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拜敖包要怎么做 出门的时候路上看见敖包想拜祭一下 有没有什么一系列的动作讲究 要纯正蒙古族的做法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12:14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0:27
出门的时候路上看见敖包想拜祭一下按当地的风俗习惯,人们路过敖包的时候都要拣上一快石头放在上面即可。
敖包:(内蒙西部阿拉善盟、巴彦淖尔盟地区也叫额搏)蒙语:路标,原意就是路标,每逢十几里就有一个敖包。用途也主要是在茫茫无际的大草原的比较高的地方,用石头堆积起来的石堆。有的上面插上椽子,拉上彩带。
当人们远远看到敖包,就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起路标的作用。按当地的风俗习惯,人们路过敖包的时候都要拣上一快石头放在上面,本来是为了不让敖包的石头散落了,日久天长,那敖包越来越高越大了。后来却越来越神秘起来了,大家都开始崇拜它,人们拣个石头放在上面许个愿:据说是愿望会成真。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0:27
带上香火,奶食,酒水。不要忘了三色的哈达,*,蓝色,白色。
摆放上祭拜的酒水,点燃香火。顺时针围着敖包转三圈,将哈达系在敖包上。往敖包上放一块石头,可以许一个心愿。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0:27
敖包是蒙古族的重要祭祀载体。祭敖包是蒙古民族萨满教隆重的祭祀之一。蒙古族传统的敖包祭祀形式大致有三种:
一是血祭,即宰杀壮牛肥羊供奉在敖包前以祭祀神灵。
二是洒祭,就是“洒注礼” ,即在敖包前滴洒鲜奶、奶油、奶酒等物以祈求幸福。到了近代,还增加了白酒、点心等祭物。
三是火祭,即在敖包前堆干树枝或干牛马羊粪点燃,祭祀者排队绕火三圈,边转圈边念着自家的姓氏;然后供上祭品,把全羊投入火堆里。火烧得越旺越好,因为这象征家族各业兴旺。
除祭祀礼俗外,由敖包祭又衍生出了一些特殊的礼俗。现代蒙古族人祭祀敖包,实质上就是传统祭祀神灵赐福消灾习俗的传承。敖包一般由土石与树枝组成。敖包之所以多数选择石头和树枝建筑,是与蒙古族的崇石、崇树的习俗密不可分的。蒙古族有人自石出的神话传说。将石头与生命联系在一起,这说明蒙古人自古以来就有崇石的习俗。蒙古族先民还崇拜各种树木,特别是崇拜那种树干挺拔、绿荫葱郁的大树。
关于祭敖包的时间,一般选择在农历五月或七月。每年农历五月,绿草遍野,燕子北归,本旗蒙古族开始祭敖包活动。牧民从四面八方云集于敖包下,用松柏、红柳、五彩花卉将敖包装饰起来,在敖包前摆设奶食品、“阿木苏”、糕点等供品,正面桌上摆放全羊。祭奠仪式由深孚众望的长者主持,主持人亲自向敖包焚香,敬酒,献哈达,唱祭歌,并请喇嘛念太平经。此时,漫山遍野前来祭祀的人们跪伏于地,三拜九叩,默祷“山神保佑风调雨顺,五畜兴旺,无灾无病,万事吉利”。 祭奠仪式完毕,主持人将供品分送大家享用。同时开始游戏,主要项目为“男子三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蒙古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祭敖包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牧人在举行了传统的祭祀仪式后,还要进行赛马、摔跤、射箭、唱歌等多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娱乐活动,并开怀畅饮,尽兴狂欢。其间,老年人要取出圣水给畜群洒注;青年男女往往借此溜出,登山游玩,相互追逐,谈情说爱,约订终身。著名的蒙古族歌曲《敖包相会》中所唱的,就是这种青年男女在敖包前约会的情景。
