就是一个科学方法理性精神在艺术设计中成功应用的例子。
总而言之,科学方法和艺术设计是密不可分的。科学方法指导着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而艺术设计的创造思维又推动和刺激了科学方法的不断更新。所以,应该以科学方法为过程是艺术设计工作者不可忽视的问题,要明白把科学方法运用到日常设计之中,并作用于我们的生活。
四 艺术设计的目标要坚持创新发展
艺术设计要以创新为目标,海根曾对创新下过这样的定义:“创新是把现实之所有加以组织,所造成之关系包含新的精神的审美观念。”创新是一种将腐朽化为神奇的奇妙力量,人类的创造不可能无中生有,不过是将已经陈腐的事物唤醒,并加以组合和运用。因为人类的思想就如一座冰山潜伏在水中,能够用于思考活动的细胞不到10%,潜力是巨大的,需要人的开掘和努力。一个艺术设计者如果想要在设计工作中做到源源不断的创新,就要坚持本身的阅历深广,培养良好的创意思维。创意思维是众多思维方式中的一种,但创意思维不同于其他思维方式。创意思维是一种类似于特异或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其目的是传达标新立异的创造*。创意思维是人类智力活动中最有创新精神,最具奇特性和最富创造力的部分。“一个伟大创意是美丽而且高度智慧与疯狂的结合,一个伟大的创意能改变我们的语言,使默默无名的品牌一夜之间闻名全球”。现代创意学大师奥格威这样评价创意的重要性。在艺术设计中,创意思维无疑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新颖独特的创意设计是一件艺术设计作品成功的关键,也是艺术设计作品的核心和灵魂。
那么要如何打破常规的思考模式呢?艺术设计工作者尝试使用“水平思考”的思考方式是十分重要的。水平思考就是打破思考的框架,站在另一个角度创造出崭新的方法和观点,而所谓的水平思考即指面的广阔,这有别于垂直思考。在选好水平思考的点时,再进行垂直的深度思考,简而言之,水平思考是跳跃式的思考,而垂直思考是渐进式的思考。通过水平思考和垂直思考的反复过程,创意便也蕴含其中,自得答案。
但是,在创新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认清“创新”与“传统”的关系,提倡创新不是抛弃传统,保持传统也不是避讳创新,二者的关系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一件具有创意性的艺术设计作品一定是被历史所接受的。被历史所接受的艺术设计作品,才能成为被传承下去的传统文化。由此一来,创新才具有它真正的意义。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创新和传统在历史的过程中,从来是要不断相互整合消长,互为彰显的过程。正如米开朗基罗的出现使得希腊雕塑艺术获得了新的生命力,罗丹的作品又在米开朗基罗的基础上,赋予了雕塑更大的艺术张力,使其更接近去印象主义。鲁本斯的巴洛克艺术是由于其后的德拉克洛瓦的重新诠释使之达到更高的成就,都是一样的道理。
综上所述,可说是今天我们追寻中国艺术设计民族化和当代化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及不可或缺的精神和态度。我们要时刻谨记,民族风格是民族气质和精神的表现,它的形成往往取决于由来已久的历史沉淀和观念的凝聚。但是民族风格一定要顺应历史的进程,时代的精神,并敢于融入更新和调整的因子。如此一来才能协调好中国艺术设计创作中的民族化和当代化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