“敖包”一般是用石头、石块垒起来的,但也有用土堆起来的,还有用柳树枝条围建的。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敖包,一般呈圆椎型,西部地区呈塔型。过去,比较富裕的人家还有自设的“家敖包”。外围有12个小堆围绕中间一个大堆而构成的敖包,在内蒙古各地比较常见。中间大的为主体,两旁各陪衬六个小的,或者按东南西北的方位各陪衬三个小的。主体敖包的底层中还放置了五金、五谷、五帛、五宝等实物。敖包大多数都筑在山顶或丘陵上,一般呈圆形,高约数丈,顶端植有柳树枝条或者榆树枝条,其形状好似烽火台,遥遥望去,直入云天,显得十分神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敖包顶上,一般都插有三根“玛尼杆”,挂着部落的旗帜,正面紧靠敖包安放着一把明晃晃的三股钢叉,包前有石制的贡桌。
敖包的出现,在草原上逐渐形成了许多不成文的规矩:人们每逢外出远行,凡是路经有“敖包”的地方,都要下马向“敖包”参拜,祈祷一路平安;还要往“敖包”上添加几块石头或者几捧土,然后才跨马上路。牧羊人在放牧时路过这里,总要往“敖包”上添加一块石头,以保佑人畜两旺。
祭祀敖包,是蒙古民族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祭祀敖包的历史很悠久。据《汉书·匈奴传》记载:“岁正月,诸长小会单于庭祠。五月,大会龙城,祭其先、天地、鬼神……”蒙古人祭敖包就是延续这种古俗而来。清朝时期,随着喇嘛教在蒙古地区社会上传播开来,才开始有了以部落为单位,每年举行一次“祭敖包会”的习俗。祭祀一般都是在农历五月中旬举行。届时,还要请来众多的喇嘛诵经。祭祀会一般要继续三四天,如同过节一样,远远近近的牧民,无论男女老少,都前往参加。
在希拉穆仁草原上,也有众多的敖包。据有关史料记载,规模较大的敖包有:距离希拉穆仁镇所在地以北一公里的阿日文敖包、镇南的额尔登敖包、以西25公里的白音查干敖包、以东15公里的大文公敖包、东北方15公里的希日哈达敖包。此外,还有毛德林敖包、胡雅格图敖包、阿都来敖包、小文公敖包、白音敖包、巴格喜敖包和毛墩敖包。
按照普会寺二百多年的规矩,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举行喇嘛祭奠敖包活动,农历五月十八希拉穆仁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举行规模盛大而又隆重的祭奠敖包活动。从*所在地出发往北,一条6米宽的平坦大道直通红格尔山,公路两边,草场上,山坡下,星星点点,到处是一个个蒙古包群落,大大小小的旅游度假浩特(村)让人目不暇接。到达红格尔山下,抬头望去,红格尔敖包高高耸立在海拔1690米的红格尔山顶,气势宏大,庄严肃穆,令人肃然起敬。沿着坡道一直走向上去,到了敖包跟前,您会看到,这是一座9米高的大型敖包,分上、中、下三层,底层圆周直径15米、高2米。希拉穆仁旅游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和镇*于公元2001年6月投资18000元将敖包加高加大,以便供络绎不绝的中外游客前来参观和祭祀。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红格尔敖包都要布置得威严肃穆。敖包顶上的玛尼杆,挂着书写有喇嘛教*的经旗,旗为白色绸子制作。敖包的四角立着4根3米高的三刃钢叉。从敖包顶部到钢叉顶部,一根根绳子上,五颜六色的绸缎布条和纸条耀人眼目。敖包的正面(南面),安放着一把巨大的、明晃晃的钢刀,用马鬃和绸缎做成的缨穗随风飘舞,用各种色彩绸缎制作的禄马风旗迎风招展。石制的贡桌早已擦洗得干干净净。一切都已就绪,单等着五月十八那天的到来
相传“禄马风旗”来源于成吉思汗的军旗。当年,成吉思汗征战欧亚*,军队的军旗是天蓝色的,旗面上绣着一匹奔腾如飞的黑骏马。军队打到,就把军旗举到那里。晚上宿营,将军旗竖在营账前面。后来,成吉思汗远征西夏,殁于疆场,这旗帜便立于他的灵帐门前。蒙古人争相仿制,成为风俗。一直到今天,蒙古族牧民的蒙古包或住房门前,大都有一泥台,埋着一根高高的杆子,杆顶安有明晃晃的三刃钢叉,这就是“玛尼杆”。一般都在杆上系长方形的旗帜,旗中画有一匹奔马,形体较大,旗的四角用狮、虎、龙、凤作为陪衬,这就是“禄马风旗”。蒙古语称之为“嘿毛利”,意思是“命运之马”。
“禄马风旗”是表示蒙古民族兴旺和尊严的标志。喇嘛教传入蒙古地区以后,对禄马风旗作了一些改动,变原来的一根杆为两根柱子,中间拉一条绳子,禄马风旗挂在绳上,而且一般都是红、黄、蓝、白、绿五面旗帜,代表天地万物的颜色,此外还增添了七珍、八宝、二十八宿等等。基本图案没有改变,只是更加气魄了。蒙古人家逢年过节,娶妻生子,都要更新禄马。打仗、出门、祭祀之前,都要先供奉禄马。户主以上的人去世,要下降禄马风旗以致哀。任凭再好的朋友,也不能骑马从禄马风旗下通过。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0:27
出门的时候路上看见敖包想拜祭一下按当地的风俗习惯,人们路过敖包的时候都要拣上一快石头放在上面即可。
敖包:(内蒙西部阿拉善盟、巴彦淖尔盟地区也叫额搏)蒙语:路标,原意就是路标,每逢十几里就有一个敖包。用途也主要是在茫茫无际的大草原的比较高的地方,用石头堆积起来的石堆。有的上面插上椽子,拉上彩带。
当人们远远看到敖包,就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起路标的作用。按当地的风俗习惯,人们路过敖包的时候都要拣上一快石头放在上面,本来是为了不让敖包的石头散落了,日久天长,那敖包越来越高越大了。后来却越来越神秘起来了,大家都开始崇拜它,人们拣个石头放在上面许个愿:据说是愿望会成真。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0:27
带上香火,奶食,酒水。不要忘了三色的哈达,*,蓝色,白色。
摆放上祭拜的酒水,点燃香火。顺时针围着敖包转三圈,将哈达系在敖包上。往敖包上放一块石头,可以许一个心愿。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0:27
敖包是蒙古族的重要祭祀载体。祭敖包是蒙古民族萨满教隆重的祭祀之一。蒙古族传统的敖包祭祀形式大致有三种:
一是血祭,即宰杀壮牛肥羊供奉在敖包前以祭祀神灵。
二是洒祭,就是“洒注礼” ,即在敖包前滴洒鲜奶、奶油、奶酒等物以祈求幸福。到了近代,还增加了白酒、点心等祭物。
三是火祭,即在敖包前堆干树枝或干牛马羊粪点燃,祭祀者排队绕火三圈,边转圈边念着自家的姓氏;然后供上祭品,把全羊投入火堆里。火烧得越旺越好,因为这象征家族各业兴旺。
除祭祀礼俗外,由敖包祭又衍生出了一些特殊的礼俗。现代蒙古族人祭祀敖包,实质上就是传统祭祀神灵赐福消灾习俗的传承。敖包一般由土石与树枝组成。敖包之所以多数选择石头和树枝建筑,是与蒙古族的崇石、崇树的习俗密不可分的。蒙古族有人自石出的神话传说。将石头与生命联系在一起,这说明蒙古人自古以来就有崇石的习俗。蒙古族先民还崇拜各种树木,特别是崇拜那种树干挺拔、绿荫葱郁的大树。
关于祭敖包的时间,一般选择在农历五月或七月。每年农历五月,绿草遍野,燕子北归,本旗蒙古族开始祭敖包活动。牧民从四面八方云集于敖包下,用松柏、红柳、五彩花卉将敖包装饰起来,在敖包前摆设奶食品、“阿木苏”、糕点等供品,正面桌上摆放全羊。祭奠仪式由深孚众望的长者主持,主持人亲自向敖包焚香,敬酒,献哈达,唱祭歌,并请喇嘛念太平经。此时,漫山遍野前来祭祀的人们跪伏于地,三拜九叩,默祷“山神保佑风调雨顺,五畜兴旺,无灾无病,万事吉利”。 祭奠仪式完毕,主持人将供品分送大家享用。同时开始游戏,主要项目为“男子三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蒙古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祭敖包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牧人在举行了传统的祭祀仪式后,还要进行赛马、摔跤、射箭、唱歌等多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娱乐活动,并开怀畅饮,尽兴狂欢。其间,老年人要取出圣水给畜群洒注;青年男女往往借此溜出,登山游玩,相互追逐,谈情说爱,约订终身。著名的蒙古族歌曲《敖包相会》中所唱的,就是这种青年男女在敖包前约会的情景。
“敖包”一般是用石头、石块垒起来的,但也有用土堆起来的,还有用柳树枝条围建的。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敖包,一般呈圆椎型,西部地区呈塔型。过去,比较富裕的人家还有自设的“家敖包”。外围有12个小堆围绕中间一个大堆而构成的敖包,在内蒙古各地比较常见。中间大的为主体,两旁各陪衬六个小的,或者按东南西北的方位各陪衬三个小的。主体敖包的底层中还放置了五金、五谷、五帛、五宝等实物。敖包大多数都筑在山顶或丘陵上,一般呈圆形,高约数丈,顶端植有柳树枝条或者榆树枝条,其形状好似烽火台,遥遥望去,直入云天,显得十分神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敖包顶上,一般都插有三根“玛尼杆”,挂着部落的旗帜,正面紧靠敖包安放着一把明晃晃的三股钢叉,包前有石制的贡桌。
敖包的出现,在草原上逐渐形成了许多不成文的规矩:人们每逢外出远行,凡是路经有“敖包”的地方,都要下马向“敖包”参拜,祈祷一路平安;还要往“敖包”上添加几块石头或者几捧土,然后才跨马上路。牧羊人在放牧时路过这里,总要往“敖包”上添加一块石头,以保佑人畜两旺。
祭祀敖包,是蒙古民族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祭祀敖包的历史很悠久。据《汉书·匈奴传》记载:“岁正月,诸长小会单于庭祠。五月,大会龙城,祭其先、天地、鬼神……”蒙古人祭敖包就是延续这种古俗而来。清朝时期,随着喇嘛教在蒙古地区社会上传播开来,才开始有了以部落为单位,每年举行一次“祭敖包会”的习俗。祭祀一般都是在农历五月中旬举行。届时,还要请来众多的喇嘛诵经。祭祀会一般要继续三四天,如同过节一样,远远近近的牧民,无论男女老少,都前往参加。
在希拉穆仁草原上,也有众多的敖包。据有关史料记载,规模较大的敖包有:距离希拉穆仁镇所在地以北一公里的阿日文敖包、镇南的额尔登敖包、以西25公里的白音查干敖包、以东15公里的大文公敖包、东北方15公里的希日哈达敖包。此外,还有毛德林敖包、胡雅格图敖包、阿都来敖包、小文公敖包、白音敖包、巴格喜敖包和毛墩敖包。
按照普会寺二百多年的规矩,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举行喇嘛祭奠敖包活动,农历五月十八希拉穆仁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举行规模盛大而又隆重的祭奠敖包活动。从*所在地出发往北,一条6米宽的平坦大道直通红格尔山,公路两边,草场上,山坡下,星星点点,到处是一个个蒙古包群落,大大小小的旅游度假浩特(村)让人目不暇接。到达红格尔山下,抬头望去,红格尔敖包高高耸立在海拔1690米的红格尔山顶,气势宏大,庄严肃穆,令人肃然起敬。沿着坡道一直走向上去,到了敖包跟前,您会看到,这是一座9米高的大型敖包,分上、中、下三层,底层圆周直径15米、高2米。希拉穆仁旅游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和镇*于公元2001年6月投资18000元将敖包加高加大,以便供络绎不绝的中外游客前来参观和祭祀。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红格尔敖包都要布置得威严肃穆。敖包顶上的玛尼杆,挂着书写有喇嘛教*的经旗,旗为白色绸子制作。敖包的四角立着4根3米高的三刃钢叉。从敖包顶部到钢叉顶部,一根根绳子上,五颜六色的绸缎布条和纸条耀人眼目。敖包的正面(南面),安放着一把巨大的、明晃晃的钢刀,用马鬃和绸缎做成的缨穗随风飘舞,用各种色彩绸缎制作的禄马风旗迎风招展。石制的贡桌早已擦洗得干干净净。一切都已就绪,单等着五月十八那天的到来
相传“禄马风旗”来源于成吉思汗的军旗。当年,成吉思汗征战欧亚*,军队的军旗是天蓝色的,旗面上绣着一匹奔腾如飞的黑骏马。军队打到,就把军旗举到那里。晚上宿营,将军旗竖在营账前面。后来,成吉思汗远征西夏,殁于疆场,这旗帜便立于他的灵帐门前。蒙古人争相仿制,成为风俗。一直到今天,蒙古族牧民的蒙古包或住房门前,大都有一泥台,埋着一根高高的杆子,杆顶安有明晃晃的三刃钢叉,这就是“玛尼杆”。一般都在杆上系长方形的旗帜,旗中画有一匹奔马,形体较大,旗的四角用狮、虎、龙、凤作为陪衬,这就是“禄马风旗”。蒙古语称之为“嘿毛利”,意思是“命运之马”。
“禄马风旗”是表示蒙古民族兴旺和尊严的标志。喇嘛教传入蒙古地区以后,对禄马风旗作了一些改动,变原来的一根杆为两根柱子,中间拉一条绳子,禄马风旗挂在绳上,而且一般都是红、黄、蓝、白、绿五面旗帜,代表天地万物的颜色,此外还增添了七珍、八宝、二十八宿等等。基本图案没有改变,只是更加气魄了。蒙古人家逢年过节,娶妻生子,都要更新禄马。打仗、出门、祭祀之前,都要先供奉禄马。户主以上的人去世,要下降禄马风旗以致哀。任凭再好的朋友,也不能骑马从禄马风旗下通过。